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docx
《管理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2.所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
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管理的基本特征:
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③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管理的层次:
分为上、中、下三个管理层次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4.管理或者管理活动是否存在,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①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②一致认可的目标
5.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6.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管理者的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管理者的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员工
7.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应能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对事物的本质做出判定,并通过继续不断的观察而对这些本质的确切性进行检验。
20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它还不够精确,但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是勿庸置疑的。
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艺术是指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有效性或者“诀窍”。
像其他所有技艺一样,管理工作也要利用系统化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以获得预期效果。
也就是说,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谋划出一种有用的解决方法来高效地实现目标。
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而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
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
8.管理的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9.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对于我们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③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10.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通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11.管理学具有以下特点:
①一般性②多科性③历史性④实践性
12.管理学原理和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说明管理学具有一般性
13.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14.管理学研究内容与范围:
⑴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①生产力方面②生产关系方面③上层建筑⑵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于演变过程⑶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吃法来系统来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1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①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②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③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6.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①唯物辩证法②系统方法③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7.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
18.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法的认识论之一的基本的观点
19.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
20.系统的特性:
①整体性②目的性③开放性④交换性⑤相互依赖性⑥控制性
21.系统的观点:
①整体观点,它的功效应大于各个个体的功效之和“1+1>2”②“开放性”与“封闭性”③封闭则消亡的观点④模糊分界的观点⑤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⑥信息反馈观点⑦分级观点⑧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⑨等级观点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作为标志
2.管理学形式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6个阶段:
①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1930)标准化,制度化②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1930——1950)重视人的因素③管理理论丛林(1950——1960)全面、系统、精确④战略管理(20世纪60年代以后)长远⑤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持续改进,参与⑥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突破是改进,创新
3.第一个明确地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要素而同土地,劳力,资本相并列的是萨伊
4.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
5.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6.泰罗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
7.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坏境标准化④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⑤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里革命”⑥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⑦实行职能工长制⑧在管理控制上实行里外原则
8.20世纪初,甘特提出图系统法
9.吉尔布雷斯夫妇被人们称之为“动作专家”
10.哈林顿.埃莫森提出提高效率的12条原则:
①明确目的②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③虚心请教④严守规章⑤公平⑥准确,及时,永久性的记录⑦合理调配人,财,物⑧定额和工作进度⑨条件标准化⑩工作方法标准化(11)手续标准化(12)奖励效率
11.法约尔管理理论的代表作: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12.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理论:
①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②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③管理的十四原则④管理要素
13.法约尔提出的管理职能:
①计划②组织③指挥④协调⑤控制
14.法约尔认为企业职能:
①管理②技术③商业④财务⑤核算
15.管理的十四原则:
⑴分工⑵职权与职责⑶纪律⑷统一指挥⑸统一领导⑹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⑺个人报酬⑻集中化⑼等级链:
管理机构中,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⑽秩序⑾公正⑿任用期稳定⒀首创精神⒁集体精神
16.法约尔认为,一个良好的计划应具有①统一性②持续性③灵活性④精确性等特点
17.法约尔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18.马克斯.韦伯在管理方面的贡献是在《社会和经济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理论体系,由此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19.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利作为基础
20..韦伯认为,存在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利:
①理性—合法的权利②传统的权利③超凡的权利
21.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⑴明确的分工⑵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⑶人员的考评和教育⑷职业管理人员⑸遵守规则和纪律⑹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22.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对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
23.厄威克提出提出了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十条原则:
⑴目标原则⑵专业化原则⑶协调原则⑷职权原则⑸职责原则⑹明确性原则⑺一致性原则⑻管理宽度原则⑼平衡原则⑽连续性原则
24.克利克和厄威克合编的《管理科学论文集》
25.有关霍桑试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他的两本书《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33年)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1945年)
26.1924年——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
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27.霍桑试验的结论:
①职工是“社会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④存在着霍桑效应
28.古典管理理论把人视为“经济人”
29.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
30.狭义的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学的内容有:
⑴个体行为理论: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①激励内容理论②激励过程理论③激励强化理论2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X理论——Y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⑵团体行为理论:
团体行为介于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之间,主要包括团体动力、信息、交流、团体及成员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⑶组织行为理论:
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3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很多从不同流派研究管理问题的流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32.管理理论丛林包括的主要学派有:
⑴管理过程学派:
基本观点:
①管理是一个过程②管理过程的职能有5个,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③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④管理应具有灵活性.法约尔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⑵社会合作学派:
最早从社会学角度系统研究管理问题的代表人物是曾任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的切斯特.巴纳德。
怀特.贝克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组织法合力”贝克指出,企业中的组织结合力包括:
①职能规范系统②职位系统③沟通系统④奖惩制度⑤组织规程⑶经验或案例学派⑷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例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获伯格的“动机保健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等⑸群体行为学派:
这个学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动是梅奥和霍桑试验⑹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社会合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⑺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
西蒙⑻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代表人物:
李维特,纽曼,香农,韦弗⑼数学(“管理科学”)学派⑽变理论学派:
它认为在管理中药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通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33.3C指变化、顾客、竞争
34.战略管理中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包括:
⑴变化是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⑵顾客方与生产经销方力量对比的逆转是企业外部环境的二个主要特征⑶无所不在的竞争是企业外部环境的第三个主要特征
35.战略管理:
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36.战略管理的特点:
①系统性②长远预见性③对外抗争性④灵活应变性
37.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公司的质量总经理菲根堡姆
38.全面质量管理: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9.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①以顾客为关注点②领导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⑤管理的系统方法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⑧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40.领导作用:
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的内部环境
41.学习型组织的6个特征:
①领导远见②讲求战略③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化或水平化④信息在组织内分享⑤强企业文化⑥员工活性化
42.11条核心价值观包括:
①领导作用②以顾客为导向③有组织和个人的学习④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关系⑤灵敏性⑥关注未来⑦管理创新⑧基于事实的管理⑨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⑩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⑾系统的观点
43.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泰罗、法约尔、韦伯
第三章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2.一般环境亦称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是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
3.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都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
4.政治和法律环境主要是由在不同层次上影响着各类组织活动的政府的政治活动、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种措施等形成的复杂体
5.社会文化环境,是由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相应的人们的态度,要求,期望,信念等构成的
6.管理的外部环境当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即是科学技术
7.技术的变革正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组织构建的基本方法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方式
8.全球化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给组织带来的不仅有挑战,也还有机会
9.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10.顾客或客户是吸收组织产出的主体,因此是他们决定了组织的成败
11.“质量”“价格”“交货期”——这是供应商影响组织的三个基本因素,因为他们会对组织活动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对于工商企业则进一步影响其利润水平
12.竞争者们通过价格,产品,服务等形式进行竞争,对于身处其中的任何一个组织来讲,这都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环境力量
13.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状况:
①简单和稳定的环境②复杂和稳定的环境③简单和动态的环境④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1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5.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诸多方面,如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企业还要对股东,媒介,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负有特定的责任
16.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及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管理道德问题,促使人们关注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准则。
17.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存在三个阶段:
①前惯例阶段②惯例阶段③原则阶段
18.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①管理者的个人特征②组织结构③组织文化④道德问题的强度
19.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第四章计划工作的概述
1.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管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计划工作中5W1H的具体含义:
⑴what做什么:
要明确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以及行动计划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明确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⑵why为什么做:
要论证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也就是说要提供制定的依据,实践表明,计划工作人员对组织和企业的宗旨,目标和战略了解得越清楚,认识得越深刻,就越有助于他们在计划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⑶when何时做:
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的进度,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能力及资源进行平衡⑷where何地做:
规定计划的实践地点或场所,了解计划实践的环境条件和限制,以便合理安排计划实践的空间组织和布局⑸who谁去做:
计划不仅要明确规定目标、任务、地点和进度,还应规定由哪个部门、那个人负责⑹how怎么做:
制定实现计划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对人力,生产能力进行平衡,对各种派生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等
3.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⑴目的性⑵主导性⑶普遍性⑷经济性
4.在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作是计划工作
5.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
6.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简单地讲,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
7.计划工作的经济性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
8.计划工作的意义:
(⑴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⑵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与目标⑶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⑷有利于控制
9.计划的种类:
⑴按企业职能分类:
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等⑵按计划所涉及的范围分类:
上层管理计划,中层管理计划基层管理计划⑶按计划的内容分类:
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⑷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⑸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
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
10.计划工作的程序:
①估量机会②确定目标③确定前提条件④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⑤评价各种方案⑥选择方案⑦制定派生计划⑧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11.对机会的估量,要在实际的计划工作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它虽然不是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计划工作的真正起点
