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索引方便查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2911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索引方便查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考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索引方便查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考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索引方便查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自考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索引方便查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自考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索引方便查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索引方便查找.docx

《自考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索引方便查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索引方便查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索引方便查找.docx

自考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索引方便查找

A

1、肮脏浮动:

是指政府或一国货币当局为使市场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避免汇率波动幅度过大影响对外贸易和本国国际收支对市场汇率的升降幅度进行公开或隐蔽的干预。

其具有以下特点:

(1)没有像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金平价;

(2)汇率波动尽管没有公开界限并受到控制;(3)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干预,甚至国际社会的联合干预;(4)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汇率大起大落,进而避免其对经济造成的损失;(5)不存在全球统一的汇率管理模式,汇率的管理或干预比较困难。

B

1.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指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由44个国家参加会议,并商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边际替代率:

在任一给定的满足水平上,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以减少一定量的另一种商品为代价,这两种商品的替代比率即为边际替代率

3.边际进口倾向: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

通常在公式中用m来表示。

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

4。

边际成本递增:

是指随着产量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上升

5.比较优势:

指建立在资源稀缺性之上,通过机会成本比较,交换的一方获得的另一种相对而言的优势。

6.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

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拥有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的贸易能是两国都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也不很解释了为何先进国家往往出口工业品而落后国家出口原料产品进行贸易的原因。

.7比较优势原理:

是指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则仍然具有分工的可能。

其中,优势国可以集中资源生产优势大的产品,劣势国可以集中资源生产劣势小的产品,通过国际交换可以使双方受益。

8比较优势简要评价:

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并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

它不仅为废除《谷物法》、促进英国工业资本的发展起到过历史性的作用,而且还为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8.比较利益:

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

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

9。

比较利益说: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

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

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10.部分专业化:

是指贸易使得每个国家部分专业化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生产。

11.不贸易的边界:

是指一国的国内价格比率线

12.保税仓库:

是指经海关批准设立的专门存放保税货物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的仓库.

13。

保护效应:

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后价格上升,使国内生产者增加对该商品的生产量,这时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于自由贸易,商品的单位成本不断提高,资源浪费给国内经济造成的损失。

C

1.差异产品:

从狭义上讲,差异产品是指在设计、品牌明显不同于同质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2.产业间贸易:

即在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我们称这种贸易形势为“产业间贸易

3.产业内贸易:

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同一个产业内部的商品贸易。

它不同于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4.重叠需求:

是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消费者需求产品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

5.出口补贴:

是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或间接补助。

6.出口导向战略:

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7..出口债务率:

出口债务率是目前世界上通常使用的衡量外债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经济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出口总额之比,表示所欠外债额与出口收入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过100%..

8。

出口贫困增长:

指出口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一国福利水平的增加,反而使其降低。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于贸易条件恶化,但也并不是普遍的现象,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

9..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

产品的生命周期指产品要经历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的全过程。

伴随着技术传播,还有一个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转移的过程。

10。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刚引进生产时要求高度熟练的劳动力来生产,当该产品成熟并被广泛接受后就变成了标准化产品,许多生产技术已经被设计到机器和生产装配线上去了,只要非熟练劳动力就可以生产。

这时,比较优势就从先进的发明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落后国家。

这种转移可能时通过发明国的厂商对外直接投资造成的。

因此,在新产品标准化之前,发明国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标准化之后则是落后国家生产并出口。

11、产品同质性或相同产品:

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的相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一般情况下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

产品的异质性或差异产品:

产品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但尚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交叉弹性小于同质性产品,在生产中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13、偿债率:

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还本付息的债务额与当年出口收入的比率。

实践证明,该比率在20%以内为宜,30%为警戒线。

14.产业政策:

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15.财政关税:

亦称收入关税,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16.从价关税:

是对进出口商品按价格征收一定比例的税费

D

1、代表性需求:

这种反映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平,我们称之为“代表性需求”。

2、对外贸贸易区:

就是自由贸易区易区

3、对外贸易乘数:

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额与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贸易收支变动额之比。

4、贷方项目:

贷方项目是在国际收支表中表示国家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输出或金融资产的流入。

5、动态比较优势:

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在内的一切经济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而生产要素变化的程度和速度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会有很大差异,由此引起一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相对地位发生变化

6、到岸价格估计:

商品到达目的港口时的价格

7、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国货币和汇率制度的崩溃是由于政府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造成的。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内容:

政府在固定汇率制上始终存在冲突,公众认识到政府的摇摆不定,如果公众丧失信心,金融市场并非天生有效,存在种种缺陷,这时,市场投机,羊群行为以及传染效应会使固定汇率制崩溃,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的代价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内容:

