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6877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docx

《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docx

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

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试行)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它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它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根据国家试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结合《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方案》,现制定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试行)如下:

本方案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与学科课程是迥异的:

它反对用考试和量化的手段把学生分等划类,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因此,学生评价本身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与他人协商共建、互助关怀,充满民主和平等的发展过程。

(一)评价的主要原则

1、突出发展。

评价的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不在于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

只要学生经历了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就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2、注重过程。

本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而不仅仅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3、体现多元。

本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要避免教师评价唯一、终极结果唯一的现象。

4、关注差异。

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注意给信心不足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

让每一位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5、强调自评。

重视学生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自我改进,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行动。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见附表一)

1、活动过程中行为能力及其发展状况。

主要包括:

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选择和确定的状况。

要评价学生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意义、学生在主题或项目选择和确定中的作用。

它包括:

(1)提出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质疑、探究的能力。

(2)活动方案的制定状况。

要评价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活动方案本身的合理性程度、活动方案的具体化程度等。

(3)活动过程的具体行为方式。

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如行为的合理性、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具体的操作方式、参与实际情境的深度、文献资料、具体事实材料的搜集与加工情况等。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要评价学生是否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要评价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5)活动的总结情况。

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报告、成果或产品等情况以及在总结、汇报、交流阶段的综合表达能力。

2、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发展。

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1)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

对活动的专注程度、喜欢程度,对周围环境中重要事情、现象的关注程度、主动参与程度,是否爱发表意见、爱出主意、是否有自己的看法,是否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定的问题,是否能想出各种获取信息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2)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

如是否认真参加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主动提出研究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意见和学会分享共同成果等等。

(3)学生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等等。

(三)评价的主要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生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

活动作品鉴赏与分析、学生自我反思、小组答辩、教师观察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评价表分析等。

1、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也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经常采用的方法。

所谓学生成长记录袋就是收集、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一连串表现、作品、反思、自己、同伴或教师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一般来讲,成长记录袋的形成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的。

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可以与指导教师或家长、同伴协商。

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

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

具体来说可采用如下的做法:

(1)让学生随意放。

学生在记录袋中随意放入自己的任何作品,对放入记录袋的作品不提任何要求。

这时,学生放的作品大多是活动计划、调查问卷、收集的资料、日记等。

(2)指导教师对学生放入的作品提出一定的要求。

如感受最深的一次采访,“我的新发现”等,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有选择地放入一些作品,引导学生开始审视自己的作品。

(3)有展示地放。

让学生说出放入这次作品的理由,引导学生开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

有时,可让学生将作品当众展示。

(4)成长记录袋中教师设计一些小栏目。

如收获园、新发现等,让学生根据小栏目自定目标、自设标准、自选形式、自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独立性。

2、观察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常常使用这一方法,它要求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以把握学生活动的本来面貌。

观察记录主要有事项记录法、行动目录法、评定尺度法。

(1)事项记录法。

这是把学生的活动按发生的顺序实录的方法,也是评价的原始资料。

(2)行动目录法。

把想要观察的事项预先列表,发现与之相符的事项,立即校对标记。

这种方法,对于观察者来说具有效率高并能一次处理许多同类事项的长处。

但是由于记录机械,不能反映行动的因果关系,所以有必要补以对活动场面和产生的条件的记录。

(3)评定尺度法。

是把学生的行动按事先制定的一定标准逐阶段评价记录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所要观察的特征,用简短的文字设立不同程度的标准,使观察结果归类或标准化,或者把评定尺度图式化,后者是在直线上设不同的阶段点,往上作标记。

运用观察评价需注意:

第一,观察应有全面性,要反映学生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表现。

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要乐于观察、善于观察。

第三,要把自然观察与目的观察结合起来。

所谓自然观察就是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所谓目的观察就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进行观察。

自然观察不易深入,目的观察不易全面,两者应结合起来。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在参与主题研究过程中的态度和成效做主观性评价。

自我评价不是从教师的方面给予一个方面的评价内容,而是学生根据学习活动特点设定自己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实施具体的自我表现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的结果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相对照而进行自我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为学生加强实践活动体验,记录活动原始感受,以及由此产生自我内省提供了机会。

自我评价需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考虑,设定的方式有多种:

一是由教师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然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二是教师给予几个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学生从中进行选择,然后进行自我评价;三是完全由学生自己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而进行的自主性的自我评价。

4、问卷调查评价

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做好原始记录,待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再做一次问卷调查,将两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就可以揭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变化。

设计问卷时一定要科学严格,必须注意:

问卷调查在一般情况下不记名,如果要求记名时,应向学生保证调查结果仅供研究用;问题设计尽量隐蔽些,不要过直、过露,要力求规范、简单、明白;为了验证被试者的选择是否反映真实情况,可以对同一个问题设计几个相关问题,穿插在不同之处。

