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8040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总结.docx

《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总结.docx

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总结

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度工作总结

2008年是实施学校“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

一年来,全校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校庆55周年为契机,深化改革,创新思路,根据年初提出的工作计划,真抓实干,丰富内涵,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9月27日,省委把我校确定为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真抓实干,确立了“聚精会神抓质量,科学发展建名校”的实践载体。

多形式组织学习培训,以院士、高层次专家讲座,改革发展研讨会,干部在线学习系统,“四合一”主题研讨班等多种模式开展学习培训;全方位开展专题调研,党委确定了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负责11个方面的重点调研课题,形成16个调研报告,5个文件等制度性成果;多层面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多层次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集思广益。

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厉行节约、讲求实效、贴近群众、攻坚破难,突出工作重点和与学校工作的密切结合,广泛、深入地完成学习实践活动一、二阶段的工作,第三阶段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推进理论武装工程。

成立“校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中共浙江工业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邀请7名十七大代表来校传达报告十七大精神,开通“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网站,为党员干部提供学习交流的窗口。

成立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团,以读书会、报告会等多种学习形式宣传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继续完善和深化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积极推进中层干部理论武装工作,有86篇文章参与中层干部优秀论文评选;向全校教职工党员下发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读本,并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加强党的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

召开了以党建创新为主题的学校党建工作专题研讨会,总结交流学校党建工作经验,探索学校党建创新工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浙江工业大学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办法》和《中国共产党浙江工业大学代表大会代表提案提议工作暂行办法》;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党员之家”建设,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进一步规范二级党委的工作,成立软件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人文学院党委、艺术学院党委、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和产业党工委;1人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4人获“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个党组织获评省级先进。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优秀青年干部选拔工作,落实省委巡视组整改意见,分析干部队伍的现状,全年选拔、调整和聘任8个岗位的中层干部,组织推荐21位中层干部参与2008年浙江省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

推进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围绕十七大精神宣传和“聚精会神抓质量,科学发展建名校”学习实践活动载体,积极舆论引导工作,组织发表系列评论员文章,宣传基层单位在抓质量、建名校过程中的新举措、新经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师德建设工作专题调研,结合汶川地震开展师生主题教育活动,提倡包容大气的校园文化;树立师德榜样,加强对校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中层干部、“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报道;在学生中继续开展“成长、成才、成功”和“与祖国共奋进,与学校同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和考核,规范研究生思想教育。

学生在9大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80项;在校内首次举办学校大学生物理创新大赛。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制定了《中共浙江工业大学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实施办法》,校党委、行政主要领导与校分管领导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校分管领导与所分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二、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实施培养模式改革,继续优化学生成才环境。

修订了学生转专业、学分制选课、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方面的管理制度,推出学生“第二校园经历”计划;建立开放式学生培养平台,在部分学院试行大类招生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长生、兴趣生、优秀生转专业工作继续推进;出台制度规范旁听生、进修生、延长学制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

推进“课堂教学质量年”专题活动,成立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进行主讲教师资格的首批认定工作,开办教学论坛,组织教学技能竞赛,组织教学论文征文,组织多层面的教学检查和座谈。

全面贯彻《浙江工业大学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新的高度、新的广度上推进“质量工程”,获评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成为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单位;获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教学团队立项,2人获第三届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3人获浙江省首届教坛新秀奖。

加强专业和实验室建设。

组织全校各本科专业与区域对对应行业、国内外同类专业情况进行调研,制定新一轮专业建设规划;土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业评估;组织专家完成2004年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的验收和2006年新招生专业的中期检查;安排1500万元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新建10个教学实验室,有8个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专家论证和学校审批;化学、机械和电工电子等3个实验中心申报2008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建教学实验室和公共设施项目18项、建设资金达2154万元,新增了2个课程录播系统、1个网络教学平台。

招生就业形势喜人。

2008年学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招收新生7870名。

外省生源层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新增内蒙古列入第一批招生。

积极响应教育部中西部协作方案和援助灾区计划,增加外省招生计划300名。

2008届本专科毕业生签约率91.88%,总就业率93.36%。

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率16.37%,创历史新高。

录取博士研究生80人,录取硕士研究生1336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录取工程硕士研究生305人,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3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40人,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23人。

三、大力推进科研和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加强

科研形势喜人。

全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2.9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9021万元,同比增长10.8%,横向科研经费8508万元,同比增长10.3%。

