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5381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docx

《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docx

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年12月26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东莞转型发展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而不懈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坚定转型的五年历程

  在2007年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市委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

近五年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用共同愿景凝心聚力,用集体智慧共谋转型,用务实举措狠抓落实,完成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道路。

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全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中,东莞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名。

  ——科学发展有效推进。

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4246.5亿元,是2006年的1.6倍;人均GDP比2006年增长30.5%;每平方公里GDP产出从1.07亿元增加至1.73亿元;单位生产总值地耗、能耗、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35.9%、16%、23.9%、28.8%。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0.5:

57.3:

42.2调整为2010年的0.4:

50.9:

48.7,实现了产业结构、经营模式、技术品牌、企业结构、市场结构、资源配置等“六个优化”。

国内上市公司数量从2006年的3家增加到11家。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园区并成为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东莞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两个试点城市之一。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2010年全市研发投入达到51.7亿元,是2006年的4.4倍。

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超过350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5家。

全市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435家,比2006年增加427家。

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2006年增长53.4%。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是2006年的2.2倍和4.2倍。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五年来市财政投入573.1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占同期市财政支出的69.5%。

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41%和43.1%。

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44辆增加到2010年的68辆。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建设成效显著,公共文化设施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莞产原创作品先后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重大文化奖项,被确立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

  ——城市品牌不断提升。

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五年来,围绕推动转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引领转型。

我们突出思想观念转型,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以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和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活动为契机,大力推动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群众打破传统模式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努力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破除影响转型的各种障碍。

突出发展理念转型,贯彻落实省委汪洋书记提出的“今天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的重要论断,适时提出“四个不是而是”,号召引导干部群众坚持“四个忍得住”,树立“结构调整优于速度增长”的发展理念,坚持“好了伤疤不忘疼”,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防止传统模式复归。

突出知识结构转型,先后组织领导干部赴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南、西北及中原等地学习考察,组织正职领导赴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培训,对全市近2万名干部进行300场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培训,促进广大干部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掌握现代产业知识,提升引导转型能力。

  

(二)调整结构推进转型。

我们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完善转型政策,制定了"1+26"政策框架,出台了发展太阳能光伏及LED产业的奖励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48条等推动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

明确转型方向,积极推动服装、家具、鞋业、毛织等传统产业实现高端化,引导IT产业、电气机械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发展水平,做大做强高端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产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

突出转型重点,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变经营模式、优化企业形态、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层次、创立自主品牌、拓展国内市场。

推出扶持现代产业“四个30项目”、商贸流通业“四个十大”项目、民营工业50强、服务业50强等系列举措。

强化转型动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人才东莞战略,集中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创新企业扶持,引进组建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11个、行业性科技创新平台12个、博士后工作站9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

打造转型载体,举办“电博会”、“漫博会”、“台博会”、“外博会”,在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举办东莞外贸商品展销周和名特优产品展销会,支持台商成立“大麦客”拓展内销,与沃尔玛、阿里巴巴等共同搭建商贸合作和电子商务平台,引进台湾15家产业服务机构在莞设立办事处推动台企转型,与香港合作设立专业服务中心推动港企转型。

高标准建设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启动并推进虎门港、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为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提供了优良载体。

  (三)创新体制驱动转型。

我们坚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

强化引导激励机制,制定实施“八个10亿元”帮扶企业措施,建立市镇村统筹开发、村级引进重大项目财政奖励、纳税返还、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量化分类考评等机制。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在13个中心镇和3个市属园区铺开简政强镇工作,下放管理权限500多项。

加快村级体制改革试点,对经济排名靠后的285条村给予每年2.39亿元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补贴。

构建转移淘汰机制,优先为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提供用地,坚决关闭小火电机组、5万吨以下纸厂和“四纯两小”企业,加快莞韶、莞惠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建设,鼓励部分低端环节有序转移,为优质产业发展腾出更大空间。

  (四)改善民生促进转型。

我们坚持把握转型发展的民生导向,让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

强化民生保障,在全国率先实行千元红包新政,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先后6次为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和生活补助,向困难人员和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向困难残疾人提供补助,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改善民生环境,基本建成六大森林公园,珠三角绿道网东莞段全线贯通,环城路、西部干道、惠常高速、环莞路一期建成通车,轨道交通、东江水库联网、东引运河污染治理、7个环保产业基地、4座垃圾处理场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34项污水处理工程和35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基本完工。

提升民生幸福,在全省率先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高标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广东省教育强镇全覆盖。

市人民医院新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三院一中心”投入使用,市中医院新院基本建成。

推动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跨越,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以“每天绽放新精彩”为整体宣传口号推广东莞城市形象。

促进民生协调,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建立市内“双到”扶贫机制,市财政连续5年共为每个欠发达镇提供5亿元的扶贫贷款贴息,为欠发达村提供300~700万元借款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目前已有54条贫困村、28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同时,高质量完成四川汶川映秀镇援建任务,扎实推进与新疆农三师图木舒克市、西藏林芝、广西河池以及韶关、云浮等地的对口帮扶。

