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产业 案例研究.docx
《图书出版产业 案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出版产业 案例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书出版产业案例研究
图书出版产业
——案例比较《哈利·波特》与《幻城》
图书出版产业产品层次图
《哈利·波特》与《幻城》图书出版产业研究框架目录
一、市场成果
1.图书影响力2.销量3.读者定位
二、实际产品
1.题材2.人物3.故事情节4.环境5.体验
三、策划
1.作者2.策划公司
四、出版及发行
1.出版及发行概况2.出版的创新
五、营销策略
六、延伸开发
七、总结
一.市场成果
书本
方向
哈利波特系列(1997年)
幻城(2003)
图书影响力
·各类语言版本:
67种
·哈利波特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给个年龄段的人一个新的世界,创造出新的认知、新的世界观。
·从其流行性、商品性、娱乐性上给人以全新感官体验和改变
·《哈利·波特》系列是中小学生的指定课外阅读书籍。
·各类语言版本:
1种
·创作了我国网络小说奇迹。
·使我国青少年由原本大多数爱情类、校园类小说的阅读转变到一个新的层次。
销量
全世界:
第一部:
1.07亿;第二部:
6000万
第三部:
5500万;第四部:
5500万
第五部:
5500万;第六部:
6500万
第七部:
1亿左右
总数量:
逾5亿
全国:
超过200万
读者定位
J·K·罗琳说明她在开始写哈利波特这系列小说时没有针对某个年龄段读者的想法。
丛书的出版商在出版系列小说第一部的时候把读者群定位在9到15岁的青少年上。
后来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封面设计适合青少年的儿童版和封面设计成熟稳重的成人版(书本内容并无不同)
12~17岁大年龄段
分析:
《哈利波特》
1、图书影响力:
首先它是一个魔幻的故事,不太反映现实生活,所以不沉重;但是它讲述了“爱”的主题、“正能压邪”的思想,立意很高。
所以在思想感情方面既正统又轻松,就容易得到大部分人的好感。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这部书正映射了人们的心里想法:
不用事必躬亲,挥挥手就能达到很多目的;在天空飞翔;隐身;在一栋古典的城堡里与一群朋友住在一起,学习很多有趣的东西……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的,人们在书中都能找到,也是人们对于自我心灵的一种补偿和安慰。
对于青少年来说,哈利波特所营造出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满足青少年对于于科幻方面的幻想需求,因为青少年在科幻类刊物的阅读方面为46%以上的空白,因此哈利波特成为青少年时期的完整幻想世界。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哈利波特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释放了成年人的压抑与现实对他们的压迫,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他们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定为。
流行性:
“邪”与“正”的抗争,“情”与“爱”的融合,“天马星空”的世界——孩子的朋友,古老童话的可爱——成人的时光倒流,神秘色彩——人们对魔法力量的渴望以及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无法预知的未来。
商品性:
符合读者心理需要与潜在的无意识欲望。
它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与销售量,票房,周边产品相连,具有极大的交换价值,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娱乐性:
使人从繁琐的生活中暂时超脱出来,在自由无拘束的梦幻想象中获得代替性的满足。
人物形象的奇特性,故事情节的曲折性,艺术想象和手法的神奇巧合。
寓教于乐。
2、销量
全球为基数,各类语言版本、各类定装版本销量逾5亿。
3、读者定位:
它同时吸引了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
对儿童来说,哈利波特就是童话中降服恶龙的王子;对青少年来说,他是真实世界中的少年同学;对成年人而言,他又是战胜异象、改变世界的典型英雄。
《幻城》
1、图书影响力:
青春写作已成为时代的热门话题,可是太多的少年文字都是一种玩世不恭的腔调。
面对人生,冷嘲热讽,尖锐甚至刻薄。
纯真不在、真诚不在、温馨不在、崇高不在、阳光也不在,仅剩下一片阴霾与心灰意冷的文章怎么能叫做青春写作?