5、师生相互商讨评价

这是一种把学生和教师的观察记录等各种资料作为依据,互相商讨,然后综合结果的方法。

包括学生互评、教师协同商讨和师生民主评议等。

学生互评可采用表格式,将所评定的事项、标准和具体内容预先制表,由学生互相评议

6、成果展示评价

成果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较为突出的、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

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设计方案等具体成果公布于众,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安排展出,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喜悦、协作共勉。

在同一主题的学习实践中,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同,对主题的挖掘程度、广度也会有所差异。

通过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和作用,有效地丰富学生学习的方法,最终利于学生取长补短。

总之,无论选用何种方法开展评价,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

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袋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四)评价实施建议:

在具体实施和操作的过程中,学校应把握住以下几点:

1、各校应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理念,并根据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原则,结合学校的实际将上述评价内容进一步细化,制定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考核办法(细则)。

2、每一活动的指导教师应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协商制定出每一次活动的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案。

包括具体细化的评价内容、如何实施、评价表的设计等。

3、建议学校建立以成长记录袋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指导教师应督促、帮助每一位学生建立、完善他个人的成长记录袋。

并将成长记录袋作为评价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袋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每一次活动的结果性资料(文字类(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或实物类(可以是实物的照片))各一份;过程性资料(调查、采访、实验记录、活动设计等)一份;体验性资料(学生感受、体会等)一份;评价材料(教师设计的评价表、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同伴或家长的评价)各一份。

4、学生成绩采用等第加评语的形式。

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或有长足进步的可评为A、能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可评为B、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的可评为C、只能够完成部分任务的可评为D。

一般学生只要参加了活动,有一定的收获,都应得到C级以上的评价,个别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A+的评价。

此外,评语应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千篇一律,要使学生明了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用激励性的语言促进其发展。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要求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方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能否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决定课程能否得以推进以及推进程度的重要因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评价具有独特的内容。

(一)评价的主要原则

1、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强调评价的针对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根据《纲要》自主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它比其它课程更需要教师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工作。

因此在实施评价时,必须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可提出相对粗线条的评价标准,在与教师充分交流的前提下,确定个性化的具体评价指标,提出改进的建议、专业发展的目标等,这样的评价是对教师自身进行纵向比较,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注重教育教学实践,强调评价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活动过程,因此教师的评价也应贯穿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

一方面,评价的信息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评价的结果又直接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

3、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强调评价的主动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对课程实施中的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通过他们的自我反思,既可以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为课程的进一步修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综合性

评价的多元化和综合性,首先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校内教师、校外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教师本人、学生、学生家长、其他社会成员都可以直接、间接地参与教师的评价;其次是指评价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化:

不仅有对教师基本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评价,更有对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全面发展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评价。

5、注重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强调评价的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是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的,与以往的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实现教师评价对教师发展的效能,必须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只有在与被评教师充分协商交流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才能把握住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见附表二、三)

1、参与课程的态度及努力程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本次课改的新课程,不仅需要教师有实施课程的责任,还要有承担开发课程的使命,所以它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一个消级守旧、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

2、设计与规划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3、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与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

此外,指导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小组内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活动得到有力的指导。

4、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指导教师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

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5、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

教师要指导学生,必须要明确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

6、指导作用,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如主题获取、材料收集、问题研究、成果形成,都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最吃力的事就是分析原因与归纳成果,最难办的事就是联系活动场地,寻求校外援助,最焦虑的事就是跨越采访的第一步,最不顺心的事就是活动出现偏差,最担心后就是活动过程中的安全。

所有这些都应该在教师指导事先考虑之中,要在活动过程中逐一得到解决。

7、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教学测量和评价不仅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化活动效果的重要途径。

因此,应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开展,它包括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测评、对学生设计方案的测评、对学生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测评以及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设计测评指标、选择测评手段及有效运用测评结果的技能。

8、自我反思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在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更需要教师在探索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否定自己的同时,积累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9、活动的完成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必修课,每一项主题活动经严格审查、反复推敲后,方可施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其生成性的特点,可视情况做一些调整。

但教师不可擅自停课,使活动不了了之。

此外,对指导教师的评价,还应重点参考他在一个主题活动设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

(详见附表三)

(三)评价的基本流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它由一个相对长期的阶段性评价与一系列不定期的短期评价共同构成评价体系。

1、不定期的短期评价可以采用课堂观察、活动跟踪、活动片断录像等多种观察方法。

2、一般长期阶段性教师评价的实施应包括这样几个阶段:

(1)初次面谈阶段,初次面谈一般安排在学期初,它是阶段性评价的初始阶段,旨在通过面谈与被评教师共同制定出评价具体方案。

面谈前应告知被评教师,在初次面谈时应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明确评价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旨在提高教师开发与实施课程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为了对教师做出奖惩,以打消教师的顾虑,营造一种宽松的评价氛围。

第二,明了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让被评教师了解阶段性评价的一般过程及方法,根据被评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的具体步骤。

