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1练习题.docx
《自然地理学1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1练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1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
承受构造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构造运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2.矿物:
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之中,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元素或化合物。
或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3.同晶置换:
矿物晶体在形成的过程中,晶体中某些质点(原子、离子、离子团)被性质相似的质点置换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或同晶置换。
4.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是两侧岩块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5.鲍温反应系列:
连续反应系列反映岩浆结晶过程中浅色矿物(斜长石系列)的生成顺序;不连续系列表示深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从岩浆中晶出的先后顺序。
最后,上述两系列又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不连续的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
它们总称为鲍温反应系列。
6.“许多不同力学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序次和不同等级,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形迹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称为构造体系。
7.滑坡:
是指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8.溯源侵蚀:
是河流自形成之后,河谷有向源头发展、增长河谷长度的趋势,这个过程称为河流的溯源侵蚀。
9.河流袭夺:
河流的袭夺作用指分水岭的迁移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的水系的演化过程。
10.羊背石:
冰床基岩上由冰川磨蚀形成的似羊背的石质小丘。
迎冰川面平缓;背冰川面陡。
11.风蚀雅丹:
指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上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地貌组合。
12.丹霞地貌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13.鼓丘:
是一个由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
平面成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
14.海底扩张:
大洋底部在洋中脊处裂开,地幔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洋海底不断扩张。
另一方面,扩张的大洋岩石圈在到达大陆边缘的海沟处后,将沿着消减带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重新消亡于地幔中,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2分)。
这就是被称作地质史诗的海底扩张。
15.解理矿物被敲打后,沿平行于晶面的平面破裂的性质,叫做解理。
16.嶂石岩地貌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千米的岩墙峭壁,多层地层重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远远望去,赤壁如屏如画。
17.在水平节理或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上硬下软的水平岩层,经长期的风蚀作用,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蘑菇状岩石,风蚀蘑菇。
18.洪积扇:
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19.自然地理学
20.造岩矿物、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岩石的结构、岩石的构造、褶皱构造、褶曲、断裂构造、断层、背斜、向斜、正断层、逆断层、层理构造 、地槽 、地台、
二、填空题
1.块体运动大致可分为崩落、与蠕动。
2.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
(2)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3)充足的水源。
3.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
4.槽谷底部比较坚硬的岩石表面,在冰川运动过程中被冰体挟带的砾石摩擦,布满平行擦痕,成为冰川磨光面。
特别坚硬的岩石则形成。
5.河流的下蚀的原因:
①存在,②流水顺坡而下,向下运动分量冲刷河底,③流水携带的砾、砂在河底滚动,跳跃,不断磨蚀河底基岩,洪水期,搬运量大,下蚀作用强烈,④涡流作用。
6.根据河床平面形态的差异,可将冲积性河床分为顺直微弯型、型、分汊型、散乱(游荡)型。
7.地理循环学说中戴维斯认为地貌发育有三要素,即构造、营力、时间。
认为地貌的准平原化发育过程经历三个阶段:
幼年期、、老年期。
8.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
9.(坡立谷)是指宽阔而平坦的谷地。
其发育受构造地貌的影响较大。
俗称“坝”、“坝子”,宽几百米至几公里,长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在一定构造条件下经长期溶蚀、侵蚀而成。
10.是指冰床基岩上由冰川磨蚀形成的似羊背的石质小丘。
迎冰川面因受磨蚀而平缓,布满磨光面、擦痕和刻槽等微地貌;背冰川面因受拔蚀多为陡坎。
11.黄土沟间地貌主要包括、黄土梁、黄土峁。
12.水下岸坡为以下,至波浪有效作用于海底的下限。
其下界约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
13.海蚀地貌包括海蚀穴、、海蚀拱桥与海蚀柱、海蚀台等。
14..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
(1)构造运动;
(2)岩浆作用;(3)。
15.重力异常表明地下有密度较大的矿物,或有密度较小的石油、天然气等。
16.现代火山的分布:
带、地中海-印尼带、洋中脊和东非大裂谷及红海沿岸:
即板块增生带。
17.根据矿物反射率的大小,矿物光泽自强而弱分为四级:
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玻璃光泽。
18.常见造岩矿物包括,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
19.作用就是岩浆熔解围岩,将围岩改变成为岩浆的一部分。