而《幻城》的出现为我国青春文学创造了一种新的改变。
一个飘逸宁静的世界。
王位、皇权在铮铮铁骨的男儿眼中抵不上一丝自由;生命、理想被一腔温情支配着无畏牺牲,一种真善美的凝聚。
在这一曲自由的赞歌之中,青少年们可以找到自己追求的却永远也得不到的梦。
当今浮躁的社会,谁敢真正放手一搏,用生命冲开命运的枷锁,即使再伤再痛,也无怨无悔呢?
2.销量:
《幻城》从2003年1月底上市后至12月,累计销售84万册,据有关媒体报道,在2003年11月的全国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幻城》名列第三;
至今总销量约为200万。
3.读者定位:
其图书定为为青春读物,而幻城的主打年龄段为12~17岁。
幻城的读者年龄虽不够广,但有其自身的针对性,从而使得书在构造方面便无需哈利波特那样庞大。
而12~17岁的青少年们也是阅读市场的一大主力军,这年龄段的青少年们处于一种青春叛逆初期,他们渴望读些不一样的东西,因此幻城便有了他的基础市场。
另外,幻城在国内青春科幻类读物中算较为“先进的”,因此当其他年龄段的人想要阅读类似题材的书时,便也有了选择。
总分析:
在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哈利·波特》的成功,它跨越了年龄段,跨越了现实与魔幻,跨越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给人以心灵上的放松与洗礼。
而《幻城》的影响力当然远不如《哈利·波特》,但它对于中国的文学来讲,因同样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影响力和对读者的把控力。
二、实际产品——图书本身
1.题材
《哈利·波特》:
魔幻魔法冒险童话冒险惊悚
《幻城》:
玄幻青春
魔幻与玄幻相似但玄幻更具有东方特征而魔幻更倾向于西方。
分析:
无论是西方的《哈利·波特》还是中国的《幻城》,都与此类的传统作品有着极大的差异。
魔幻玄幻题材本身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文学表现形式,用天马行空的笔触,带引读者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2.人物——小说的核心
《哈利·波特》主要人物:
哈利·波特:
勇敢、有天赋、机智、固执、有些自大
罗恩·韦斯莱:
有义气、具有牺牲精神、胆小
赫敏·格兰杰:
自信、智慧、聪明勇敢、有时显得独断专行、坚持己见
伏地魔:
聪明能干、天赋秉异、隐忍、极度自负、残忍
斯内普:
极端自卑、冷酷自私、阴郁、专情、忍辱负重
阿不思·邓布利多:
天赋、仁慈、温和、拥有绝佳洞察力、睿智
德拉科·马尔福:
傲慢、自大、爱面子、良知未泯、爱家人
《幻城》主要人物:
卡索:
有责任感、正直、机智、爱自由、优柔寡断
樱空释:
固执、有能力
分析:
《哈利·波特》的人物分为正方和反方,而整个故事情节是围绕正义的一方哈利·波特和敌对的一方伏地魔而展开的。
勇敢有担当又机智的哈利·波特的形象充分满足了读者对于一个从小失去父母,与恶势力抗争的小男孩的性格,但他的真实在于他也有缺点——固执,有时鲁莽又有些自大,而罗琳在他身边安排了绝对聪明的赫敏和平常人罗恩,这样的三剑客组合,不仅拟补了哈利的某些不足,并且制造了人物关系上的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的成长。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对哈利进行指导的各位老师也成为哈利最终战胜恶势力的核心帮助者。
而每部书新加入的人物也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
对于最大的敌人伏地魔,作者将他刻画成一个冷血的人,但他同样有悲惨的身世,他缺少爱,所以不会爱人。
而伏地魔的存在也迫使着哈利和朋友们的成长。
除了一开始就知晓的正反两方主角之外,罗琳对于人物的悬念设置也对这部书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斯内普,他冷酷、自私、偏激、阴郁,并处处刁难哈利,但在最后读者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这样的一个悬念人物,吊足了读者9年的胃口。
《幻城》中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具有悲情色彩。
卡索的性格被雪国的责任,贵族的规矩,国家的大义等所束缚,所以他的性格总是非常的内敛而压抑,卡索渴望自由,但是却不得不背负雪国皇子的身份。
他的弟弟樱空释外表华丽异常,但有着一颗对爱绝对执著的心,但是樱空释太聪明了,完全体会到卡索的快乐与悲伤,而且他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叛逆成分,无视世俗规矩,因此在最后酿成了悲剧,所以樱空释的性格也像火,为爱而燃尽一切,也灼伤了所爱的人。
