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 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4648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 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开题 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开题 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开题 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开题 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题 报告.docx

《开题 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 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题 报告.docx

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选题报告

论文题目:

研究生:

导师及职称:

学科专业:

学号:

年级:

学院:

 

2012年

11月

2日

 

填报说明

 

一、选题报告中必须采用计算机输入和打印。

二、选题报告为A4纸、宋体、小四字号、1.3倍行距,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选题报告的内容应严肃、认真地填写;空间不足可续页,但不能改变原表格格式。

四、课程成绩一栏应正确填写,成绩审核在各学院办理。

五、选题报告书一式二份,研究生部和学院各存档一份。

 

一、立题依据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

1课题来源

(1)西安工程大学与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市财政局合作项目《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西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以及路径研究----总部经济对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作用研究》,项目编号SF1016

(1)。

(2)西安工程大学与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合作项目《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部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F07203-03。

2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成为一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世界各国纷纷将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发展战略重点,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融入到全球的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我国政府于2005年提出了自主创新战略,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胡总书记提出我国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创新性国家为战略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创新性城市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建设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区域化和地方化,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作为一国经济产出最重要的基地,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载体,肩负着实施创新战略的历史使命。

继2008年深圳市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10年我国政府扩大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范畴,包括西安在内的等十六个城市入选。

西安市在《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未来十五年建设成为我国一流创新性城市的目标。

那么,作为关中地区首位城市的西安如何提高其城市创新能力,有效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的兴起,总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总部经济现象是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将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环节进行空间分离的经济现象,总部形式可以是企业地区总部,也可以是诸如研发中心或营销中心之类的企业职能性总部。

总部经济突破了原有城市间产业分工和产品配套的局限,提高了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产生出新的社会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的一种主要经济形态。

国外发展总部经济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国家成功的实践还表明发展总部经济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增强城市乃至一国的整体创新能力。

自2003年我国学者赵弘首次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受到我国各地政府的青睐和重视,并纷纷制定发展计划,北京市甚至将发展总部经济写入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我国总部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全面发展阶段,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已经成为包括西安在内的35个主要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总部经济也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总部经济在我国北京等城市的成功实践和学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技术、信息和人才等知识要素密集的中央商务区或科技园区等是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如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陆家嘴等形成了特色总部聚集区,且总部经济可以推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知识竞争中的地位。

企业的总部作出的决策具有长期性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影响,如研发决策和销售决策等。

总部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研发中心、金融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管理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

总部企业是总部经济现象中公司总部所在的机构,可以划分为研发中心总部企业、金融中心总部企业和运营中心总部企业三类。

2011年在第七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龙永枢发表讲话,认为发展总部经济能够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总部经济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

要引导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的总部中心,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

2009年6月,中央政府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发展区规划,明确提出西安发展定位是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凭借政策东风西安已经形成了五区一港两基地(五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开发区,西咸泾渭新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一基地:

关中-天水经济带)定向发展的经济新格局,不断开阔创新,不断发展壮大,西安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西安地处中国大地原点,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跨国公司西进的首选之地,截止2011年底已有118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西安,这些企业大部分进驻国家级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也是全国6个国家级综合开发区之一)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

截止2011年3月高新区聚集了100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100多家大型研发中心。

经开区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中心,由中央商务区、出口加工区、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四个功能园区组成。

经开区功能中心区将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中介、信息咨询、文化休闲、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行政商务办公区和总部经济聚集地。

当前已有一些学者基于产业层面研究了总部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然而鲜有从总部企业这个微观层面研究这一问题的,而且西安入选2011年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因而有必要研究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路径和程度。

基于以上内容,再结合导师的课题与本人的研究方向,确定论文题目为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研究----以西安高新区和经开区为例。

3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综述总部经济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发现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从理论或实证角度构建总部经济和区域创新各自指标体系构建,定量研究总部经济和区域创新关联的很少,更鲜有从总部企业视角出发,研究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路径和程度。

因而,本文进行问卷调研并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进一步基于此维度体系分别构建三类总部企业(研发中心总部企业、金融中心总部企业和运营中心总部企业)与西安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关联的概念结构模型。