20.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和变质岩组成。
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
21.与海底磁异常、深海钻探成果,并列为海底扩张说的三大证据。
22.地层层序律(叠置原理):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规律。
它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
23.岩浆岩一般可分为:
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斑杂构造、块状构造、枕状构造。
三、选择题
1.下列属于同质异像的矿物是( )
A.金刚石、石墨B.金刚石、石英
C.石墨、石英D.石英、高岭土
2.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 )
A.O、Si、Al、Fe、Ca、Na、K、MgB.O、Si、Al、Fe、Pb、Na、K、Mg
C.O、Si、Al、Fe、Ca、Na、K、CuD.O、Si、Al、Fe、Co、Na、K、Mg
3.下列矿物的单体形态属于三向延长型的矿物是()
A.角闪石、电气石B.石榴子石、橄榄石
C.电气石、纤维石膏D.板状石膏、云母
4.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
读下图,
完成第4题。
导致大理石柱在不同年代升降的原因是( )
A.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B.地壳运动
C.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D.海浪的侵蚀作用
5.下列一组属于硅酸盐矿物的是( )
A.橄榄石、绿柱石、石榴子石、石墨B.橄榄石、红柱石、滑石、钾盐
C.橄榄石、蓝晶石、硬玉、蓝闪石D.蓝晶石、硬玉、蓝闪石、萤石
6.下列一组岩石中完全属于变质岩的是( )
A.花岗岩、石灰岩B.大理岩、石英岩
C.流纹岩、白云岩D.玄武岩、大理岩
下图为“南半球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矿床所在岩层岩石最有可能是(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喷出型岩浆岩D.侵入型岩浆岩
8.有关图中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页岩形成的年代最晚,不可能有化石
B.甲处河谷的形成是因为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C.乙处岸边河水比对岸河水浅
D.大坝位于岩性坚硬的背斜顶部
9.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
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
“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
A.水平错断B.褶皱凹陷
C.断裂陷落D.水平张裂
10.人类出现的时代是( )
A.第三纪B.震旦纪C.二叠纪D.第四纪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代表三大类岩石,①~⑦为主要的内、外力作用。
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物质与Ⅰ类岩石特点相似的是( )
A.花岗岩B.大理岩
C.石灰岩D.玄武岩
12.对于图中的内、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岩浆作用B.②——变质作用
C.④——重熔再生D.⑥——沉积作用
13.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 )
A.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C.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D.娟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14.石英在模式硬度计中属于哪一级别( )
A.5B.8C.6D.7
15.下列属于沉积岩一组的是( )
A.砾岩、砂岩、花岗岩 B.粉砂岩、泥岩、片麻岩
C.砾岩、粉砂岩、玄武岩D.砾岩、页岩、石灰岩
16.若地壳下降,海水逐渐侵入陆地,在海水侵入的区域内岩相将由陆相逐渐变为海相,形成海侵层序,在地层的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岩石()
A.粒度由粗变细,依次为碎屑岩、粘土岩和生物化学岩
B.粒度由细变粗,依次为生物化学岩、粘土岩和碎屑岩
C.粒度基本不变,依次为化学岩、粘土岩和碎屑岩
D.粒度变粗,依次为碎屑岩、粘土岩和化学岩
17.进入新生代后,全球普遍发生了一次地壳运动,这次地壳运动在欧洲称新阿尔卑斯运动(或阿尔卑斯运动),在中国叫______。
A.喜马拉雅运动 C.海西运动B.燕山运动 D.加里东运动
四、看图题
五、问答题
1.古构造运动中岩层主要有哪几种接触关系?
各反映何种地质意义?
(1)整合接触: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下,沉积盆地缓慢下降,沉积物连续堆积而形成的接触关系,无明显的地壳运动和大陆剥蚀作用。
连续沉积——地壳稳定(下降)
(2)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
形成过程: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整体抬升——地表侵蚀——地壳再下降——再沉积
(3)角度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且呈角度相叠。
形成过程: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运动、褶皱——地表侵蚀——地壳再下降——再沉积过程。
2.沉积岩有哪些基本特征?
(1)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2)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生物化学结构)之分。
(3)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
(4)一般根据组成岩石的颗粒大小确定沉积岩的种类,而非颜色。
2.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1)滨河床浅滩阶段
随着河流侧向侵蚀的进行,河谷出现弯曲,在单向环流作用下,凹岸侵蚀后退,河谷加宽,河流的凸岸有少量的河流冲积物堆积,颗粒粗大,形成滨河床浅滩(小边滩)。
(2)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河曲的发展、加宽,凸岸的小边滩不断增高、扩大,以致平水期大部分边滩都出露水面,就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这个时期的河谷仍较窄,洪水时水位上升,流速大,在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积的还是粗粒的推移质沉积物,而悬移质泥沙则仍被水流带往下游。
(3)成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河流侧向侵蚀的长期进行,河谷更加拓宽,河流更加弯曲,雏形河漫滩加宽增高,洪水期宽浅的滩面上水深更小,流速缓慢,粗粒物质不能再带到滩面上堆积,在以往沉积的粗粒推移质之上覆盖较细的悬移质冲积物,形成二元结构。
至此,雏形河漫滩发育成为成形河漫滩。
3.为什么我国岩溶地貌热带(南方)比温带(北方)发育?
