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钻井事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1422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8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钻井事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常见钻井事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常见钻井事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常见钻井事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常见钻井事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钻井事故.docx

《常见钻井事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钻井事故.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钻井事故.docx

常见钻井事故

常见钻井事故

埋藏于地下的地层是处于平衡状态的。

当地层被钻开之后,井眼形成,井壁裸露,井眼不断加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给钻进带来各种问题,井壁岩石失去了原来的支持而浸泡在泥浆或水中会吸水膨胀、变形、进而造成“缩径”或井塌;地层孔隙内的流体,随着井眼的形成,通道被打开而流入井内、污染泥浆、破坏泥浆性能;井内泥浆也可能经井筒内疏松或有裂缝溶洞的井段大量流入地层深处,造成井漏,甚至泥浆循环中断;井漏也减小了泥浆静液压力对井壁的支承和对地层流体的平衡而可能引起的井漏、井塌等异常现象,一般通称井下复杂情况。

井眼形成加深之后,井眼系统的不平衡总是难免的,数百米甚至数千米深的地下情况更难于准确掌握。

因此复杂情况总是常常发生,尤其在新地区更是如此。

使在地层情况比较熟悉、有了比较成熟有效的钻井经验的地区、复杂情况也可能发生,因为地质情况是复杂多变的。

在同一构造不同部位的井中,同一层段的岩性、压力等都可能有较大差异,对已钻的井能够防止发生复杂情况的有效措施,对正钻的井不一定有效。

井下复杂情况使钻进不能顺利进行,如不及时加以排除,将导致井下事故。

事故严重或处理不当还可能报废井眼。

井下事故的种类较多如井漏、卡钻等。

一、井漏

钻井中泥浆流入地层的现象称为井漏。

钻进时井漏,泥浆返出明显减少,泵压降低,甚至泥浆全部漏入地层造成“有进无出”,停泵时井内液面常常不在井口,严重时将降至漏层附近。

井漏不仅流失大量泥浆,使钻进难以继续进行,而且由于岩屑不能被顺利带出而集中于井下,井内液柱压力降低,井壁侧压力减小,以及造成井塌等原因而导致卡钻。

甚至报废井眼,因此井漏对钻井工程危害极大。

1井漏的原因

钻井中只要作用于地层上的压力大于地层压力,而地层又具有足够大的孔隙、裂缝等通道,泥浆就会大量流入地层而造成井漏。

因而引起井漏的原因有:

(1)、地层渗透性好、岩性疏松,常发生在表层的砂岩、粗岩等地层,地层能否漏浆,取决于地层孔隙裂缝尺寸与泥浆中固体颗粒尺寸之间的比值。

一般认为能漏失泥浆的地层孔隙尺寸,必须比泥浆中大量的固体颗粒直径约大两倍。

此种漏失属渗透性漏失,漏失不大,一般小于是10米/小时,仍可保持循环。

(2)地层有裂缝、溶洞、石灰岩、白云岩地层中常有裂缝、溶洞。

裂缝、溶洞的大小不同,漏失程度差异极大,有的能保持循环,有的则“有进无出,严重者甚至根本见不到液面,或与地下暗河相通。

这时投下的各种堵漏材料以及注入的各种堵漏剂都只能流过而不能封堵。

(3)、人为的原因。

由于各种原因增大了作用于地层上的压力,使地层破裂或扩大延伸,沟通了天然裂缝而引起井漏。

常见的人为因素有:

使用密度过高的泥浆;泥浆粘度、切力较高;流动性较差,而下钻又过快或开泵过猛,造成较大的激动压力;排量较大,环空返速过高,增大了环空流动阻力等。

2井漏的预防

在井漏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处理井漏最经济的方法。

地层具有漏失通道(孔隙、裂缝、溶洞),同时井内压力又大于地层压力,井漏才会发生。

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改变,因此预防井漏的有效措施则主要是尽可能地降低井内压力,其措施是:

