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3952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河南省平顶山市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目  录

序言

第一部分发展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发展目标

(三)总体目标

(四)重点任务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加快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

(五)引导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七)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发展

(八)促进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第四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九)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

(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十一)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

(十二)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三)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第五章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十四)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十五)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十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十七)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十八)实施高等教育重点工程建设

第六章规范扶持民办教育

(十九)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二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二十一)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

第七章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二)广泛开展继续教育

(二十三)健全继续教育工作机制

(二十四)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第八章教师队伍

(二十五)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二十六)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二十七)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二十八)改革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第九章教育信息化

(二十九)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三十)继续实施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

(三十一)推进教育网络资源库建设

(三十二)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第十章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十三)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三十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三十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六)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一章经费与投入

(三十七)改革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三十八)依法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三十九)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四十)完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四十一)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第十二章领导与管理

(四十二)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四十三)推动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四十四)强化教育督导

第十三章社会责任与环境建设

(四十五)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的社会环境

(四十六)健全依法治教的法律环境

(四十七)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四十八)加强学校卫生工作

(四十九)强化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教育越来越成为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平、人才强市战略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在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9年,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9.6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84.7%。

职业教育不断壮大,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2000年的2.94万人发展到6.9万人。

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普通高等学校由2所发展到4所,在校生由0.72万人发展到7.27万人。

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口整体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当前,我市正处于率先实现崛起、提前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市成功实现了由煤炭单一城市向综合性工业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物质基础,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经费不足问题、基础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优先发展的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及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解决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一部分发展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不断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加快解决教育培养能力不足、资源相对短缺、教育活力不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基本政策。

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教育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保证教育公平政策有效落实。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强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引导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章发展目标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市行列。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率达到99%。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2年。

扫除青壮年文盲。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进一步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办出更高水平的现代教育。

表一:

平顶山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主要教育事业发项目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河南

平顶山

河南

平顶山

河南

平顶山

1.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其中: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50.9

76

61

80

61

87

66

90

72

97

77

98

2.义务教育巩固率(%)

91.2

97.4

94

98.9

97

99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9

84.7

90

91

92

95

4.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比例(%)

46

50

55

55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2

22

36.5

37

41

41

6.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30

40

50

50

(四)重点任务。

1.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改扩建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2.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教师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急需的紧缺教师;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使全市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3.强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重点办好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学前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4.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支持建设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开展专业课教师培训,聘任(聘用)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兼职教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特色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开展城市职业教育改革试验。

5.进一步发展完善特殊教育。

新建和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使每个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完备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6.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施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为学校足额配备计算机和多媒体终端设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软件平台建设;健全市、县、校三级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

7.科学规划、建设教育园区。

整合市城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按照“合理布局、功能完善、设施一流、资源共享”的设计目标,把园区建设成为立足全市、面向全省全国,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教学管理规范、生活服务现代化的教育城。

8.实现中小学校、幼儿园合理布局,规划发展。

深入调研我市基础教育现状和突出问题,出台《平顶山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发展规划与建设管理办法》,将城市发展、人口增长与配套学校建设协调规划,同步实施;完成《平顶山市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发展与布局规划》的编制和发布。

9.加快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更新办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学分制管理探索,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持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10.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我市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加快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

(五)引导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落实城市居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出台《平顶山市关于农村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指导意见》。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

建好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

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和管理,提高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

到2015年,新建公办幼儿园60所,公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23%;2016-2020年,新建公办幼儿园72所,公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30%。

2020年,全市所有乡镇都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所有行政村和社区要利用多种形式举办1-2所村中心幼儿园,全面带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建立0-3岁早期教育试点,形成0-6岁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学前教育行为。

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依据相关政策完善幼儿园管理办法,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

积极引导农村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加强政策引领和业务指导,依法取缔无证幼儿园。

合理确定、严格执行幼儿园收费标准。

(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确保每个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完成学业,基本消除辍学现象。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校舍建设标准。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规定课程,配齐配足音、体、美、小学英语等各科教师。

