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docx
《政治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
政治经济
1.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的相互关系式什么?
答:
物质生产四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其中生产时起点,代表的是生产关系;分配和交换是中介,代表的是分配和交换关系;消费是终点,其代表消费关系。
在这四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和结构,同时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由什么影响?
答:
商品的价值量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二者(价值量和劳动时间)之间成正比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②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
(1)私人劳动有时不能再事实上转变为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这是因为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基础,(根源)其矛盾决定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从而决定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4.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它与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成正比;二、商品价格水平,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就是商品价格水平与商品数量的乘积;三、货币流通速度,(同一货币单位在一定时间周转次数)
当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有: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数/货币流通速度
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时,有: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价格总额-相互抵销的总额/同一单位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当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时,也遵循:
纸币的发行量应有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有限。
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答: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凡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价值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
其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进行。
其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受供求因素影响)
其作用是:
①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包括通过价格波动引起供求关系变化和竞争的实现;②优胜劣汰激励创新,即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矛盾运动的结果。
6.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答:
通过分析资本总公式可知:
在资本总公式中,只有货币和商品两种形式。
首先看货币,它只是一定量的价值的代表,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
无论是资本总公式中的G-W即货币商品转化,还是W-G即商品向货币转化,改变的只有商品的价值形态,价值量不变。
其次看商品,在G-W阶段上,资本家必须购买到一种特殊的、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商品,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资本再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
①进一步解释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v;②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m’
8.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存出来的?
答: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来生存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绝对的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另外,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增加绝对剩余量也是资本家常用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指在这个劳动日长度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实现相对剩余价值主要是:
①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②是整个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③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9.马克思如何从简单再生产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
答: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又因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而扩大再生产必须以简单再生产为基础和出发点。
通过分析可知:
①用来雇佣工人的可变资本是工人在上一个生产过程中创造的;②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③工人的个人消费时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总的必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本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0.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答:
其客观必然性是①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剩余价值是内在动力);②也是有竞争规律所决定的。
(竞争是外在压力)
11.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答: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包括①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率来决定;②在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已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的决定因素有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的增大;(4)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12.为什么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
答:
因为①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增加;②大批妇女、儿童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③破产的中小资本家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④破产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⑤资本积累的提高导致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P57),所以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又因为①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发挥着产业后备军的作用,为生产的扩大随时扩大提供可雇佣劳动力;②它也起着加强资本对劳动统治的作用。
13.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
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①产业资本三种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即根据生产中的实际需要按比例地把预防资本分为三部分,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上;②产业资本三种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即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都必须顺序地经过三个阶段,一次变换他们的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不停顿地循环下去,且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继起性是相互前提,互为条件,职能同时满足才能使资本正常连续循环。
14.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流通资本与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区别何在?
答:
(1)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根据的是其价值周转方式;固定资本是一次投入,多次使用,其价值逐次转移、逐次收回;流通资本是一次投入,一次使用,且价值一次全部收回。
将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依据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2)又因为不变资本的内容包括机器等、原材料,可变资本仅为劳动力;固定资本包括机器等,而流动资本包括了原材料和劳动。
(3)通过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可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根源;通过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用以研究周转速度机器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即揭示流通的规律。
15.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何在?
答:
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有①节约预付资本,尤其是节约预付流动资本;②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16、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答案:
(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3)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性。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7、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答案: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二者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18、简述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
答案:
(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赢利或亏本的标志。
(3)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19、简述资本全球化的根源。
答案:
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
20、简述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
答案:
(1)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2)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
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离开本国人民的努力,一味依赖外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更有必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
这样可以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3)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冲锋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以来外力,迷信外国,是十分有害的。
只有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本国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P6
答:
1、经济规律的含义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b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改造经济规律。
3、两者的关系: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掌握、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2、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
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P24
答: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是待售商品的总量,2.是商品的价格水平,3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相互关系: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
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什么是生产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包括的内容有哪些?
P28
答:
生产的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社会化包括的内容: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3.产品的社会化。
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
p57
答: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二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5、什么是经济资源,衡量经济资源的合理标准是什么?
P88
答:
经济资源是指经济活动不可缺少而又数量有限的因素,经济资源包括土地及与之相连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等。
资源配置好坏的标准有三条:
1.是否能充分地开发利用资源,2.是否能使资源被用在效益最好的方面,3.是否有利于保持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合乎比例的分配利用。
6、市场机制包括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p90
答:
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与价格相互作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
相互关系:
1利益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市场主体为了追求利益必然展开竞争.2市场主体的竞争出现了三种情况:
a卖方之间的竞争b买方之间的竞争c买卖双方的竞争,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动。
3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求,价格跌,供<求,价格高),价格又影响供求(价格升,吸引供求,价格跌,减少供求)。
7、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p54和加速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p59
答:
一、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变换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自身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
二、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也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
三、它们的条件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
意义:
一、可以在获得同量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或以同量的预付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
二、加速可变资本周转在增加年剩余价值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年剩余价值率。
8、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
P124
答:
内容:
一、通过国有经济成分和政府作为最大消费者、最大的债券发行者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全过程。
二、制订法律法规,成立机构,管理市场,规范和监视市场经济活动。
三、运用经济杠杆及法律、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
实质:
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实质是------------为垄断资本服务。
9、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是什么?