(1)根据平衡钻井理论确定最小泥浆密度,降低静液压力。

(2)降低泥浆屈服值,保持较小粘度,切力,改善泥浆流动性,减小环空流动阻力。

(3)限制下钻或划眼速度。

(4)平稳地开泵,开泵前活动钻具,深井下钻时分段循环泥浆。

(5)在已知会发生漏失的地区,向泥浆中加入一定的细粒堵漏材料,使其在循环中进入地层,堵塞孔隙或裂缝。

3井漏的处理

井漏发生之后,应首先根据漏失情况,确定漏失层位,漏层厚度,漏速,井内静液面高度,以及漏层通道大致尺寸等,作为制定处理井漏措施的依据。

如漏失不严重,在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泥浆密度,减小排量,增大泥浆粘度、切力。

前者减小井内压力,后者则减缓泥浆漏入地层。

有时也可把钻具提至安全井段后静止一段时间,使流入通道内的泥浆经失水后形成结构而沉淀于漏层内,堵塞漏失通道。

对较严重的井漏或上述方法无效时,就要使用堵漏材料,采取专门的工艺方法。

不同的井漏应采用不同的堵漏方法。

(1)在循环的泥浆中加入硬堵材料

硬堵材料是惰性填料物质,其种类很多,有:

纤维状材料—如木屑(木纤维)、皮革纤维;颗粒状材料—如珍珠岩、碎橡胶、核桃壳粉、塑料颗粒等;片状材料—如云母片、棉籽壳、玻璃纸等。

将细粒的硬堵材料,以一定的比例加入泥浆中循环,使其进入地层孔隙中,起堵塞作用。

一般加量为20~30公斤/米,不超过50公斤/米。

加量过大,不仅影响泥浆性能也使泵的故障增加。

粗粒的材料不能通过振动筛,可能堵塞钻头,而且将增加泵压,故不宜加入泥浆中循环。

在泥浆中混入硬堵材料的方法,适用于漏速不大的渗透性、小裂缝、多层段或不清楚漏层位置的漏失。

(2)裂缝式漏失处理

在裂缝性漏失时,可注入水泥浆或胶质水泥,胶质水泥的一种配方是:

水泥5份、粘土1份、另加2‰的氯化钙作为催化剂。

目前现场采用水泥堵漏的较多,水泥堵漏的关键在于掌握井内水泥浆的位置,使初凝时水泥浆大部分进入地层,剩下少量作为水泥塞。

(3)溶洞性漏失的处理

溶洞性漏失是最严重的漏失,常采用直接从井口投入石子、泥球、长纤维物捆(稻草、树枝等)来充填、封堵井下洞穴,或架起“桥”再用水泥浆等方法封。

近年又发展起以洗井液、水泥浆携带形状不同、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多边角坚硬果及云母、赛璐璐和各种植物纤维等惰性物质配成的复合堵漏液,利用这些物质的边锋与溶洞、裂缝、孔穴的腔壁产生较大的摩擦、阻挂和滞流作用形成网状桥架,进而利用云母等薄而光的、曲张变形的特点造成无孔不入、滑而流动的环境,再以植物纤维的密集堆砌达到填缝堵孔,消除漏失而恢复循环之目的。

实践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卡钻

在钻进过程中,常因地质条件复杂,泥浆性能不好和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钻具在井内不能自由活动的状况,称为卡钻。

它是常见的井下事故,如处理不当,不仅拖延钻井时间、浪费人力、物力,还可能报废井眼。

引起卡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根据引起卡钻的常见原因,可将卡钻分为泥饼粘附卡钻、键槽卡钻、沉砂卡钻和井塌卡钻等等。

不同的卡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我们首先要根据卡钻的各种现象,判断卡钻的部位,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解卡措施。

1、泥饼粘附卡钻(吸附卡钻)

我们知道钻进中的井眼不可能垂直,井下钻具在某些部位总会靠近井壁。

这样贴靠井壁一侧的钻具外没有泥浆,失去了液压,而另一侧则受到很大的静液压力,加上静止的钻具在径向静液压差作用下被进一步压紧于井壁泥饼上,加上泥饼的粘滞性,形成巨大的摩擦力。