严格执行有关班额标准规定,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

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校舍、设备、教师等资源。

以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为重点,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为依托,从办学条件、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按照分类推进的办法,2015年,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和舞钢市率先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2017年,汝州市、宝丰县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2019年,鲁山县、郏县、叶县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创新学校发展机制。

鼓励名校帮扶弱校,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任何形式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禁止义务教育学校选拔性招生。

逐步消除义务教育“择校”现象。

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完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

结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每个乡镇原则上建成1至2所寄宿制初中,3至5所寄宿制小学。

撤并后的学校原则上改建成小学、教学点或幼儿园。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加快城市中小学校建设步伐,确保到2013年实现“三年内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的目标。

考虑未来十年人口增长因素及城市化发展趋势,到2015年,市城区新建小学18所、初中5所,全市范围新建、改扩建小学107所,初中34所;2016-2020年,市城区新建小学35所、初中9所,全市范围新建、改扩建小学257所,初中67所。

认真落实民族政策,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投入,大力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制度、学校考核办法、提高教师素质、规范办学行为等多种途径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建立区域内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

整顿和规范教辅、培训市场。

严肃查处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下达升学指标和加重学生负担的行为。

学校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把减负落实到教育各个环节。

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增强现代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保护学生视力。

(七)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稳定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推进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

推动高中阶段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鼓励民办高中发展,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2015年,全市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所占比例由现在的50%提高到80%。

2020年,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均创建为市级以上示范性高中。

加快教育园区建设,统筹整合市城区现有教育资源。

规划5000亩土地进行教育园区建设,将市城区部分高中和职业学校迁入教育园区。

2011年,启动征地工作,完成规划和招投标工作;2013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2015年,建成面向全省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一流、资源共享,可容纳8-10万人的教育园区。

同时,将迁出学校的原校区改建为中小学校、幼儿园,以加快解决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数量不足、生均用地面积过低和布局不合理问题。

健全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

完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加强教学视导。

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2020年,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总体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八)促进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确保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以保障智障、听障、视障和语言障碍的少年儿童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加强特殊教育教学、教材、教具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适度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

逐步解决重度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

采取各种措施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

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学生。

完善残疾学生的救助制度,各级政府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保证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得到资助,完成学业。

对参加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并完成大专以上学业,取得文凭的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家庭给予资助。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实现市城区和6个县(市)都有一所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第四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九)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

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

强化内涵建设,走集约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子,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推动职业教育向品牌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达到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50%,2020年达到55%以上,建成与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具有我市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使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与人才需求相适应。

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职责,促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

结合《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评估办法》,完善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评估方案,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

促使各职业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促进我市职业教育由扩大规模效益向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转变。

(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改革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引导职业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爱好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开展实用技能教育。

改革招生和就业模式。

建立工学交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拓宽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

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由目前的92%提高到95%,2020年达到98%。

(十一)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

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

结合我市职业教育实际,依托重点学校、重点专业,组建2-3个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吸引重点企业参股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紧紧围绕我市经济产业发展目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好特色专业,培养符合我市经济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开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创新。

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引厂到校等形式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支持职业学校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企业资金、个人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

在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下,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依据国家指定的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在重点职业学校设立技能鉴定站,开展职业资格认证。

依据国家制定的行业教育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组织指导行业职业教育工作,参与办学质量评估。

鼓励企业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建立企业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制度。

支持企事业单位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鼓励企业对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进行补贴。

(十二)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加强“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

以创建“省职业教育强县(市)”活动为契机,支持每个县(市)重点建设1-2所3000人以上规模的职业学校或县级职教中心,每个乡(镇)建好1所成人文化艺术学校,健全县域职业教育网络。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覆盖面。

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支持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教育,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十三)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计划。

通过布局调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成果,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淘汰一批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催生一批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培育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开展职业教育强县(市)创建活动。

按照“统一步调、整体推进,成熟一个、创建一个”的原则,将全市6个县(市)全部创建为职业教育强县(市),建成各级专业实训基地30个以上,为我市成功创建职教强市奠定基础。

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创建工作。

以省政府确定的我市4所示范性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建设为重点,市、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基地,支持办学条件好、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规模在5000人以上、能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做大做强。

建设一批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专业性实训基地。

第五章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十四)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