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读书学习一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6617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1 读书学习一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专题01 读书学习一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专题01 读书学习一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专题01 读书学习一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专题01 读书学习一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1 读书学习一解析版.docx

《专题01 读书学习一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1 读书学习一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1 读书学习一解析版.docx

专题01读书学习一解析版

 2020年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议论文阅读)

专题01读书学习

(一)

一、(2019·吉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3题。

(9分)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

但是你试抚心自问:

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

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

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

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

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

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地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

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

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奋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

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

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

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

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终究极窄狭。

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适,自己去在课外研究,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

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

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

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

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使不免索然寡味了。

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你的朋友:

光潜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21.作者以书信形式、朋友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有何好处?

(2分)

【答案】亲切自然,易于让人接受,让青年在不自觉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起到“谈读书”的目的,给读者以教益。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称及写作形式有何妙处”这一文学常识的辨析。

题干中“书信形式”“朋友身份”指向性明确。

“书信形式”意味着这篇文章陈述内容所采用的形式仿佛是在与人面对面交谈,只不过交谈的工具是纸笔,交谈时采用的往往是第一或第二人称;“朋友身份”则体现在文章开头的称呼“朋友”中。

这样的形式、这样的称呼都是为了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所表述的关于读书的观点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

22.作者列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案】说明了很多人成功人士都是抽时间学习,最终在忙中成就了学问。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者在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富兰克林和孙中山的例子,第二段的首句是“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

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而这“许多人”中就有大家熟知的成功人士富兰克林和孙中山,由此分析,列举此二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成功人士在忙碌中抽时间学习,最终成就了学问的观点。

23.在读书方面,作者给予青年哪些建议?

(4分)

【答案】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多读些课外书。

【解析】本题考查从文本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信息可依据文章内容,分段或分层进行。

这篇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提出“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的问题,第二段以富兰克林和孙中山为例,陈述了“抽时间读书”的建议;第三段明确提出“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的建议;第四段结尾说“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结合对文章每一段内容的分析,以及通过提取关键句,完成信息的筛选。

二、(2019·贵州贵阳)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9分)

如何欣赏音乐?

艾伦·科普兰

每个人都会根据各自的能力来听音乐,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是在三种不同的层次上来听音乐的:

感官层次,表达层次,纯音乐层次。

我把这个过程机械地拆分开来,这唯一的好处是便于分析。

听音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觉得好听,这是感官层次。

音乐有一种强大而原始的感染力,对每个正常人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此刻你正读着这篇文章,如果有人在钢琴上轻轻弹奏一曲,房间里的氛围会顿时不一样。

在这个层次听音乐,就只是听而已,不用任何思考,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着其他事情,对于音乐完全可以心不在焉。

不少自认为合格的音乐爱好者沉溺于这个层次。

然而,音乐的价值并不等同于它诉诸感官的愉悦程度。

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听音乐的第二个层次,也就是表达层次。

不过,这可是个难题:

要用语言来解释某一音乐作品表达的含义,准确无误,还要让每个人都满意,只有老天爷才知道这有多困难。

但是,我们谁都不能否认音乐具有“表达”的力量,每个音符背后都有某种意义,作品总有想要言说的内容。

这就是下面简单的问答

“音乐有意义吗?

“当然有。

“你能用语言把这个意义说清楚吗?

“不能”。

人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不会满意,他们总希望音乐有一个具体的意义:

如果音乐能让听者的联想越熟悉、越明确:

比如,一列火车、一场暴风雨、一个曼妙的舞姿……对他们来说,这样的音乐就越富有表现力。

一位胆怯的女士曾向我坦陈,她担心自己的音乐欣赏力有严重缺陷,原因在于她听音乐的时候没法联想起某种明确的事物。

这当然是把重点搞错了。

要我说,一首乐曲无法变成简单而明确的解释或联想,它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会引发不同的感受:

或安详宁静或朝气蓬勃;或懊悔不迭或心满意足;或暴怒或喜悦……它可以用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来表达人类最微妙的情绪和感受,甚至传递任何语言都无法言说的意义。

假定你很幸运,能用很多词汇来确切地描述你“听懂”的某一音乐,而且你很得意于自己的描述。

但这并不能保证别人会满意,别人也不需要满意。

重要的是,每个人对同一首乐曲的理解会不同。

就连经典作品,每次重新听的时候,你的感受很可能也会不同。

我的意思是说,音乐的确可以表达某种意义,但欣赏音乐不是喋喋不休的解释.听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触动,能体验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是最重要的。

