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百折不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4546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百折不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六单元百折不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六单元百折不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六单元百折不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六单元百折不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百折不挠.docx

《第六单元百折不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百折不挠.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百折不挠.docx

第六单元百折不挠

第六单元——百折不挠

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等词语造句。

3、凭借具体语言文字,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4、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饶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5、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他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6、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地去做。

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3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理解中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难点:

1、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饶的顽强意志和毅力。

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2、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地去做。

3、激励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4、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单元教学课时:

10课时

 

19、天火之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初步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雷电的形成。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

什么是谜呢?

(“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由“谜”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天火”。

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

(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3、师生交流:

什么是天火?

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

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1)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

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

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音、指导记住字形。

(3)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

相机正音:

“匙”读“shi”。

这一节介绍的是什么?

(4)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

你读懂了什么?

什么是“无稽之谈”?

哪个字意思是“根据”?

(5)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节。

请你用这一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中的“安然无恙”是什么意思?

(6)分小组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共同解决还不理解的词语。

(7)展示读:

读你读得好的自然段。

(8)集体交流:

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1、根据课后练习题4,轻声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大意。

①第一段:

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②第二段:

富兰克林解开了雷暴之迷。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③第三段:

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

2、快速默读课文,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天火是指什么?

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

3、天火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

引读: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

(板书:

富兰克林解开)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雷暴在人们心中神秘可怕

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文章的结构,每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2、天火之谜到底指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

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天火之谜”的?

①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

②由此他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③面对人们的取笑,他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④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

2、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有哪些的相似之处。

3、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

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

齐读。

并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

想象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

4、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样做的呢?

速读风筝实验这一部分,思考: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就说明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指导读两个感叹句:

第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最后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联系课文,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但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震惊世界)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了解什么是避雷针及其有什么作用?

四、对照板书,练习复述。

1、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2、这篇课文中有两个词语要求造句。

(在板书中圈出“不足为奇”、“欣喜若狂”。

3、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吗?

4、教师适时讲解:

(1)用“不足为奇”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的确不感到奇怪的。

比如:

等上月球对人类来说已经不足为奇。

(2)用“欣喜若狂”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值得人高兴得发狂。

比如:

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全国人民欣喜若狂。

5、集体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五、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上帝的怒火谜团大胆推测

不足为奇混为一谈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怒发冲冠欣喜若狂

普普通通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教后感: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反复品析课文,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体会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教学重、教学难点: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体会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1、板书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信念?

3、简介谈迁。

(明清史学家)

4、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提醒:

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

“坎、诞、寝、”都是前鼻音。

 

2、理解生词:

“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导分段:

①第一段:

(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②第二段:

(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③第三段:

(4节)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

总结全文。

3、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段。

思考:

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

翔实可信)

2、一部《国榷》是作者毕生心血换来的,当谈迁在第一次完成《国榷》的时候,就已经付出了无比的艰辛。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从哪里看出《国榷》来之不易?

(读句子,谈体会)

3、相机出示句子,体会列数字在文中的作用,并指导朗读。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治学刻苦、信念坚定)

六、作业。

1、抄写课后词。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国榷》400多万字翔实可信鸿篇巨制

谈迁20多年6次50多岁治学严谨刻苦

信念坚定不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教学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2、师:

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这是何等的伟大啊!

当这洋洋五百万言的史书手稿终于完成的时候,谈迁心中是多么的喜悦呀。

这意味着二十多年的心血将得到回报,世人终于可以看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了。

可是,人有旦夕祸福,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

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说说他遭遇的厄运是什么?

2、书稿的遗失为什么被称作厄运?

(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

理解“化为乌有”)

板书: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3、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指导朗读体会厄运给谈迁沉重的打击。

4、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本色。

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小结:

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吧!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得真好!

从头撰写,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

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的巨著,何以从头再来?

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

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一起默读第三自然段,                   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上批注。

2、交流:

(1)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

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重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2)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

3、功夫不负有心人,谈迁终于在60多岁的时候重新编写出了一部《国榷》,大家想看看吗?

(课件展示《国榷》

500万字的鸿篇巨制,就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重头来过写成的。

如果你看到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史书,你想对谈迁说什么?

指名说。

(相机板:

不屈不挠持之以恒)

4、小结:

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之光,才会从愁云惨淡的日子中走出来。

这真是:

“厄运不改男儿志,拨开云雾见青天。

”(板书)

5、让我们带着谈迁的这份坚定的信念,捧起手中的课本,高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段。

1、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齐读四自然段。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说你的理解。

(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五、拓展升华。

1、有许多人也像谈迁这样,不会被厄运击垮,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个?

2、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没干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也许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但是他们也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敢于从头再来。

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敬佩!

