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7课时 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2701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3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7课时 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7课时 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7课时 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7课时 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7课时 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7课时 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7课时 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7课时 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 Word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7课时 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7课时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Word版

第四章诗歌鉴赏

第37课时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鉴赏诗歌手法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鉴赏诗歌手法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

掌握鉴赏诗歌手法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诗歌、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

了解鉴赏诗歌手法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鉴赏诗歌手法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并熟练运用鉴赏诗歌手法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手法。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

明确考纲: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

阅读了解考纲。

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考题导引

 

展示高考例题:

1.【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

【1】耿:

微明的样子。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C.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B。

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例如本题就是考查写景的角度,即视觉和听觉。

思考时,应从选项诗句是从哪些写景角度来写的,是否体现出这两个角度来判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

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

【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

草筐。

《论语·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3】童巅:

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

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答案】①C②B

【解析】①B项没有写声音。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回答此题第一问,要抓住题干中“以声写声”一语,准确体会其含义,再据之分析各选项表述,答案不难得到。

要答好第二问名句默写类试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

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对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同音字和形近字以及生僻字,要加倍注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独立完成高考典型例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展示答案

4.总结纠错

以近年北京市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

 

规律解密

展示命题规律:

鉴赏诗歌的手法是指准确判断诗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常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常考查的表达方式有抒情、描写。

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偶有客观题,近年高考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这也体现出表达技巧类试题命题的综合性趋势。

高考仍会沿袭上述高考命题特点,突出综合性命题特点。

1.根据高考典型例题,自主分析总结命题规律。

2.对照教师总结规律,自主回顾历年高考“鉴赏诗歌手法”类考题。

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本题型,可以使复习更全面,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方法指导

展示方法技巧: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诗歌手法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诗歌手法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立足课本,积累术语。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的复习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相关的术语,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方式。

如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

借景抒情的“情”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志”指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人生态度。

借景抒情一般要借众多景物来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聚焦于一个主体事物之中。

)另一方面, 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

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提升应试能力。

4.注意认真审题,读懂暗示,选取具体技巧作答,找准典型特色,突出分析重点。

 

5.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歌形象、语言和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分析。

 

6.回答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

7.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手法。

如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 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加入,从而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8.掌握常用修手法及表达效果

(1)比喻 :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 :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叫拟物。

表达效果: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

(3)借代 :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表达效果:

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

(4)夸张 :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表达效果:

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5)对偶 :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表达效果: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表达效果:

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6)排比 :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表达效果: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如: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7)设问 :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表达效果: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 :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表达效果: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反复 :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等。

表达效果: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10)顶真:

 用上一句的结尾部分做下一句的开头部分,使前后两句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

表达效果:

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11)互文 :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语简而意丰,有强调作用。

(12)通感 :

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表达效果:

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9.掌握常用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Ⅰ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1)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

 

例: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

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

 

①借景抒情 

就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注:

景与情的关系可分为:

即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

寓情于景——只写景,通过情感语言来抒情

融情入景——通过特定意象来抒情

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杨柳岸,晓风残月”再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月白。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例: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月照长城。

【析】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③叙事抒情。

 

就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

例: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④用典抒情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

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例:

王勃《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心托杜鹃。

注: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A.明用典故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B.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C.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

“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D.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

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⑤借古讽今。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这在咏史诗中很常见。

例:

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

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Ⅱ描写方式: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

正面描写如: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分析: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3)白描。

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

 例: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

即所谓白描手法。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4)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解答思路】

首先指出实写什么景或事,虚写什么景或事,

然后指出它们如何相互映衬、交织一起表达怎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已逝之景: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想象之景: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分析: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5)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构成一种情趣。

【解答思路】

①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按“动”与“静”标准分两类;

②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主;若以“静”为主,则判断为“以动衬静”,若以“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互衬”;

③结合诗句内容,分“静景、动景、动静关系及效果”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例:

山居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

首联、颔联写自然美景: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意浓厚。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颈联进一步写动景: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6)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10.掌握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赋比兴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起,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

运用比兴手法,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想象,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2)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的作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例: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

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3)抑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定或褒扬肯定,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

有先扬后抑(欲抑先扬)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之分。

其作用是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联想 :

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5)想象 :

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望洞庭>>“湖光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6)渲染 :

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

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一些悬浮物细小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

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到渠成:

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

(7)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烘托)出画面的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反衬了涧的寂静。

(8)对比 :

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9)衬托 :

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

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11.诗歌常见篇章结构手法: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例:

村行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析】尾联陡转,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