地面的驱动(拉力、扭矩)不能克服此摩擦力时,钻具就不能自由活动,发生卡钻事故。

泥饼粘附卡钻的严重程度、与井眼和地层间的压力差,泥饼粘滞系数与井壁的接触面积(接触点可能不止一处)等因素有关。

如使用高密度泥浆时,在正常井段将产生较大压差,而重泥浆中粘土颗粒等固相含量多,泥饼粘滞系数高,产生泥饼卡钻的可能性大。

钻具在井内静止不动,是泥饼卡钻有重要原因。

而且随着静止时间的增加,钻具与井壁的泥饼的接触面积增大,钻具粘贴得就越紧。

泥饼卡钻均发生于钻具在井内静止时。

如果泥浆性能不好,即便静止数分钟,也可能发生卡钻。

造成井下钻具不动的原因有:

钻具折断、动力和传动系统发生故障、停钻循环泥浆等。

泥饼卡钻时钻具钻具虽不能提放、转动,但能开泵循环,且泵压正常。

这是泥饼卡钻区别于其它卡的主要标志。

为防止泥饼卡钻,应根据平衡和近平衡压力钻井理论确定泥浆密度,减小压差,控制固相含量等措施降低泥浆粘滞系数,降低失水、减小泥饼厚度;加强设备维修、保养、防止钻具静置于井下。

2、键槽卡钻

在全角变化率大的井段,井眼明显弯曲、钻具斜靠井壁一侧。

钻进时钻具旋转研磨井壁岩石,起下钻时上下拉刮,长期作用,井壁被钻具磨成一条比钻具接头直径稍大的凹槽(俗称键槽)。

起钻时如果钻头被强行拉入底部键槽,钻头将卡于槽内使钻具不能自由活动,而造成卡钻如图所示。

形成键槽的原因除了井眼弯曲外,还有岩性的软硬和钻井时间的长短。

软岩石、井壁疏松易塌,钻具虽长期旋转研磨和拉刮,井壁也难于形成键槽;钻速快、钻进时间短、起下钻次数少、裸眼井段不长、在下套管之前也不易形成键槽。

发生键槽卡钻的井,钻杆接头偏磨严重;下钻不遇阻、钻进也正常,起钻至键槽处即可能发生卡钻,即卡点固定。

卡死后不能提放,不能转动,但能开泵循环,泵压正常。

预防键槽卡钻的主要措施是;保证井身质量,严格控制全角变化率,提高钻速;如已发现键槽,起钻至该处前,应改为低速,以便当钻头一旦被拉入键槽时能迅速停车避免卡死;不轻易改变入井钻具结构;在可能的情况下,下入铣划工具破坏键槽。

3、井塌卡钻

多发生在水膨胀的泥页岩、胶结不好的砾岩、砂岩等地层,在钻进或划眼过程中发生的较多。

主要原因是由于泥浆的失水量大、浸泡地层的时间长;泥浆密度小,或起钻未及时灌泥浆以及抽汲作用使井壁产生坍塌而造成卡钻。

一般在严重井塌之前,先有大块泥饼和小块地层脱落,换钻头后下钻不能到底;有时在泥浆中携带出未经切削的上部岩石;在钻进中突然发生蹩钻,上提遇阻,泵压上升,蹩泵甚至钻具不能转动等现象,都说明是井塌卡钻。

预防井塌卡钻的主要措施有:

使用低失水、高矿化度和适当粘度的防塌泥浆;在破碎易塌地层适当增大泥浆密度,随时保证泥浆液柱的高度;避免钻头泥包和抽汲作用引起的井壁坍塌。

4、沉砂卡钻

用清水钻进或粘度小、切力低的泥浆钻进时,由于其悬浮岩屑的能力差,稍一停泵岩屑就会下沉,停泵时间越长沉砂量越多,尤其是在钻速较快时更是如此,严重时就可能造成下沉的岩屑堵死环空,埋住钻头与部分钻具形成卡钻。