企业、脆弱的金融体系以及亲缘政治是东南亚货币危机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所在。

8、大国:

其进出口额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经济体。

F

1.浮动汇率:

是指政府对汇率的确定和变动不加干预,任其在外汇市场上根据其供求状况自行涨落的汇率。

2.分配法则:

这种分配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就是将平衡内部经济的任务交给财政政策,将外部平衡的任务交给货币政策。

这就是罗伯特.蒙代尔提出的“分配法则”。

3.非关税壁垒:

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

另一类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件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等。

世界贸易组织力图通过谈判使其限制、消减。

4。

费舍效应:

名义利息率之差,应等于预期通货膨胀之差。

5.反倾销税:

对倾销商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

当进口国因外国倾销某种产品,国内产业受到损害时,征收相当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与倾销价格之间差额的进口税。

G

1.供应条件曲线:

是由两种商品的不同消费组合所构成的,各相同的满足程度或效用水平下的组合点的轨迹。

2.规模经济:

就是单位的要素投入量所耗费的成本比有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

3.关税:

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

4.过境税:

是一国对外国货物通过其关境和领土时所征收的关税。

由于国境货物对被通过国家的市场和生产不发生影响,所以绝大多数国家已不再征收过境税,只收取少量的行政管理费和提供有关服务的费用。

5.关税同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并建立共同对外关税或其他统一限制措施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5’、关税的有效保护率(EffectiveRateofProtection,ERP)指的是名义税率对某最终产品组装业所起到的实际保护程度。

有效保护率又可以叫做实际保护率

5’、关税壁垒:

指高额进口税,通过征收各种高额进口税,形成对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

它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

世界贸易组织对其极力反对,并通过谈判将其大幅消减。

6’.关税升级:

是设定关税的一种方式,根据这种方式设定的关税随着一个产品改变程度的深入而提高

6.共同市场: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7.国际卡特尔:

是指跨国界的同类商品的生产者通过某种协议控制产量,划定市场销售份额,将国际市场价格维持在完全竞争价格以上,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国际寡头垄断的组织形式。

8.国民待遇:

是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及产品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

9.国际收支: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的系统交易。

10.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错误和遗漏项目

11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范围内各种类型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全部国际经济体系与制度的总和。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国际经济秩序,但它的基础总是当时的基本国际经济关

12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成员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13国际借贷说:

该学说是供求说的产物。

该学说认为外汇与其他商品一样,价格变动取决于市场供求,而后者又取决于国际商品、劳务和其他当期的债权、债务关系。

14国际借贷差额:

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该差额是由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差额决定的。

一国债权大于债务,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供不应求,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前者为形成了借贷关系但未进入实际支付,后者则进入了实际支付,只有后者才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因素。

15.国际商品差额:

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商品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差。

16、国际分工:

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17国际商品交换价格: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交换比率)

18、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人力资本说,R﹠D学说,信息贸易理论

19.国际贸易收益:

是指通过国际贸易所获得的提高国民经济福利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利结果

20、国际贸易技术差距论的基本内容与评价(波斯纳):

由于科技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差距,新产品一般先在发达国家产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进行模仿生产,这段时间便是贸易机会与可能性。

21、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第一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

供给方面,美国技术先进,人才多,并且转化过程快;需求方面,美国市场具有兼容性,极为广大的特点。

另外就是美国厂商的垄断地位。

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的阶段,这时技术已基本成熟,生产过程已标准化,其他国家模仿已没有绝对障碍,而且模仿国还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因而具有较强竞争力。

第三阶段,外国模仿国以低成本为基础开始向第三国出口阶段,由于模仿国大规模生产,并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的垄断地位已消失,模仿国的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逐渐取代了创新国的销售地位。

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阶段,创新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转移到了模仿国。

评价:

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说、H-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不确定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一成不变的必然的现象。

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成立于1946年。

其宗旨是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等。

主要业务活动有:

向成员提供贷款,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研究扩大基金组织的作用,提供技术援助和加强同其它国际机构的联系。

23、国际收支状况的含义与经济分析:

一个经济体的国际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24、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经常账户出现的余额,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无法平衡掉,不得不动用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即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

类型:

临时性失衡;周期性国际收支失衡;收入性国际收支失衡;货币性国际收支失衡(通货膨胀,汇率变化);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产业结构);投资环境性国际收支失衡。

25、国际收支调节的措施:

弹性调节法(J曲线效应:

一个国家的商品即使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调整汇率后,国际收支状况也要经过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这就是J曲线效应),吸收调节法,货币调节法

26、国际技术转移的形式。

垂直型技术转移:

是指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成果被另一个国家在应用型研究中采用,或一个国家的应用型研究。

