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4332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

《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

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

陕西省“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为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陕西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实施期为2011-2015年。

序 言

  “十一五”时期,陕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围绕大局,改革创新,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深入推进理论武装,打造“三秦大讲堂”、“长安讲坛”等特色理论宣讲品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普及,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出郭孝义、熊宁、窦铁成、王敏等重大先进典型,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切实加强舆论引导,精心策划组织主题宣传,积极做好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加强和改进网络宣传和管理,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不断壮大。

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省市两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涉及改革单位313家,先后组建了93家企业,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全部组建。

文化产业增势强劲,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4%,2010年达278亿元。

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惠民工程和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20个县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举办陕西农民文化节、陕西少年儿童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大力推动精品生产,建立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引导激励机制,涌现出影视作品《保卫延安》、《大秦帝国》,舞台剧《迟开的玫瑰》、《柳河湾的新娘》、《米脂婆姨绥德汉》、《大树西迁》、《郭双印连他乡党》,图书《话说陕西》、《四部文明》、《京剧大师—尚小云》,雕塑美术作品《古风新韵》、《纺线线》、《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录片《大秦岭》、《望长安》、《舞动陕西》等一批高水准的精品力作。

积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61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安鼓乐、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9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项目传承人。

15处文物大遗址进入国家规划,3项考古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项获“全国田野考古奖”。

不断推动陕西文化“走出去”,组派文化艺术团组350批、2700多人次赴外交流,开通“全景陕西”英文频道、央视网“陕西在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专题栏目,陕西元素的国际影响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时期,我省文化建设既有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紧迫。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更加紧迫。

随着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重要部分。

陕西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壮美雄奇的山水自然文化、深受海内外关注的宗教文化以及有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这为陕西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全省经济快速增长,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陕西文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战略目标,以及我省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要看到,我省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还不高。

文化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城乡区域行业发展还不均衡,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革除,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还较突出,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还不完全适应。

必须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改革创新,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西部文化强省目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统筹协调为基本方法,把握正确导向,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西部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省文化改革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

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把文化富民、惠民、安民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始终。

  ——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协调文化事业与产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关中与陕南、陕北各区域间的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机制体制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努力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

  ——坚持项目带动。

通过组织实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具有先导性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发挥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

  ——坚持国有民营双轮驱动。

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陕西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前列,基本建成西部文化强省。

主要目标是:

  ——全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延安精神进一步弘扬,诚信陕西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陕西人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形象进一步树立。

  ——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

新闻媒体相关改革有序推进。

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管理效能进一步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等基层文化设施基本健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

覆盖全省的安全播出体系和应急广播体系基本建成。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末,文化产业总量翻两番,占全省GDP的5%,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居西部前列。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速应不低于25%。

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总数和就业人数大幅增加。

  ——陕西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

打造陕西文化品牌,使独具陕西特色的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及民间文艺精品影响更加广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加强。

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濒危项目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品牌得到提升。

  ——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的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人才,使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梯次更加合理,素质显著提高。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围绕文化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抓住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着力建设“五个体系”,重点实施“六大战略”,积极推动“四项工程”。

一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传播体系;二是着手实施文化品牌战略、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文化走出去战略、人才兴文战略;三是积极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交易平台建设工程。

  二、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深入推进理论武装。

坚持不懈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党员干部学习,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深入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

推动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丰富拓展面向群众的理论学习途径,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理论宣讲活动。

充分发挥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宣传普及平台。

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理论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立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加大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学科建设,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重点支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支持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支持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有长远影响的研究。

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研究院”、“中国西部农村发展研究培训中心”建设,重点建设“中国西部(陕西)智库园”。

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各种媒体扩大优秀成果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加强优秀成果出版资助,拓展途径和方式,激励和促进成果转化。

推进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学风建设,增强社科研究项目引导能力。

积极开展不同层面的人文社科知识普及宣传,搭建社科成果为社会大众服务平台。

  (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

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延安精神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

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

加强大学生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深化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