P185~186
答:
一、这是与我国现阶段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二、上述国情决定了我国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为:
第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中和规模不同的生产经营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
第三,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P181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
一、公有制为主体。
二、按劳分配。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社会主义还不成熟的一些特征:
1、生产力不发达,表现为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
2、生产关系不成熟。
3、上层建筑不完善
11、提高经济效益的条件和意义P260?
答:
条件:
一、资金占用要少。
二、成本支出要少。
三、有用成果多。
所谓有用,就是对社会有用,为社会所需要,有市场需求。
意义:
一、意味着生产出更多产品和提供更多服务,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意味着增加企业的盈利,增加国家的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P213
答: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企业法人制度。
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制度的核心。
2有限责任制度。
3科学的组织制度。
13、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P189~190
答:
方向:
一、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防止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分割。
二、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割。
14、怎样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方式是什么?
p294
答:
一、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
二、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数量是一定的。
三、三者根本利益的矛盾性,存在此消彼长。
四、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的原则,就是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者兼顾,而不是片面地只顾某一方面。
方式:
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调整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要求实行税利分流的分配方式。
所谓税利分流,就是企业将盈利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留给企业。
15、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和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P295
答:
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是--实行分税制,就是将不同的税种划分为中央收入、地方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划分税种的依据是财权与事权的一致。
16、使用投资资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如何提高投资资金的投资效益?
P297
答:
提高投资效益是使用投资资金的中心问题。
如何提高:
一、改革投资体制。
改革吃大锅饭的投资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资体制,是提高投资使用效益的关键。
二、优化投资结构。
优化投资结构,实现其合理化,是提高投资效益的条件。
17、我国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P299
答:
变化趋势:
一、生存资料消费比重将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将上升。
二、物质产品的消费比重将下降,生活服务的消费的比重将上升。
三、人们消费的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质量将不断提高,价值高、档次高的商品将越来越多进入普通群众的消费范围。
论述题:
1、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什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P26
答:
①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会出现三种情况: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销售,出现亏本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销售,出现补偿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销售,出现盈利
③为了追求盈利,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技术
4当它提高生产率,改进了技术,从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主要因素以及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是如何实现的?
P29---33
答:
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的规律。
(1)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一是社会需求结构。
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社会需求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
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
它另从一个方面决定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方面考虑。
(2)实现出现过两种形式。
一是在资本主义早期,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
二是在资本主义垄断阶段,主要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政府干预经济的形式应运而生。
3、企业的外部环境怎样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
P221~222
答: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是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①政策环境与企业行为。
政策环境指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各种干预行为的总和。
我国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各种调控手段的运用都会影响企业行为。
a行政手段是政府依靠政权力量影响企业行为的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尽量减少行政手段的使用。
b经济手段包括税收、信贷、利率等。
如果经济手段运用恰当,是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
c法律法规的作用是使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依法行事。
一方面是制止企业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利,另一方面则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②市场环境和企业行为。
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行为是很不相同的。
a买方市场。
供>求,企业之间存在竞争激烈,企业行为表现为富于创造性和进取性。
b卖方市场。
供<求,推动企业追求数量扩张,忽视商品和服务的质量。
4、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途径以及我国实现科技进步的途径。
P258~259
答:
一、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已经上升,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二、现代技术进步是通过两种途径推动经济增长的:
第一种途径,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各个部门和行业的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a科学技术发展引起劳动手段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b科学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广度和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深度。
c科学进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第二种途径,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三、我国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①从我国国情出发,实现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②着重发展关键技术。
③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5、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P344
答
(1)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生产社会的要求。
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国民经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整体。
国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符合各项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内在要求的良好状态,国家应进行宏观管理。
(2)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原因在于,四点。
第一,各个市场主体分散作出的投资和生产经营决策难免带有盲目性,由此而容易引起比例失调、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政府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是必要的。
第二,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提供公***品,难以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只由依靠政府承担或由政府干预,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任其发展,势必出现收入高低悬殊,两极分化。
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主要是由政府从全局出发进行调解。
第四,在市场经济中,趋利的市场行为可能导致对社会和公众的损害,走私、逃税等这些只能靠健全法制、加强政府管理来解决。
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弥补市场机制不足,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实行管理是必要的。
论述题:
材料1、近年来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是自由化、全球化,……世界经济的变化直接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1997年美国经济的增幅达到3.6%,欧盟十五国的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增长超过了2.5%,日本经济则增长了1%,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时期的国家经济发展更加迅猛。
原东欧苏联地区渐入佳境,1997年增长1.8%。
亚洲国家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仍达到6%,而非洲、拉美经济也增长了4.5%.
材料2、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两极分化的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据1999年7月12日联合国发布的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西方七国独揽经济发展大权,最富国家的1/5人口控制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额的8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康德苏最近评论说:
“贫困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速度是不能容缓的。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已成为爆炸性问题,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