最后,分析对比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提高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4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构建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及总部企业对创新城城市创新能力的概念结构模型,研究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差别性,丰富了现有的总部经济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对这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提供了一定依据。

5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总部企业较为聚集的高新区和经开区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概念结构模型和关联假设,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验证。

最后,基于三类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关联研究,提出了提高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综述中引用的文献应按文中标注出现的顺序附后)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2.1总部经济理论

2.1.1企业总部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总部”,通俗地讲它是一个企业集团的中心,相对于其他下属的业务单位来说,总部对集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迄今为止,对总部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国内外学者都是从总部的职能角度进行定义的。

Chandler(1962)认为总部是大型企业中由企业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组织,企业的各个事业部隶属于总部管辖,总部负责整个企业的规划、评估与协调工作[1]。

Williamson(1975)认为总部包括控股公司中负责衡量各利润中心的机构和多业务公司中负责促进协同作用的机构[2]。

Strickland和Aiken(1984)认为总部是经济控制和协调活动的所在地[3]。

MichaelGoold等(1994)则认为公司总部又称母公司,是区别于业务单位的机构,总部从事直接业务经营活动[4]。

Stig-ErikJakobsen和KuntOnsager(2003)将总部分为一体化总部和纯总部,前者是与其他部门结合在一起的机构,而后者则是剥离了生产、研发等其他活动的总部,一般总部是介于两者之间的[5]。

国内最早研究总部经济的学者赵弘(2005)将总部定义为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具有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经营、业绩管理及外部公关等全部或其中几种职能的组织单元,并且具有盈利功能[6]。

李琳琳(2007)认为企业总部是承担集团整体战略规划与决策职能的机构,是企业集团组织的核心层,支配着整个企业集团组织的结构和功能[7]。

李庆华(2010)认为总部作出的决策具有综合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如研发决策和销售决策等[8]。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王三谦(2003)认为集团总部的表现形式有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9]。

雷国雄(2010)认为总部分为公司全国总部、公司地区性总部或包括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研发总部、财务公司等在内的专业职能总部[10]。

本文认为总部可以分为3大类:

研发中心总部、金融中心总部和运营中心总部。

2.1.2总部经济概念及特点

严翔(2011)等认为“总部经济”这一名词是中国学者率先提出的,西方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定义,并指出我国学者高洪深2007年在其著作《经济系统分析》一书中认为蔡来兴首先提出了总部经济的概念雏形[11]。

蔡来兴(1995)首次提出了一个类似总部经济的概念,指出上海将成为众多跨国公司、大企业总部的汇集地,这些总部是企业的决策中心、产业配置中心、生产组织中心[12]。

这是最初对总部经济现象的描述,不够深刻,也不够全面。

赵弘和林文俏首先对总部经济的内涵作出了描述,但大同小异。

林文俏(2003)结合广州市的情况将总部经济定义为企业为了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将总部安排在具有各种优势条件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基地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的一种现象[13]。

赵弘(2004)在《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一文中提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14]。

王军等(2006)认为总部经济就是总部对所在城市产生的经济效应,但是根据总部范围的不同,提出了总部经济概念的三层次界定法,在第一个层次中,总部是所有单位的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包含的范围最广;第二个层次中,总部是指所有的企业(包括二产和三产的企业)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范围有所缩小;第三个层次中,总部只包括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总部[15]。

王凤洲等(2006)从战略的角度认为总部经济是以自身战略优势资源来吸引更多的有益于自身战略资源的过程[16]。

刘志彪等(2009)将总部经济理解为企业总部在中心地区聚集而成的一种集聚经济[17]。

李庆华等(2010)从二维四方主体视角对总部经济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二维”指企业和区域,“四方主体”分别指总部、生产制造基地、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18]。

陈柳钦(2009)认为总部经济是产业集聚在形式上的一种特例,更进一步的说,产业集聚视角下的总部经济是企业总部在空间地理上由功能集群所形成的一种聚集经济[19]。

赵黎明(2010)等认为总部经济是突破地区资源限制和空间限制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经济模式[20]。

周先品(2011)基于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本质认为总部经济是指人类在单一产业价值观指引下的经济活动中,高端智能的大规模极化与聚合[21]。

