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概述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9083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概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世界地理概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世界地理概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世界地理概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世界地理概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概述教案.docx

《世界地理概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概述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地理概述教案.docx

世界地理概述教案

世界地理概述教案

【篇一: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

z1101014a/z1101014b

课程名称:

世界地理

英文名称:

geographyoftheworld

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

总学时:

96课时

理论学时:

88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总学分:

6学分

开设学期:

第五、第六学期开设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

大纲拟定人:

大纲审定人:

课程简介

《世界地理》是面向师范类地理学科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课,课程性质为必修课。

本课程的基本目的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正确认识,并探讨各大洲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产业分布和地域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为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其它经济建设行业培养合格人才。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及其理论;全球海洋及人类的海洋活动;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本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如:

区域的概念、区域综合特征、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地域生产和生产力布局特征等。

2.以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使学生掌握世界地理的研究方法,正确认识,并探讨各大洲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产业分布和地域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3.结合教学内容与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各种基本技能,如搜集、整理和运用地理文献的能力,运用和绘制、分析地图图表的能力,对有关地区进行考察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世界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实践环节: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学学时:

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0

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世界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开设世界地理课程的意义

三、学习世界地理的方法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板块构造理论在全球海陆演化的解释中的应用;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实践环节: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学时:

理论学时10;实践学时0

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大势;理解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对全球海陆演化的解释和气候的全球变化、全球性自然灾害;掌握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及其特征;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及成因。

第一节全球地表形态

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二、大陆和洋底地形基本特点

三、地表形态的演化

第二节全球气候带、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二、世界气候分布规律

第三节全球地表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

二、全球性自然灾害及防治——减灾

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及其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整差理论

实践环节: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学时:

理论学时4;实践学时0

教学目标和要求:

掌握全球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分布规律;掌握地理环境整差理论;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陆地自然带

一、陆地自然带的概念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征

三、陆地自然带的演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规律

一、整差理论

二、地域分异与地域分异规律

第三章全球海洋及人类的海洋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大洋的洋流系统、主要海洋资源的分布;各大洋经济地域差异。

实践环节: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学

时:

理论学时4;实践学时0

教学目标和要求:

掌握四大洋的范围及其洋流系统;掌握主要海洋资源的分布;掌握各大洋的经济地域差异及其成因;理解世界海洋权益相关概念。

第一节全球海洋及其洋流系统

一、世界海洋的分布

二、世界洋流系统

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及海洋权益

一、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分布

二、海洋权益之争及海洋环境保护

第三节世界各大洋的经济地域差异

一、太平洋海洋经济

二、大西洋海洋经济

三、印度洋海洋经济

四、北冰洋地区

第四章全球人类活动及其基本地域格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世界人口地理分布特征、世界人口城市化特点、世界经济发展与分布的地域格局。

实践环节: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学时:

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0

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世界种族、民族、宗教的特点及分布;掌握世界人口地理分布特征、世界人口城市化特点、世界经济发展与分布的地域格局。

第一节世界种族、民族、宗教、国家

一、世界种族

二、世界民族

【篇二:

世界地理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课程编号:

18407209

(一)课程性质:

专业课

(二)目的:

《世界地理》这门课的教学宗旨是使学生获得世界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热爱中学地理教学的思想,同时着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以促进民族素质

的提高。

所以开设这门课是非常必要的。

(三)开课对象:

地理系,四年制地理科学专业,第六学期

二、先修课程:

《地图学》、地貌学》、《气候与气象学》、《地质学》、《土壤与生物》、

《水文学》、《地球概论》、《人文地理学》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二)、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考试笔答闭卷。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

102学时.,讲授102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理论讲授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海陆分布大势

1、全球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2、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及洲界线

二、陆地和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

2、海底地形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

1、大陆漂移说

2、海底扩张说

3、板块构造说

[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二节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2、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三节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一、气候的时空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节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一、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

三、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风灾与水旱灾害

四、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五、沙漠化

[教学时数]:

4学时。

[重点难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其分界线

2、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学生掌握要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作业]:

画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示意图

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主要内容]:

第一节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

[教学时数]:

4学时

[重点、难点]: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学生掌握要点]:

主要陆地自然带

第三章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

一、海洋的分布

二、洋流系统

(一)、洋流的分类与成因

(二)、全球大洋环流模式

第二节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

第三节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

[教学时数]:

6学时

[重点、难点]:

1、洋流的分类与成因

2、全球大洋环流模式

[学生掌握要点]:

全球大洋环流模式

[作业]:

画出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图

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教学时数]:

4学时

[重点、难点]: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向与任务

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一、世界政治、经济地图的变化

(一)、前资本主义时期

(二)、资本主义时期

1、地理大发现

2、产业革命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世界上国家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二节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第三节人类生产发展的纬向空间差异

第四节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

[教学时数]:

4学时

[重点、难点]:

1、地理大发现的事件及意义

2、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

[学生掌握要点]:

1地理大发现的事件

2、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

[作业]: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六章亚洲

[主要内容]:

第一节亚洲地理概述

一、亚洲地理位置、面积和轮廓

二、亚洲自然地理分区及各区

(一)、北亚大区

(二)、中亚大区

(三)、东亚大区

(四)、东南亚大区

(五)、南亚大区

(六)、西南亚大区

三、亚洲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

(一)、地形

(二)、气候

(三)、生物多样性

(四)、矿产资源

(五)、水资源(河流和湖泊)

1、河网分布的主要特征

2、外流水系及其水文特征

3、内流水系及其水文特征

4、湖泊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六)、综合评价

四、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

综合特征的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二)、领土及地缘关系问题

(三)、民族和宗教

[教学时数]:

8学时

第二节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

一、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

二、亚洲唯一的发达工业化国家——日本

三、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

[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三节南亚

一、南亚概述

二、印度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节东南亚

一、东南亚概述

三、新加坡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五节中亚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六节西亚

一、西亚概述

二、西亚石油经济

[教学时数]:

2学时。

[重点]、

1、地形特征

2、气候特征

3、日本经济的特点及工业分布

4、西亚主要石油生产国和石油输出路线

[难点]:

1、亚洲气候的成因

2、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石油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学生掌握要点]:

1、气候特征

2、西亚主要石油生产国和石油输出路线

[作业]:

1、画亚洲轮廓图

2、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西亚石油输出路线

第七章欧洲

[主要内容]:

第一节欧洲自然地理概论

一、欧洲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面积和轮廓

(二)、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1、气候特征

2、成因

3、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及分布

(三)、稠密的水系网

1、河流特征

2、三大河流

二、区域性人地关系基本问题

(一)、自然资源评价

(二)、欧洲的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

三、欧洲自然地理分区

(一)北欧区

(二)西欧区

(三)中欧区

(四)南欧区

(五)东欧区

[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二节欧洲人文地理概论

一、欧洲的人口、民族与文化

二、欧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三、欧洲近现代经济的形成与扩散

四、欧洲现代经济地域格局

五、欧洲经济一体化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三节欧洲主要国家

一、西欧主要国家

(一)、英国

(二)、法国

二、中欧主要国家

(一)、德国

(二)、瑞士

三、南欧主要国家

(一)、意大利

四、北欧主要国家

(一)、挪威

五、东欧主要国家

(一)、俄罗斯

[教学时数]:

8学时。

[重点与难点]:

1、欧洲地形的特点和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2、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地貌的影响

3、法国农业发展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4、德国地理位置重要性及其工业发展[学生掌握要点]:

1、欧洲地形的特点和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2、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地貌的影响

[作业]:

【篇三:

世界地理教案】

第二章亚洲

第一节概述

一、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全名为亚细亚洲,一般人认为其名称来自于亚述语的亚苏(或亚速)(asu)意为太阳升起、东方。

古代威尼斯人的商船航行于地中海上,把所有地中海以东的国家称作asu而把欧洲大陆相对地称作ereb(意为日落、西方),后将asu读作asia(亚细亚),其地域原指爱琴海东海岸,公元一世纪为罗马的一个省,后逐渐扩大到整个亚洲。

伊里布(日落)---爱琴海---亚速(日出)

1.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

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西连欧洲,洲界为:

西部: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

西南:

亚洲与非洲的洲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

南部:

与大洋洲相望。

北面是北冰洋、东为太平洋、南为印度洋、西为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亚洲是唯一的一个同时兼临四大洋的一洲。

这种临海的位置和漫长的海岸线对亚洲气候分布、自然资源、海上交通都有重要影响。

2.纬度位置

大陆四至点最东:

迭日涅夫角(16940w6605n)最西:

巴巴角(2603e3927n)最北:

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南:

皮艾角(10330e117n)

大洲四至点最北:

北地群岛(81n)最南:

罗地岛(1103s)

南北约92个纬度,东西约164个经度,11个时区,8000多km,使亚洲在气候上具有从0到北极的所有气候。

3.面积与轮廓

面积约4400万km占世界陆地面积29.4%,是世界上第一大洲,这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紧密邻接,海陆热力差异大,所以亚洲季风气候典型。

4.轮廓特征

(1)轮廓完整,缺少深入到大陆的内海与海湾

亚洲虽然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和群岛,也是半岛面积最大(800万km)的一洲,岛屿面22000,0,0,0,0,0,0,0,0,

积(270万km)居世界第二(北美第一),但总的来说,缺少深入到大陆的内海和海湾,只是大陆边缘部分受到海水不同程度的浸漫(600km才有1km的海岸线)。

面积规模庞大,大陆轮廓完整,使亚洲的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这对亚洲自然地理主要特征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各地理要素特征的极端性、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显而易见,亚洲大陆之所以打上典型季风性和典型大陆性的烙印,与亚洲大陆地理位置、广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等密不可分。

(2)海岸肢节分割作用不强

主要半岛有:

堪察加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半岛300万km)、小亚细亚半岛

主要的岛屿有:

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255万km)等。

在大陆的东部沿海,众多的岛屿自北向南呈弧形断断续续环绕在大陆周围,形成亚洲大陆东岸的双重海岸,并在大陆与岛屿之间形成许多边缘海。

主要的海与海湾:

二、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

(一)地形的基本特征

1、地势高峻

(1)平均绝对高程为960m(南极大陆2000m,但冰层厚达1000多m),而欧洲高度只有300多m.。

(2)以地貌单元来看,以山地高原为主,占3/4,其中高于1000m的面积占1/3。

它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最高的山脉—喜玛拉雅山脉,长2500km,南北宽200~350km,平均海拔6000m、最高的高峰—珠峰,8848m,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

(3)地势起伏极端

从相对高差来看,相对高差最大,有世界最高珠峰、有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低于海平面400m(湖底在海平面以下792m)。

从地貌单元来看,有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200多万km,其中有大部分在100m以下,有世界最高的高原,所以起伏较大。

2、地形结构中高周低以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为核心,分布在亚洲的中部,而中低山、丘陵、平原等分布在外围。

22222

3、山地成列分布

(1)以帕米尔高原为核心放射出许多山脉

向西:

兴都库什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高加索山脉、克罗卢山脉

向南:

苏来曼山脉、扎格罗斯山脉、托罗斯山脉。

这两列山脉之间夹着一些高原,主要有:

伊朗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小亚细亚高原)、阿拉伯高原。

向东:

昆仑山脉、秦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