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数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3916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妙的数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奇妙的数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奇妙的数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奇妙的数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奇妙的数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奇妙的数字.docx

《奇妙的数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妙的数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奇妙的数字.docx

奇妙的数字

奇妙的数字

初中数学园地

E-mial:

zzxhh@

作者:

张振兴

单位:

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中学(061109)

从“屈指可数”到“结绳记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原始人类还没有“数”的概念,他们开始只知道“有”或者“没有”.大约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过着群居、渔猎的生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知道了“多”与“少”的区别.后来人们意识到只知道“多”与“少”的区别,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于是想到了身体的一个重要劳动器官——手,人们以手指作为计数工具,方便实用,这大概就是“屈指可数”这个成语的来历.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为了计算他们猎取或饲养的动物,只用手指的个数表示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聪明的祖先就用石子、贝壳等自然实物来协助计算.人们把这些自然实物与所要计数的事物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以便比较准确的计算.这种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可能是最原始最朴素的数学思想了.可是由于原始人类过的主要是游猎生活,经常搬迁,不易携带这些笨重的东西.于是,人们想到了“结绳记事”的方法.

春秋时期成书《易经·系辞》里记载: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表明人类早已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表示数.比如,打了两只兔子,就在绳子上拴两个小结;打了三只鹿,就在绳子上拴三个大结,以此区分事物的多少和种类.在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有一个“数”字,看他多像一双手在绳上结呀,在打了许多结的主绳下面还栓着几根细绳.这表示古人是用结绳的方法来计数的(如图1).

图1

筹码计数

结绳计数还是有点太不方便,尤其不利于计算,怎么办呢?

在五千多年前古代黄河流域一带,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竹子丛生.我们的祖先已会利用竹子建房、制箭、做筷子,自然会想到削竹片来作为计算的辅助工具.就这样,我们的祖先,把竹子削制成竹签,称为筹码.将这些筹码摆成不同的形状来表示数字.

古人将“算”字写成图2的样子,就好像两双手正在摆弄算筹.

图2

由于竹子容易腐烂,不易保存,因此我们看不到在殷墟出土有算筹的实物.

1954年,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一座战国晚期的楚墓里,发掘出一个竹筒,装有天平、砝码、毛笔,以及四十根长短约12厘米的竹筹,这些距今二千一百多年的竹筹,是最早发现、也是最古老的算筹实物.

1978年在河南省登封出土的早期战国陶器上,也刻有算筹记数的陶文.

殷墟出土的二十多万片龟甲兽骨上所刻的甲骨文中,“一”、“二”、“三”、“四”、“五”、“六”和“十”写成“一”“=”“≡”“

”“

”“X”和“∧”、“|”等算筹摆成的形状.这种数字遗迹表明距今三千三百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算筹了.研究表明,我国早在四千年前,就会用十进制了.

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六千年前的彩陶钵口沿上,有一些刻划的符号和后来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十”等数字符号相似.陶文中还有图3这样的符号,可能是表示较大的数字.

图3

在算筹的实际使用中,古人发现,如果用|、||、|||、||||、|||||来表1、2、3、4、5,那么就要用6根竹棒表示6了,很不方便,而采用“X”表示6,又看不出它于5的关系.到了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周人就用

表示6,用

表示7,用

表示8,用

表示9.

秦汉时期,用筹码表示数字的方法已经基本定型,分为横式及纵式两种,如图4所示:

图4

用筹码表示一个数时,如果把个位作为第一位,从个位向前依次为第二位(十位)、第三位(百位)、第四位(千位)……,那么所有的奇数位上的数字都摆成纵式,所有的偶数位上的数字都摆成横式.即固定个位、百位、万位等数位上使用纵式,而十位、千位、十万位等数位上使用横式.比如3769表示为“≡

”.

特殊数字特殊摆法

从西周直到宋元,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人们使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算筹也由最初的竹制、木制,逐渐产生了铁制、骨制、玉制等.