严翔(2011)等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总部经济的描述,认为总部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将其总部(包括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迁往中心城市实现集群效应,而将生产环节布置在外围地区降低生产成本;中心城市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提升本市产业结构的同时,与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关系,同时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11]。

这个定义对总部经济现象的描述较为深刻和全面,本文采用这个定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总部经济定义表述不尽相同,但各学者专家都是通过表象—结果(或者效应)的方式对总部经济进行总结归纳。

2.1.3总部企业概念

总部企业是一个比较新的经济学概念,国内学者对总部企业的定义有如下两种。

林秀香(2004)认为总部企业是指具备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经营等职能的机构,对其自身及其所属机构能够实施管理控制权[22]。

刘凯(2007)认为总部企业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在的机构,是一个企业或集团的战略决策、投融资、行政管理的中心,其具有战略性决策、直接控制投资和融资、制定内部财务、人事、规章等职能。

它包括法人企业,也包括非法人企业;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个部门,也可以是企业几个部门的不同组合[23]。

总部企业是总部经济这一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本文认为总部企业是总部经济现象中进行战略决策的公司地区总部或专业职能总部所在机构,本文将总部类型划分为研发中心总部、金融中心总部和运营中心总部三类,因而相应的有研发中心总部企业、金融中心总部企业和运营中心总部企业。

2.1.4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

赵弘(2006)通过构建总部经济的“三赢模型”来进行总部经济的内在机理探讨。

“三赢”中的“三”指的是企业、总部所在区域和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

通过对“三赢模型”的分析,赵弘得出总部经济的模式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创新资源,同时降低了成本,使总部所在区域的资源效能充分释放,使欠发达地区的制造资源得到发挥[24]。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会长、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史忠良等(2005)从5个方面总结了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

第一,总部从企业中独立出来,通过控制和管理公司的战略、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等来实现企业利润;第二,“脑体分离”的布局模式整合了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第三是地价竞租机制驱使企业总部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第四是产业进步推动城市职能由生产性职能向控制性职能转变;第五,城市吸引总部聚集获得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生产部门聚集获得的经济效益[25]。

石琴等(2006)认为总部经济的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存在空间集聚的外部经济,这种外部经济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化;二是“中心—外围”发展模式会使企业总部报酬递增;三是由于信息的意会性和不对称性,企业只有将总部设立在消息的汇聚地和产生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也是总部选址的重要因素;四是中间层组织的交易成本优势[26]。

王军等(2006)从一般路径和逻辑的角度阐述了总部经济的形成,认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城市功能是总部经济的两个形成基础[27]。

张新伟等(2006)认为总部经济发展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营造了良好的区域环境,二是总部经济有发挥价值链各环节的比较优势,在这样的前提下总部基地发挥集聚和辐射效应。

他认为外部环境是总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知识的发展是总部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并归纳出总部经济发展的逻辑顺序是从“城市的发展”到“企业的分工”,最后是“企业的集聚”[28]。

田新豹等(2006)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总部经济的形成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资源禀赋的差异,二是企业聚集能够带来范围经济效应,三是降低转移成本[29]。

李庆华等(2010)认为总部经济的形成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资源高级化的背景下,企业组织朝着大型化、扁平化和模块化日益演进,总部与生产环节相互分离的结果[8]。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认为总部经济的形成由内、外部因素构成,企业总部的特殊职能、为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对集聚效应的追求等决定了总部经济形成的内因;地价竞租机制、城市职能由生产性职能向控制性职能的转变以及城市优厚的环境等是总部经济形成的外部推动力量。

2.1.5总部经济效应

赵弘、高洪深、王超等(2004)多位学者归纳出总部经济对区域发展的5种效应:

(1)税收贡献效应。

企业总部所在地上缴给总部所在地的税收会形成当地重要的税收来源;

(2)产业乘数效应。

总部的聚集可以通过产业前后关联效应吸引大批关联配套企业聚集在其周围,从而对该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很强的乘数效应;(3)消费带动效应。

总部聚集增加了区域内的消费项目的消费数额,提升了区域内的消费档次,形成巨大的区域需求空间,改变了消费结构与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得到提升和优化;(4)就业带动效应。

