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1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1781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1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1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1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1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1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1含答案.docx

《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1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1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1含答案.docx

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1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

他在《山谷别集》中说:

“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

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

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

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

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

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

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

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

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

“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

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

向贤彪。

有删改)

  注:

①四民:

士、农、工、商。

②世业:

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

 

4..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参考答案:

  1.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意思对即可。

3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

②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③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3分)

  3.举例论证。

(1分)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意思对即可。

2分)(共3分)

  4.示例:

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

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闲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终走向成功。

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

(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2分;体会,1分。

共3分)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善良其实很简单

①善良的母亲常常告诫我们:

看见人家的墙要倒,如果不能扶起来,不推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喝粥,你在吃肉,如果不想让,那么不吧嗒嘴巴发出声音炫耀,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伤心落泪,如果不想安慰,那么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过断桥,如果你不经过,但提醒一声也是善良。

②这些话是朴素的,如同泥土,却厚德载万物;这些举动是细小的,如同白雪,细微棱角衬高洁。

③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看见别人践踏规则和公德,如果你无力抵抗,但恪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一只小鸟受伤,如果你不能治疗,但把它轻轻放回原野,也是一种善良;身为人师,如果不能桃李遍天下,那么不误人子弟,也是一种善良;建筑一座高楼,如果不能建成丰碑样板,但不偷工减料,保持自警的心,为自己的良心负责,也是一种善良。

④这些,都是小小的善,就像在夕阳下随风缓缓流动的金色沙粒,尽管渺小,但它们流动的弧线,交错辉映出晚霞中最美的波纹;这些小善,其实很简单,琐碎而又平常,世俗而又简单,仅仅是付出那么一点点举手之劳,恪守那么一点点人生底线,容忍那么一点点小过错,保持那么一点点廉耻之心,秉承那么一点点古老传统,许多小善,就举目可见,宛如寒冬墙角的朵朵腊梅,把我们的内心照亮,让我们对温暖的春天保持信仰和力量。

⑤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古人还说“从恶如崩,从善如登”,这些小善是一种日积月累形成的习惯,如同台阶,一步一步把做人的美德送往高处;那些小恶,亦如隐藏在雪山中的一两块小石头,只要关键部位稍微有所松动,就能乘着歪风导致整座雪山的坍塌,心灵底线的溃烂。

⑥善恶常系一念间。

有时候,恶是看得见的,善却看不见,用个比喻,恶与善如同寒冬里水面上的冰和冰下面的水,尽管冰封锁了水的灵性,但是水从不抛头露面,一天天一天天,同样将冰融化,唱着歌谣,走向春天。

生活常常是这样,有时候你对一个人做十件善事,他不一定记得住,但是只要你有一件恶举,他或许就记住了你。

这是本性使然。

所以,一个人若要改变自我形象,当从改变内心开始,积累小善成大善;树立口碑,当从戒恶做起,瑕不掩瑜为此理。

⑦朗朗乾坤,芸芸众生,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生活的每时每刻与身边的人事、草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偶然和必然的联系。

也可以这样说,看得见的小善,是让自己活得快乐的涓涓细流,也是让身边的人活得无忧的社会责任。

自我的小善产生的小快乐,常常带动了周围世界的快乐;周围世界的幸福,渲染和扩大了我们个体的幸福快乐。

⑧小善是一种爱的衍射,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涟漪。

善良,其实很简单,如同最简单的那道数学题“1+1=?

”,在不同的心灵世界就能产生不同的答案。

但是,我始终相信,只要每个人为了形成爱的合力,付出“1”的小善,我们就一定能够看到1+1>2的结果所焕发的独特光辉。

(选自马国福的新浪博客)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第4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3、在第5段的空白出填写上名言警句来证明本段观点。

下列选项中()恰当。

(3分)

A善恶终有报B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

 

5、请结合作者的主要观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阅读本文的感想和启示。

(不少于30字)(4分)

 

参考答案:

5.示例:

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就是善良其实很简单。

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举目可见的“小善”开始,从不笑话人开始,从不炫耀开始,从不幸灾乐祸开始,从友情提醒开始,从不仗势欺人开始……坚守这些“心灵底线”,我们就可以平静快乐地生活。

这世上英雄毕竟很少,大部分都是平凡人,都过着平凡生活,但我们不妨积“小善”,因为这是让自己活得快乐、让别人活得无忧的一种社会责任。

我们坚信:

只要每人付出一份“小善”,我们就一定能得到多份的爱和多份的幸福!