继续坚持每年为未成年人办好十件实事。

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讲诚信、扶弱助残、保护环境、关爱女童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广泛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宣传活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教于乐、寓教于游。

  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新形势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关注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抓好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平衡心态、化解矛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加强政工队伍和阵地建设。

注重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四)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1—2个全国文明城市。

进一步完善测评体系和测评方式,提高创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明创建活动的生动局面。

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成立陕西省志愿服务协会和陕西省志愿服务基金会。

大力发展志愿组织,弘扬志愿精神,扩大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吸引公众积极参与。

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 “四进社区”、“百城万店无假货”、“西部助学”等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引导广大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三、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的关系,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务服务等职能。

积极探索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综合评估考核的具体办法,确保文化企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继续做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

  

(二)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长效运行机制。

继续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绩效考评和监督机制。

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服务公示制度,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单位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延伸。

  (三)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

深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社、重点新闻网站、县级文艺院团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

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资本有效扩张。

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做大做强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团,培育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四、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省市县乡为节点,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省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

省第二广播电视发射塔、陕西文化艺术中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陕西美术创意苑、省电视台演播厅、省少儿图书馆、西京大剧院、省演艺人才培训基地(杂技馆)、省秦腔博览馆、陕西国学中心、西部国际图书城项目。

市级三馆建设项目:

全面加强10市1区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和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城市影(剧)院建设项目:

实施城市影(剧)院建设专项,从市级向县级逐步推开,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市影(剧)院。

结合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建设,在经济强镇建设综合功能的乡镇示范影(剧)院,提升影视服务能力和水平。

县级“两馆一院”改造项目:

改扩建不达标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

对具备条件的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进行整合,建设集图书阅览、文化信息共享、文艺演出等多功能的县级综合文化中心。

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建设试点项目:

对重点镇建设具备培训、影院放映、演出、健身、比赛、娱乐、科普等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项目:

对社区文化中心(室)进行维修、改造和文化活动设施配送,争取“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城市社区有综合文化中心(室)的目标。

  

(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服务。

依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合理整合文化资源,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实施一批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建设项目,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服务项目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建设乡镇基层服务点,推进城市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基层服务点建设,实现共享工程全覆盖。

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数字资源量不少于16TB,视频资源时长不少于14万小时,地方特色精品资源库不少于15个。

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非遗、艺术古籍和各类艺术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

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依托市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中心,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完成10市1区、107个县、1750个乡镇、28000个行政村电子阅览室设施升级和免费开放运行保障。

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

全省90%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互通互联,实现图书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共建共享。

建设24小时街区流动图书馆,实施全省图书馆联盟、文化馆系统数字文化服务工程,提升省市县文化信息网络建设和数字化服务水平。

村级文化活动器材配送项目:

为已建成的村级文化活动室配送文化活动器材,“十二五”末实现80%以上的行政村拥有文化器材,具备开展基本文娱活动的条件。

流动文化服务车配送项目:

向市县图书馆、文化馆配送流动服务车和文化活动设备,确保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5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和流动展览各10场以上。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完成4万多个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完成乡镇以上“村村通”标准化服务站建设。

完成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85个站点建设和高速公路34座广播调频台站建设,建设陕西农村广播(应急)网。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通过落实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场次补贴,确保全省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确保每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电影。

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工程:

全面实现全省行政村村村有“农家书屋”,逐步实施城市社区“社区书屋”,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出版物共享公共服务体系。

同时,政府每年集中采购一批图书、报刊,免费发放,使此项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全省城乡各个社会阶层。

  (三)开展重点文化活动。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等形式,支持各类示范性、导向性文化活动开展,推进公益性文化场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重点文化活动

重大群众文化活动:

举办全省艺术节、农民文化节、社区文化节、少年儿童文化节和区域性民歌艺术节,举办陕西省声乐比赛、舞蹈大赛、秦腔大赛、音乐创作比赛、民歌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通过示范性、导向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五进”活动:

组织各级各类文艺团体送文艺节目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省级每年不少于1000场,对每年演出300场以上的市、县剧团,实行“以奖代补”。

