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1727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docx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docx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毕业设计文稿湖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

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题目类型:

工程设计题目来源:

生产实际题毕业设计时间从至1.毕业设计内容要求:

⑴按照本矿实际资料数据来设计,技术方面的设计要科学,通过论证来判断设计的正确与否。⑵达到技术上可行,安全上可靠,经济上合理。⑶所选取的设备能满足生产需要。⑷综合分析成功实施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的对策和措施,指出实施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的关键因素,以及不这样做的后果。⑸最后简明扼要地进行总结,得出结论。⑹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符合“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格式”的要求。(7)毕业设计图纸规范。2.主要参考资料﹝1﹞本矿资料·地质说明书·马技字﹝1970﹞﹝2﹞张荣立、何国纬、李铎等·采矿工程设计手册·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3﹞湖南省湘潭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学﹝4﹞湖南省湘潭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矿井开采设计﹝5﹞湖南省湘潭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固定机械﹝6﹞张国枢等·通风安全学·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2004﹝7﹞湖南省湘潭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煤矿供电﹝8﹞《煤矿安全规程》,2005年1月﹝9﹞《煤矿固定机械手册》﹝10﹞《煤矿大型机电设备手册》﹝11﹞《煤炭工业设计规范》﹝12﹞《煤矿井下供电三大保护装置整定细则》3.毕业设计进度安排阶段阶段内容起止时间1收集资料2007.6.14~2007.8.202图纸设计2007.8.20~2007.11.143修改图纸2007.11.14~2008.1.104编写毕业论文2008.1.10~2008.5.255修改毕业论文2008.5.25~2008.6.20指导老师(签名)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系主任(签名)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摘要]本设计选型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的要求。本设计选型是从煤矿提升、排水、通风、压气及井下采区供电等五方面进行选用;提升机是选用中信重型机械公司生产的TKD系列PLC电控系统;矿井排水是选用200D65型水泵;通风是选用G4-73-11型抽风机;井下供电变压器是选用KBSG型、电气开关是选用QBZ系列综合保护设备;运输是选用湘潭韶力电机车厂生产的ZK7-6/250-D(I)型架线式变频电机车等新设备;在每个设计阶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煤矿机械化和安全装备水平;做到布局合理,生产集中,并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结合本矿实际条件,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安排,选用符合本矿的实际设备型号。[关键词]运输设备矿井提升矿井通风矿井排水采区供电压气设备目录第1章前言1第2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质特征22.1矿区概述22.2井田地质特征32.3煤层特征62.4水文地质9第3章井田境界及储量123.1计算边界及水平的划分123.2储量12第4章矿井工作制度及井型、服务年限134.1矿井工作制134.2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4第5章井田开拓155.1井筒形式、数目及位置的确定155.2开采水平的划分及布置175.3方案比较确定开拓系统18第6章井下运输216.1井下运输系统216.2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216.3主要巷道运输23第7章矿井提升297.1立井罐笼提升方式的确定与选型计算及内容297.2立井罐笼提升容器的选择307.3提升钢丝绳选择计算327.4矿井提升机和天轮的选择计算347.5矿井提升机与井筒相对位置的计算357.6提升电动机的初选计算377.7提升系统的变位质量397.8提升设备的运动学分析与计算407.9提升设备的动力学分析与计算437.10提升电动机容量的验算457.11提升设备的电耗及效率计算47第8章矿井通风与安全498.1水平通风系统498.2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508.3通风机的选择计算518.4防止灾害的安全措施56第9章矿井排水599.1矿井排水系统599.2排水设备选型59第10章动力供应及照明6810.1采区供电6810.2压气供应8910.3照明90第11章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1第12章结束语93第1章前言毕业设计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本人在编写毕业设计书时,遵循了下列原则:

1、在设计过程中,贯彻了国家的各项改革开放方针和煤炭工业的各项具体政策。2、在设计中,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本矿资源、器材设备和技术等条件,编制出来的并符合实际的矿井设计。本矿井设计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好的优点。3、新矿井设计做到了布局合理,生产集中,系统完善,环节畅通,改进开拓部署,减少井巷工程量,特别是岩石工程量,以缩短建井工期。4、在设计中,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学习和总结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煤矿机械化和安全装备水平。5、设计时,坚持了工业广场少占农田,节约用地,并结合工程建设做到有利于农田灌溉,改造良田,改善交通和促进农业发展等原则。居民区建立在无煤地带。6、为考虑矿井的发展,进行了方案比较,既做定性分析,也做了定量计算,努力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7、矿井设计按照国家规定和国家批准的矿井精查地质报告的要求编制而成,并且坚持设计程序。8、设计选型标准化、通用化,以国内成批量供应的型号为依据;新技术、新工艺是采用国内试验成功并鉴定批准的。9、矿井设计的各个环节,均作了反复推敲的深入,作了细致地分析,充分考虑到了安全上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问题。10、设计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程设计手册》等技术文件编写而成。11、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资料搜集不全,设计书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老师多加批评和修改。第2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1矿区概述2.1.1矿井地理位置、交通情况本矿井位于永兴县复合乡境内、位于京广铁路之东,距马田圩火车站14,地理坐标东径112°57′00″~112°59′25″,北纬26º06′16″~26°09′06″,面积4.5㎞2。铁路:

