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的风云人物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6570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6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战的风云人物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战的风云人物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战的风云人物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战的风云人物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战的风云人物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战的风云人物DOC.docx

《一战的风云人物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战的风云人物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战的风云人物DOC.docx

一战的风云人物DOC

英王乔治五世

英王乔治五世:

1910年5月英国君主爱德华七世去世,乔治登基。

一战期间乔治五世多次到前线慰问,因此深受人民爱戴。

生平

    

    乔治五世是爱德华七世的次子,1892年封为约克公爵以及嘉德骑士、基拉尼男爵、因弗内斯伯爵、海峡群岛领主、加里克伯爵、康沃尔公爵、罗特塞公爵、威尔士亲王等爵位。

1893年,与泰克公爵的女儿玛丽结婚。

1901年,爱德华七世即位,封乔治为康沃尔公爵、威尔士亲王。

1910年,乔治即位,称乔治五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乔治五世为了安抚民心,舍弃了自己的德国姓氏,将王室改称“温莎”。

1936年,乔治五世驾崩。

约翰·约瑟夫·潘兴将军

约翰·约瑟夫·潘兴将军:

毕业于西点军校,曾参加圣胡安山战役,被称为“黑桃杰克”的潘兴在1917年4月美国加入一战后被任命为美国远征军司令。

人物生平

潘兴(1860~1948)Pershing,JohnJoseph美国军事家,特级上将[1](即俗称五星上将)。

1886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后在骑兵部队服役。

1880~1891年先后在美国西南部和南达科他州参加剿灭印第安人的作战。

1897~1898年,任西点军校战术教官。

美西战争期间,参加入侵古巴的作战。

1899年在菲律宾服役,参加镇压摩洛族人民的武装起义。

1905年,任驻日武官兼日俄战争的军事观察员。

1906年,从上尉破格擢升为准将。

1906~1913年,再度在菲律宾服役。

1916年3月~1917年2月,率1万余名美军对墨西哥进行武装干涉,镇压墨西哥的农民游击队。

1917年4月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美国远征军司令,在法国前线组织指挥美军的训练和作战。

大战末期,率领美军单独进行圣米耶勒等战役,并协同英法联军对德国发动总攻,突破兴登堡防线,迫使德国投降。

1921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1924年退役。

著有《我在世界大战中的经历》等书。

德皇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

一位狂热的军国主义者,威廉二世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鼓动奥匈帝国采取侵略政策。

威廉只是名义上掌管德国军队,真正握有实权的却手下的将军们。

一战接近尾声时,他于1918年被迫退位。

1859年1月27日,威廉出生于柏林,是威廉一世的长孙,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皇后的长子。

由于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他患上了臂丛神经产伤(Erb'sPalsy),以至左臂萎缩。

为弥补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尤其擅长于马术。

1877年,他以皇长孙的身份进入著名学府波恩大学,专攻法律与国家学。

1881年获学士学位。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后,他父亲被加冕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99天后死于咽喉癌,同年六月威廉继位成为皇帝。

文献中有关于他出生纪录:

威廉可能因为罹患严重疾病,导致脑部功能有问题。

他如此的健康问题,可能使他日后性格变得充满野心而且冲动鲁莽,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有些骄横。

这是否妨碍了他的政治前途与日常生活,历史学家还尚未有定论。

若此论点属实,那威廉的施政弊病肯定是来至于他的个性所造成,例如辞退俾斯麦。

他的母亲对他的管教太严,让公婆威廉一世夫妇有机会在威廉二世面前挑拨离间。

他母亲基于对儿子的生理缺陷有罪恶感,不断要求要威廉二世要勤加运动。

却导致威廉二世与其母亲关系非常恶劣。

另外,由于腓特烈皇后出身英国王室,她常常向儿子灌输英国地位至上的概念。

她坚持只称呼儿子的英语名字:

威廉在德语作“Wilhelm”,但她称之“William”;次子之名字是“Heinrich”,就被称为“Henry”。

未来皇帝威廉二世从小就对英国有种极为复杂的感觉,也可能因此改变他对于英国的外交政策。

[3]

沙皇尼古拉二世

沙皇尼古拉二世:

当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时,俄国加入一战。

沙皇尼古拉二世控制了俄国军队,战争中俄国损失惨重。

1917年,尼古拉被迫退位,1918年他和家人被处决。

尼古拉二世(НиколайII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68年—1918年),俄罗斯末代皇帝,