实施农村舞台艺术繁荣项目,推进百县千乡万场惠民演出。

全民阅读活动:

以“三秦书月”为载体,开展诵读朗诵、读书演讲、经典讲读、读书征文、知识竞赛、捐书助读、送书下乡等,推进图书进机关、进校园、进厂矿、进社区、进军营、进村镇、进工地、进家庭。

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推进全省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五、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建立成熟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突出三大区域特色。

关中以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重点,陕北以革命文化和黄土文化为重点,陕南以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为重点,积极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挥文化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将关中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突出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优势特色文化的中心辐射和龙头带动地位,加大历史和传统文化开发力度,增强现代文化整体实力,把西安建成中国文化产业重要基地、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和秦汉唐历史文化景区一脉相承的城市特色功能区。

  重点发展六大行业。

依托我省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重点打造和扶持文娱演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创意动漫、民俗文化等六大文化行业。

文娱演出要充分发挥省演艺集团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创作成熟一批文娱节目。

积极发展演出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壮大一批名牌文化娱乐企业。

广播影视要延伸产业链,依托西部电影集团、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广播产业集团、陕西电视产业集团、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公司等名牌企业优势,推进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增强影视生产和数字化制作、节目交易、广告经营、网络服务的影响力和发展活力。

新闻出版要加大资源整合,实施品牌战略,依托陕西新华发行集团、陕西出版集团,扩大民间资本进入力度,加快西安印刷包装产业示范基地、西安数字出版基地、西北出版物物流基地等建设。

文化旅游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策划开发和建设文化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等,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

创意动漫要充分发挥西安高新区、碑林动漫产业园区等专业园区聚集效应,扶持一批动漫企业,重点发展游戏动漫产品原创研发、产品开发、美术加工、制作和运营,打造有影响力的动漫产品,形成动漫产业集群化发展。

民俗文化要充分发挥我省陕北黄土文化、陕南巴蜀文化,以及南北融合的关中文化的特色优势,打响秦腔、眉户、商洛花鼓等戏曲品牌,拓宽安塞腰鼓、韩城行鼓、宝鸡社火、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西安鼓乐、陕北民歌、陕南民歌以及皮影、剪纸、清涧石板画、绥德石雕等表演艺术和民间工艺美术,形成特色鲜明的陕西民间艺术品牌。

打造民俗文化的运营产业平台,推动民俗文化的产业转换。

  规划建设十大园区。

整合优势资源,引导各方资金,重点规划建设十大特色文化园区,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特色文化园区

华夏始祖文化园区。

依托延安黄帝陵和宝鸡炎帝陵等,打造华夏始祖文化园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周文化园区。

在宝鸡建设周文化园区,建设中华礼乐城项目,展示三千年前西周文明的礼乐文化。

秦文化园区。

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咸阳宫遗址为基础,建设秦文化主题公园。

汉文化园区。

依托汉长安城遗址、汉阳陵、汉茂陵、韩城古城和司马祠遗址、以及汉中两汉三国遗址,建设汉文化园区。

唐文化园区。

依托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乾陵等,建设唐文化园区。

红色文化园区。

依托延安革命纪念地、照金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打造红色文化园区。

秦岭绿色生态文化园区。

依托秦岭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秦岭绿色生态文化园区。

浐灞生态文化园区。

依托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打造浐灞生态文化园区。

道文化园区。

依托楼观台、白云山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打造道文化圣地。

佛文化园区。

依托宝鸡法门寺文化园区,打造世界佛都。

  

(二)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破除按部门、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隶属文化单位、分配文化资源的传统体制,加快调整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推动文化资源与要素适度向优势企业集中。

以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市场号召力的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

鼓励和引导民营文化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制重组。

  (三)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发挥其产业集聚和孵化功能,使之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示范基地。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西安文艺路演艺基地:

以打造一流演艺产业品牌为目标,融文艺资源整合、演艺品牌塑造、文化项目建设、城市街区改造为一体,把文艺路建设成为国内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演艺平台。

陕西出版传媒产业基地:

整合相关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