  (五)强化管理支撑转型。

我们着力加强社会管理,为转型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加大社会治安整治,连续五年把社会治安工作列为民生实事之首,在全国率先成功“治摩”,整治“黑网吧”、打击非法行医、扫除“黄赌毒”等专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明显提升。

促进社会和睦和谐,率先将新莞人等群体纳入全市一体化社保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新莞人计划生育优待扶助办法,建立新莞人积分制入户入学等制度,实施新莞人“圆梦计划”和“新莞人培训”工程,保障新莞人民主政治权利,使新莞人与东莞同转型、共成长。

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开展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行动,全市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局面。

建立33个镇街(园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597个村(社区)工作站、132个企业工作室和22个诉前联调工作室,促进转型期社会矛盾有效化解。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监管责任,深化专项治理,加强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水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管理。

推进社会民主法治,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委及其工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人大、政协职能作用不断加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作用充分发挥,统战、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对台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

  (六)加强党建保障转型。

我们坚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组织保障。

全面强化理论武装,市几套班子领导带头开展闭门读书活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在全市大规模培训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积极推动党建创新,在省内率先设立619个党代表工作室,成立社会组织工委,“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保持全国前列。

公开选拔部分单位副职、挂职副县长。

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加大,村(社区)“两委”换届和镇(街)换届圆满完成。

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实行市领导班子挂片督导制度,将市政府十件实事纳入行政问责,开展机关作风明查暗访,在全省率先实行行政审批绩效电子监察结果向社会公布。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建立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深入开展“小金库”、公务用车、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和工程建设等专项治理。

严格执行“5个严禁”、“17个不准”的换届纪律。

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全市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405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

  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

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任务。

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保证转型发展的顺利推进;必须始终坚持把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贯穿于转型升级的全过程,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转型发展的目标上来,才能把转型升级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必须始终坚持把上级指示精神与东莞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脚踏实地探索符合东莞实际、具有东莞特色的“不停产转型”、“就地转型”发展路径;必须始终坚持着眼长远、勇于舍弃,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打破利益樊笼、忍住转型“阵痛”,以暂时牺牲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换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主动作为,通过制定规划、强化政策、狠抓服务引领转型方向、搭建转型平台,促进各项转型任务的落实;必须始终坚持兼顾基层利益、激发主体活力,充分发挥企业、镇村、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一切有利于转型发展的力量,形成推动转型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

五年来,我们共同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地震海啸的影响、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共同体味了转型的艰辛和代价,也共同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和荣耀。

东莞五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省直部门、驻莞单位、驻莞部队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广大企业的努力开拓、奋斗拼搏。

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东莞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东莞改革发展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高水平崛起的光荣使命

  2010年1月,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寄语东莞:

“希望东莞能做广东科学发展的雄鹰,实现高水平崛起,继续再领跑广东30年”。

根据省委要求,立足东莞实际,顺应人民期待,未来五年,我们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决策。

  实现高水平崛起,是一个涵盖产业、城市、文化、创新、人才、管理、生态等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围绕建设幸福东莞,推动东莞综合经济实力、产业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外资质量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在更高层次上跨越发展、强势崛起,使全市人民的生活更加平安、美满和幸福。

  实现高水平崛起,城市是基础。

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精神,提升治安、教育、医疗、交通发展水平,优化法治、诚信及食品安全环境,使我们的城市在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的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人文精神的提升来集聚优质资源要素和人才。

  实现高水平崛起,产业是重点。

积极实施产业高级化战略,推动东莞从适宜低成本、创业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壮大的区域,向适宜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茁壮成长的区域转变,加速推动传统产业从“生产车间”、“世界工厂”向世界设计室、国内外名牌原产地转变,实现支柱产业从边缘化生产组装向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价值链高端研发制造模式转变,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微弱产业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转变,引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项目大产业大园区,壮大高水平崛起的产业主力军。

  实现高水平崛起,创新是关键。

把改革创新作为高水平崛起的强大动力,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先行先试,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农村管理、投融资等体制改革,以创新的举措破解制约科学发展和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增创东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发展新优势。

  实现高水平崛起,文化是根本。

实现高水平崛起,必须有坚实的文化作为支撑。

历史上,东莞曾经有过文化兴盛的辉煌时期。

南宋明清时期,陈琏、李用、张穆、赵必象、居巢、居廉、袁崇焕等博学鸿儒、名贤俊彦、理学大家绵延相继。

近现代史上,陈伯陶、王宠惠、容庚等名流涌现,代不乏人。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领思想文化解放之先,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辉煌成就。

我们要实现高水平崛起,更加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在原有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以海纳百川为导向的文化、以道德秩序为导向的文化、以民主法治为导向的文化、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文化、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文化,为高水平崛起提供有力的思想基础、道德规范、精神引领和文化支撑。

  未来五年,只有实现高水平崛起,东莞才有能力继续再领跑30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以外向带动起步,以制造产业立市,创造出了与“苏州模式”、“深圳模式”、“温州模式”并称的“东莞模式”,2010年GDP已达4200多亿元,人均GDP分别是全国、全省的1.8倍和1.1倍,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跑行列。

