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0566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doc.docx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doc.docx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doc

(成果科学总结)

 

地方工科院校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长春工业大学

 

2004年11月·长春

 

第一部分本成果的形成背景

一、是积极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改革成果……………1

二、是我们在校内长期研究、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成果…………2

三、是所主持、完成教育部“世行贷款”教改项目的主要成果…………………2

第二部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基本内涵的认识与界定…………………………2

二、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

第三部分已取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3

二、我们提炼并实践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总结、归类的基本概括)……………………………………………………4

第四部分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实践

一、修订、实施1999-2004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5

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规划新的发展目标,以学科专业结构的多样化

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6

三、以创新教育为契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6

四、开展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6

五、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

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搭好管理体制平台……………………………6

六、组织以“学改”为核心的“学习的革命”…………………………………6

七、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6

第五部分本成果的应用情况、社会影响、实践特征与创新点

一、本成果的应用情况………………………………………………………………7

二、校外交流、辐射与社会影响(推广情况)…………………………………7

三、实践特征………………………………………………………………………8

四、本成果的创新点…………………………………………………………………9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

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科学总结)

长春工业大学张德江韩立强李树君王占礼张海龙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在知识经济兴起、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等新形势下,给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课题。

从1999年开始,5年多来,我们不断深化全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主持并圆满完成了教育部“世行贷款教改项目”1282A05011号课题《地区性院校理工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以下简称:

教育部1282A05011课题)的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我们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成果文章被收入教育部高教司主编、公开出版的《改革••创新•发展(第一集)》一书。

以教育部“世行贷款教改项目”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彦通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教学成果奖鉴定书》中对本成果的总体评价为:

“改革思路清晰,效果突出,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较好的示范性与可推广性,在国内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

本成果的具体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本成果的形成背景

一、是积极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改革成果

主要有5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从多方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

主要有: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竞争全球化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要求等;这些都要求不同地区高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有不同的设计和特色。

(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需要。

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还将加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是学科交叉、渗透、综合化的趋势;二是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给教育思想、方式、方法等方面带来更大的变化;三是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科技产业不断出现;都将随时提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三)就业制度改革和人才市场变化的影响。

大学生分配和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如: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多次择业等;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性质和构成的多样化,如三资企业、公司、国企、民营、机关、事业等;都将导致人才规格需求的多样化。

(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力量兴办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等;都使地方院校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和发展课题,更需要注意突出办学和人才培养特色。

(五)从学生自身条件及成长考虑,更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有以下因素:

(1)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地方工科院校生源质量发生了变化,如入学新生质量差距拉大、招生区域扩大等;

(2)学生知识结构与文化素质发生了时代性变化,如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能力普遍提高等;(3)学生在校学习的行为变化,如勤工俭学、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上网等。

二、是我们在校内长期研究、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成果

我们从1989年率先在吉林省高校实行了按大类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改革;1995年开始按学科培养人才模式的改革;1999年以来,不断深化、完善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们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取得了与本成果对应的多方面理论成果。

三、是所主持、完成教育部“世行贷款”教改项目的主要成果

我们主持的教育部教改项目1282A05011课题,从2000年8月开始研究和实践,到2004年6月通过教育部结题验收,课题收获丰富,得到了教育部专家和高教司的充分肯定,提升了本成果的水平。

第二部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

本成果对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为开展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构建了基本理论框架。

其对应成果主要体现在张德江教授编著、副主编的《学习与成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诠释与应对》(成果主要完成人参编)和所主持的教育部“世行贷款”教改项目1282A05011课题的科学总结中。

在此仅介绍2方面内容: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基本内涵的认识与界定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及多样化的内涵,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制度模式等多种分类,我们通过研究和改革实践将其归纳为以下基本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教育时限内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学生在完成该时限内学习任务后能够达到的人才规格及其基本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举办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基本内涵。

地方工科院校一般多为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实际办学条件、所处地域环境、教育任务与目标等不尽相同。

本课题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内涵的研究、总结,主要概括为5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多样化,如:

工程科学型、技术管理型、通才复合型等;

2、人才培养过程多样化,如: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多样化;

3、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如:

学分制、双学位制、特长班等多种管理机制;

4、办学层次多样化,一校之内可有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等多种办学层次;

5、教育形式多样化,如全日制、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等;其它教育形式也将会在教育创新中应运而生。

二、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理工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

高等理工科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要科学基础,面向科学技术实际应用,以培养善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

因此,主要特点有:

(1)高等理工科教育要更注重与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实际保持密切联系,这是高等理工科教育的价值所在;

(2)高等理工科教育要与科学研究特别是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相结合,这是高等理工科教育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的定位要求;(3)在现代社会形势下,高等理工科教育既有专业针对性,又强调专业复合性,这是地方工科院校多年来一直在解决的问题;(4)高等理工科教育在教育环节设计上更强调科学实践和工程实践的教学、学习活动安排。