(4分,未联系生活体验扣1分;未结合作者观点扣1分;字数不足扣1分)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知名度与美誉度阅读材料

  ①知名度,即人和事物被社会认知的广度;美誉度,即人和事物被社会认可的广度。

知名度有正面的,所谓美名远扬;也有负面的,所谓臭名昭著。

而只有正面的人和事物才能有美誉度。

美誉度来源于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可和赞同,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人心。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追求知名度不如追求美誉度。

  ②美誉度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洗礼的精神果实。

周恩来总理无私的胸襟、对人民的拳拳真情,至今仍然让人感念、感慨和感怀,这就是他在人民心目中的美誉度。

企业可以通过广告等手段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领导干部也可以通过权力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知名度是可以操控的,有人为的主观因素。

然而,企业利用广告、领导干部利用权力提升飞仅仅是知名度,却提升不了美誉度,因为它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真实客观的印象和评价,具有不可操控性。

因此,它的价值更高、稳定性更强。

  ③常言道,政声人去后。

这里所说的“政声”,就是“美誉度”。

领导干部在职期间,不太容易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声音;在面对面批评很少的环境中,就更难了解到人们对自己的真实评价。

“人去后”则不然,人们的评判往往直截了当、不留情面,因为批评者无所顾忌了。

因此,领导干部离任后得到的评价往往更真实,得到的赞誉更能体现美誉度。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作风朴实,大胆改革、勇于担当、敢破禁区,深得福建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离任多年后,当项南同志回到福建时,当地群众自发地前来欢迎,亲切地呼唤“项书记好”,这让他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这就是真正的人心,实实在在的美誉度。

  ④知名度有时是短暂的,犹如昙花一现。

与其刻意地追求知名度,不如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来获得深厚、持久、客观、稳定的美誉度。

做企业的,拿出货真价实、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来,当领导干部的,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幸福;这才是最重要的,才会获得真正持久、稳定的美誉度。

靠忽悠、炒作、耍小聪明,或可名噪一时,混个一官半职、发点小财,但绝对做不大、走不远,更无法真正赢得人心、获得美誉度。

不得人心,何以赢市场、治天下?

  ⑤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赢得美誉度而做事。

究其实质,美誉度是企业家拿货真价实的产品奉献于社会、领导干部在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中的副产品,即使不去刻意追求,美誉度也自会如影随形。

如果舍本逐末地一味追求美誉度,比如搞面子工程,不但不会获得美誉度,也许还会因损害百姓的利益而留下臭名。

  ⑥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关乎党的形象,政府的威信,乃至事业的成败,因而,追求知名度还是追求美誉度,的确是值得领导干部深思的问题。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3.选文第③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选文第⑤段不能删去的原因是什么?

(3分)

 

  5.下面名言中能充当选文④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2分)

  a.没有任何东西像美好的名声那样可贵。

——拜伦 

  b.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陆贾

  c.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亚里士多德

  d.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后汉书》

答案:

 1.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追求知名度不如追求美誉度。

 2.首先提出美誉度是经过实践和实践洗礼的精神果实这一分论点,接着举出周总理去世后扔让人感念、感慨和感怀的事例证明分论点,然后对比论述了美誉度具有不可超控性,再次证明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

美誉度的价值更高、稳定性更强。

 3.举例论证,列举了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离任后仍享有美誉度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领导干部离任后得到的赞誉更能体现美誉度(或政声人去后)这一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4.提出不能为了赢得美誉度而做事的观点,阐明了舍本逐末以为追求美誉度做事的后果,是对上述论述的补充,使论证更严密,论点更鲜明。

  5.b

  

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

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

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

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

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

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诚自己:

“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

”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

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

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

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

“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

”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

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

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

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

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3.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3分)

 

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

(答三点即可,3分)

 

25.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

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

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

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

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2.这两段都用了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学生“读书等身”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

这样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因为它的事例确凿,充分,有一定代表性。

3.先引用名言讲道理,再举抗战名将彭雪枫挤时间读书给予佐证,然后自然拿我们和彭雪枫对比,论证了我们缺的不是读书的时间,而是读书的决心。

4.时间充足的话,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纸质书;碎片化时间里,就碎片化利用各种电子工具,学习积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专门挤时间,把前述两种情况读到的东西,加以整理,付诸文字。

这样读书既可能““读书等身”,也可能“知识等身”。

5.B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痛定思痛说“戾气”

①这些天,最使人悲痛而无语的消息,莫过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真相浮出水面:

一名女乘客因自己不慎错过下车点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多次用手机殴打司机头部,司机还击之余来不及控制方向盘,致使车辆失控冲断护栏坠入江中,十几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

②其实,像这样的人并不罕见。

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坐过站、袭击司机”以及“抢方向盘”等关键词,搜索结果居然达40多起。

就在万州公交车坠河惨剧发生仅仅一天后,北京也有一名坐过站的乘客拿着一个装满牛奶的包装箱直接砸向了正在开车的公交车司机,还要抢司机方向盘!

幸好司机及时刹车,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除了公交车,还有在飞机、高铁上闹事的……

③痛定思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痛悲剧?