自京广铁路马田圩火车站有煤矿专用铁路至马田煤业公司供销科集中煤仓,全长约2;矿井有自营矿山专用762轻便铁路通本井田,全长约15;公路:

井田内有公路经高泉塘、芝兰冲井田及马田煤业公司总部至马田圩与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相联,故本井田交通尚属较方便。详见图2-1-1图2-1-1马田矿业公司交通位置图2.1.2地形地貌本区属丘陵区。山脉走向与地层走向(北东至南西)近于一致,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海拔标高为287.4m(铁凹岭),最低点为139.5m(李家湾)。井田内沟壑纵横,但无大的地表水体,仅有源头冲、黄沙冲及梓木小溪,干旱季节常有断流现象,雨季流量:

0.746~2.120M3/秒。池塘、水库星罗棋布。其中107线~108线间的樟冲水库为最大,蓄水量可达64万m3。2.1.3矿区气候本区气候属亚热带温湿性气候,最高气温为38.1℃(1976年8月上旬),最低气温为-8.3℃(19777年2月上旬),每年的7~8月份为高温季节,最低气温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份,,年降雨量为1684.5~1986.8mm,降雨集中在4~8月份雨量充沛季节。8~10月降雨稀少,多晴天。平均相对湿度80%,风向多为北北西向,最大风速25m/s。霜冻期出现在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上旬止。地震烈度:

5度。2.2井田地质特征2.2.1地层情况本矿井田内出露之地层由新到老有:

新生界第四系、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下统樟冲组、三迭系下统大冶组、古生界二迭系上统大隆组、龙潭组。现分述如下:

新生界第四系(Q):

分布在山坡,,山麓,冲沟等低洼地带,主要为一套坡积、洪积、冲积成因的灰黄色、灰黄色亚粘土、粘土为主,其次为粉砂岩、砂岩碎块,厚度为0~25.00m,平均厚度为2.86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中生界白垩系下统(K1):

分布于本井田的西南角,即95勘探线以南,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建造。主要由紫红色的粉砂岩、细砂岩和砂质泥岩所组成,底部含砾岩。薄至中层状,可见1~2m厚的浅绿色石膏层。本井田出露厚度大于10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侏罗系下统樟冲组(J1z):

该组地层在井田内大部分稳伏残存在老亭子断层(F10)之下,仅在95~101勘探线和103~107线间沿F10断层有少量出露。该组地层是一套山间盆地型的陆相沉积。中上部为中至粗粒砂岩其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泥质、硅质胶结。地表风化后呈米黄色的疏松状,间夹1~4层泥岩。下部主要由紫灰色、淡绿色、灰色的砾岩、角砾岩、含鲕粒砂岩和粉砂岩、铝土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含较多植物化石。间夹不稳定的烟煤0~3层,厚0~3.51m,一般不可采。井田内有46个钻孔穿过樟冲组地层,只有18个钻孔见有煤层,其中7个孔煤层可采。在10909孔取样经煤岩鉴定反射率0.79~1.5%,平均1.1%,井田内可见厚度为0~92.12m,平均31.59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三迭系下统大冶组(T1d):

分布在井田的东部,中深部的广大地带,即F10断层上盘。为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中上部是青灰色、灰色泥灰岩夹细晶质灰岩;下部是深灰色泥灰色泥灰岩、碎屑状灰岩、钙质砂岩。风化后呈黄色、紫红色,薄至厚层状,水平层理。底部夹1~2层0.05~0.2m黄绿色的铝土质泥岩,为与大隆组分界的良好标志。石里山向斜大冶级厚度约770m。井田内最深的9919孔控制大冶组灰岩厚为36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古生界二迭系上统大隆组(P2d):

