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7144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docx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docx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

2018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训练

【过石头城  [唐]张祜】

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

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两首诗都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张诗由眼前看到的累累坟墓的景象想到六代石头城的繁华;刘诗由眼前看到的长满杂草的景象想到以前繁华的吴官。

B.这两首诗都写到“草”:

张诗中把草当作历史的见证,表现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刘诗中借杂草的茂盛,来突出诗人对台城吴宫当下荒凉破旧的感伤。

C.刘诗中的“绿”字承接首句中“离离”“满”,写出了杂草的蔓延和绿意,用得生动形象,并以乐景衬哀情,在诗人满眼的绿色中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感。

D.这两首诗尾句都是以景结情,刘诗通过“明月”“雁声”两个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赋予原本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

E.过两首诗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内容上都写石头城的破败荒凉,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情感上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15.这两首诗都借“水”抒情,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

唐代宫名。

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

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

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4.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吴诗以讽刺见长。

开头两句,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更显雪意正浓,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此句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

D.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再写夜间之景,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

E. 吴诗“无人知道外边寒”和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中的“寒”都主要写出了天气寒冷之意。

15.两首《华清宫》诗,虽题材相同,但手法、主题各异,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各自使用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的思想情感。

(6分)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4.下列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

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

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E.“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这两句是设问,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

是我自己不回去呀!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爇(ruo):

焚烧。

②雁默先烹:

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

‘杀不能鸣者。

’”

14.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雁默线烹”引用了典故,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E.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

15.通过这首诗能看出当时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E.本诗较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凝重的历史意识。

15.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结合,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

B.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C.“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颜真卿走后对诗人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一致。

D.最后一句以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

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壮的气氛。

15.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7分)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翠微:

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

②秦城:

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争取额的两项是(4分)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

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1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6分)

【送韩揆之江西① 李季兰】

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

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

②指,一作“招”。

③西江,一作“江西”。

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

④湓城:

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

⑤夏口:

今武昌。

⑥衡,一作“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首联与《诗经·氓》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思绪万千。

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

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绝。

情感意蕴耐人寻味。

D、颔联与颈联一实一虚延伸了时空,为尾联的抒情作了铺垫。

15、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7分)

 

【次韵尹潜感怀 【宋】陈与义】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

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

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

“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

“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唐)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②,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 (唐)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④,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注:

①陆鸿渐:

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

他和这两首诗的作者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好友。

②菉:

草名。

③王孙草:

代指茶叶。

④逋客:

避世之人。

14.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A.皇甫冉之诗使用虚写(想象)手法,想象陆鸿渐到高高的山崖上采茶,在春风中采满一筐茶叶,晚上沿着山路去山村人家借宿。

B.皇甫曾之诗全篇写实,远处的重峦叠嶂和丛生的茶叶正在迎接陆鸿渐采摘茶叶,陆鸿渐在山中烟霞中独自穿行,住在清幽的山寺,喝着清冽的山泉水,在夜里孤灯独对,在磬声中思念朋友。

C.《新唐书∙陆羽传》说:

“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

”说明饮茶之风的真正盛行是在中晚唐开始。

两位诗人通过送陆鸿渐采茶来写茶、论茶,表达了对茶的深深喜爱之情。

D.皇甫冉诗表达对陆鸿渐去风景幽美的地方采茶的羡慕,皇甫曾诗刻画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E.这两首诗基本上体现了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既脱俗又入俗;既有清高超旷的人格追求,又有脉脉的人间温情;既追求深远、空灵的诗境,更注重雅静、闲适、淡泊诗境的营造。

 

15.这两首诗都为送陆鸿渐采茶而作,表达的情感为什么不相同?

(6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辉: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归去来”源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化用冯谖因未被重用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

15.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

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8.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一项:

(3分)

A.首联写月光灿烂,想掩盖也掩盖不了。

但哪怕月亮外貌娟秀,它的背面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月光一泻千里,处处传来妇人捣衣之声;五更将尽,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穿绿蓑的江上行人在秋夜月下听闻笛声,一位女子则在“楼头倚栏望月”。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

“为什么不让分离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分离呢?

19.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

(6分)

 

【苏秀道中①【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

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下列对该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

“润”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

B.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从正反两个方面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

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不仅自然贴切,而且所表现的精神气韵也与杜甫相同。

D.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

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关心。

一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情怀,实在难能可贵。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5.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概括。

(6分)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

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

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

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

②赊:

语气词。

③绷:

布幅。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颔联描绘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酒旗飘飘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人不禁想画一幅《水村闲望》画,表明他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上,跳跃变化大,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15.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呢?

请简要阐述。

(6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

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

“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

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15.《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①。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②。

注:

①蹉跎:

不顺利,虚度光阴。

②二十三年:

刘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

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

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14.下列选项中对作者与诗歌内容判断有误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写给友人刘禹锡的赠诗。

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

诗人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

刘禹锡有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为我引杯添酒饮”“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

这里形容白居易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

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

C.“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这句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虽然写诗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

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愤怒。

 

D.“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E.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15.“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刘禹锡在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请结合诗句内容,概括这两组诗句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6分)

 

【酌酒与裴迪  王维①】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①王维一生沉浮宦海,过着亦显亦隐的生活。

②按剑:

意为“结仇”。

③先达:

指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

笑弹冠:

笑侮后来的出仕者。

14.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白首相知犹按剑”写相知成仇,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人就不用说了。

B.颈联描绘的清新明丽的画面与颔联所写的“势利”“凉薄”形成对照,又为尾联的抒情作铺垫。

C.尾联中的“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高卧”的含意是“躺着舒服”。

D.王维诗中的意境,多是恬淡、清幽、澄澈、自然的,但这首诗的意境似乎有所不同。

15.诗的首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7分) 

【桃 花   罗隐】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

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

因其诗文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人进士不第,耐改名隐。

②文君酒:

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漆器”的故事。

宋玉墙: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14.下列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E.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15.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

①南山:

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

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

《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

指写家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