全年共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56项,其中“973”计划课题2项、“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科技合作重点项目1项、国家基金项目4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家三大科技计划子课题(我校为参加单位)14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1项,共获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3798.55万元,占纵向科研经费总数的42.1%。

牵头承担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和优先主题项目13项、参与4项,获面上项目及其它项目50项,省基金项目63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人才项目1项),共获省部级项目资助科研经费达2729.5万元,占纵向科研经费总数的30.3%。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初评通过省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

组织申报省高校科研成果奖37项。

三大索引收录论文量继续增加,SCI收录272篇,排名第54位;EI收录229篇,排名第64位;ISTP收录218篇,排名第45位。

授权职务发明专利364件,其中发明专利134件,比2007年增长54%,实用新型专利112件,比2007年增长35%,外观设计专利118件,是2007年的3.6倍,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52件,比2007增长24%。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军工研究取得较大进步。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社会服务。

组织召开了全省十一个地市科技局长论坛,利用暑假组织多支教授博士科技服务队伍近100人次到衢州、江山、开化、温州、嘉兴等地开展科技服务;组织开展科技帮扶“112”计划,至今我校教师已与近百家地方企业达成科技帮扶合作关系;与杭州市下城区、安吉县、开化县、上虞市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重点在台州市、温岭市设立了科技服务载体,新选派4名教师到地方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围绕“希望之光”计划的落实,向衢州市下属的6个县、市、区选派了6名年轻教师挂职担任科技局副局长;围绕与地方会商主导设计合作项目,与地方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科技战略合作。

加强人文社科领域研究。

全年新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科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国家体育总局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6项(包括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课题3项),省社科联项目27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科普课题5项,出版资助项目5项),省教科规划项目7项。

进一步加强基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启动申报科技部新药创制国家创新服务平台、通信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过程装备及其再制造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加强对现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建设,继续做好浙江省五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绿色精细化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饲料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软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继续加强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绿色结构及岩土、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系统3个校级工程研究中心续建方案顺利通过论证。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完成了注册资本的增资与土地审批手续,建立了“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天成路孵化基地”、“浙江省大学科技园九盛孵化基地”、“浙江省大学科技园学生创新创业赛博孵化基地”,在孵企业实现总产值100192万元,上缴税金1543万元。

申报财政部2008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规划项目2项,获财政资助350万元,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通过教育部年度检查。

校分析测试中心运行平稳,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加强学科建设。

广泛听取校内外专家建议,多次修改完善,初步完成学校学科建设规划的制订。

制定了《浙江工业大学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浙江工业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新增2个省“重中之重”学科和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继续加紧现有重点学科建设;启动校文理社科学科发展基金项目,10个项目通过立项,下拨建设经费100万元。

积极筹划,为学校参加全国第十一次学位点申报做好前期准备。

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出台《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实施细则》,新增博导25人,硕导194人,学校博导人数达到87人,硕导人数达到560人;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出台《浙江工业大学关于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条件的暂行规定》;强化培养环节控制,继续实行学位论文盲评,严把研究生毕业“出口关”,严格教学规范,强化过程监控,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全年共授予818名研究生博、硕士学位,其中18人获博士学位,800人获硕士学位(其中174人为非学历硕士,1人为外国留学生)。

四、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高层次学术人才。

全年新引进人员共计161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政治辅导员37人,专业实验技术人员25人,管理人员9人。

新引进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3人(其中博士后1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5人。

化材学院工业催化学科引进的王建国博士受聘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高级人才”,成为经我校推荐获聘任的第6位省特聘教授;“运河学者”特聘教授袁嵇康已被推荐作为“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向省教育厅申报。

海外高层次智力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2008年续聘、新聘海外高层次专家学者6人。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海外高层次专家学者15人。

职称评审权获得新突破。

新增药学、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信息与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的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新增法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新闻传播学5个学科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至此,我校已拥有15个一级学科的教授评审权、23个一级学科的副教授评审权。

全年30人获正高专业技术资格,106人获副高专业技术资格。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苏为科教授当选浙江省特级专家,学校特级专家达4人;全年学校公派出国进修教师共37人,选派外语教师短期出国研修14人,共有43批95人次教职工因公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科教考察与合作研究,共有4人到国内知名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200余人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出台《浙江工业大学主讲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办法》、《浙江工业大学新教师岗前培训实施办法》、《浙江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导师评选办法》、《浙江工业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规范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选留途径。

