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6407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

第2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考纲明示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课标要求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4)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考点

1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1.民权思想的启蒙

(1)1840年前后,中国一些思想革命的先行者了解、吸收了西方个性解放的思想以及自由、平等、民主的原则,萌生了民权思想。

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民权思想做了理论上的探索,其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康有为认为人人有“自主之权”、“自立之权”“人人平等”。

梁启超认为,民权政治是近代历史发展的新事物,必然实现。

2.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1)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来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2)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首次把革命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而“五权宪法”原则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这一原则是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了考试权和监察权。

特别提醒 中国近代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民主思想的实质都否定封建君主专制,主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但实行民主政治的方式和政体不同,维新派主张用改良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方式实行民主共和制。

考点2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1.公车上书

(1)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全国各阶层人士的愤怒。

康有为、梁启超联络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

(2)意义:

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政治实践。

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百日维新

(1)1898年初,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2)1898年6月,光绪帝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变法主要在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和人事等方面进行。

但没有触动封建体制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3.推翻帝制

(1)建立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建立了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制定了革命纲领。

(2)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3月,颁布了《临时约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捍卫共和

(1)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1913年7月,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发起了二次革命。

(3)1917年孙中山组织了护法运动,结果失败。

特别提醒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重要原因是未发动群众。

考点

3  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1.“莫谈国事”

(1)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蒋介石以“军政”“训政”为旗号,一步步建立起个人的独裁统治。

(2)1932年前后,蒋介石大力发展特务组织,限制人民的言论。

(3)蒋介石还加强思想专制,进行大规模“文化围剿”。

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查禁进步书刊,捣毁进步文化机构,杀害进步文化人士。

2.国民大会

(1)1939年9月,各民主党派要求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

随后,全国掀起民主宪政运动。

(2)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正式召开,史称“制宪国大”。

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3)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其实质是继续坚持一党独裁。

3.“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1)1940年3月,中共中央对抗日民主政权的人员组成提出了“三三制”原则。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从1948年到1949年10月,华北等解放区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出了各区人民政府。

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4.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1)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暗杀了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李公朴和闻一多,制造了“李闻血案”。

(2)1946年12月全国学生示威游行,1947年5月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3)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出召开新政协的号召,得到各阶层人民的拥护。

5月5日香港展开新政协之运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异同点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相同点:

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

①政治上:

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经济上:

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思想文化上: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3)内在联系:

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的一部分开明人士,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2.准确理解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思想

维新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内容

主张通过改革,达到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目的

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把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不同点

途径

主张改良

主张暴力革命

思想武器

把西方民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并加以改造

政体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用

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相同点

产生根源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来源都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根本目的都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都主张用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宣扬的民主都有较大局限性

3.对近现代中国民主思想和实践的系统归纳

(1)思想

①条件:

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主要思想

(2)实践

①改良派:

维新变法,推动预备立宪。

②清王朝:

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③革命派:

辛亥革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

a.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三三制”)

b.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1946年政协会议)

c.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d.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新中国成立。

真题典例

1.[2015·课标全国卷Ⅰ]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

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

(1937年9月23日)

材料二 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

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

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

政府方面表示:

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945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1)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律平等。

(2)原因:

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内和平民主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

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进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以后构建多党合作奠定基础。

解析 第

(1)问,由材料“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等概括回答。

(2)问,“原因”结合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国际形势回答即可;“影响”结合“变化”“原因”,从对当时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即可。

2.[2015·课标全国卷Ⅱ]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

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答案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中的“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等信息,从国民主动参与国家政治、自觉参与建设政府等角度概括。

(2)问,结合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民主思想等进行简评。

考向分析

本讲在近五年高考中命题频率较高,预计2017年高考命题中,仍将是考查的重点,备考时注意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结合起来复习。

仿真练习

1.[2015·河北石家庄一模]材料一 既然人们参加社会的重大目的是和平地和安全地享受他们的各种财产,而达到这个目的的重大工具和手段是那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立法权力的四重界限:

第一,它们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第二,这些法律除了为人民谋福利这一最终目的之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第三,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绝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第四,立法机关不应该也不能够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让给任何其他人,或把它放在不是人民所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摘编自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孙中山非常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他一再强调国无法则不立,国家治乱一系于法。

并提出立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民国立法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适应时代,又要符合国情;在内容上要体现民权主义立国精神,在方法上要行国民创制、复决法律之制;要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立法务必根据大法,会议法律当与根本大法不相抵触。

不管任何人,包括百官在内,凡违法的,一律追究法律责任……治理国家,建官分职,任贤选能至为重要,我们要尽保护人民之责,为人民谋享受法律保护之幸福。

官吏是国民的公仆,要接受主人的监督,除国会代表国民行使监督政府的职权外,还需设立监察机关,专司监察,对官吏的失职违法行为进行弹劾。

他说,民国即为人人共有之国家,则国家之权利,人人当共享,国家之义务,人人亦当共当。

中华民国既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首当守法,从舆论。

凡百官吏就职,必发誓奉公守法,不取贿赂;以后有违誓者,必尽法惩治之。

——摘编自《孙中山法治思想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洛克与孙中山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力图实现其法治思想的途径,并分析其法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 

(1)共同点:

法律至上;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制衡等。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途径:

注重法制建设,重视立法;健全执法机关,选拔好官吏;设立监察机关,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力度;给予民权,人人知法守法等。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现实意义:

有利于完善法律制度;有利于公正执法,违法必究;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健全监督机制;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懂法守法等。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比较两则材料可知,洛克与孙中山都重视法治,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提倡分权制衡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此回答“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中重视法制建设、重视选拔官吏和监察官吏等信息回答“途径”。

孙中山的法治思想有利于完善法制,有利于公正执法和普及法律知识,据此回答“现实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初,孙中山与女革命家林宗素会面时说“将来必予女子以完全参政权,惟女子须急求法政学知识,了解平等自由之真理”,孙中山认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并表彰参加女子北伐队或红十字会活动的女性,相信“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所必至”。

章炳麟等人组织的中华民国联合会上书孙中山,明确反对女性参政:

“又如女子参政之说,果合社会良习惯否?