与被评教师共同协商拿出评价的框架及初步的时间表。

目的是让被评教师对整个评价活动心中有数。

第三,确定评价的重点。

与教师研讨评价信息的种类及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确定其他参与评价的人选。

(2)收集信息阶段,这是教师评价的关键阶段,只有建立在大量的信息基础上的评价才会为被评教师接受。

一般可采用行为观察、教师反思、查阅资料、征求意见等方式。

A、行为观察。

可分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与课外活动的跟踪观察。

但不论哪一种观察,被评价教师都应将整个主题活动的方案、活动进程及本阶段活动的计划主动告诉评价者,并与评价者共同商讨在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B、查阅资料。

在教师评价的资料袋中应装有大量的教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留下的资料,如工作计划、主题活动的方案、主题活动过程的记录、主题活动的反思、论文、学生的作品及师生获奖的记录等,这些都是被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痕迹,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信息源。

C、教师自我评价。

引导教师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是实施教师评价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讲,自我评价可包含如下内容:

在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你最得意的是什么?

你最懊恼的是什么?

作为指导教师,你觉得最难做的是什么?

在主题活动中,你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什么?

有没有与其他教师合作的经历?

遇到哪些困难?

怎样克服困难?

为了改进你的工作,希望得到哪些人的帮助?

你希望用何种方法来提高你的专业水准,增加你的工作经验等。

D、征求第三者的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主题活动中涉及面广,可采取访谈及问卷等形式向教学活动所涉及的广泛的人群采集教师评价的信息。

采集对象可以是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及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但由于他们对教师评价体系和指标缺乏认识,他们的评价只能作为评价参考。

(3)评价面谈阶段,评价面谈往往在学期末进行,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A、总结一学期的工作。

被评教师对照学期初制定的评价方案汇报一学期的工作。

评价者应就被评者的优势和不足与教师进行协商,尽可能达成一致的清晰认识,并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B、商定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目标。

被评价教师的发展目标应由评价双方基于本学期评价的实际情况共同协商决定。

首先,目标要既合理又适度,且目标的表述最好具体清晰。

其次,在发展目标制定时还要做到重点突出有针对性。

最后,同时要拟定实现目标的相应的时间、步骤。

(4)撰写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由评价人起草,再由被评教师修改审定,它由评价双方共同撰写。

一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阶段性教师评价情况的反馈、归纳评价的要点及结论;第二部分主要包括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目标及实现的建议。

(四)评价实施建议:

1、学期初学校应由教师评价考核小组组织教师面谈,与教师共同协商、制定符合教师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并形成文字材料。

2、教师应按照学校的统一布置和要求,在每一项活动中完成以下工作:

(1)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2)一份关于整个活动的过程记录。

(3)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至少五份)。

(4)对活动的反思或体会一份。

(5)教师根据活动主题需要设计的评价表、调查表、问卷等。

(6)帮助学生建立、完善成长记录袋。

3、学校还应设制形如附表二、三的教师评价表,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多元评价。

4、教师评价亦可采取等第加评语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方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是教师专业的提高抑或是课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学校的评价得以实现,因此,建立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当代教育评价的重要方面,它不仅仅是评价学校的优劣,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校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通过评价帮助学校改进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校探索新课程的实施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用肯定性评价调动学校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2、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是指向学校的评价,只有学校才能最真实地评价其内容、实施过程是否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形成。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及对自身的评价。

3、指导性原则

教研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要贯彻指导性原则。

无论是评价指标的确立还是评价的实施,都要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4、特色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立足学生兴趣、社区特色和学校传统特色。

每个学校的社区环境不同、学校发展目标不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也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应有自己的特点,在实施学校评价时就要注意各校的差异性,立足学校鲜明特色的形成。

5、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目标、内容、评价都应随着学生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此外,开放性还表现在:

在开展学校评价时要充分给予学校展示交流的机会。

通过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形式使每个学校都将自己的经验介绍出来。

(二)评价的内容

1、课程设置

(1)是否按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设置了课程。

按照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小学每周开设2节,中学每周开设3节。

(2)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是否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四个要素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2、制定方案、计划情况

(1)学校是否制定了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2)是否制定了分年级的计划?

(3)方案、计划的制定是否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和长远的规划?

(4)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措施等方面。

3、组织机构的建立

(1)学校应选派认真负责、富有创造力的中层干部或校级领导主抓综合实践活动课。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吸收有独创精神的教师为小组成员,负责全校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

(3)学校要明确规定所有的教师都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工作。

不可借故推卸责任。

(4)学校应聘请各领域学有专长的人士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

4、师资安排

(1)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指导组。

(2)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课程的责任和义务。

(3)跨学科的探究性活动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名教师为主学科的指导教师,各学科应根据学期初计划分工落实,责任到人。

(4)积极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

5、校本培训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课程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探究能力、收集、处理、反思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开展长期的多种形式的系统培训,势在必行。

学校是否开展系统的校本培训,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1)培训内容:

理论培训、技术培训(方案、个案报告的撰写)、研究方法培训。

(2)培训方式:

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个别指导

6、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

学校应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列入教学工作计划,任何班级不得以任何名义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时间。

学校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