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2395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

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

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

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习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

在设计这些练习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

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

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下面的练习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

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

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在教学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之前,学生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都是要列竖式计算的。

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部分内容则逐步要求学生口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为了突破学生的学习障碍,教材把加、减法口算的教学分开编排,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强调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口算方法。

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这堂课中,我是分以下几步来操作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让“做数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

二、扶放结合,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自始至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由扶到放,在教学新知56—24的时候,指名展示算法,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取新知。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在探索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用不同方法进行口算。

这样,既满足了优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可让学困生有样可学;在探索56-27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结果,在求同存异中,他们也找到了各种不同的算法.由于学习环境的开放,教师的大胆放手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提升。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注重优化。

口算跟其他算法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所以,在探求算法时,尽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展示不同的算法。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交流中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从而选择比较合理,适合自己的算法,并引导学生对退位减与不退位减进行比较,在区分异同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

并且,在找到口算的多种方法后再问他们:

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让他们找到最简捷、最容易的方法,从而体现了算法的“个性化”与“优化”的和谐与统一。

3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教学反思

例3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式对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分析数量关系时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

例如。

可以先减去下车的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在减去下车的人数.同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事例说清楚每一步计算表示的实际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只需要掌握其中的一种就可以了,不必要求他们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法。

列式计算的时候,要提醒学生要一步一步的进行计算,并对具体的书写格式进行指导和要求。

这一阶段只要求学生分步列式解答,如果有学生列式综合算式解答,只要书写正确,也应该给予肯定。

完成解答后,要引导学生讨论检验方法,明确一点:

可以用算出的离站时的人数减去上车的人数,再加上下车的人数,看是不是等于原来车上的人数。

4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以及掌握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内容是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是培养学生验算的意识。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再学习三位数加法的笔算,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对于验算,教材是首次安排,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然后介绍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的验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和认真的态度。

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熊大和熊二来引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熊大、熊二一起来学习好不好?

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整节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积极性也很高。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以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二)不足之处:

1、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放得不够开,占用时间长,导致验算时间不够用;

2、学生在总结算法时,语言不够精炼,教师没有适时引导。

(三)教学启示:

1、在备课时,把课堂教学的每个时间都要把握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2、在处理算法算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难点。

 

5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

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

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本课着重解决百位上的数怎么算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先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和运用迁移的方法,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

从而,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

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另外,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巩固练习时设计了”夺红旗"比赛、“争当小医生”等游戏,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根据例题教学后,有的学生能融会贯通,有的学生基本学会的情况,还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两种题型,因人而异,速度快的学生两项都做,速度慢的学生可以只做必做题.

在教学时,我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

对计算的注意点,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反复强调。

但课堂练习交上来一看,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计算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

顿时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的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

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

教材上的练习少,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在课堂上得由老师扶着做,在家里得由家长扶着做,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太有限了,因此,每天光课本和配套练习的作业都让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第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

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

特别是在读题的问题上。

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马马虎虎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

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

另外,在家里孩子题目做错了,都是家长检查的错误,孩子们也养成了“做完就放到边上等待家长检查”、“错了可以随时改正”的坏习惯,从来不自己检查,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独立计算后不检查,错误百出。

第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

孩子们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的,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

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勉强还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

虽然孩子们做题时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来的1"等要点。

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要点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

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即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但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为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估算错误等问题的解决用时过长,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节奏慢的局面。

而且部分学生认为问题简单,自己都会,就没有用心的听讲,导致计算过程中以前怎么错的现在还是这么错的,特别是在对向前进“1”的处理,不是多加一次,就是忘记加了。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的好.

6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笔算教学中的难点,在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减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为后面还有两个例题进行讲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课一开始,我就安排了二个练习导入新课。

第一个练习是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第二个练习是一次退位、连续进位笔算加减法,并让学生说一说算理,通过这些练习,既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了铺垫,又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2、注重算理的讲解。

学生尝试计算完后,将学生的各种算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板演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当学生说到自己错误的计算过程时,让其余学生帮他一起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大家都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于正确的算理,则让学生多说说,特别要关注差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升华并板书出“十位”的思考过程。

因为,一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两次连续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

3、注重估算.在笔算517-348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结果出现了520-350=170、510-350=160、500-350=150三种估算方法,在笔算完后,让学生把笔算结果和自己的估算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最佳估算方法。

 

7隔位退位减教学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思考:

隔位退的难点是十位的计算,许多孩子发生的错误都是在这里。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让孩子讨论退位的过程,即在每一次退位后被减数各位是多少。

以202—108为例:

从个位算起,让孩子观察,2减8不够该怎么办?

孩子依据旧经验很快就知道要向十位借一.于是向十位借,发现十位上是0,师问能借吗?

孩子自然说本身就是0,自己都没有就无法借,师提示孩子有该怎样办,部分孩子想到了向百位借,首先肯定他们的想法,然后问孩子怎样借。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下问题:

十位向百位借一后是多少?

个位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剩下多少?

同时在板书的时候在十位边上写10,而且在10上点上圆点,帮助学生理解。

(凌老师利用计数器来演示也是一个好办法,更加地直观和形象。

),但不管如何呈现,关键是让孩子理解退位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思考:

虽然在课堂中注意了让孩子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地让孩子参与到学习和探索过程之中,让他们都有思考、交流的机会。

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孩子不能自觉和积极地参与进来,似听非听,似想非想。

即不能静下心来听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更不要说是积极思考了。

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没有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从而在练习中发生错误。

且课后再进行纠正就十分困难。

于似乎我们又要将孩子的学习习惯老生常谈,课堂需要老师去创设一个民主、活跃的气氛,更需要每一个孩子的积极参与。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孩子参与课堂学习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探究氛围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