五、做好建校55周年校庆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等专项工作

今年是我校建校55周年,学校以“传承文化、展示成就、广联校友、共创未来”为主题举办建校55周年校庆活动。

通过举办《三十年辉煌》展览会,制作《奋进·跨越·辉煌——浙江工业大学》宣传册、《浙江工业大学画册》,举行张子良先生捐资兴学纪念活动,举办高层次学术报告会,编撰学校前史,召开校友理事会,开展系列文艺活动。

通过广联校友、扩大宣传,举办了一个简朴、庄重,突出学术特色的校庆活动。

校庆日当天,2000余名校友回校共襄盛典。

继续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在广泛调研和听取不同群体代表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反复讨论修改后,完成改革总文件《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浙江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细化方案提交暑期中层干部会及教代会讨论、修改。

初步明确了新一轮改革的逻辑定位,阐明了新一轮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改革框架方案和细化方案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学院任期目标责任制的思路,为2009年全面推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对外交流,综合保障有力,校园平安稳定

“5.12”汶川地震后,全校师生员工动员起来,积极投入支援抗震救灾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全校师生员工通过学校红十字会向灾区捐款147万元,全校党员缴纳特殊党费795698.3元。

5位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震后赴四川省广元市参加灾后重建工作,3名学生志愿者赴四川灾区开展为期1年的灾后重建志愿者服务,工程技术人员长期驻守灾区协助重建。

我校学生志愿者共募得资金14.83万元,500多人次志愿者前往火车站接送入浙灾区伤员,累计服务时数2500多小时;123人次赴浙江省人民医院陪护,累计服务时数378.5小时。

校(注册)志愿者协会被共青团中央、中国注册志愿者协会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服务集体”称号。

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上共完成对外宣传报道1324篇次,比上年增长31%。

国家级媒体对我校报道量有大幅度提高,达到202篇(条)次,比上年全年增长41%。

《浙江日报》、《教育信息报》、浙江卫视、浙江在线等省级主流媒体对我校报道共361篇(条)次。

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

全年共接待国(境)外来访团组84批次,364人次,新增国外友好协议单位5家;新聘请外国文教专家42人次,其中语言类外籍教师29名、专业教师3人次、短期专家10人次,其中1人获浙江省西湖友谊奖。

举办国际会议4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高层次(硕士、博士)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选派26名学生赴国外高校开展交换学习。

积极筹措资金,稳步推进基本建设,改善教职工生活。

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财政拨款同比增长21%,专项经费到位同比增长46%,争取国债贷款转财政拨款1993万元,积极落实基建项目信贷资金,确保了学校各项事业安全运行和重点建设资金需求。

基本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单体建筑3幢,建筑总面积19756m2;在建单体1幢,建筑面积16795m2;完成改造面积6492m2,完成景观水系10000m2,新增绿地10000m2,完成投资总额15920万元;完成屏峰校区规划调整,启动屏峰校区1-B地块二幢学生宿舍项目。

认真解决离退休老同志提出的问题,增加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

积极推进产业改革。

改革产业管理体制,成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与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制定《浙江工业大学资产经营公司组建方案》和《东晖科技内部股东股权转让方案》,实施图书教材中心管理体制转变,完成用弘教科公司(中心)等实体停业、资产清理、人员解聘与经济补偿工作。

校办产业总产值和利润比上年略有增长。

容大后勤集团攻坚克难,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在物价不断上涨,新《劳动合同法》对规范用工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围绕“稳定、优质、高效、和谐”这一主线,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

加强企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改进服务管理水平,通过节能降耗,挖潜增效,有效应对物价上涨压力,继续提供质优价廉的后勤服务;大幅度提高员工的社保参保率,严格执行员工最低工资标准制度,规范用工,保障员工权益,有效维护学校稳定。

加强实验室和图书情报、资产管理。

加强对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剧毒药品及易燃易爆药品的管理。

做好实验室的辐射核查工作,对全校首批38名实验室安全管理员进行岗位培训。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运作初见成效。

校园网络运行安全正常,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推进。

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保障平台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增中外文新书117299册(37119种)、中文期刊3761种、外文期刊271种、中外文数据库25个(其中外文数据库17个,中文数据库8个),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

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完成工程项目结算审计196项,送审金额达3.71亿元,核减金额4750万元,核减率12.80%;完成校办企业审计4项,审核资金1208.70万元。

优化公用房和房产管理办法,做好房产服务、住房补贴工作,出台《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医疗管理办法》。

加强安全保卫,巩固“平安工大”建设成果。

加强以“防火、防盗、防事故”为重点的安全用电、校舍安全、交通安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外出旅游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工作,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校园安全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