《汉书·律历志》中记载:

“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这说明在西汉时算筹一般是圆形竹棍,把二百七十一枚筹捆成六棱柱.从汉朝到隋朝,算筹渐渐变短变小,而且把圆柱形改成棱柱形,主要原因是为了方便取用.

对于算筹而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改进的不仅仅是制作工艺.数字研究范围的扩大,也促使算筹产生了一些摆特殊数字的特殊表示方法.

早在公元263年,魏晋时期大数学家刘徽在注《九章算术》里写道:

“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通‘斜’字)正为异.”就是说,一般使用的表示正数的算筹是红色的,表示负数的算筹是黑色的.万一黑色的算筹不够,就用斜放的算筹表示负数,正放的算筹表示正数.以红黑两种颜色,或以正斜两种位置区别数的正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直至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晚年巨著《梦溪笔谈·卷八》中写道:

“算法用赤筹、黑筹,以别正负之数.”可见这种以颜色区分正负的方法,在经过一千余年后的北宋时期还一直沿用.大概现在账册中用红色表示亏损(出现负数),也是受到古人的启发吧.

历史上还有其他用算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例如,在隋代,人们用三棱形的算筹表示正数,四棱形的算筹表示负数.捆扎的方法是把表示正数的算筹二百六十枚,捆成一个六棱柱,每边六筹,对径十二筹;表示负数的算筹一百四十四枚,捆成长方体,每边十二筹.

另外,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中还研究了小数.当时,他把“小数”称为“微数”.这比西方人对小数的认识早大约1000年.用算筹表示这种“微数”时,在整数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下面标注单位,比如,用“

|||||”表示“6.35寸”.

到13世纪中叶,我国数学家把小数的小数部分放在比整数部分低一格的位置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法.例如,把小数4108.697表示为:

|□

算筹虽然为促进我国古代数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它运算方法复杂,并且要占用很大的场地,给数学的进一步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们现在可以想象,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的大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内接正24576边形的边,而得到圆周率π的近似值是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多么不易!

暂且不说用针尖确定顶点作出这样的标准的正多边形多么困难,但看其计算量之大及摆弄算筹的场地面积之广,就可以知道祖冲之当时进行的研究,工作量是多么巨大.难怪算盘出现以后,很快取代了算筹的地位,成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计算工具.但是,我们不难看出,算盘用上档中的一粒珠代表5,下档中的一粒珠代表1,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算筹表示数字的启发和影响.

国外的数字发展

据说,一个埃及国王被一个恶鬼缠住了,恶鬼的条件是让国王数清他的全部手指有多少根,否则,不会放过他.国王费了好大力气才把自己的手指数完,避免了一场灾难.国王被称颂为天才.这是因为在当时,一般的人只知道“一个”与“多个”的区别,最聪明的人也只能数出一、二、三这三个数,相对而言,这位埃及国王可谓智力超常了.

又相传,在一次战争中,古波斯王命令士兵坚守一座桥梁,要守60天,为了准确的表示这么大的数,波斯王在一根长长的皮带上,系了60个扣结.他对士兵说:

“我走后,你们每天解开一个扣.什么时候把皮带上的扣子都解完了,什么时候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1930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境内发现一个古代巴比伦时期的泥罐,泥罐上画着一种动物,上面封着口.打开口一看,罐内有48粒泥丸.这表明泥罐的主人曾经拥有48只罐上画的动物.

图5是藏于法国巴黎人类博物馆的古代秘鲁印第安人的遗物,证明当时人们曾采用结绳方法来计数.

图5

上面这些例子表明,在国外,先人们表示数时,也是利用了实物与要数的事物一一对应的关系.

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多年.史料显示,至公元前2000年时,埃及人已经会用数学解题,有过十进制记数法,还初步掌握了分数的运算.那时的数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书写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带出产的水草上,以后又产生了数字的简化符号,如图6所示.

图6

图7是用象形文字记载的方程式.

图7

图中所示内容,从右向左读为:

一堆(未知数)及其

的和(整堆)等于33.这就是一个方程,用x表示所求的未知数,则图7内容表示为:

在亚洲西部两河流域的“新月地带”,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3000多年时,苏美尔人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板上划出字迹,笔道的形状很像楔子,故称“楔形文字”.当时的数字如图8所示.