但是,东莞发展到今天,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隐忧:

经济总量虽大,但全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总体虽然比较富裕,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发展基础虽然较好,但一部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锐气、朝气逐步减退。

同时,未来几年国际经济形势仍将十分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将会经历一个相对低速增长的阶段;国内区域竞合格局正在深度调整,城市间竞争日益激烈,周边地区发展势头强劲。

如果我们不能取得调结构、转方式的更大成效,实现高水平崛起,就会不进则退,掉队落伍,陷入产业持续低端、城市逐渐边缘和经济社会停滞发展的境地,甚至可能掉进拉美等国家曾经历过的“中等收入陷阱”。

  未来五年,只有实现高水平崛起,才能有效完成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核心任务,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与东莞作为经济大市的地位相比,我市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的课题。

尤其是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东莞的追求内容更丰富、要求更高、权利诉求更强烈,对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品质的需要更迫切的新形势,我市在落实以人为本、增进民生幸福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新的艰巨任务。

我们必须通过高水平崛起,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创造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持续得到改善,实现人均收入更丰、就业机会更多、生活品质更优、社会保障更好、文明程度更高、幸福感更强,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转型升级成果,共沐幸福东莞阳光。

  未来五年,只有实现高水平崛起,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造东莞新的更大的辉煌。

回顾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的成长发展历程,正是1984年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战略目标,使东莞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正是1992年召开的建市以来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的要求,使东莞实现了从“农村”向“城市”的跨越。

正是1994年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向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军”的战略任务,使东莞工业发展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

正是2001、2004年市委作出了实施“一网两区三张牌”和“一城三创五争先”战略的工作部署,使东莞实现了从国内三、四线城市向二线城市的跨越。

正是2007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战略决策,使东莞转入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轨道。

当前,站在东莞发展的新起点,我们必须勇于承担高水平崛起的历史使命,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之上,继往开来,奋发进取,努力把高水平崛起的目标化为现实。

  三、高水平崛起的战略重点

  今后五年,既是东莞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机遇期,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更是国内外竞争加剧、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加重的矛盾凸显期。

我们要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作为核心任务,再铸东莞发展的新辉煌。

  未来五年,全市工作总的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为核心任务,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进民生幸福为根本,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全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样板区、创新社会管理的引领区,成为广东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之城、生态文明之城、平安和谐之城,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幸福东莞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努力争当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排头兵。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5%。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奋斗目标,既是对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传承和延伸,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指明了新的方向,是科学发展观在东莞的集中体现。

  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奋斗目标,要重点推进以下十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解放思想,凝聚高水平崛起的思想共识。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率先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创造领先发展优势,从一个农业大县崛起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城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高水平崛起,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精神,以新的思想大解放再创新优势、赢得新发展。

尤其是要通过解放思想,树立高水平崛起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紧迫意识,敢于突破超越,敢于创新创优,进一步增强高水平崛起的胆识,找准高水平崛起的路径,承担高水平崛起的重任,让一切有利于高水平崛起的举措得到推进落实。

  

(二)主动对接穗深港,增创东莞对外开放新优势。

东莞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东莞未来实现高水平崛起,仍然必须靠改革开放。

要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理念,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和珠三角一体化。

  巩固扩大开放优势。

用好“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和部省、署省合作协议赋予的先行先试优势,继续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企业提升生产制造水平、培育自主品牌、开展研发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拓展内销市场,推动开放型经济在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速转型优化,当好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落实中央和省委“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品牌结构,争创外贸均衡发展的新态势。

  主动对接穗深港。

东莞处于穗深港三个中心城市之间,随着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穗莞深高速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珠三角一体化和同城化的推进,我们更有条件接受穗深港的辐射带动和产业、资金、技术、人才转移。

我们必须主动对接穗深港,通过观念、交通、产业、市场和人才对接,接受其辐射,融入其发展,最大限度地分享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带来的好处。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以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注册及年检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的新途径,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平台,促进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式从直接资助向政银企互动转变,进一步提高我市对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新途径,加大培育扶持和规范管理力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社会工作制度,加快培育职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社工人才队伍。

加快社区体制改革,强化社区基础地位,优化细化社区居委会设置方式,推动相对独立、设施完善的住宅小区单独设立社区、成立社区居委会,不断强化社区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志愿服务等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作用。

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探索村(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和政务服务中心分设,推进村组集体经济合并,优化集体经济股份设置,弱化村一级行政职能和资源支配权,还原村民自治本色。

加快金融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体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广泛动员民间剩余资本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让风险投资和金融资本市场挖掘出更多诚信、高效的企业,让科技东莞工程资金资助更多愿意创新、有能力创新的企业。

  (三)大力推进产业高级化,构筑高水平崛起的产业支撑。

坚持以政府的超前引领,加快推进产业高级化,实现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全市产业结构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争当全省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样板区。

  突出引进大项目。

把引进大项目作为产业高级化和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瞄准欧美和日韩台等发达国家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国内知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