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

(指板书)

六、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厄运不改男儿志,

拨开云雾见青天。

《国榷》翔实可信

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

教后感:

 

21、《诺贝尔》教学设计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然而,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他投入的精力最多,遭受的危险最大,对人类的贡献也最为丰厚,这代表了他最伟大的成就。

学习诺贝尔,尤其要学习他高尚的人格,他以渊博的知识让后世为之叹服,以毕生的不懈努力让后世敬仰,以勇敢的探索让后世折服,更以高尚的人格让后世缅怀。

   本篇文章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这个故事,从诺贝尔奖颁发的地点和时间说起,娓娓道来,使人们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文章以“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一句统领全文,分别从“萌生欲望”、“发明爆炸油”、“制造固体炸药和雷管”、“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这几方面进行叙述,最后写诺贝尔将一生发明所得存入银行,以利息奖励成就突出之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掌握人物小传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绝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语言材料初步了解诺贝尔的成就,感悟诺贝尔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

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2、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

二、检查预习,了解梗概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几位同学领读。

瑞典 斯德哥尔摩 世界性盛会

铁锤 砸石头 劈山筑路

炸死 残废 毫不气馁

实验室 爆炸 满身鲜血

逝世 遗嘱 

3、你能根据上述词语,用较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4、对于诺贝尔的成就,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句子:

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5、具体描写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第3至第9自然段)。

请几位同学来读这一部分,看一看诺贝尔是怎么发明炸药的。

发明液体炸药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随后他又迈出了第二步,谁来读?

第二步的足迹看来很辉煌,是吗?

成功了,他停下脚步了吗?

从哪句话看出来?

看来诺贝尔又迈出了很多步。

谁来读接下来的内容?

6、小结发明炸药的过程。

(树立理想——发明液体炸药——发明固体炸药——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从这个过程中大家体会到什么?

(永不满足)

三、品读课文,感悟精神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诺贝尔对科学追求的永不满足。

在永不满足的奋斗中,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怎样的代价,他究竟凭什么获得了成功?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1)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

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2)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3)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近了!

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4)小结:

诺贝尔成功了,你觉得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试着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一说。

(志向高远、百折不挠、持之以恒、舍生忘死……)

四、结尾

1、为了科学,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但他给予人类的又何止他的生命。

2、诺贝尔的生命结束了,但他对人类的贡献永远不会结束。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奖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奖,(出示开头图片)谁作出杰出贡献,谁就能获得这项无上荣誉。

可这位科学巨人自己呢,却认为自己不应得到任何荣誉,甚至墓碑上也没有只言片语。

但这仍然不能阻止全世界的人们每年用最隆重的方式纪念他。

同学们,岁月的长河会带走很多,让我们永远铭记住他——诺贝尔,记住他的杰出成就,记住他的伟大精神,记住他心底的声音:

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  学习抓住重点词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是一次世界性的盛会。

地点定在诺贝尔的诞生地,时间为诺贝尔去世的日子。

2、那你知道为什么奖的颁奖地点和时间的设置如此特殊?

3、师述:

是啊,后人用诺贝尔出生的地点作为颁奖地点,用诺贝尔逝世的时间作为颁奖仪式的时间,可见,诺贝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诺贝尔。

(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精神

过渡:

诺贝尔一生发明无数,其中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板书:

发明炸药)

(一) 立志

1、他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生答:

第四自然段)

2、轻声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

3、学生交流

4、你能用“为了        ,诺贝尔立志发明炸药。

”来说说吗?

板书:

造福人类

(二)液体炸药

 1、诺贝尔发明炸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快速浏览课文5-9自然段并找一找,?

(板书:

液体炸药→固体炸药和雷管→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2、诺贝尔最先发明的是液体炸药。

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五自然段,引读

(三)固体炸药

1、最初的理想已经实现,诺贝尔为什么还一定要继续研究并且发明固体炸药呢?

(如果自己的发明不安全,怎么谈得上造福人类呢?

2、诺贝尔不断探索,但他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来读一读第六、七自然段,找一找,他遇到哪些挫折、打击。

学生交流:

A、屏幕出示: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

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1)这句话告诉我们诺贝尔受到了什么挫折与打击?

诺贝尔心里是什么滋味?

如果你是他的亲友你会怎么劝说他?

(2)那他退缩了吗?

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理解“毫不气馁”)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

B、面对沉重的打击,诺贝尔毫不气馁。

诺贝尔决心继续实验,可由于危险太大,政府不允许诺贝尔继续实验,怎么办?

(学生答:

租船)。

船上的工作怎么样呢?

谁来读?

屏幕出示: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1)你感受到什么

(2)、失败、失败、再失败,他疲惫的身心经受了多少次失败?

失败了就再来,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工作了多长时间?

(3)、看着“四个年头几百次失败”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屡败屡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4)、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百次的失败,常人难以忍受,然而,诺贝尔却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

从“终于”你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炸药发明成功的不容易。

读出了发明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你能把你对这句话的感受读出来吗?

C、屏幕出示: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

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诺贝尔这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多么令人赞叹啊!

我们一齐把这段话读好。

D、工夫不负有心人。

引读,“他终于制造出了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雷管。

出示:

(齐读):

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同学们,这是让天下人多么高兴的事啊。

固体炸药发明成功了,终于可以真正造福人类。

再次齐声朗读。

(四)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过渡:

从液体炸药到固体炸药,再到发明雷管,尽管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诺贝尔却从没被危险吓退过一步。

科学的高峰是永无止尽的,他又一次向更高的峰顶进军了!

他要发明(激情引读——)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1、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么一次实验,自己放声去读一读,看看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并找出相关语句。

2、交流

(1)、诺贝尔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能把有关语句读读吗?

指名读

出示: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近了!

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a、为什么他要“亲自”点燃呢?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b、从“紧盯”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实验,容不得一点马虎!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句子“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