除了肇事者的目无法纪,漠视规则,极端自私任性,还有一条就是戾气太重。

戾气的主要成分是火气、怒气、怨气、恶气,而这四种气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带来好结果。

从字形来看,“戾”就是关在房子里的一只狗,因为关太久了,一旦放出来,就会乱咬乱叫。

这位女乘客,明明是自己没注意司机报站而错过下车点,却丝毫不顾公共安全,不考虑其他乘客的安危,大吵大闹,大打出手,疯狂挑衅,结果就如同网友形容的那样,“本来只多坐了一站车,却一下子坐到了人生终点站”。

面对区区小事,一个戾气十足的人撒泼,胡搅蛮缠,甚至因此闹出人命,全车无辜者陪葬,其戾气惊人至此,是典型的“垃圾人”。

④毫无疑问,戾气已成了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

⑤戾气的产生,虽有客观原因,譬如受到不公正待遇,受种种不良现象影响,工作环境不好,生活压力太大等,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素质太差,缺乏教养,缺乏公德意识,缺乏法治观念。

因而就会戾气十足,不管不顾,见谁怼谁,不计后果,并把这种恶劣情绪常态化,弥漫在一切空间,浸淫在每一个细胞,迁怒于任何觉得束缚自己的规则。

其结果是毁掉自己的心情,破坏了他人的幸福,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毒化了他人的生活,早晚必定酿成更严重的事故。

⑥平心而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不尽如人意处总会存在,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进步力量克服那些消极现象,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调节心情,提高修养水平和文明素质,不要堕入戾气的陷阱,不当危害社会的“垃圾人”。

譬如说,遇事冷静一些,决不跟人瞎起哄,被人当枪使;与人和善一些,宽以待人,严以责己;吃亏时大度一些,看轻身外之物,不必过于计较;争执时谦让一些,少发偏激之语,不干极端之事。

如果人人如此,戾气自然就无发生之源,亦无藏身之地,“垃圾人”也会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⑦戾气是人精神上的可怕病灶,“垃圾人”是和谐社会的大敌。

我们如果不及时遏制戾气的蔓延滋长,不打击形形色色的“垃圾人”,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无法得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幸福指数就要大打折扣。

拒绝戾气,不做“垃圾人”,既是保护他人,也是爱护自己,更是净化社会,端正风气,真真是善莫大焉!

(选自《成都晚报》2018.11.06,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①②段有何作用?

 

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从字形来看,“戾”就是关在房子里的一只狗,因为关太久了,一旦放出来,就会乱咬乱叫。

 

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3分)

5.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第③段结尾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无辜者”的看法。

材料: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现实的,一段落已完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张欢呼起来。

【答案】

1.戾气已成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

2.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分析了“戾”字的构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戾气的可怕,表达了作者对有戾气之人的强烈憎恶之情。

5.无辜者,即无罪之人,因为别人的无知、缺乏修养、法律意识淡薄而受害直至丧命,这结果确实令人同情;但当别人已经危害到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仍无动于衷,正如鲁迅笔下看枪毙中国“犯人”的留学生,无所作为,不仅麻木,更显无知。

其恶果自己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解析】

(1)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

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

这篇文章的标题“痛定思痛说‘戾气’”给出的是议论的话题,把握这一中心,阅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戾气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害无益。

文章的结尾处也是围绕着这一点像人们提出希望,拒绝做“垃圾人”。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文章的第四段中的“戾气已成了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一句,即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语段的位置进行考虑。

本文的①②两段,给出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以及相类似的事件,结合第③段内容,可知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这些肇事者身上共同点“戾气”的分析,即引出本文的论题。

而且作为议论文,开篇表述事件,还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起到论据的作用。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因为本文为议论文,所以赏析句子与记叙文体有所不同,分析其在论证过程中的作用即可。

这个句子最妙之处,是从字形构造来分析了“戾”字的意思,以关得太久的狗放出时的凶猛,表现出“戾气”者的可怕,能让读者理解更为形象生动。

(5)本题考查链接材料与文中关键词的理解。

从文中所给的事件来看,无辜者,指的是与事件没有关系,无端受牵连,甚至丧命的人。

看起来他们是很值得同情与可怜的人。

但是仔细地分析链接材料,写的是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场景。

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熟悉,这位被枪毙的中国人是因为俄日战争中充当了俄国人的奸细被日本人抓住,俄日两国的纷争却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枪毙的还是中国人,旁观的也还是中国人。

那么这位被枪毙的中国人还值得同情吗?

那群旁观的中国人值得同情吗?

事情看似与他们无关,难道真的与他们没有关系?

明白了这些就可以看出,无辜者的定义中还应加入,看到他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也不愿上前劝阻,最终受牵连,甚至丧命。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柔软地带

①菜市场外,路边小贩在和城管交涉,对收摊的要求,讨价还价。

“再等会儿,再等会儿。

“不能再等了,你再不走,我就要丢饭碗啦!

②我饶有兴致地驻足倾听,观看。

我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一种存于人的内心的柔软地带。

社会总是在进步,几年前,在我的印象中,城管跟小贩交流只用动作——他们飞起一脚,小贩的莱篮子随即像足球一样飞起。

同样这个地点,我看到过多起。

③我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想,好像谁都没有错:

小贩提篮卖点小菜能有什么错?

城管为交通道路畅通有序而整顿又能有什么错?

需要那么尖锐地对立吗?

④几天前,我看过一本书,书中有个细节:

1992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士兵亨里奇受到审判。

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的青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