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活动管理制度.doc
《QC活动管理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活动管理制度.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QC活动管理制度(草案)
1目的
为确保公司生产的持续有效运行,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员工全员性的质量管理活动。
3职责
3.1品质保证部是QC质量管理活动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QC小组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指导、检查考核工作。
3.2各车间、部门负责搞好本部门的QC质量管理活动。
4术语
4.1QC:
QualityControl(质量管理)的简称。
4.2QC小组:
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公司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组织。
4.3PDCA:
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
4.45M1E:
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环境(Enviroment)、测量(Measure)。
5制度描述
5.1QC活动计划的制定
5.1.1品质保证部根据公司的要求通知各部门编制“部门QC活动计划”,各部门按品质保证部通知要求的时间,编制“部门QC活动计划”报品质保证部。
5.1.2计划的内容:
a、QC活动各阶段的实施方法和时间;
b、小组成员的调整和职责分配;
c、需要公司协调的事项;
5.1.3品质保证部负责按公司的要求和根据各部门编制的“部门QC活动计划”编制公司“公司QC活动计划”,向企业管理部进行申报。
5.2QC小组组建程序
由部门或部门间根据需要选择的课题内容或主攻方向共同协商,组建QC小组,并确定组长人选,填写“QC小组注册登记表”和“QC课题评审表”报品质保证部登记。
5.2.1QC小组注册
5.2.1.1“QC小组注册登记表”经品质保证部审核后,质量副总经理批准,编上注册号登记注册。
5.2.1.2品质保证部应每年对QC小组进行重新注册。
5.2.1.3对于停止活动半年以上的QC小组,应取消其注册资格。
5.2.2QC课题审批程序
5.2.2.1QC小组在选择好课题后,开展活动之前,填写“QC课题评审表”,报品质保证部,经过质量主管副总经理批准生效。
5.2.2.3QC课题获得批准后,QC小组应立刻开展工作。
在活动过程中如遇到特殊原因无法继续时,应及时向品质保证部汇报,品质保证部应予以协调解决。
解决不了的问题,经质量副总经理批准,可更改或取消课题计划。
5.3.3注册号
ZTZZQC-11-01
小组编号
年度
众泰制造
5.3QC小组成员
5.3.1QC小组一般3–10人,设组长、副组长若干名,根据课题的不同,小组成员可跨部门组成。
5.3.2QC小组组长职责:
5.3.2.1领导QC小组有效的开展工作;
5.3.2.2负责办理QC小组的注册登记手续;
5.3.2.3负责制定QC小组活动计划;
5.3.2.4负责领导QC小组按计划开展活动;
5.3.2.5负责QC活动记录的保管工作;
5.3.2.6负责QC小组成员的质量教育工作;
5.3.2.7负责QC小组的其它日常管理工作。
5.3.3QC小组成员的职责
5.3.3.1负责依据QD活动计划按时做好分配给自己的工作;
5.3.3.2负责向本岗位周围员工宣传质量管理的意义,发动和发现周围员工的合理化建议。
5.4QC小组的类型
为了便于对QC小组活动的领导,按照QC小组参加的人员与活动课题的特点,把QC小组分为“现场型”、“管理型”、“服务型”、“攻关型”四种类型。
5.4.1现场型QC小组
以班组和车间操作工为主体组成,以稳定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生产环境为目的。
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生产现场。
5.4.2服务型QC小组
以公司不从事基本生产的辅助人员组成,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服务现场。
5.4.3攻关型QC小组
以领导、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结合组成,以解决技术关键为目的,活动范围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各个领域。
5.4.4管理型QC小组
以管理人员组成,以提高业务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
5.5QC小组活动的程序
QC小组活动应遵循和运用PDCA循环、统计技术等科学的方法,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
使之不断循环前进,阶梯上升。
QC活动程序图
1选择课题
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2现状调查
9制定巩固措施
3设定目标
A
目标达到
目标未达到
4分析原因
P
8检查效果
5确定主要原因
C
7按对策实施
6制定对策
D
5.5.1选择课题
5.5.1.1公司根据实际需要下达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攻关性的课题。
5.5.1.2QC小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自身开动脑筋观察发现和用户(下道工序)提出的不满意问题中选题。
5.5.1.3选题通常使用的方法有调查表、对比表、排列图、鱼刺图、流程图。
