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0670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docx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docx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

习题与解答(第一章、第二章)

第一章 导论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四、问答题

  1.

(1)整体性。

(2)超前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合法性。

  2.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3.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

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

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主体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3.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4.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四、问答题

  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它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

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与价值偏好。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更有必要、更不可缺少。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除了政府这个核心公共政策主体外,执政党、利益团体、社会团体、第三部门等准公共政策主体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

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的互动及整合能力将决定整个公共政策体系的能力。

  3.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

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不足。

主要有:

①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②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③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入世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程。

这就要求公共政策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理念,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以迎接入世新环境的挑战。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达。

无论是在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社会利益关系方面,还是在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都对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

这些理念包括:

  ①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③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④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

公共问题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层次性和复杂性,要求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求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主要包括:

  ①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②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

  ③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习题与解答(第三章、第四章)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一、名词解释

  1.决策权力  2.集权制  3.分权制  4.监控系统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2.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3.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4.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5.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6.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7.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8.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9.试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决策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2.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3.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4.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四、问答题

  1.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

决断系统是由拥有公共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公共政策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的全过程。

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

对政策过程的监控,既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

这四个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2.

(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3.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

(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4.(略)

5.  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

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

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

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

  ①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

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进行的;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总理召集和主持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在这两个决策会议上,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

  ②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

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

  6.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

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

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

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

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

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

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

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

党的地方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

  7.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

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

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

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

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

(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9.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

①职业团体。

②群众团体。

③工作团体。

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因而,它们的这类活动也是我国人民群众有组织地参与和影响我国政策制定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由于传统的全能政治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是不太成熟的。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第四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

  三、问答题

  1.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3.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4.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

  三、问答题

  1.

(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

  

(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

  (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2.

(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

即指出要将所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首先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方案执行效果与预期效果的一致。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

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并给决策方案的执行者一定的机动性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

即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运用期限以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等。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如实施该方案所需相应机构的调整或重新设置,人员的配备状况,以及资金等其它资源量的要求等。

3.

(1)效益标准。

只有那种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预期社会效果的决策方案才是高质量的决策方案。

(2)方案协调性标准。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

 (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

  

4.

(1)回溯分析。

一般决策是在分析当时条件与预测未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选优。

而追踪决策的分析过程,首先是从回溯分析开始,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的正确的基础之上。

  

(2)非零起点。

一般决策是以零为起点的。

而追踪决策所面临的对象和条件已经不是处于初始状态,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非零起点。

非零决策的含义是,它的决策不是原决策的重复,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即把原决策作为零,从而考虑实施结果与原决策标准之间的距离。

  (3)双重优化。

一般决策的优选是从几个并列的方案中一次选优即可。

而追踪决策的方案选优,必须具有双重优化的特点。

第一,要优于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多的方案中进一步选优。

在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诸多新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以获得最佳效益。

  (4)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在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追踪决策的影响更为强烈。

因为,追踪决策是在已经实施而又要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改变原有决策时,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变化。

所以,当改变原决策,进行追踪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决策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各种利害关系。

习题与解答(第五章、第六章)

第五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

  一、名词解释

  1.行动理论  2.组织理论  3.因果理论  4.管理理论  5.交易理论  6.系统理论  7.演化理论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浴盆模型。

2.简述史密斯模型。

3.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4.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5.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6.简述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

7.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2.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3.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

(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

(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

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4.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5.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6.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7.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

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

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四、问答题

  1.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

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

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比如:

我国持续20多年的深圳特区建设,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执行过程,就经历了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早期失效时期,传统习惯的阻力使人民对政策了解甚少以及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着不少缺陷。

在政策执行初期,存在着相当高的失效率;偶然失效时期,政策实行后,进入正常状态,人民对政策的理解与认同,以及政策本身的自我完善,人民从政策执行中得到了实惠,尽管还有失效,但失效率低;耗损失效时期,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政策开始老化,失效率又逐步上升。

因此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者重新制定政策。

2.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服从、认同与内化。

  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

因政府政策具有法律规范性,凡拒不接受政策的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某些人为了避免惩罚,会从总体或形式上服从政策。

在强大的政策压力下,他们也会被动地执行政策。

政策主体靠这种力量去推行政策,其运行过程是不能长久维持的。

  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

在通常情况下,政策对象对政府颁布的政策,总是认可的,这是由于对社会公共权威的遵从习惯造成的。

由于各自不同的价值偏好,使得人们对政策的理解产生差异,虽然都建立于认同基础之上,也愿意力求从行动上认真执行,但执行的行为结果却大不一样,偏离政策目标,或走极端的现象也会经常发生。

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

4.

(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政策的认识逐步加深,执行的自觉性也会不断提高。

5.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

(1)社会因素;

(2)政治因素;(3)经济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5)文化因素;(6)教育因素;(7)人口因素;(8)自然资源因素;(9)生态因素;(10)心理因素。

6.

(1)多样性。

任何一个政策(或政策系统)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都会对其施加影响。

(2)动态性。

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这一切变化都说明,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

(3)交叉性。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

  (4)突发性。

环境因素的这种特征大量地表现在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上。

7.

(1)抵触型。

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拒绝执行政策,其招术大致有硬顶与软拖两种,后一种更为常见,其结果是政策执行落空。

  

(2)僵化型。

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搞不清楚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因执行方法过于简单同样使政策不落实。

  (3)滞后型。

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在一项政策执行中犹豫不决,从而使政策落不到实处。

  (4)折扣型。

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政策不到位”。

  (5)结构型。

因政策执行机关与各部门之间,以及执行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

  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实际中有三种态度:

  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

  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

  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第六章 公共政策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评价  2.正式评价  3.非正式评价

  四、问答题

  1.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

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3.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4.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评价: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3.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四.问答题

1.

(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公正、公开的公共政策评价,可以知道在公共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资源投入量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在政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组合是否合适。

(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2.

(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

(2)政府外部动力。

复杂的社会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人们对政府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

(3)政府内部动力。

政府部门在其长期的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了对政策进行评价的重要性。

  (4)技术手段的完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政策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