1868年5月18日生在圣彼得堡附近的皇村(沙皇的夏宫),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与皇后玛利亚(丹麦公主达格玛)之长子。

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

除了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外,出现了初期的工人运动。

亚历山大三世是在他的父亲亚历山大二世被民粹派刺杀后带着恐惧的心情上台的。

为了躲避谋杀,他放弃在彼得堡优雅豪华的生活,移居到加特奇那行宫,在戒备森严中胆颤心惊地过日子。

因此,当时人们耻笑他为“加特奇那囚犯”。

但是,亚历山大三世却丝毫没有放松他手中的专制权力。

相反,他一开始就宣布,他将按照“对于专制政体之力量与法理的信念”行事。

亚历山大三世取消了自1861年以后开始的许多具有进步倾向的改革。

他禁止车夫、仆役、洗衣妇、小店主的子女上中学,扼杀国民教育,剥夺教务会议选举校长和教授的权利,取消大学自治;;人民稍有反抗即施以酷刑,对革命运动实行高压政策。

亚历山大三世的反动统治,在尼古拉身上深深地打下烙印

在位时间1894年—1917年。

他对内镇压,对外扩张。

却一事无成。

1905年旅顺被日本攻克之后,首都发生流血星期事件,引发了1905年革命。

由于斯托雷平改革而暂时度过难关,但是又陷入更复杂的巴尔干问题。

俄国军队在一战前线损兵折将的消息彻底摧毁了皇帝“小父亲”的形象,这个形象在俄国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几百年。

俄国先后爆发了波澜壮阔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者推翻了皇帝专制的统治,后者则最终结束了他的性命。

 

费迪南·福煦

福煦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率领法国军队作战,但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后被撤销指挥权。

1918年他被任命为西线联军总司令,指挥战争最后的决战。

福煦参加了1918年11月的一战停战纪念日。

费迪南·福煦(FerdinandFoch,1851年-1929年),法国陆军统帅。

其父拿破仑·福煦,是拿破仑一世皇帝的旁系。

1881年晋升少校,在参谋部三局任职。

1887年,福煦毕业于法国高等军事学院。

1895年在高等军事学院读研究生。

1896年——1900年任高等军事学院教授。

1900年晋升中校。

1908年——1911年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1911年晋升中将,调任第13师师长。

次年升任军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率部队协助霞飞将军赢得马恩河会战胜利。

之后历任法军第九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法军总参谋长,战争后期任协约国联军总司令,对协约国最终战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有重大贡献。

1918年7至8月间指挥协约国军分别发动攻势,对德国鲁登道夫将军予以沈重打击。

8月6日获法国元帅军衔。

同年11月11日代表协约国与德国代表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火车上里签订停战协定(世称“福煦车厢”)。

1919年起任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

战后,获英国陆军元帅和波兰元帅称号。

著有《作战原则》等军事著作。

法国曾有航空母舰命名为“福煦号”。

乔治·克列孟梭

乔治·克列孟梭(法语:

GeorgesClemenceau,1841年-1929年):

从1917年到1920年任法国总理期间,人称“法兰西之虎”,法国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

克列孟梭原为医生,后成为激进共和派集团领袖。

1902年-1920年担任参议员。

1906年担任内政部长,同年继任总理(直至190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又以76岁高龄担任法国总理(1917~1920),克列孟梭在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斐迪南·福煦的指导下,致力于重振法兰西民族士气,集中协约国军力。

在战争中稳健的表现为他赢得“胜利之父”的封号。

及后在1919年举行的巴黎和会中主张严惩德国,主张要德国“赔至最后一个马克”,并为是次和会的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位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

保罗·冯·兴登堡

兴登堡出生于一个普鲁士军官家庭,因此他也从军开始军队生涯。

1859年到1866年,进入军事学校。

1866年,以中尉的军衔参加普奥战争。

1870年,以军官身份参加普法战争。

1903年,晋升为上将,1911年退休。

三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兴登堡重新入役,被任命为东方战线第八军的司令官。

1914年,击败俄罗斯军队,也就是著名的“坦能堡会战”。

这为他带来了许多荣誉,并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这次胜利后来成为他的名声和传说的基础;但与其共事的人都认为他只是一个傀儡而已(Woodentitan, 意即巨大的木偶,曾担任一战德军东线参谋长的霍夫曼将军曾经对到坦南堡战场参观的客人嘲讽兴登堡在战役当中的表现:

“这里是战斗前陆军元帅睡觉的地方;这里是战斗期间他睡觉的地方;这里是战斗后他睡觉的地方。

”),真正运筹帷幄的是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为此兴登堡还获得了“你说呢将军”的绰号(因为兴登堡遇事时总咨询鲁登道夫“你说呢”)。

1916年8月,继冯法尔根汉成为陆军最高指挥官。

1918年,试图为了营救德皇,劝威廉二世逃离德国。

并与新政府合作,试图平息德国内部的动乱。

1919年7月凡尔赛和约签署后辞职。

在国际联盟的调查委员会前,散布所谓的“匕首传说”(刀刺在背传说),称德国陆军在战场上并未战败,陆军是在停火后被十一月革命“从背后暗算”的。

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于1925年去世,右翼政党请求兴登堡参加竞选总统。

面对政治的腐败,人民的贫困,兴登堡对国家的责任感使他决定参选。

4月兴登堡被选为的下一任总统,他也是唯一直选产生的总统,5月12日宣誓就职。

虽然兴登堡是一个保皇党人,对魏玛共和国持怀疑态度,他依然按宪法执行他的责任,但加强总统的权力,总统的权力不再是象征。

1930年,兴登堡不经议会委任海因里希·布吕宁阁总理,由此开始了总统内阁制,内阁总理只向共和国总统负责,不向议会负责。

由于当时议会内所有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为了防止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而一起支持兴登堡,因此兴登堡得以在1932年再次委任布吕宁为总理。

1932年的两次国会选举结束后,兴登堡越来越依靠一小批右翼盟友控制局势。

这些人中包括他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他的庄园的邻居库尔特·冯施莱谢尔中将和弗朗茨·冯帕彭。

这群人希望帕彭的政策能更偏右翼,而劝兴登堡解雇布吕宁,提名帕彭为总理,而他们的确成功了。

最后施莱谢尔本人也继帕彭之后被委任为总理,施莱谢尔试图将纳粹党中的左派格里哥·斯特拉瑟等人拉过来,但没有成功。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虽然兴登堡对纳粹党反感,但他越来越受到施莱谢尔这群人的影响。

同年3月24日在希特勒影响下签署授权法案,实际上废除了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度,为希特勒的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

晚年,兴登堡的健康和智力已经有很长的时间处在非常差的地步,因此1934年6月30日长刀之夜时,他毫无恢复和保证国家法制的能力。

但对希特勒做出了警告,使他结束血腥屠杀。

当希特勒到他的庄园上去看望他时,躺在病床上的兴登堡把希特勒当作德国皇帝,称之为“陛下”。

按其遗愿,兴登堡应该简单的葬在他的庄园上,但希特勒将他葬在他过去战胜俄罗斯的战场上,并为他树立了一座纪念碑。

兴登堡的死对希特勒来说,算是消除了最后一个使他成为独裁者的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为了防止他和他夫人的棺材被苏联军队破坏,德国陆军将它们转移到马尔堡。

它们至今放在那里的伊丽莎白教堂北钟楼的祈祷阁中。

经教会首领决定,不再以灯光照亮。

英王乔治五世与德皇威廉二世

  英王乔治五世与德皇威廉二世:

欧洲王室成员间的家族关系使一战前的欧洲国家关系更为紧张。

英王乔治五世是德皇威廉二世及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兄,乔治五世、威廉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都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孙辈。

威尔逊

威尔逊对国会发表演说:

1918年威尔逊总统概述了他对战后世界的展望。

他意欲削减武器,坚持民族自决,并成立一个国家联盟避免未来战争。

他的主张遭到来自国内势力和其他国家的反对,美国也未签署凡尔赛和约。

人物生平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WoodrowWilson,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美国第28任总统。

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级知识分子,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

1912年总统大选中,由于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

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Ph.D.)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Reserve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Antitrust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FederalFarmLoan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

但他也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资助的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民权运动团体以及后人的批评。

于1916年大选中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了“他让我们远离了战争”(hekeptusoutofthe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

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

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了军事部门。

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ibertyBonds)筹集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WarIndustries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Smith-Lever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运动。

此外,在他的任期内妇女普遍实现了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了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

他发表了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了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

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了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

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同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1919年,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

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

不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

威尔逊所秉持的理想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

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义者所效仿,却为现实主义者所排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