图8

公元前1894年在两河流域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继续发展了楔形文字.古代巴比伦人是天文学的创造者,他们把一个小时分成60分钟,把一分钟分成60秒钟,把一秒钟分成60秒分,把圆等分成3600.在天文学的强大影响下,古巴比伦人的记数方法采用六十进制,而不是十进制.俄国数学家曾发现了44块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泥板,上面记录的是古代巴比伦“数学考据表”,似乎是当时数学成就的集成汇编.图9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数字.

图9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古代国家也有自己创造的数字符号.比如,公元300年的古代玛雅,就用·、··、···、····、—、

表示1~10这十个数字.

斯拉夫数字

俄罗斯民族的祖先也使用了一套独立的数字符号,用“斯拉夫字母”表示.图10就是用斯拉夫字母加一些特殊符号表示数字的.

图10

在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只用到一些不太大的数字,俄罗斯人的祖先称这种数为“小数”.这种“小数”的最大值为10000.在俄罗斯最古老的数学文献中,10000被称为“黑暗”,意思是说这个数已经不能清楚的想象到它有多大,是一个很模糊的数字概念.以后,“小数”的界线放宽到108,就是“黑暗的黑暗”.

古代俄罗斯文献中认为:

“大过这个数(108),已经不是人的智慧所能了解到的了.但是,除了这些‘小数’之外,如果发生大数或者特大数的计算,就要使用其他的表示方法.这种方法表示的数被称为‘大的数’或者‘大的计算’,也就是‘大的斯拉夫数’.在这种‘大的斯拉夫数’中,使用较高的数位:

106、1012、1024、1048,有时候还要用到1049.”文献作者还觉得:

“没有比1049更大的数了.”

为了表示这些“大的数”,古代俄罗斯人创造性的使用了一种方法:

在一个斯拉夫基本数字符号的周围加上一定的边饰.对于一些特别大的数字,表示的方法如图11所示.

图11

古代俄罗斯数学家这种朴素的“大数”思想,与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一定关系.据说,阿基米德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大数”的人.他在一本书中写道:

“有人认为,在全世界所有有人烟和没有人迹的地方,沙子的数目是无穷的;也有人认为,沙子的数目不是无穷的,不过要想表示沙子的数目是办不到的.但是,我的计算表明,如果把所有的海洋和洞穴都填满沙子,这些沙子的总数不会超过1后面有100个0.”后来的数学家给这个大数起了个名字,叫做“古戈”.但是,在具体运算研究中,还经常会遇到更大的数,于是数学家又规定了一个新的名称“古戈布莱克斯”,一个古戈布莱克斯有多大呢?

我们数一下它在1的后面0有多少个,就会大吃一惊了:

这些0有一万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12个“亿”字)!

影响深远的罗马数字

以上所讲的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那看到他们的踪影了.但是,在一些钟表的面盘上,或者某些序号编制中,还经常用到一种数字: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分别表示1~12)等等,这种数字就是罗马数字.恐怕它是除了阿拉伯数字,人们至今还偶尔使用的唯一数字形式.

其实,公元前400年左右,罗马数字的写法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它是采用希腊字母表示的,比如把1~13分别表示为Α、Β、Γ、Δ、Ε、F、Ζ、Η、θ、Ι、ΙΑ、ΙΒ、ΙΓ.

今天我们见到的罗马数字,其实只有七个基本数字符号:

Ⅰ、Ⅴ、Ⅹ、L、C、D、M,分别表示1、5、10、50、100、500、1000.罗马数学家采用“重复加倍”、“右加左减”、“千倍加横”等多种办法,对这七个基本数字符号进行各种组合,用来表示不同的数值.

“重复加倍”就是把一个数字重复写几次,表示这个数的几倍.比如,把Ⅰ重复写两次为II,用它表示2;重复写三次为III,用它表示3.又比如,ⅩⅩ表示10的2倍,即为20;MMM表示1000的3倍,即为3000.