(二)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

地区性院校理工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设计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更强调特色和多样化,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模式、多规格地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多样化的内涵主要包括:

德育培养规格的原则性与多样性;智育结果的多样化(知识结构与水平的多样化、能力构成与水平的多样化、人才综合素质的多样化);体育与美育规格的随机性与多样化等。

关于理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1、地区性理工科本科人才的服务面向。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环境各不相同。

针对地区性理工科本科人才的特点,其服务面向大致可有三个方面:

一是区域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二是工程与科研工作第一线;三是跨区域的人才流动。

2、地区性院校理工科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国家对理工科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是宏观的。

按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地区性院校理工科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需要考虑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具体设计和培养。

3、地区性院校理工科人才的成长方向。

由于受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后服务面向的诸多影响,地区性院校理工科本科人才的成长方向,也就具有一定的特定走向;这里所谓人才的成长方向是指人才成长过程及结果的指向和终极目标。

对于地区性院校理工科本科人才,其成长方向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科研和工程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具有科研、工程技术背景的管理人才;三是高等理工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部分已取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

长春工业大学新旧培养计划框架及比较图

1999年以来执行的人才培养计划1998年以前的教学计划

入学

入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必修课

选修课

必修

选修

必修课

选修课

必修

人文社科

人文素质

实验

两课实践

公共课

公共课

实验

公共基础

学科基础

课程设计

社会实践

基础课

专业限选

实习

学科基础

专业限任选

实习

科技实践

技术基础

课程设计

专业方向

专业综合实验

讲座

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其它

毕业

毕业

把我校1999、2000、2001级本科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过去的教学计划进行比较,通过新旧培养计划框图比较可以看出具体变化:

1、人才培养计划框架发生了本质变化。

由旧计划“三条线”变为新计划“四条线”。

2、基础更厚、口径更宽。

“厚基础”包括人文社科、公共、学科基础三大模块课程,“宽口径”体现在专业课打通并设置在“学科基础”课中。

3、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与重组。

新课程体系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壁垒,在交叉、拓宽、融合上迈进了一大步。

4、把课外实践环节列为培养计划中必需完成的教、学任务。

如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等均计入总学分。

5、突出了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及综合素质。

允许学生跨专业、系、年级(三跨)选修课程,以此设计和调整学生的多样化知识与能力结构。

6、强化了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占计划内总学时的23.4%,要求在文史、社科、经管、艺术等6类课程中选修至少3类。

二、我们提炼并实践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介绍(总结、归类的基本概括)

1999年以来,我们从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基本内涵的研究梳理,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6种8类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改革实践。

这些模式具体分类概括如下:

第一种、按学科培养的“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全校理工科专业普遍适用的模式,即前3年按共同的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培养,体现学科内“通才”;后一年在学科内设主修方向培养“专才”。

第二种、“大类通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此类模式为机电工程学院教改试点总结出的成果,其“大类通才”部分与第一种类型基本一致,区别在于第4年只设少量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在学科内开放任由学生选课,以求在学科(大类专业)内的“复合”。

第三种、“按社会需求设计人才类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此类模式为化学工程学院教改试点总结出的成果,具体分为3种类型:

(1)工程技术型——对这类学生的要求是,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意识强,毕业后能从事生产、开发工作。

(2)科研型——对这类学生的要求是学习基础好,数学、外语水平高,毕业后考取研究生或从事科研工作。

(3)技术管理型——这类学生毕业后,或者能够利用自己在校所学的知识做技术管理工作,或利用本科生的素质做非专业性的管理工作。

第四种、“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性强的本专科(高职)专业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时间量)占教学安排总量的40%左右。

(以上四种六类培养模式,图示如后。

第五种、设计开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类人才的培养以框图所示的第一至四种模式为基础,特殊之处在于第二课堂发挥了巨大作用,具体途径有:

创新与创业教育;各级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挑战杯”科技作品、大学生机器人设计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单科课程或实验技能竞赛;其它文化艺术类比赛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更加明确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提高成功概率,可望成为设计、开发、创新品质突出的人才。

第一至第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及比较图

前3年

第4年

入学

人文社科

公共基础

学科基础

专业方向

(1)必修课

方向

(1)选修课

┆┆

┆┆

专业方向(n)必修课

方向(n)选修课

素质教育

 

第一种

 

入学

人文社科

公共基础

学科基础

专业方向

(1)必修课

学科选修

专业方向(n)必修课

素质教育

 

第二种

 

入学

人文社科

公共基础

学科基础

专业方向

(1)必修课

技术型选课组

科研型选课组

专业方向(n)必修课

管理型选课组

素质教育

 

第三种

 

入学

人文社科

公共基础

学科基础

专业方向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实践教学环节(约占40%)

素质教育

 

第四种

 

第六种、大众化高等教育下的英才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中,对优秀学生或特长生,通过因材施教,实行分级教学,举办尖子班(实验班)等。