听音乐,能够      ,这就到了第三个层次,纯音乐的层次。

的确,除了令人愉快的乐音和所能表达的意义之外,音乐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中。

一般来说,普通听众不太能达到这个层次,当然,专业音乐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区别也在于此。

但他们的误区在于,经常全神贯注地陷入琶音”和断奏。

以至于忽略了乐曲更为深刻的层面。

我觉得,提高对乐曲的理解比克服纯音乐层次的坏习惯更为重要。

不过,如果人们能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能跟上作曲家的思想脉絡,能听出旋律、节奏等要素,就会在纯音乐的层次上慢慢听出门道,这对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是没有任何坏处的。

 

最后,我再重申一遍,为了便于分析,才把欣赏音乐分成三个层次。

实际上,人们不会只在某个单一层面.上听音乐,而是各个层面相互联接、相互融合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想的听众在同一时刻既能进入音乐也能超脱音乐,既能欣赏音乐也能品评音乐。

只有当你更自觉、更有意识地去听,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欣赏音乐。

可是,读再多这样的文字也无法代替音乐本身带给你的体验。

欣赏音乐最重要的是多听,要广泛涉猎,对经典作品反复听,听莫扎特,听巴赫,听贝多芬,听斯特拉文斯基“等等。

我想,不仅音乐,每一种艺术的欣赏都应如此吧。

(原文有删改)

[注]①琶音:

一种专门的音乐技巧。

②断奏:

钢琴的基本弹奏法之。

③莫扎特、巴赫、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

都是著名的音乐家。

13.下列对标题的回答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

A.听音乐不能只沉溺在音乐带来感官愉悦这个层次。

B.听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要能产生明确而熟悉的联想。

C.听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触动是最重要的。

D.懂得一些音乐的专业知识对深入理解音乐有好处。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项不符合作者原意是因为,“一首乐曲无法变成简单而明确的解释或联想”。

14.[2019·贵阳]下列选项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项是(3分)(  )

A.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来欣赏音乐

B.有意识克服从琶音、断奏听音乐的误区

C.听懂音乐曲式的原理和作家的思想脉络

D.知道旋律、节奏等要素不一样的表现力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前后的衔接。

之所以选A,是因为在该段空白句后,有一句提示性的话“音乐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中”。

15.文章末段谈到“每一种艺术的欣赏都应如此”。

请根据此段内容,就“如何欣赏艺术”这个话题,用下面句式作简要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合理。

 (3分)

欣赏艺术,最重要的是……,而不是……。

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就要……

【答案】示例:

欣赏艺术,最重要的是广泛接触艺术作品,而不是只读几篇理论文章。

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就要多读经典文学作品。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的能力。

先根据最后一段,理解“如何”的指代意义,然后结合该段作者表达的观点,针对“欣赏艺术”和“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明确的观点,运用题目中要求的句式表达出来即可。

16.下面是鲁迅《社戏》中与音乐有关的句子。

请比较本文与该句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

(4分)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社戏》

【答案】本文论述欣赏音乐的三个层次,意在引导读者学会欣赏音乐。

《社戏》节选的句子描绘了“我”听横笛时的内心感受,意在表现月夜行船的美好心境。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内容和作用的分析。

先根据句子的表达,概括出其内容,然后结合相关课文的具体段落,分析其写作意图。

三、(201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什么是好诗

①什么是好诗呢?

②大自然的景物是人所共见的,如果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不见得是好诗;只有同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才是好诗。

③先看这两句诗:

“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再看另一句:

“群鸡正乱叫。

”哪是好诗,哪是坏诗?

④“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一条鱼跃过像白绸一样的水面,如同一根玉尺抛在白绸子上;黄莺穿过像丝一样的柳条,像一枚金梭在许多条丝线中穿织。

你看,多么漂亮,而且对仗工整,但只是描述风景外在的形象,没有内心的感动。

这样,即使写出再漂亮的句子,也只有文字和技巧,缺乏诗歌应有的生命。

⑤“群鸡正乱叫”是杜甫的诗句,只看这一句,好像不是好诗。

但读诗不能只看一句,要看整体的传达。

《羌村》整组诗,表现的是诗人历经战争离乱,与妻子儿女长期分别后回家重逢的情形,“群鸡正乱叫”这句诗就有了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

