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细则.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4699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细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细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细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细则.doc

《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细则.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细则.doc

附件1:

高标准农田建设

年度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指实行水利、农业、道路、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将中低产田改造成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一、选项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央关于“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和“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资金和项目安排向粮食增产潜力大、农产品净调出量大和转化率高的产区倾斜,向特色农业规模大、生产优势明显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区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支撑,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奠定基础,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搭建良好平台。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

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新增千亿斤规划》)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以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任务和目标为主线,结合各地区农业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布局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注重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相衔接,形成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

——坚持连片开发。

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确定重点建设地区,统一规划设计,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开发方式,确保开发一片,成效一片,努力发挥高标准农田的规模效益。

——坚持综合治理。

针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地制宜、抓住关键、多措并举,切实把田间水利灌排工程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实行水利、农业、道路、林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目标。

——坚持多元投入。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投入。

充分调动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

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鼓励农民筹资投劳。

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努力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

——坚持机制创新。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不断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壮大农民股份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机制、新举措,努力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项目区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显著提高。

(四)区域布局

根据全国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为重点,统筹考虑土地、气候和生物资源分布状况以及粮食生产基础,科学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地方实行重点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的恢复潜力、开发后能够达到生态平衡的地方实行保护性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实行限制开发。

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以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以及其他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县为重点,尤其是向《新增千亿斤规划》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同时兼顾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农产品优势产区。

(五)投入标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各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提高到以省为单位加权平均为1100-1300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广东省农垦总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提高到900-11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在上述范围内尽可能提高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

在多筹集地方财政投入资金或整合其他支农资金、社会资金的前提下,允许适当提高亩投入标准和建设标准。

同时,允许将2003年(含)以前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范围予以提质建设,其中建成期在十五年以上的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不超过1000元;建成期在十年以上的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不超过800元。

(六)单个项目区治理面积和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继续按照“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确定治理面积。

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个项目区集中连片治理面积,原则上平原地区不低于5000亩、丘陵山区不低于3000亩。

如受自然条件限制,年度单个项目相对连片开发面积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可在同一小流域或同一灌区范围内选择面积相对较大的若干个地块作为一个项目区,但应避免地块过于分散。

建设标准应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国农办[2009]163号)等有关政策的要求。

在同一项目区内,不能搞所谓的“核心区”和“辐射区”。

(七)地方财政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筹资投劳政策

地方财政投入比例执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财发〔2010〕46号)的有关规定,将地方财政投入纳入项目筹资方案,及时足额落实地方财政投入。

各地自筹资金(含农民筹资投劳)的比例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降低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比例的通知》(国农办[2010]143号)的规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广东省农垦总局的自筹资金(含项目团、场自筹,团场和农场职工筹集的现金、以物折资金和投劳折资)的比例按现行政策规定执行。

同时在符合“一事一议”政策规定、农民(含团场、农场职工)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含团场、农场职工)多筹资多投劳。

积极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筹资金比例参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政策规定执行。

二、项目立项基本条件

(一)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和生态条件较好

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产,水资源比较丰富,原则上农业灌溉以利用地表水为主,确需采用地下水的能够得到有效恢复,科学节约高效利用地下水,严格限制在地下水超采区新打机电井开采地下水;农田防洪有保障,水利灌排骨干工程基本具备。

耕地资源比较充足,耕地比较集中连片,地势较为平坦,耕地坡度在25度(不含)以下。

农业生态条件较好,土壤未受到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面源污染程度较轻。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大发展潜力

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潜力,开发后能够逐步建立起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地方财政投入有保障,能够配备适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需要的人员并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

农民群众自愿搞开发的积极性高,农民筹资投劳有保证。

(四)开发综合效益比较显著

开发后能够取得比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粮食生产能力比开发前有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有明显增长;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有明显转变,农村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五)严禁开发区域

在湿地、草地、林地、25度以上坡耕地、重金属严重污染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围湖造田、填海造田区,不得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

三、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的摘要

1.项目背景。

概述项目背景、项目名称、项目范围、项目建设单位名称、项目性质、项目建设目标、建设期及进度。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编制过程。

简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的政策法规、相关规划、技术标准和相关基础资料。

简述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过程。

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

简要说明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概述项目估算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4.项目效益。

简述项目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5.综合结论。

对项目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可行性研究结论。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包括位置及范围、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及土壤、水资源、耕地利用情况、自然灾害等。

2.社会经济状况。

包括人口及劳力、土地利用现状、农业生产水平、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等。

3.基础设施。

包括水利骨干工程现状、田间工程现状、农业机械设施、道路交通及电力设施等。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说明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包括自然灾害、农业基础条件、生产方式、农业科技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保障粮食安全、农副产品供给、发展现代农业、节水节地增效、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分析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说明项目区水资源总量、构成、特点及可利用水资源数量等。

2.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定额。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本项目区灌溉保证率。

3.项目区现状供需分析。

针对确定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分析计算水利工程现状可供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现状需水量(包括灌溉、工业、生活、其他等),并说明富余或短缺量。

4.项目设计水平年水量供需分析。

针对确定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分析计算项目区设计水平年的可供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需水量(包括灌溉、工业、生活、其他等),并说明富余或短缺量。

5.水资源供需平衡结论。

说明项目区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结果。

6.灌溉水质分析评价。

说明项目区灌溉水源是否达到灌溉水质标准,是否有工业污染等。

(五)规划设计

1.设计原则。

说明项目区选项规划的指导思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项目的规划原则。

2.建设标准。

确定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单项工程的建设标准,说明确定标准的依据。

3.规划布局。

包括各类工程设施建设布局。

(六)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1.开发任务。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要求,合理确定项目开发任务。

2.建设内容。

包括水利措施(含高效节水)、农业措施(含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田间道路、林业措施、科技措施、其它措施等。

(七)投资估算

1.编制说明。

说明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包括采用的有关标准和定额等。

说明项目涉及的人工、主要材料价格和设备原价等。

2.项目投资。

按相关规定估算项目各项投资,应包括水利措施投资、农业措施投资、田间道路投资、林业措施投资、科技措施投资和其他措施投资估算总额及构成等。

按相关规定编制项目投资估算总表、工程投资估算汇总表、分项投资估算表、单项工程估算表、单价分析表、施工机械台时费汇总表、材料价格表等。

工程投资由建安工程费、机电设备及安装费、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费、临时工程费、工程监理费、勘测设计费等构成。

相关费用计提和列支标准应按行业标准确定。

3.资金筹措。

说明资金筹措方式及额度,分析资金筹措的可行性。

(八)组织实施与运行管护

1.实施措施。

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措施等。

2.工程管护。

包括管护主体、管护措施等。

(九)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说明新增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能力,新增种植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额等。

计算项目建设前后农业生产的费用和收益,计算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

2.社会效益。

说明项目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节约水量、新增机耕面积、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等,分析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结合项目建设内容,综合分析生态效益。

分析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初步提出防治措施。

(十)结论

可行性研究结论。

概述项目建设必要性,综合说明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提出可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