沿地层走向分布于大冶组与龙潭组之间,为一套浅海相硅质岩建造。上部为深灰色簿层状硅质岩夹硅质泥岩,具有1~3层(厚2~10cm)凝灰岩;中部是深灰色簿层状硅质岩与黑色簿层状硅质泥岩互层。下部是黑色簿层状硅质泥岩夹少量硅质灰岩,含较多动物化石。菱形节理发育,风化后呈褐黄色的菱形碎块。底部有一层菱铁质灰岩,细晶质,中厚层状,裂隙多,被方解石充填,形如网状。产海百合茎、腕足类等化石。是在隆组与龙潭组分界的良好标志。全组厚35.92~201.10m,平均109.51m,与下伏龙潭组地层呈整合接触。龙潭组(P2L):

地表由于F10、F7等断层的破坏,无完整地层剖面存在,仅沿井田的西北缘,即F10断层下盘有少量出露,为一套过渡相的含煤建造。由中至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本井田的龙潭组厚度为454m,根据岩性、含煤性、古生物等特征分为上段与下段。2.2.1.1上段(P2L2)自上而下可划分为簿层砂岩组(P2L26)、2煤组(P2L25)、3煤组(P2L24)、4~5煤组(P2L23)、6煤组(P2L22)、7煤组(P2L21)。厚度247.00m,现分述如下:

1.簿层砂岩组(P2L26):

位于煤系的顶部,其上即为大隆组。由矿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石及煤层组成,富含动物化石。厚7.00~66.00m,平均37.36m。现由上而下分述如下:

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薄层状,水平至微波状层理,含较多的不规则瘤状黄铁矿结核及黄铁矿晶体,少量透镜状菱铁质结核。厚度0~24.12m,平均7.92m。富含植物化石碎片。1煤层极不稳定,般不可采。厚0~1.39m,平均0.22m。2.细砂岩(P2L2k):

位于1煤层之下,深灰色,簿层状,水平至缓波状层理,层面凹凸不平,致密坚硬,断口油脂光泽。富含动物化石,石英含量高,常夹极不稳定的煤线,砂岩总厚7.00m~40.68m,平均厚29.22m左右,厚度稳定,分布普遍,是煤系上段的一个主要标志层。3.2煤组(P2L25):

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簿层状,水平层理,含较多透镜状、似层状菱铁质结核,煤系上段的中上部,总厚8m~40.32m,平均厚约19.97m。底部为2煤层,极不稳定,仅偶尔可采。厚0~1.65m,平均厚为0.11m。4.3煤组(P2L24):

灰白色、灰色,中细及中粒石英砂岩,中厚层状,斜层理、缓波状层理,溶蚀空洞发育,以石英砂岩为主,细中粒状结构,分选性较好。厚度18.50m~49.40m,平均厚为37.73m。底部为3煤层,其极不稳定,大部分不可采。煤厚为0~3.65m,平均厚为0.48m。5.4~5煤组(P2L23):

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上部为细砂岩:

灰色,簿层状,缓波状层理,层面具有形印模,具植物化石碎片,夹粉砂岩,其底部为4煤层位。下部为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

灰黑色、簿层状,水平层理,富含似层状菱铁质结核细小石英脉垂直层面密集分布。厚14.70~57.04m,平均厚为35.25m。底部为5煤层,为本井田局部可采煤层。厚0~10.34m,平均厚为1.18m。6.6煤组(P2L22):

是由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厚为36~102m,平均厚为72.55m。其6煤层位于6煤组底部,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厚.0~19.38m,平均厚为3.51m。7.7煤组(P2L21):

由中至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自上而下由灰黑色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其7煤层极不稳定,仅偶尔可采。2.2.1.2下段(P2L1)井田内地表表出露,而钻孔仅探至“动物化石泥岩”和“螺底砂岩”附近。“动物化石泥岩”:

一般为砂质泥岩或泥岩,灰黑色,薄层状,水平层理,质软易碎,产较多的小个体瓣鳃类和腹足类化石。该层中部往往有一层细砂岩或粉砂岩及不稳定的簿煤1~2层。此层为龙潭组上、下段分界标志层。厚度1~20m。平均8.36m。“螺底砂岩”:

一般为中、细粒砂岩,深灰色,中厚层状,主要为以水平层理的细砂岩、粉砂岩或互层组成。细砂岩多呈暗绿色,地表风化后呈灰绿色、土黄色、紫红色,具球状剥蚀。间夹3~4层含有大量微体动物化石的砂质泥岩,偶尔夹1~3层薄煤。经前人人测定的龙潭组下段的厚度自159~368.57m,平均厚184m,含有植物及动物化石。与下伏当冲组呈假整合接触。2.2.2构造本井田位于石里山向斜中段西翼,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以北,耒临南北向构造与湘东南新华复合部位。井田内为一单斜构造,但次一级褶曲非常发育,并伴生断裂。地层走向北东40°~50°倾角一般为40°左右。2.2.2.1褶曲在F10断层之下稳伏一组由北西向南东排列的褶曲,褶曲轴线近天真无邪平行,为北东30°~40°,与石里山向斜轴的走向基本一致。背斜由北东向南西倾伏,倾伏角6度左右;向斜则自南西向北东崛起。按横剖面上褶曲轴面位置及翼部岩层的产状划分,应属斜歪褶曲。向斜北西翼缓,南东翼陡。轴面略向南东歪斜度自北东往南西逐渐增大,轴面倾斜剧烈,两翼极不对称,向南东翼倒转。2.2.2.2断裂1.F5、F6、F7、F8走向逆断层:

该组断层面的走向与褶曲轴近于平行,落差由南西往北东,由地表向深部逐渐减小。

(1)F5走向逆断层该断层地表位于高泉塘井田,原高泉塘井田精查报告中称月形坪断层。断层面走向北东32度,倾向南东,倾角53~60度,落差64~70m。

(2)F6走向逆断层地表位于96~107勘探线,长约2.7km。走向北东50~55度,倾向面东,倾角43~65度,落差14~78m。(3)F7走向逆断层在高泉塘井田精查报告中命名为沙盘背逆断层。走向北东35~50度,长2km过104勘探线后被F10断层切断。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10~50度,落差10~56m。断层的破碎带内发育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等;断层面上和附近的岩上可见及水平擦痕和斜冲擦痕;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其附近的岩层呈现强烈的挤压状态,属压性兼扭性断裂。(4)F8走向逆断层向北东延展过99线之后被F10断层切断,长约1km。断层走向与F7断层基本一致经北东50度,倾向南东,倾角50度左右,落差15~30m。该断层仍是F7走向逆断层的分支构造,并与其组成了剖面上的“入”字型构造。上述四条断层,从地表到深部均有较多工程点控制。断层性质、产状、落差较可靠。其中F5、F6、F7断层对6煤层破坏性较大,F8断层对6煤层无大的影响。2.F10走向逆断层为石里山向西翼规模最大的断裂,纵贯全井田。走向北东35~50度,倾向南东,倾角32~45度,落差不详。3.F15走向逆断层位于96~112勘探线之间的大冶灰岩之中,长约4km,走向北东30~40度,倾向南东,倾角65~76度,落差80~130m。对可采煤层并无影响。4.F11斜交逆断层F11断层落差较大,为本井田南部天然边界。2.3煤层特征2.3.1煤层特征本井田龙潭组上段厚约247m,含煤10多层,而层位较稳定的自上而下编号为:

3、5、6、7煤层。煤层总厚平均为5.84m,含煤系数为2.4%。主要可采煤为6煤层,局部可采为5煤层,3、7煤层仅偶尔可采现将各煤层描述如下:

表2-3-1所示。3煤层直接顶为灰白色中粒砂岩,局部黑灰色砂质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或粉砂岩。煤厚0~3.65米,平均厚0.48。可采17个点,可采率27%。煤层结构简单。5煤层直接顶、底板均为黑色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煤厚0~10.34米,平均厚1.18米。可采38个点,可采率51%,可采范围分布零星。煤层结构复杂,通常2~4个煤分层,最多者达十余层,夹矸多为泥岩或炭质泥岩,在见煤的钻孔中有26个点夹1~7层夹矸,占44%。高泉塘矿井在南二横硐和北四横硐均已穿见5煤层,并在北四横硐布置了一个采区,但由于厚度变化急剧,结构复杂,不可采点频繁出现,加上顶板倾角变化大,开采困难,停止回采。注销储量49.8万吨。综合上述,5煤层沿走向及倾向厚度变化大,可采率低,且分布零星,属极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6煤层顶板岩性变化较大,通常直接顶为黑灰色的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砂岩。煤层底板为深灰色粉砂岩或细砂岩。煤厚0~19.38米,平均3.51米,可采64个点,可采率71%。该煤层结构较复杂,一般2~3个分层,其夹矸为泥岩、粉砂岩,个别为砂岩。据矿井资料夹矸多呈透镜状,长一般2~20米,宽5米左右。厚度变化剧烈,但有规律可寻。综合上述,6煤层全区大部分可采,具突然增厚、变薄现象,但有一定规律可寻,属较稳定至不稳定,趋向不稳定的煤层。7煤层直接顶、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底板偶尔有砂岩。煤厚0~4.02米,平均0.34米。可采仅8个点,可采率14%。煤层结构简单。详情见煤层特征表2-3-1。表2-3-1煤层特征表煤层号穿过层位见煤点可采点可采率(%)煤厚煤层结构煤层稳定性间距最小~最大最小~最大变异系数(%)平均(m)平均(m)3623717270~3.65简单极不稳定14.7~87.00.485745938510~10.34143复杂极不稳定3737~1021.186908964710~19.38126较复杂较稳定至不稳定677.4~893.51759218140~4.02简单极不稳定390.342.3.2煤质主采6煤层灰分一般在10%左右,走向和倾向变化不大,变化范围均在低灰之内。煤种为无烟煤。详情见煤层分析资料表2-3-2。表2-3-2煤层分析资料表煤层煤层工业分析胶质层厚度(m/m)粘结性水分(%)灰分(%)硫分(%)磷分(%)可燃性挥发分(%)发热量(卡/g)3煤0.9819.430.615.7951.924.670.783.898124.060.7~9.624.535.91~22.6213.030.560.01~0.060.0383.24~10.35.813420~76226818.473.9~5.524.736.22~9.347.780.533.08~3.643.366984~736871762.3.2.1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主采6煤层为黑色,具弱金刚光泽,以粉末状再胶结为主,夹有片状和细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断口呈土状。滑面多,多为质软易碎的粉煤,块煤极少量,比重1.4~1.6,由暗煤及亮煤组成,属半暗型煤。6煤层镜质组合含量普遍较高,一般90~98.7%,丝质组含量低,一般在10%以下。煤岩结构以均一状结构为主,矿物杂质少,一般在10%以下。煤岩类型为亮煤亚型。成煤环境可能以较深积水还原环境为主。煤化阶段属无烟煤。2.3.2.2煤的化学性质本矿井主要可采的6煤层及其它局部可采煤层,属于特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全矿区煤的平均灰分为16.32%,全硫含量一般低于1%,发热量一般为7063大卡/kg,水分小于5%。煤层变质程度高,本矿井主要可采的6煤层及其它局部可采煤层,属于特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为优质动力用煤和民用煤。2.3.3瓦斯与煤尘钻孔瓦斯煤样测试及瓦斯分带本井田瓦斯样采用“真空罐”法采取,先后在28个钻孔中采瓦斯样42个进行脱气和分析。根据瓦斯分析资料,各煤层均保存有一定数量的瓦斯。6煤层分析结果,自然瓦斯成份:

CH4=27~87%,N2=0~43%,CO2=7~24%。运用瓦斯分带理论,6煤层中瓦斯成份随深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二个带如下表2—3—3:

6煤层瓦斯带划分结果表表2-3-3瓦斯带名称瓦斯成份(%)分带依据(孔)->109-479915、10108、10208、1071110314、10317、10319、1051110902、10912等孔。80360m,裂隙率0~1.334%,泉水涌水量含水微弱。水质为低矿化度的型。大隆组():

由硅质灰岩、硅质岩、硅质泥岩等组成,平均厚约110m,裂隙率0~0.433%。泉水涌水量。由于硅质岩、硅质泥岩,岩石致密,裂隙率低,可以视为相对隔水层。水质为低矿化度的型。龙潭组上段():

由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厚247m,裂隙率0.102~3.311%。中细粒砂岩含孔隙裂隙水,而粉岩砂质泥岩含水极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其中主要可采6煤顶板中细粒砂岩吸水率是0.34~1.31%,单位涌水量是,含水微弱,对煤层开采影响甚微。水质为低矿化度的型,或低矿化度的型。龙潭组下段():

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薄煤组成,平均厚184m。含水微弱。此外,以风化营为为主形成的风化裂隙带,一般厚15~140m。含风化裂隙水。由于接近地表,风化裂隙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较好。在山坡处常形成上层滞水,在冲沟、低洼处可形成潜水。水质为低矿化度的型。2.4.3断层的导水性本井田内以平行地层走向的压扭性断层为主,其主要断层有和、、。在探槽中见断层,断层的压扭性特征明显。将其断裂带具体划分为:

角砾岩带、糜棱岩带、裂隙密集带、影响带。角砾岩带:

砾石有砂岩、硅质岩、菱铁质灰岩。砾石长轴方向按挤压褶皱轴向排列,最大砾径20。糜棱岩带:

被挤压破碎的细粒物质呈扁平的透镜状或鳞片状。裂隙密集带:

有张裂隙、剪裂隙。张裂隙被石英、亚粘土等物质充填,剪裂隙平直细小。影响带:

裂隙较少。角砾岩和糜棱岩带被挤压紧密,组成物质中以有很多细粒物质,含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