总部通过直接雇佣当地劳务人员扩大了劳动就业总量,同时能够带动围绕总部经营活动的相关产业的劳动就业,优化劳动就业结构。

(5)社会资本效应。

该效应使聚集区内主体成员遵循相似的文化价值,提高了信息渠道的通常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30]。

张荣奇等(2006)认为总部经济存在4种效应:

产业集群效应、联动扩散效应、消费效应和示范效应[31]。

刘志彪、张少军(2009)在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总部经济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后提出总部经济除了在税收、消费、就业等方面的效应外,还能产生产业布局效应、产业升级效应[32]。

许蔚(2010)从产业集群的角度认为总部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聚集经济。

通过企业的集聚,引发外部经济效应,使集聚的企业总部相互受益,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33]。

李佐军(2011)认为发展总部经济的依据是因为总部经济是高端经济、专业经济或专业化经济、创新经济、集群经济、品牌经济、网络经济和低碳经济[34]。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总部经济具有极化、扩散、聚集、创新、辐射等效应,企业集群布局不断吸引更多的高端资源,加快了技术和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高了创新的效率,从而提高总部所在区域的创新能力,发展总部经济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一条新途径。

2.1.6总部经济指标体系

赵弘运用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构建了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从2005年起每年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以及相应的指标分析。

2009年根据总部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研究,赵弘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应调整并沿用至今,形成了由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35]。

郑唯唯(2008)等将商务成本作为衡量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能力的关键因素,概括了总部经济模式下商务成本的特点及其构成,并据此建立了包括三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的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36]。

梁毅从国家级高新区角度出发,构建了高新区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建立起高新区总部经济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37]。

陈冬红等设计了用于评价西部地区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了西北35个主要地级市总部经济的发展能力[38]。

2.1.7总部经济最新研究现状

罗敏(2010)以英特尔公司为例分析了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产生的原因,提出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管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国内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一定的借鉴[39]。

林立等认为如果我国吸引总部经济仅限于国内总部和内资企业的总部,总部经济效应将很难发挥,并提出了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40]。

汪潇(2011)等研究了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与金融集聚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和优化金融集聚环境是促进我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41]。

赵黎明等(2011)从系统动力学角度研究了总部经济运行机理,深入研究了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服务子系统和产业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认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经济、资源、服务和产业综合互动的过程[42]。

方轮讨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总部经济的涵义,探索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总部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的互动关系,并为广州越秀区总部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43]。

2.2区域创新理论

2.2.1区域创新体系

(1)概念的界定

学者们对区域创新体系(RIS)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在说法上也存在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系统以及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等多种说法。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最早是在1992年由Cooke提出来的,他指出区域创新体系是能够支持并产生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该体系的主体是由地理上相互联系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等构成[44]。

Doloreus(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包含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不同主体和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通过人际关系、组织间的联系和制度安排、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产生、传播、利用和转化[45]。

DavidDoloreux等(2003)人的研究将区域创新体系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知识组织”的密切关系产生了创新活力;二是政府可以通过某种制度的制定和引导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46]。

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机构和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并且主体是创新机构,非主体要素是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47]。

罗守贵和甑峰(2000)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社会网络体系,是由一定区域内与创新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和实现条件所组成,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48]。

王缉慈(2001)在《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中,完善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在定义中加入了创新环境要素,他认为RIS是区域创新网络内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成的能够产生创新的系统[49]。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3)认为RIS是区域内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有特色的、推动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50]。

(2)构成要素

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ErkkoAutio(1998)从知识的产生、传播、应用的角度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由知识应用、知识产生和知识传播子系统两部分构成。

企业是知识应用系统,是核心;后者包含教育和研究机构、技术和劳动中介机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本在这两个系统间流动并产生相互作用[51]。

胡志坚等(1999)[52]从主体、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三个不同角度分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他们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包括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功能要素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环境要素包括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张敦富(2000)[53]认为有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4个构成要素。

王素馨[54]认为有主体要素、对象要素和环境要素3个构成要素。

龚荒、聂锐(2002)[55]认为由培训系统、科技研究系统和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成果扩散系统、区域宏观调控系统和社会服务支撑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前三个为创新主体,后三个为创新支撑。

邹再进、郑治伟(2008)[56]从创新要素的条件和创新的过程两个角度分别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表述,从第一个角度看,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从第二个角度,区域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系统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