27国际收支差额BP:

净出口—净资本流出BP=nx-F。

如果BP=0,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

BP>0,出现国际收支顺差;BP<0,国际收支逆差(赤字)。

28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

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

29.国际经济组织

▲广义的国际经济组织: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或民间团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的具有常设组织机构和经济职能的组织。

▲狭义的国际经济组织:

限于国家政府间组织,不包括非政府间组织。

30国家贸易价格的确定提供曲线:

是指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或国际相对价格)下,一国为换取一定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数量与所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

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所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31.国际均衡价格:

交换比例究竟定在什么水平上,取决于各国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强度,对方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越大,本国可能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交换比例就将定在越靠近对方国内市场交换比例的水平上。

32.国内收入效应:

代表国内消费者转移给政府的关税收入

33、固定借贷:

国际金融中决定汇率的理论——国际借贷说中的重要概念,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

它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无实质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现象,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34

固定汇率:

指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基本固定的汇率。

固定汇率并非汇率完全固定不动,而是围绕一个相对固定的平价在上下限范围内波动。

21、官方储备:

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或其他官方货币机构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

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

22古典贸易理论是在批判重商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23.G-8高峰会议:

西方国家8个大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的首脑,定期就世界经济的重大事务进行磋商的会议。

在会议上,8国的根本宗旨在于稳定世界经济,促进增长,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考虑较少。

24购买力平价:

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便能够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

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

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

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

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

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

这一理论看到了纸币的购买力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并进而认为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了汇率的变化。

购买力平价有两类:

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前者为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后者为当两国都在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

甲国发生通货膨胀,其货币购买力下降,若乙国物价不变,则甲币在乙的价值下降。

该学说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而后者又取决于货币数量,故其理论基础为货币数量论。

25.公平的竞技场:

认为外国在环境标准、劳工标准没有收到与本国相同的政府管制,所以竞争是不平等的,主张用进口限制抵消这些国外优势,创造一个公平的竞技场。

26、共同市场:

在经济一体化中,共同市场以关税同盟为基础,在取消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建立共同对外关税之外,还要求资本与劳动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同时还要在各国的货币之间建立逐步统一的制度,尤其是一致的汇率制度

H

1.汇率制度:

是指各国确定货币的汇率、汇率波动的界限以及维持汇率措施的制度。

2、H-O定理:

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3、H-O定理的基本思想:

1、不同的产品是用不同比例的生产要素生产的2、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比例的要素禀赋。

结论:

每个国家都将出口它的充裕要素密集的商品

4、H-O模型的内容:

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资源生产的产品。

如果两国生产要素比例不同,即使要素的生产率相同,会产生生产成本差异,两国会发生贸易。

交换的结果,是使各国间要素的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趋于均等。

评价:

从一国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过分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及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适用性;对需求因素未予以充分考虑,影响了理论的实际情况分析。

(国际贸易古典理论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分界,全称赫克谢尔-俄林,或要素禀赋论)

5、新H-O模型的假设条件:

在新H-O模型中,在一些模型分析的假设条件方面,仍然与传统的H-O模型相同:

两国的要素相对丰饶程度的差异,因而资本报酬率和劳动报酬率上也存在着差异,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又与传统的H-O模型有所区别:

在两种投入要素中,一种可以跨部门自由流动,另一种却不行,两种产品中,一种可以是同质,无差别的商品,但经济中至少有一个厂商生产差异产品,产品差异源于质量的区别,而质量的差异来自于劳动力投入相关的资本量;对于质量不同的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价格和购买者得收入。

6.H-O-S定理: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于绝对收入。

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就成为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品。

由于在发达国家,资本是相对丰裕的要素,国际贸易会降低这些国家劳动的真实收入,提高资本的所有者的真实收入。

另一方面,在较不发达地区,劳动是相对丰裕要素,国际贸易会提高劳动者的真实收入,降低资本所有者的真实收入。

7。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阐述贸易的基础。

他们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8、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9、货币一体化是指采用单一货币的最优货币区,区域内流通单一货币,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

10.混合关税:

从量税和从价税结合起来征收

11.海关估价:

在从价原则下税额的确定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决定进口产品的价值,这一过程被称为海关估价。

12.互惠贸易区:

两国各自国内交换比例决定了国际交易区,只有在这区域内两国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13.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说认为,两国间商品的交换比例的上下限是由两国国内的商品交换比例决定的,其国内交换比例是由等量的劳动投入生产出不同量的产量决定的,而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例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上下限之间。

14汇率:

是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相互折算的比价,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

15汇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等。

16.汇率种类:

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有效汇率。

17汇兑心理说:

汇兑心理学说是国际借贷说与购买力平价说的结合,认为要从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