全书围绕这兄弟俩之间的感情延伸出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而每个人物所流露出的悲情色彩,使这本书更深层次的进入到读者的内心当中。
无论是《哈利·波特》还是《幻城》,都在构架人物关系上做到最好,并且从正面或侧面反衬出主角的性格和成长轨迹。
这些鲜活的人物,使整本书更富有人情味。
如果说一本书伴随着读者的成长,更准确的说是书中的人物与读者一起走过了那些岁月。
3.故事情节——小说的骨架
《哈利·波特》:
开端:
伏地魔在要杀死幼小的哈利波特时,意外身受重伤,并与哈利波特产生微妙联系。
而哈利得知自己是巫师,并被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录取。
发展:
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们为抵制伏地魔的崛起而努力抗争。
高潮:
哈利波特与伏地魔对决。
结局:
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偿,死亡圣器不可能战胜纯正的灵魂。
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终胜利……
分析:
《哈利·波特》共有7本书,前边的四个阶段是按整体划分的,但在每本书中也有相应的四个阶段。
《哈利·波特》是叙事性很强的系列小说,尽管整个故事就是简单的善与恶的对抗,故事情节却波澜不断,高潮迭起,读起来毫无厌烦之意。
每一部作品中大大小小的事件既独立完整又与整体大故事有机融合,密不可分。
不难看出,罗琳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作家,在《哈1》就建立起了像福尔摩斯探案似的既悬念重重,又有据可循的精彩世界。
不仅每个单独的故事都设置了悬念,整部作品更是设置了跨度极大的悬疑,而伏笔往往隐藏在一个个细节当中,对整部作品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旦读者坠入就难以自拔,成为不折不扣的哈利迷。
《幻城》:
开端:
冰雪帝国二皇子樱空释为了哥哥卡索的自由杀死巫师,争夺皇位,但最后哥哥卡索继承皇位并亲手杀死释。
发展:
王卡索为使弟弟樱空释复活前往幻雪神山,一路经历。
最后弟弟释复活,成为火族的王子罹天烬,但失去记忆。
高潮:
火族攻打冰雪帝国。
结局:
卡索在罹天烬(他弟弟)攻城后自杀,罹天烬这才想起过往,而后自杀死在哥哥身边。
分析:
《幻城》的故事情节架构在兄弟之间的亲情,整本书最大的悬念就是哥哥能否让弟弟复活,但在讲述整个大故事的同时,又增添其他的小故事,使整本书更充实。
而整本书的叙述节奏也很有特点,它让人在振奋之时又跌入谷底,读者在阅读时情感上的落差使自己更沉入其中。
而结局的设置让人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完全表现了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环境——小说的依托
《哈利·波特》:
人物活动环境:
麻瓜世界和魔法世界(校园)。
《幻城》:
人物活动环境:
刃雪城幻雪神山雪雾森林
分析:
一部好的小说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乏味。
《哈利·波特》的故事并非发生在中世纪或者是完全虚构出来的“中土”,而是发生在有极大包容性,各种文化融合发展的美国,这就使全世界的读者都能够接受并喜爱他。
而《哈利·波特》所创作出的魔法世界,也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校园生活,容易获得大众同感。
再加上一贯彻底的丰富想象力,使这部书引人进入到了虚幻与现实交叉的地界。
《幻城》的成功正是因为郭敬明细致的环境描写,美轮美奂的场景,赋有凄美伤感而又空灵的氛围,赚足了读者的眼泪。
5.体验
1.引人入胜:
小说最重要是要使读者有读下去的欲望,从人物的描写,故事情节
的发展,环境的设置及描写,要带动起观众对于小说的占有欲。
2.阅读快感:
有些书读者会一口气看完,而看完之后读者的快感无疑是对这本书的认可的表现。
读书与看电影的不同点就在于,读者可以将纯文字性的想象成影像式的,最大的优势是并不受任何限制的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想象,就像有些追书迷不愿意或不喜欢将书拍成影像式的一样。
这种感觉是其他形式所不能给予和代替的。
3.精神层面:
《哈利·波特》之所以能够畅销全世界,跨越年龄层,是因为它更深层次的表现了故事内容。
找寻遗失的情感:
《哈利·波特》讲述的是一群孩子的故事,而这份纯真不仅是孩子所拥有的,成年人也同样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环境需要被净化,人的心灵也同样需要被净化,褒有童心能够使自己感受到世界的更多美好。
《哈》里面一直在推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亲情、爱情、友情…而反观现实之中,逐渐疏远邻里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甚至血缘关系,让人们变得冷漠,缺少信任,关心。
在书中,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或领悟到这些逐渐缺失的情感。
协作共赢的思想:
哈利作为主角,他从一开始就懂得协同作战的道理。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面对多大的困境,人都需要凭借朋友的帮助,凭借战胜困难的决心,一一克服。
乐观主义精神:
《哈利·波特》的精神实质,简言之就是怀抱一颗坚韧之心,无惧黑暗势力,无惧艰难处境和生命考验,勇于抗争的战斗精神。
而这种精神当然也和罗琳的亲身经历有关,这不仅给人的心灵带去了慰藉,也给人们传递了希望和动力。
爱的力量:
伏地魔最后输给的不是哈利,也不是能力,而是爱。
这就足够说明《哈利·波特》最后要传递的还是爱的力量,爱可以战胜一切。
成长:
十年的光阴,不仅是《哈利·波特》系列书陪伴了读者十年,而书中的人物同样在成长。
在书中,读者看到了他们一步步的成长,成熟,恋爱,结婚生子。
就像与自己一起成长一般,读者看着书中人物的变化,也感受着自己的变化。
影射社会问题:
《哈利·波特》虽是一本魔幻题材的书,但她所影射出来的社会问题也同样让人值得思考。
比如说在第二部中出现的多比同类小精灵就反映出了等级制,让人联想到美国黑奴。
而最后多比获得了自由,也对反等级制的主题似乎得到了圆满的演绎。
但在第四部中,小精灵闪闪出现将这个主题更深层次的表现,闪闪认为小精灵奴役是应该的并引以为骄傲,并且这是绝大多数小精灵的想法,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魔法家族当中。
这反映了等级制的思想在奴役者和被奴役者两方面都是根深蒂固的,由此加深了故事的深度。
而其他一些诸如种族歧视、社会歧视腐败等主题也在书中有所影射。
三.策划
1.作者
JK罗琳:
1989年她在从曼彻斯特到伦敦的火车上,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
他的出现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
一个11岁小男孩,瘦小的个子,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而后罗琳开始创作《哈利波特》。
她离婚后,开始在妹夫和别人一起开的名叫尼科尔森的咖啡厅创作她的手稿。
而罗琳大学时住过的宿舍Duryad和Pennsylvania是哈利·波特曾住的郊外小屋的原型。
在课外时间,她认真重读了西方奇幻经典《魔戒》,这对她后来写作起到了巨大影响。
此外,罗琳在埃克塞特城的所见和到过的许多地方都成为她后来创作《哈利·波特》系列中场景的来源。
罗琳凭借《哈利·波特》获得众多奖项和荣誉。
并且她积极投身有公益事业。
郭敬明:
2002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
2003年,因玄幻小说《幻城》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
2006年郭敬明在上海成立了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出版刊物《最小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0年7月,郭敬明正式成立“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该文化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32]。
之前的“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为旗下附属公司,并更名为作家经纪部,兼有漫画部。
2012年,郭敬明担任电影《小时代》的编剧与导演。
分析:
职业定位方面:
罗琳专供写作,是作家兼教师;郭敬明定位较多,既是作家又是导演、董事长。
家庭关系方面:
罗琳家庭关系较为波澜不顺,郭敬明家庭关系和睦
学历方面:
罗琳获得学士学位后攻读了博士学位,郭敬明本科学历,但两人都是非科班出身
年龄:
罗琳年龄49岁,郭敬明31岁
作品风格方面:
罗琳以魔幻为主,亦有侦探,文笔逻辑性、情节创设能力强;郭敬明除玄幻题材外还有青春言情和杂志类文章,文笔较为细腻多变、辞藻华丽