12.计划工作的第一步,是在估量机会的基础上
13.派生计划是总计划的基础
14.预算可以成为汇总各种计划的工具,它是衡量计划工作进度的重要标准
15.计划工作的原理:
⑴限定因素原理:
指在计划工作之中。
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确地,客观地选择可行方案⑵许诺原理:
之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因而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一般来说承担者的任务越多,计划工作的期限就越长,反之就会缩短⑶灵活性原理:
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计划工作必须具有灵活性,即当出现意外时,有能力改变方向而不必花太大的开销,必须指出,灵活性原理是指制定计划时要有灵活性,即留有余地⑷改变航道原理:
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16.灵活性原理的限制条件:
⑴我们不能总是以推迟决策的时间来确保计划的灵活性,因为未来的不肯定性是很难完全预计的⑵使计划具有灵活性可能是得花钱的,甚至由此得到的好处可能补偿不了它的费用支出,这就不符合计划的效率性⑶有些情况往往根本无法使计划具有灵活性,即使有些情况可以做到,但困难之多会影响到计划的实施
17.计划工作是管理各项职能中的首要职能,计划工作中所确定的使命和目标是进行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控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18.计划工作是各级管理者的一个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
19.计划的效率不仅指在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有形物上,它还包括诸如个人、团体和社会的满意程度这一类无形的评价标准。
20.限定因素原理是决策的精髓
21.改变航道原理与灵活性原理不同,灵活性原理是使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而改变航道原理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第五章目标与战略
1.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2.目标的性质:
SMART特性,即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specific)可以度量或测量(measurable)可以实现(achievable)目标之间相互关联(relevant)时间限定(timebond)①目标可以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②目标的纵向性(即目标是分层次的)③目标的网络化④目标的多样化⑤目标的时间性⑥目标的可考核性
3.简述组织目标的三个基本层次:
①环境层—社会加于组织的目标②组织层—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和一个系统的整体目标③个人层—组织成员的目标
4.巴纳得提出“效果”和“效率”两分法
5.对工商企业来说,通常要在八个主要方面设立目标:
①市场地位②创新和技术进步③生产率④物质和财力资源⑤利润率⑥管理人员的绩效和发展⑦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劳动态度⑧社会责任
6.使目标具有可考核性的最方便的方法是使之定量化
7.目标的作用:
①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②激励作用③凝聚作用④目标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8.简述组织目标的激励作用:
⑴目标是一种激励组织成员的力量源泉,从组织成员个人人角度来看,目标的激励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个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调动起潜在能力,尽力而为,创造出最佳成绩。
②个人只有在达到了目标之后,才会产生成就感和满意感⑵要使目标对组织成员产生激励作用,一方面要符合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挑战性。
目标要富于挑战性,应当作为制定目标的另一原则。
9.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0.目标管理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在美国。
它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例如“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11.我国从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12.目标管理的特点:
①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②强调“自我控制”③促使下放权力④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⑤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增强员工的工作满足感。
13.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①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②组织实施③检查和评价
14.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①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评价方法宣传地不够②没有把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讲清楚③目标难以确定④目标一般是短期的⑤不灵活的危险
15.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
一般说来,战略具有对抗的含义,它总是针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正在和可能采取的行动制定的。
16.直接改变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实力为目的的项目活动称之为“制定战略”
17.战略制定通常包括战略分析,战略设计,以及战略部署和展开等环节。
18.制定战略的核心是要正确地提出和回答问题。
19.外部环境分析包括一般环境分析和产业环境分析。
一般外部环境或宏观环境,是指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或威胁的主要社会因素,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影响。
一般环境分析又简称为PEST分析,即政治与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技术因素。
产业环境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
主要的分析内容和方法有产业组织分析,市场细分和竞争对手分析。
20.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核心能力表现在:
①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技能②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③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④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力⑤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⑥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⑦准确迅速满足顾客定单的系统⑧整体各种技术创造新产品的技能等。
21.战略分析就是要理清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回避威胁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发挥优势,为制定战略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战略设计与展开:
①使命:
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当由一个使命。
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②目标③战略:
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④政策:
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⑤项目⑥预算:
作为一种计划,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它也可以称之为“数字化”的计划⑦程序:
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⑧规则:
是针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特定行动的规定。
23.波特提出三种竞争战略:
①总成本领先战略,是以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麦当劳)②差异化战略(方式:
树立名牌形象、设计产品技术特点、性能特点和在顾客服务上别具一格等)③集中化战略:
(是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或某一种特殊的产品。
这一战略的前提是:
企业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超过那些有较宽业务范围的竞争对手。
)
24.识别和确定企业使命是高层管理者的首要职责
25.管理程序化水平是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预测与决策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
它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道德等外界环境因素,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等内部因素
2.计划工作的前体条件是搞好计划工作的重要依据。
3.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它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
4.预测的作用:
①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肯定性,使对未来的无知降到最低程度②是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③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5.预测的步骤:
①提出课题和任务②调查、手机和整理资料③建立预测模型④确定预测方法⑤评价预测结果⑥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6.狭义地说,进行决策是在几种方案中做出选择。
7.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换言之,决策是决策者经过各种考虑和比较之后,对应当做什么和应当考虑怎么做所作出的决定。
8.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①决策是管理的基础②决策是各级、各类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9.决策是计划工作的核心。
10.正确决策的特征:
①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②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③有两个以上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