5.5.2现状调查
5.5.2.1收集数据,对选择课题的相关数据到现场进行客观、真实、可比性和时效性的收集。
5.5.2.2采用调查表、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5.5.3设定目标
5.5.3.1设定目标要与课题相对应,要用具体的数值来表达需达到的目标。
课题目标即要有挑战性,又要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5.5.3.2设定目标要说明制定目标的依据。
可以用文字和图表分析说明。
5.5.4分析原因
运用人、机、料、法、环、测等统计技术,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层层展开,进行彻底的分析和研究。
5.5.5确定主要原因
通过统计分析,在诸多存在的问题中,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5.5.6制定对策
5.5.6.1针对主要原因,分析、研究和选用合适的对策。
分析研究实施对策要有有效性和时效性。
5.5.6.2编制实施对策表
序号
要因
对策
目标
实施
地点
时间
负责人
5.5.7检查效果
在所有要因都得到解决或改进后,应对新的生产或经营状况进行数据收集,并与实施前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检查是否完成预定目标。
5.5.7.1完成预定目标,说明已解决问题,进行下一步骤,巩固取得的成果。
5.5.7.2未达到预定目标,应从要因和对策是否准确中进行分析和研究。
返回到5.5.4分析原因处重新开始进行PDCA循环。
5.5.8制定巩固措施
5.5.8.1把“实施对策表”中通过实施已证明了的有效措施(如变更的工作方法、操作标准、工艺参数、规章制度等)初步纳入到有关制度或操作规程中。
5.5.8.2经常检查是否按照有效措施更改的方法进行工作。
5.5.8.3确定一定的巩固期,并做好记录,观察效果是否稳定。
5.5.9总结及今后打算
5.5.9.1通过此次QC活动,除了解决本课题外,还解决了其它那些相关问题,还需要抓住那些活动中发现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5.5.9.2总结活动过程中,那些是成功的,那些是不成功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措施。
5.5.9.3总结通过此次活动所取得的无形效果。
如,员工质量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改进意识的提高,个人能力的提高,QC知识的掌握,团队精神的增强等。
5.6评审和验收
5.6.1由QC课题小组将完整的QC活动资料报品质保证部,品质保证部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该课题进行真实性、有效性和创新性评审。
5.6.2评审内容
5.6.2.1QC成果所展示的活动全过程是否符合PDCA循环理论。
5.6.2.2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否做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以及所用的数据是否完整、正确、有效。
5.6.2.3统计方法的运用是否正确、恰当。
5.6.3验收:
根据评审结果,品质保证部按综合评分进行统计,80分以上为合格QC成果,并做出验收结论。
5.7评比和激励
5.7.1获得验收合格的QC课题,由品质保证部初步选择出优秀的课题,报质量副总经理批准后,参加公司举办的QC成果发布。
5.7.2每年1月份,由质量副总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对上一年度验收合格的QC课题进行评比。
5.7.3评比标准:
课题的符合性(是否符合PDCA循环理论和统计技术使用是否准确)、有效性(问题是否完全解决,解决了百分之几等)、创新性和效果(经济效果和无形效果)等。
5.7.4评比设一、二、三等奖。
并进行奖励。
5.8检查考核
5.8.1各部门应严格按计划进行QC活动并保存相关记录。
品质保证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QC活动的检查。
5.8.2对于停止活动半年的QC小组,应取消其注册资格。
6质量记录
6.1“QC小组注册登记表”
6.2“QC课题评审表”
6.3“部门QC活动计划”
6.4“公司QC活动计划”
6.5“实施对策表”
6.6“QC成果评审表”
6.7“QC活动检查表”
6.8“各种统计记录表”
QC小组注册登记表
小组名称
小组类型
注册号
组长
职务
学历
副组长
职务
学历
成员
职务
学历
成员
职务
学历
成员
职务
学历
成员
职务
学历
成员
职务
学历
成员
职务
学历
品质保证部意见:
主任:
日期:
副总经理意见:
签名:
日期:
QC课题评审表
课题名称
QC小组名称
QC课题现状描述:
目标:
措施:
需要协调事项:
品质保证部评审意见:
日期:
工艺技术部评审意见:
日期:
副总经理评审意见:
日期:
QC成果评审表
QC小组名称:
课题名称:
序号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
分值
得分
1
选题
1)所选课题是否与公司方针目标相结合,或是小组现场急需解决的问题;
2)现状是否清楚的了解,数据充分,并通过分析已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
3)现状已为制定目标提供了依据。
4)目标设定不要过多,并有量化的目标值和依据。
15
2
原因分析
1)是否针对问题的症结分析原因,因果关系是否明确;
2)原因分析是否直接可以采取对策;
3)是否对所有末端因素都进行了要因确认,要因是否在末端因素中选取;并且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