(1)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水流量大、水循环快,加上气温高及生物作用强,岩溶发育最快。
(2)温度越高,溶蚀力越强;虽然水中CO2的含量与温度成反比,但水的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3)气候越湿热,水的溶蚀力就越强,喀斯特发育就越快。
(4)石灰岩分布广。
4.试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1)盾形沙堆:
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时,沙粒就从气流中沉积下来形成一种较小的盾形沙堆。
(2)雏形新月形沙丘:
盾形沙堆形成后,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沉积下来,并逐渐堆积增高,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时,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
(3)新月形沙丘:
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越来越厉害,小落沙坡不断扩大;同时,沿沙丘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5.试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
(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
(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4)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
(5)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六、论述题
1.在海岸地貌中均衡剖面是如何塑造的?
(试述松散沉积岸平衡剖面的形成)
(1)在坡度均一、泥沙颗粒大小完全一样的一个理想海岸带上,一个波浪周期内泥沙向岸运动距离与向海运动距离相等的点,称为中立点。
海岸带上众多中立点的连线称为中立带。
(2)水下岸坡在波浪的继续作用下,在中立带以下,由于物质的向海搬运,产生下部侵蚀凹地,使该处岸坡变陡,凹地中的物质背运移至坡脚,形成水下堆积阶地,致使岸坡下部变缓,水深变浅。
此带物质在向海移动时受重力分力的推进作用也越来越弱,因此逐渐只能在原地做往返振荡运动,不再向海位移。
实际上已处于中立状态。
(3)在中立带以上的岸坡,由于物质的向岸运移,产生上部侵蚀凹地,使该处岸坡进一步变得平缓,并把侵蚀下来的物质抛向岸边,堆积形成海滩。
但岸边的坡度越来越陡,物质向上位移时所受重力的阻碍则越来越大,逐渐抵消了波浪向上的推动力,因此这里的物质也只能做原地运动,没有向岸的位移,这里的岸坡也处于中立状态。
(4)最后,整个岸坡剖面成为一条统一的凹形曲线,称为海积均衡剖面。
2.举例说明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证据?
(1)大陆形状相似:
大西洋两侧可拟合而成的一块大陆。
(2)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
非洲的几内亚湾与南美东北部的凸起拼接可以看到地质构造连续(大西洋两岸的褶皱带的对应关系,或阿巴拉契亚山脉、阿特拉斯山脉、爱尔兰、英国、格陵兰岛、斯堪底纳维亚半岛等山脉);非洲和南美洲具有相似的年龄的岩石在大西洋两岸并列;拼在一起的南美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拼接在一起可发现古生代造山带,中生代造山带具有连续性(非洲没有中生代造山带)。
(3)古生物与冰川气候证据:
淡水爬行生物中龙,在南非和南美的P地层中均有发现,证明两个大陆在P时相连;非洲、南美洲两岸地层中有大颔兽;非洲、印度次大陆、南极洲的地层中都有水龙兽;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层中都有舌羊齿化石;非洲、印度次大陆、南极洲都有古冰川遗迹。
(4)古地磁极移轨迹:
大量的资料表明,北美和欧洲所测的极移曲线并不相合,但形态大致相似。
若将两大陆拼合在一起,则这两条极移曲线就会基本重合,说明大西洋
的确曾经不存在,两个大陆曾经是相连接在一起的。
3.试分析古生代、中生代的生物演化,重要矿产和地壳运动。
(1)古生代:
生物进化方面:
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中古生代脊椎动物(鱼类)——晚古生代两栖类;植物以蕨类为代表;
形成的矿产:
煤炭;
地壳运动:
地壳剧烈变动的时期,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
或发生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
(2)中生代:
生物进化方面:
中生代生物界的突出变化是:
爬行动物代替了两栖动物,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
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恐龙称霸地球;到中生代中、晚期,出现了鸟类和哺乳类。
裸子植物如苏铁、银杏和松柏类。
;
形成的矿产:
形成丰富金属矿产;重要的造煤和成油时期;
地壳运动:
从三叠纪末开始,联合古陆解体。
到白垩纪末,冈瓦纳古陆已解体成五大块,同时,古地中海收缩关闭,太平洋缩小及环太平洋褶皱带形成。
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
或发生了燕山运动、印支运动。
4.槽台学说的内容
14.地质力学学说的主要内容。
15.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有什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