“右加左减”是指在一个比较大的数字右边附上一个比较小的数;表示加上这个比较小的数;在一个比较大的数的左边附上一个比较小的数,表示减去这个比较小的数.比如,DC表示D加上C,即500+100=600,所以DC表示的数值是600;IX表示X减去I,即10–1=9,所以用IX表示的数值是9;XCVIII表示(100–10)+(5+1×3)=90+8=98,所以用XCVIII表示的数值是98;CMLXXIV表示(1000–100)+(50+10×2)+(5–1)=900+70+4=974,所以用CMLXXIV表示的数值是974.但是,运用“右减”的原则时,不能“越等”,比如99不能表示为IC(100-1=99),而只能写成XCIX,即(100–10)+(10–1)=90+9=99.

“千倍加横”是说在一个数的上面加上一条横线,表示这个数的1000倍.比如,

表示500的1000倍,即500000,

表示[(100-10)+(5+1×2)]×1000=97×1000=97000.如果在一个数上画两横,则表示这个数的1000倍的1000倍,即表示原数的1000000倍,比如,

表示500的1000000倍,即为500000000.另外,在一个数的后面附上M,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也能表示一个数的1000倍.比如,XVM与

所表示的数相同,都是15000(注意:

XVM不能表示1000–(10+5)=1000–15=985,因为这是“越等”的算法).

到公元前200年左右,直至13世纪,罗马数字在欧洲各国的应用极为普遍.但是,作为常用的一个数字“0”,在罗马数字中的地位却经历了一段悲惨的经历.

起初,古代巴比伦人用空方格“□”表示0;后来,人们意识到印度计数法中的“0”使用更方便.大约1500年前,罗马帝国的一位学者在他的手册中记录了使用“0”的好处,并且向大家做了介绍.不久,这件事情被罗马教皇知道了.当时的欧洲,教会的势力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罗马教皇的权力甚至凌驾于皇帝之上.教皇派人抓来了这位学者,对他大发雷霆:

“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教会决不允许‘0’这个邪物进来,玷污了圣洁的宗教!

谁要把它引进来,就是亵渎上帝!

”盛怒之下,气急败坏的教皇下令对这位学者施以“拶(读作“zǎn”)刑”.用刑具拶子紧紧夹住这位学者的十指,使他双手残废,再也不能握笔写字了.就这样,“0”在罗马数字中被明令禁用了.

但是,正直的罗马数学家们仍然在秘密的使用着“0”,推进了罗马的数学研究,使罗马数学的发展不致受到太大影响.

由于罗马教皇的愚昧残忍,加之表示方法繁琐难记,致使罗马数字逐步缩小了适用范围,最终被淘汰数学的应用领域.

阿拉伯数字——起错的名字

我们现在通用的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基本数字符号为:

0、1、2、3、4、5、6、7、8、9共十个.由于它采用十进制计数法,并且便于运算和书写,成为世界各国都在使用的数字.

可能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发明的.其实这是一个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误会.阿拉伯数字是一个被起错的名字.确切的说,应该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起源于古代印度,阿拉伯人为它的传播与改进作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8世纪中期,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哈里发)建立起东起印度、西至西班牙,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一位叫堪克的印度数学家、天文学家,携带着数学书籍和天文图表,随着商人的驼队,来到了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巴格达,他把带有印度数字的天文表晋献给巴格达王宫.此时,中国的造纸术也传入阿拉伯帝国,于是,一些阿拉伯学者把印度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很快在阿拉伯半岛上流传开来,印度数字也随之传播到阿拉伯帝国的各地.

至13世纪,随着东西方商业的频繁往来,这种数字由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觉得这种数字方便实用,大加赞赏.由于当时的欧洲人,以为这种数字就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其实,最初的“阿拉伯数字”也不是现在的样子.它的写法如图12所示.

图12

 

至11世纪时的印度数字,如图13所示.

图13

现在我们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是经过1000多年的传抄改进.直到1522年,英国同斯托的书中阿拉伯数字的写法才与现在的样子基本一致,逐步固定下来.

百川归海,如今,我们都在使用“全球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它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