虽未敢知,取舍之宜,必应待于众论。

”他们批评孙中山接受一个女子的要求,承认女性参政权的言论是轻率之举。

对此,林宗素发表《女子参政同志会会员林宗素宣言》,提出抗议,指出要求参政权的不只自己一个人,女性同胞都要求拥有参政权。

——摘编自《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材料二 1918年,美国人卡特说:

她不知道选举权是什么,是权利?

是义务?

是特权?

但是,“不管它是什么,反正妇女们要它”。

……无论以什么理由要求来的妇女选举权,它都将带来最有利的回应,那就是对社会有益。

一旦妇女获得选举权,它将增强妇女承担政府职能的兴趣和领悟能力;妇女通过对公民权概念的亲身体验,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更完美的母亲;妇女获得与丈夫平等的地位,打破夫妻之间一方卑躬屈膝、另一方残暴专横的不公正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妇女成为一个好妻子。

——摘编自《再探二十世纪初美国

女权运动迅猛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林宗素和章炳麟争论的焦点以及各自的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比较孙中山和卡特所持观点的异同。

答案 

(1)焦点:

女子参政权问题。

孙中山、林宗素的理由:

天赋人权;女性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女性的觉醒。

(任答两点即可)章炳麟的理由:

社会习惯的不认同。

(2)相同:

都认为女性应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

不同:

孙中山强调政治权利是自然权利;卡特强调女性选举权的社会功效。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认真解读材料:

孙中山认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章炳麟等人上书孙中山,明确反对女性参政:

“女子参政之说,果合社会良习惯否?

”;卡特认为“……无论以什么理由要求来的妇女选举权,它都将带来最有利的回应,那就是对社会有益”。

综合以上作答即可。

温馨提示:

本套题共5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为45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1.[2015·大连一模](20分)材料一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

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

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其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

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是很多。

此次选举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

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

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13年10月6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

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

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

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

(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8分)

答案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2)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宋教仁被暗杀,宪政遭破坏;内阁更换太过频繁;总统选举程序不公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一问主要考查民主政治成果的再现,依据材料和所学作答。

第二问考查对材料和民国初期政治的理解,注意多角度概括。

2.[2016·武汉调研](20分)材料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

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

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摘编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法治思想的异同。

(13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在当时能否贯彻实施,并加以简要说明。

(7分)

答案 

(1)相同:

认为宪法是国之根本;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结合起来;主张法治,反对封建专制。

不同:

梁启超更重视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孙中山更重视权力的协调;梁启超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君主立宪,孙中山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民主共和。

(2)不能。

孙中山过分重视五权之间的协调配合,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制约,且把五权归于总统的领导之下;当时的中国不具备实施分权制衡的条件。

(如果考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具体的历史现象进行说明,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解读材料并结合孙中山和梁启超的政治派别归纳。

(2)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未能实现。

一是从制度设计分析,二是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去分析。

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复认为,除兵、刑以外,诸如营造、工商之事“只宜听民自谋,上惟无扰,为裨已多”。

具体如“道途河海之大工,励学设教之要政,皆民之所能自为”“盖财者民力之所出,欲其力所出之至多,必使廓然(阻滞尽除)自由,悉绝束缚拘滞而后可”“保商权,塞漏厄之说,无所事而全非。

其所谓漏厄者,无他,即进出差负而金银出国之说也”“民物各任自然,地产大出,百倍于前,国用日侈富矣”。

(1)根据材料,指出严复经济思想的核心及其主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严复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12分)

答案 

(1)核心:

经济自由主义。

主张:

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商实业由老百姓自主经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财政收入越多;在对外贸易上主张贸易自由。

(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

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严复对西方经济思想的吸收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等。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营造、工商之事只宜听民自谋,上惟无扰,为裨已多”可以看出严复主张经济自由,认为与百姓利益相关的行业交给市场,政府的管理应该越少越好。

(2)问,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下出现的,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也是洋务运动失败,对中国发展前途的进一步思考。

4.[2015·山东高考](20分)以下为1912年5月孙中山与香港《士蔑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访员曰:

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

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

孙曰:

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

答案 建立共和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追求,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为了早日结束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共和,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让位于袁世凯,反映了孙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质。

民主共和是历史的潮流,袁世凯为了篡夺革命果实,实行假共和真专制。

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本来面目认识不清,这体现出孙中山的政治局限性。

解析 本题可从孙中山为追求民主共和而让出总统之位的高尚品质方面和未看清袁世凯假共和、真专制的本来面目的局限性等方面分析作答。

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

“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

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

“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由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

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

又根椐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二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