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4567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六市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

2018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o满分140分o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顶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

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

这一变化

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君王由相信天命到否定天命观,强调民心的重要性,体现了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求,A符合题意;B说法不正确,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措施均着眼于维护自身的统治;C是近代西方思想;商周时期没有宗教神学,D不正确。

点睛: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为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王权通过借助神权来提高自身的权威,材料中的占卜即是表现之一。

2.汉武帝元朔五年之前,凡是做宰相的都是侯爵。

之后武帝广开门路,宣招四方之士,任贤序位,量能以授官。

据此说明

A.汉代已形成完善的选官制度

B.异性诸候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

C.汉初对宰相治政素养要求不高

D.丞相权力过大引起皇帝的猜忌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出于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起用身份地位较低的官员为相,说明其对宰相的政治素养的要求不高,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选官制度的相关信息,A不正确;材料所述选取的是有识之士,不是诸侯,B不正确;材料所述是皇帝旨在削弱相权的措施,不是对丞相的猜忌,D不正确。

点睛:

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频繁更换宰相,启用身份地位较低的官员做宰相,实行内外朝制度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3.1027年,宋仁宗下诏:

“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租佃关系的规定,即佃户不能随意在中途退租,地主也不能随意强占佃户的土地,需双方协商解决,该诏令的颁布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租佃关系的紧张,A正确;佃户是相对独立的各题,不是隶属于地主的,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D“缓和了”说法过于绝对。

4.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

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答案】B

【解析】明代删除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的动作,是因为崔莺莺的做法违背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其原因在于当时理学影响较深,B符合题意;A材料无从体现;C只是现象而非本质;D与材料主旨不符。

点睛:

理学强调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求,被统治者采纳,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性,材料即是体现。

5.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

据此可以推知

A.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B.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人中国

【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民族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使用机器生产,体现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D正确;A洋务运动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诱因,但“影响深远”说法不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不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之后,C不正确。

6.下图是1900年德国礼和洋行使用的商标。

画面上面文字是“此靛真好,永不变色。

”“礼和洋行始创,染法内有仿单。

”据此可知,礼和洋行

A.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

B.营销的手段最为先进

C.注重印染技术创新与使用

D.受到了中国民众喜爱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清末德国礼和洋行带来了上好的靛蓝色,所以商标上有“此靛真好,永不变色。

”,画面左右两侧还写明:

“礼和洋行始创,染法内有仿单。

”意思是说,这种颜料是我们首创的,顾客可以放心使用,至于具体用法,罐里有说明书可参考。

由此可知礼和洋行比较注重技术的创新和使用,C正确;材料所述是礼和洋行的商标,而不是广告,且单凭一条也不能说明其推动了广告业的发展,A不正确;C“最为先进”说法不正确;D材料没有反映民众是否认可的信息。

7.1937年10月9日,日本外务省发表声明称:

“日本的行动是自卫措施,相反的倒是中国被赤色势力所操纵,顽固地实行恶性的排日政策,企图用武力排除本国内的日本的权益,违背了非战公约。

”这一声明反映出

A.国民党军队受到日军重创

B.日本试图为侵华战争进行辩解

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日本企图分化中国抗日阵营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日本将战争的责任归结为中国的恶性排日政策,体现了其为侵华战争辩解,企图掩盖其侵华的本质,B符合题意;A与材料信息无关;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是在相持阶段之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C不正确;D日本企图分化中国抗日阵营,具体表现为其对蒋介石政策的转变,与材料无关。

点睛:

解答本题要结合抗日战争的性质加以理解,材料所述日本为战争寻求的结果其实质为旨在掩盖其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性,旨在为其侵华进行辩护。

8.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

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

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农民则将大批牲畜宰杀,此现象的出现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农民以此消极抵抗,D符合题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发展,是与人民的利益相符合的,只是工作中存在一些急躁冒进的思想损害了农民利益,A不正确;B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正确;C不能反映材料主旨。

9.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法案规定:

平民所欠债款一律停止付息,已付的利息应作债款的本金计算,尚未还请的本金,分三年偿还;并规定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名由平民充任。

这表明当时的罗马

A.债务奴役制正式被废除

B.平民在斗争中取得了一定胜利

C.贵族失去了司法垄断权

D.平民开始登上国家的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对农民欠款停止付利息,和执政官员中必须有一名农民,说明农民的地位有所提升,反映了平民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B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不是废除债务奴隶制,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权的归属问题,C不正确;D“开始”说法不正确。

10.有学者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

这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完善

B.政治制度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8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其完善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1721年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直到1928年英国才实现了全民普选,因此说英国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反映的即是英国民主进程的渐进性和连续性,D正确;A表述不全面;BC说法与史实不符。

点睛:

解答本题要明白一个道理,即任何制度的确立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的进行调整,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演变亦是如此。

11.列宁说:

“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

”这反映出列宁

A.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

C.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要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改变苏俄小农国家的现状,即要发展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国家,B符合题意;A与苏俄的社会性质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苏俄建设方向的指引,不是信心不足的表现,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战时共产主义问题,D不正确。

12.二战中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租借法案》规定:

美国向英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

但作为条件,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一切可能资源,如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

这一法案

A.为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奠定了基础

B.提供了战胜法西斯国家的物质基础

C.是各国经济密切联系的必然结果

D.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秩序

【答案】A

【解析】材料“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一切可能资源,如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的做法旨在消耗英国为黄金储备,削弱英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为美元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A正确;B是法案的作用,不是美国本质目的的体现;C与材料无关,材料中的援助是出于战争的需要,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D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的结果,与材料不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

共135分o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及秘鲁开办银矿,征发印第安人入矿劳动。

银矿中繁重的劳动,使印第安人成批的死去。

但是银矿主却靠此发了大财,西班牙政府也得到了额外的财政收入,矿主向国王政府纳税的税率为产量的五分之一。

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到西班牙的白银达16000吨。

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

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

欧洲其它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却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中国并不是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明朝初年,政府推行纸币,禁止百姓白银交易。

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

5.5到1:

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

12.5到1:

14。

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白银货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国内因财政货币化推进而造成的“银荒”日趋缓解。

万历年间,明政府实行“一条鞭法”,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

白银的流通在我国经过几百年缓慢曲折地发展,最终排挤了纸币,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流人欧洲对打乱传统经济关系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背景及影响。

【答案】答案要点:

(1)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传统封建地主收入减少,地位下降;新兴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对英、法等国来说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加速了资本主义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外贸易出超;国内白银兑换黄金的比价高于国际市场;政府税收征银;白银自身的优越性;纸币易伪造、易贬值。

影响:

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推动了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过度依赖白银进口不利于政府财政的稳定。

【解析】

(1)由材料“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展,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欧洲,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