⑥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美的字,而是要找合适的字;不是写几个漂亮的诗句,而是要写出诗人自己的感动。

⑦我曾经告诫学生“修辞立其诚”,真诚是作文与做人的基本要求。

学生感动于女朋友寄给他一片红叶,创作了诗句“红叶枕边香”。

诗句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但我却无法从他的诗句中感受到他的感动。

⑧陆游的《菊枕》诗,是思念他被迫离异的第一任妻子的:

“记采菊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当年他的妻子采了菊花,把菊花的花瓣缝入枕囊,如今在曲折的屏风和深重的帷幕间还留有菊花的幽香。

每一闻到这香气就让他忆起四十三年前的往事,可是现在在昏暗的灯光下,向谁去诉说这使人断肠的感情呢?

这样,《菊枕》的“香”就使无数的后人感动了。

⑨所以,诗歌除了要有真诚的感动,还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你的感动。

⑩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他整个的生活乃至整个的生命来写诗的,这样诗歌才有兴发感动的生命。

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内心有了感动,是这个生命孕育的开始。

把这份感动写出来,使之成形,能让读者感动,甚至能让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动,诗歌的生命,从此生生不已。

⑪学习诗歌,要能体会诗歌中这种美好的生命,养成品味诗歌兴发感动之生命的能力,这是读诗最为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命题需要根据叶嘉莹讲稿改写)

5.作者认为“群鸡正乱叫”是好诗的理由有哪些?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描写了人所共见的景物,使群鸡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B.诗句注重的是诗歌应有的生命,而不是漂亮的文字和技巧。

C.诗句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经过战争离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动。

D.诗句是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把握。

作者认为,评价一首诗是好诗的标准应该是:

⑴“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要在这生命中有某一种作用才对”,故B项正确;⑵“诗歌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要有兴发感动的生命才是好诗”,故C项正确;⑶“它虽然不美丽,却是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有一份深厚的亲切而热烈的感情”,故D向正确;A项的说法并没有在文本中出现。

故选A。

6.作者将“红叶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好的诗歌应该“修辞立其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真诚的感动。

B.好的诗歌往往源于真实的故事,表现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

C.好的诗歌能将自己真诚的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

D.好的诗歌具有生生不已的生命,内心有了感动就是一首诗歌生命孕育的开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论证的作用。

文章第⑦⑧段将“红叶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后,得出了“所以,诗歌除了要有真诚的感动,还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

”的结论,故将将“红叶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意在论证好的诗歌能将自己真诚的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

故选C。

7.本文在品读诗歌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读诗要体会诗中触动人心的真情实感。

B.读诗要把诗句放在整首诗中来品味欣赏。

C.读诗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状态。

D.读诗要理解诗歌美好生命的生生不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探究。

题干要求我们结合“品读诗歌”方面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可以从文本中发掘阅读诗歌的方法等方面归纳启示。

文章第⑾段号召大街在品读诗歌时,要养成品味诗歌心法感动之生命的能力。

D项的表述与本文段文意不符。

故选D。

四、(2019·江西)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13分)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

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

“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

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

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

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

“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

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

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这也是不对的。

“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

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

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

谁“约定”的呢?

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

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17.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4分)

【答案】

(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2)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论点的能力。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里发表的观点或看法、对事物的态度。

本文的论题是“语言”,对这个论题所持的看法就是文章的论点。

前5段,主要阐明“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的看法。

后七段,主要阐述“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这个论点。

18.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论点时,运用了报道中使用“七月流火"的例子,具体的论证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论点时,使用了报刊使用“最好水平”的事例,具体论证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举例论证这一论证方法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在论证两个分论点时。

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的事实论据也不止一个,我们答题时可以选择一个来分析,按照“文章在论述第个论点时,运用了的例子,具体的论证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9.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答案】从三个方面,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

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提炼重点信息的能力。

阅读全文,先找到答案的大致位置,再加以概括,简要表述。

第10段“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主要意思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第11段主要意思是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第12段“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意思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五、(2019·湖北襄阳)议论文阅读(13分)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

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

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

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一一“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

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诚自己:

“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

”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

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

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

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

“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

”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

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

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

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

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

2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答案】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

注意题干“用原文语句回答”的提示。

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

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自己进行概括。

全文共七段,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作者着重阐述“读书”的问题,并在首段给出了论点。

22.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