读者类群方面:
青少年为主,多为9到20岁青年
作者影响力方面:
罗琳被评为“英国影响力最大女性”,入选《福布斯》公布的“全球100名最具影响力女性”;郭敬明获2004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榜首
身价方面:
罗琳身价超10亿,郭敬明身价近7亿;两位都是国内外熟知的作家收入富豪,其中罗琳年收入近3亿,郭敬明年收入过2000万,转型导演后身价翻身超亿。
《哈利·波特》和《幻城》分别是罗琳和郭敬明的成名作。
当《哈利·波特1》获得成功之后,就已经逐渐在建立读者对于下一本书的期待。
而对于罗琳来讲,每一本书所给她带来利益是巨大的,但当《哈利·波特》成为一个品牌的同时,罗琳也建立自己的读者群,这对于她来讲,这无疑是一个品牌的号召力。
而郭敬明比罗琳在这一点上个突出,《幻城》的问世,使郭敬明的名字开始让读者所了解,即使他比韩寒成名要晚,但现在却是中国当代年轻作者中的佼佼者。
郭敬明之后的作品《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爵迹》不仅靠的是书本身内容的吸引性,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郭敬明本身的品牌效益。
读者开始不单单只追书,更有很多读者是郭敬明的粉丝,这不仅仅是提高了书的销售量,还加大了郭敬明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号召力。
2.策划公司
《哈利波特》:
代理人:
里特
英国:
Bloomsbury出版社(巴利)(1997年)
美国:
Scholastic出版社(赖文)(1998年)
简体中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幻城》:
2003年,《幻城》第一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幻城(精装版)》由当时的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现今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分析:
对于罗琳和《哈利·波特》来讲,能够出版实属不易,文学经纪人里特,还包括之后英国Bloomsbury出版社的巴利,美国Scholastic出版社赖文对于这本书的成功有无可厚非的作用。
其中,将《哈利·波特》推到高峰的美国Scholastic出版社在买下美国版权之后所作的一系列营销策略,使《哈利·波特》走向了世界。
《幻城》一开始在上海《萌芽》杂志上连载,在200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提出与郭敬明合作,并将《幻城》由短篇改为长篇出版。
对于《幻城》而言,本就在杂志《萌芽》中有了一定的读者群,而出版社当然也看重了这一点,再加上图书出版后强势的宣传策略,使《幻城》的销售量达到高峰。
2008年,郭敬明自己创立了上海柯艾,再次推出《幻城》精装版,这次的封面设计、插画等就由他自己的工作室亲自设计推出。
无论对于那本书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找到赏识它的人,加上对于市场的准确把握,和读者心理的探究,图书出版前期和后期的宣传,使一本书能够畅销。
四、出版及发行
1.出版及发行概况
哈利波特(英)
哈利波特(美)
哈利波特(中)
幻城
出版社
BloomsburyBooks(版权归属)
Scholastic美国学院出版社(版权归属)
人民文学出版社
03年风文艺出版社
08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社性质
英国大众出版领域知名的独立出版社
美国知名出版社
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
属辽宁出版集团的专业文艺出版社
出版缘由
巴利推荐
波隆那书展设有专门的文学经纪人中心,赖文天价买下版权
国外热潮全程营销
作家效应
营销活动
无大规模营销活动
更新图书定位,与美国畅销书类型呼应;采用不同书名,更改封面,设计插图;新闻轰炸作家出面;登上排行榜;宣传片与广告;联合评论家;电影出版(华纳),收藏品,
炒作版权大战;拿到唯一版权,全程保密措施;设立专门工作室;西方巫术文化的中国式阐发,跨越文化障碍;依托国外影响力;邀请罗琳来华;电影引进
不断为媒体提供新话题;利用作家现象进行炒作,有固定粉丝群;定位青少年;网络是《幻城》诞生地,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出版社社长亲自写新推荐给读者;作家签售活动
发行
第一次只尝试性地印了500本精装本
四折六折低折扣促销;平装本,收藏版;
