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1.docx
《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1
【2019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
(1)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1921年春,苏俄一些地区发生饥荒。
列宁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匹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战争的灾难
B.苏维埃政权遭到了苏俄人民的反对
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4.列宁说: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是( )
A.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禁止自由贸易
5.某学者把苏联(俄)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D.“斯大林模式”确立
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与邓小平的观点相印证的史实是( )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7.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
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8.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
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新经济体制
9.观察下图,两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
苏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农民申请加
入农业合作社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B.改变分配的方式
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D.改变所有制性质
10.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在1957年发表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
“那个时代”的苏联( )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在美苏争霸中占据绝对优势
C.工业企业可以租借、租让
D.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
11.《大国崛起》中说: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这段话评价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苏联的工业化D.斯大林模式
12.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13.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
A.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14.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初衷是( )
A.全盘西化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实行市场经济体制D.放弃公有制
15.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8分,第17题17分,第18题20分,共55分)
16.十月革命后,苏联(俄)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
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了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
“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
后者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6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
说明你的理由。
(4分)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三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上台:
1953年
下台:
1964年
勃列日涅夫
上台:
1964年
下台:
198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4分)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4分)
(4)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
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
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4分)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
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6分)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2分)
答案精析
专题检测卷(七)
1.B [通过题干材料中彼得格勒城市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可联系1918~1921年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A项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以前;C项是在1929年以后;D项是在1941年。
]
2.B [材料中的“面包却属于你们”“木材却属于你们”“鱼却属于你们”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过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3.D [题干材料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导致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使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
A项当时国内战争已结束;B项表述符合材料,但不是最准确的理解;C项未能很好地理解材料的历史背景。
]
4.A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
5.B [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追随理想的实验”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共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面对现实的实验”指符合苏联实际,逐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指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斯大林经济模式。
]
6.D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并没有否定市场的调节作用。
而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市场调节作用。
]
7.D [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苏联实力迅速增强,故D项正确。
]
8.C [不同地区的产品价格完全一样,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这种情况只有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才会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
]
9.D [解题时注意区别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C两项符合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项没有反映出本质特征。
]
10.D [1957年的苏联处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但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项错误;此时美苏争霸处在第一阶段,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才允许工业企业租借、租让,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故D项正确。
]
11.D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材料所说的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是指斯大林模式。
故选择D项。
]
12.C [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恶劣,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
]
13.C [根据所学知识,两者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即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14.D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推行“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不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其初衷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故C项错误;依据“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可看出放弃公有制,故D项正确。
]
15.C [僵化的斯大林体制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
16.
(1)“用冲动的办法”是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
意义: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答案一:
“功大于过”说。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答案二:
“过大于功”说。
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伤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重点:
农业方面。
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4)启示:
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
解析 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评价历史,要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出发。
第
(1)问先判断两种政策,再回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第
(2)问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种观点回答,注意言之有据;第(3)问注意阅读材料,从中总结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和其失败的原因;第(4)问要紧扣“经济政策调整”这个主题,并结合前三问来回答。
17.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3)从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
他们的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4)状况:
20世纪80年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
影响:
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积重难返,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8.
(1)错误:
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根源:
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
(2)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罗斯福。
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
(4)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5)同:
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