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四大方面:
一、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二、表现手法:
想象、象征、渲染 烘托(衬托)白描
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
对比、拟人、夸张
比喻(比兴)夸张 借代
四、行文结构:
过渡 铺垫(伏笔)
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⑦虚实相生。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⑨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
夔州。
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②八月槎:
晋张华《博物志》记载:
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
槎,木筏。
③画省:
指尚书省。
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④伏枕:
指生病。
⑤山楼粉堞:
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②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
(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中“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
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
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
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②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
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
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
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D
(2)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
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
谁是国中豪杰?
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④飘泊的愁绪。
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
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解析】【分析】
(1)D项,“暗含诗人的软弱”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
故选D项。
(2)“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写到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
和下文“吾生如寄”写人生短暂。
一起写出了年华流逝,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
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写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之愁。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中“万斛愁”化用典故,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
“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
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
写出了诗人的满腔离别之愁绪。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写到人生短暂,词人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漂泊不定的感叹。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归隐之心。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词人发问:
谁是国中豪杰?
答语显然:
国中豪杰舍我其谁!
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只能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
写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承接上文归隐之意,写出了仍就不能归隐,表现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
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
谁是国中豪杰?
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④飘泊的愁绪。
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
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残春
赵长卿
梅黄又见纤纤雨。
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
恼乱愁肠成万缕。
满眼兴亡知几许。
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1) 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感情。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
(2)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
(1)根据标题《青玉案·残春》可知,本诗写的是暮春之景。
上片“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表达故园之思;下片“利名萦绊何时住”和“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可见诗人有归隐之意。
(2)从修辞方面来看,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直接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从语言风格来看,下片善用口语,如“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通俗易懂,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流露出隐居之意。
故答案为:
⑴暮春厌倦仕途 思念故园
⑵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巽上人①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
(唐)柳宗元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②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③,还源荡昏邪。
【注】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亦即重巽上人,②圆方:
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
③真照:
本性。
(1)诗歌首句中“________”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________,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
【答案】
(1)湘竹;生长环境(地点)
(2)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解析】【分析】
(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这两句的意思是:
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2)①“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色泽纯美。
②“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茶的形色味结合着写,能让读者对茶有整体的认识。
“圆方丽奇色”写茶具精美,衬托茶的珍贵。
③“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中,“荡邪”,就是除秽。
“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
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
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
“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
“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
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
故答案为:
⑴湘竹 生长环境(地点)
⑵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题材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准确把握相应诗歌题材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首句中“湘竹”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这首诗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附诗歌赏析】
柳宗元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冬贬至永州,至则无处可居,只得寄寓在永州龙兴寺,得以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
重巽赠以新茶,柳宗元作诗回赠,应当是第二年春以后的事情。
观此诗,柳宗元心情已较平静,又新茶当采于春天,王国安先生《柳宗元诗笺释》认为此诗作于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春,可从。
茶叶的品质好坏,直接与茶树的种类、采摘的时间、当地的气候等多种因素相关。
茶树喜好阴凉湿润,刘禹锡《试茶歌》云:
“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可知古人认为竹下茶最佳。
重巽所赠茶叶,正是所谓竹间茶。
这首诗开头两句是说,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既给茶叶赋予了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富有经验的采茶者都知道,采茶时间最好是每年初春谷雨前后的新芽之时,若在清晨日出前带露采摘其品质更高。
诗中第三四句说重巽亲自“晨朝掇芽”,表现出重巽深懂茶道,正合采茶之法。
采茶的时间是否适当,对茶叶品质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诗中用一个“复”字。
这个“复”字,乍读之下,很难理解和译出,其实是把奇特的竹间茶树和正确的采摘时间两方面联系起来。
第三四句诗,既说明了茶叶品质美好的另一个原因,又与诗题中“自采新茶”四字相照应。
茶叶又以高山云雾茶为佳,诗中第五六句诗所说的“蒸烟”和“丹崖”,正是指明了云雾和高山这两点,表明了茶叶品质上乘。
第七句是说盛装茶叶的器具其形状之美,色泽之奇之特,间接衬托出了这茶叶的名贵与稀罕。
第八句则是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诗歌的第二部分是惊赞茶叶香气的奇妙。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喝了好茶,可以提神、祛秽,诗中的第十一句和第十二句,就是围绕这两方面来说的。
“荡昏”,即清除心神上的昏沉困倦,可以提神。
“荡邪”,就是除秽。
“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
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
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
“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
“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
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
正因为这茶香不仅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还能有益于人的精神的健康,使人脱俗,所以才是最为神妙的珍异的上品。
也正因为这茶叶具有这样的神奇功效,所以下面柳宗元连用佛教道教中的两种神奇的故事来加以比较。
佛祖如来的甘露饭,香气熏染了毗耶城和大千世界,其实是说佛法广大,教化感人,使人皈依正道。
道家仙客所饮流霞仙酒,使人数月不饥,其实是丹药神力,使人清心寡欲,不贪不痴,修成仙体。
它们同为食物,都具有神奇功效,所以柳宗元用它们来与茶叶相比。
不过,柳宗元自己更为信佛,而且斋饭、茶叶易得,流霞难求,所以诗中要说香茶“犹同”甘露饭,而“贵”于流霞。
对这珍贵的名茶,柳宗元自然十分赞赏和珍视,但是既为其物,更为其人,因为这是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时的第一位友人所赠,且为亲手所采,关爱殷切,情意殷深,使困窘中的柳宗元倍感精神上的慰藉和友情的可贵。
赞美茶叶,其实更是赞美友人的情谊。
所以柳宗元要用“金鼎”烹茶,要以自作新诗回赠,更要从精神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
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
【晚唐】许浑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释】①凤城,指都城。
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 )
A. 无锡 B. 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