仅一个版本,绝对的发行优势
签名售书极大地推动了图书发行
2出版的创新J.K.罗琳在2011年6月23日宣布,她将于今年10月在她的网站上自行出版多国语言版本的《哈利·波特》的有声书和电子书,而不是通过其他电子书的中间商,比如亚马逊或苹果的iBookstore。
由于不走亚马逊和苹果的销售渠道,罗琳的电子书将不锁定设备或平台,不使用这些平台上常见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但会嵌入连接购买者身份的数字水印,这不能防止盗版,但一旦有人把电子书传播出去,能追查到究竟是哪个用户干的。
此外,罗琳的电子书将有适合iPad、Kindle等各个终端的格式。
传统出版与数据出版相结合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延伸开发
《哈利波特》:
电影(华纳)主题公园副产品(文具玩具服装饰品..)游戏各类版本(儿童版成人版签名版十周年纪念版十五周年纪念版珍藏版)
《幻城》:
漫画歌曲广播剧(网游电影电视剧)
分析:
《哈利波特》系列
哈利波特迄今为止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而成为一个最终价值可能超过千亿美元的产业名词,同样创造了文化产业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商业奇迹。
奇迹般的财富累积主要依靠两大支撑:
即文字出版业务和与图书相辅相成的影视作品及衍生产品。
而在《哈利波特》的诸多衍生产品之中,或许电影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了。
哈利波特系列已经全部被拍成电影,被时代华纳这个传媒巨子包装、宣传、制作、放映,再加上顶尖的营销高手、赞助商、生产商的加盟,主题网站建设,持续及时的网络更新和各种相关的创意活动,都为影视作品的宣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得前几部的票房异常火爆。
随着系列电影的不断热映,越来越多的人萌发了对原著一探究竟的兴趣,想通过看完影片再看书,获得更多精彩的感受。
由此可见,电影的热映给图书的热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伴随系列小说的不断完成,将会继续带动电影的制作和其衍生产业的发展。
跟随电影的步伐,原声唱片和带有哈利·波特形象的玩具、文具、服装等副产品也快速地生产、销售、再生产;更激动人心的是,一座比迪斯尼更大的“哈利·波特”主题乐园也在一零年正式开放了……华纳的魔法就是利用掌握的资源进行交互推广,把哈利·波特品牌提升再提升,把利润扩张再扩张。
如果说影视作品和衍生产品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包装属于“形式”方面的东西,那么比“形式”更重要的是文学作品自身即“内容”。
如果没有精彩的、动人的“内容”,也无法吸引广大观众和客户群体,也就没有热销的现象,相关产业的衍生更是无从谈起。
但是,没有这些相关产品“形式”,也无法表现“内容”,无法再次激起读者或其他消费群体对图书的进一步的兴趣和研究,引发图书的二次,甚至是多次的销售。
因此可以说,图书本身与它的衍生产品存在一个相辅相成至相互推动的共生关系。
《幻城》
现如今已是非常成功但是颇有争议的郭敬明,成名作便是《幻城》。
《幻城》在当时的业绩很了不起,从2003年1月底上市后至12月,累计销售84万册,据有关媒体报道,在2003年11月的全国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幻城》名列第三。
后来这本书的也出现了漫画、歌曲、广播剧等衍生产品。
而在13年一月时,香港智傲集团董事长施仁毅在产业年会红黑蓝论坛发言时候表示,即将与郭敬明合作,将其知名小说《幻城》开发成网游。
关于《幻城》拍成电影、电视剧也一直有人热烈的讨论着,多次传出某某演员买下版权要拍出电影的消息。
不管将来关于《幻城》的电影电视剧也好,网游也好有没有开发出来,不可否认的是,《幻城》这本书已经有一定规模上的读者基础,而他们便是《幻城》衍生产品的关注者。
同时《幻城》已经成型的衍生产品,包括歌曲、漫画、广播剧,又为图书打开了更大的市场,吸引人们去购买原书。
总分析:
不管怎么样,开发畅销书衍生品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
衍生产品的渗透力远远大于小说文字,当人们喜欢去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玩乐,看了哈利波特的电影甚至只是预告片,收到印有霍格沃茨城堡的明信片,他们便会注意到这样一个魔法世界中的男孩儿,然后再产生兴趣,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