可以培养具有学校代表意义的优秀学生、将来的优秀专家或学者。

第四部分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实践

1999年以来,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和教学工作实际,针对上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全校进行了全面、持续的改革实践;主要有:

一、修订、实施1999-2004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从2000年以来,我们组织全校定期修订了各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不断推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例如:

我校1999级、2000级本科培养计划不仅巩固了以往按本科二级学科培养人才模式的教学改革,而且继续深化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改革;从2002级本科新生开始,制订实施了全程学分制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规划新的发展目标,以学科专业结构的多样化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在落实教育部[2001]5号文件精神过程中,我校制定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规划》等文件。

1998年,按照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我校当时仅余18个专业。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调整和发展建设,在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方面都有了跨越性变化,到2002年,我校已拥有工、管、文、理、经、法、教育等7个一级学科门类,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建设了良好的学科专业结构基础和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

三、以创新教育为契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2000年底,我校下发了《关于在我校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决定》,启动了创新教育工程,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被列为吉林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教研课题;各院系制订了本单位的创新教育实施方案,都竞相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创新教育活动;第二课堂以规范化、经常化的多种竞赛为机制开展了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2002年启动了首届校内电子设计大赛,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明显提高;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连获佳绩,在第六、七、八届“挑战杯”竞赛中,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量都位列吉林省各高校榜首。

四、开展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校内外结合,建设多样化实习基地。

我们建设了电工电子实习基地、金工实习基地、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基地、各专业模拟生产实习基地等校内6类实训基地;建设了校企合作、校研合作、校校合作、结合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等4类校外实习基地。

(二)不断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管理,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根据学生就业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冲击等实际情况,坚持开展了全校二次答辩工作;从2002年开始,在二次答辩中增加了争优答辩——学生若对自己在院系内“优”以下答辩成绩不满意,可申请参加校级二次答辩以取得更好成绩;从2000届毕业生开始,评选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并结集印发,供教学管理和学生参考。

(三)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我们大力开展启发式、提问式教学,实行无标准答案作业,组织讨论课、考试改革等;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2002年下半年,在我们开展的校内教育技术课题立项中,有近400位教师参加,共立119个项目。

五、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搭好管理体制平台

2000年以来,我们制订、实施了《长春工业大学学分制教学管理及有关学籍管理办法(试行)》等多项学分制管理文件,从管理模式上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提供了机制保证。

从2001年12月开始实施了计算机网上选课;从2002级新生开始实行了全程学分制;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提供了机制保证。

六、组织以“学改”为核心的“学习的革命”

2002年,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学会学习”大讨论活动;同年5月23日,《光明日报》以“学会学习——记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教授”为题,予以报道。

2003年,张德江校长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七多七少”问题,发动了“学习的革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七、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在落实教育部[2001]4号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我校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和加强了5种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5类教学评估体系,并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之中,构成了系列化、制度化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工作;在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按职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不同要求;把“质量强校”作为学校事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根本,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这些都推进和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实践。

第五部分本成果的应用情况、社会影响、实践特征与创新点

本成果的研究与实践,适应了高等教育和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了人才市场多元化和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得到了师生的认同和支持,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充分肯定以及兄弟院校的好评,产生了一定范围的社会影响。

一、本成果的应用情况

(一)校内应用情况

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设计,从1999年以来我们在校内进行了4次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2次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修订、课程简介编印、教学管理文件修订,并付诸实施;有效促进了全校的教学改革,推动了广大师生的教育、学习观念更新。

本成果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开展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建设校内外多样化实习基地、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特别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开展校内教改课题立项工作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通过三个课堂的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参加国家和省级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竞赛中,连年获得了好成绩;在校内的各种知识、技能等竞赛中,都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特长;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进取、竞争能力特别是就业竞争力。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明显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校毕业生达到和保持了95%以上的就业率;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研究成果丰富

本成果及关于教学质量监控改革实践的成果分别已获2004年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本成果主要完成人共撰写《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研究与实践》(该文被收入教育部高教司主编出版的《改革•创新•发展(第一集)》一书)等相关教研论文20余篇,其中获奖论文4篇;主编、参编与成果对应的《学习与成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诠释与应对》、《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与探索》等理论研究专著4部(正式出版),其中获奖著作1部;主编出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研究(教学改革与实践专刊)》1期。

二、校外交流、辐射与社会影响(推广情况)

(一)我们的改革做法全省、全国的有关会议上受到关注。

2000年以来,我们每年在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全国地方工科院校教改协作组会议上交流人才模式改革做法,在省内外同类院校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承办全国教改会议,收效良好。

2003年1月和8月,我们先后成功地承办了“《地区性院校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理论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全国地方工科院校教改协作组第11次会议”;使本成果研究与更多的兄弟院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

(三)我校有关教学改革的经验做法,先后被著名报刊宣传报道。

2002年5月23日和11月18日,《光明日报》先后报道了长春工业大学开展“学习革命”和《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日头版刊发了长春工业大学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报导。

《吉林日报》在200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