此时若开泵过猛还会蹩漏地层卡的更紧。

沉砂卡钻的表现是;接单根或起钻卸开立柱后,泥浆倒返甚至喷势很大;重新开泵循环时,泵压很高或蹩泵;上提遇卡,下放遇阻,且钻具的上提或下放越来越困难,转动时阻力很大,甚至不能转动。

为了预防沉砂卡钻,应确保泥浆的性能满足清岩和悬浮岩屑的要求,随时做好设备和循环系数的检查维护,在因故停止钻进时,避免停止井内循环;缩短接单根时间,在发现泵压升高及岩屑返出量较少时,要控制钻速度,加大排量洗井;停泵前要将钻具提离井底并随时活动钻具。

5、缩径卡钻

缩径卡钻常发生在膨胀地层和渗透性、孔隙度良好的井段。

由于泥浆性能不好,失水量大,在井壁易形成胶状疏松的泥饼,当泵排量小,返出速度低时,易在泥饼上面沉积较多的颗粒,岩屑等,致使井径缩小。

缩径卡钻的主要表现是:

遇阻卡的位置固定,循环时泵压增大,上提困难,下放容易,起出的钻杆接头的上部经常有松软泥饼。

此时应采用低密度、低固相、低失水的优质泥浆,并在下钻遇阻井段以扩大缩径处的井径,常活动钻具便可有效地预防缩径卡钻。

6、落物卡钻

由于操作不小将卡牙、吊钳牙或其它小工具悼落井中,卡于井壁与钻具或套管与钻具之间而造成落物卡钻。

这种卡钻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责任心就可避免其发生。

三、卡钻事故的处理

卡钻事故发生后,首先要根据上提、下放、转动、开泵循环情况,以及了解的井眼情况和卡钻前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出卡钻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不管哪种性质的卡钻,都要设法调整泥浆的性能,及时清除岩屑、清洗井眼。

一般常用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卡。

1、上提、下放和转动钻具

在循环泥浆洗井的同时配合活动钻具,若卡得不严重时可以得到解卡。

但活动钻具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卡钻来进行。

如果是沉砂卡钻或井塌卡钻则不要上提钻具,以免上学的更死。

那么可以下放和旋转钻具,并设法蹩开循环,用倒划眼的方法慢慢上提解卡。

起钻遇卡时(键槽、泥包或缩径卡钻),可提到原悬重后猛放钻,切不可猛力上提,以免将钻头卡的更死。

下钻遇阻,压的过大而卡钻时,则应用较大的力量上提解卡。

对于泥饼粘附钻,可以采取猛提猛放和转动钻具的方法,使较轻的粘附卡钻得以解脱。

2、浴井解卡

在采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对于粘附卡钻、泥包卡钻、缩径卡钻、沉砂卡钻等情况可采用浴井解卡。

这种方法即是向井内泡油、泡碱水、泡酸或采用清水循环等方式,泡松粘稠的泥饼,降低粘滞系数,减少与钻具的接触面积,减小压差,从而活动钻具解卡。

在浴井之前,首先要弄清卡点的深度。

这可以根据弹性材料受拉时的拉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实测出卡点的位置。

先用大钩以一定的力上提钻具,测量钻具受此拉力时的伸长量,可根据下式计算出卡点的井深。

EFΔL

L=—————

103W

式中:

L——卡点以上钻杆长度,M;

E———钢材弹性模量,取消20.6×104MPa;

ΔL——钻杆的绝对伸长,CM;

W———拉力负荷,KN;

F———钻杆截面积,CM;

知道卡点深度后,计算出所需的泡油(液)量,并将其注入卡钻井段,使粘附等卡钻解除。

一般要求注入的原油量要返至卡点以上100M,卡点以下钻具全部泡上原油,并使钻杆内的油面高于管外油面。

泡油量可按下式计算:

Q=K×0.785(D2b-D2p)H1+0.785d²H2

式中:

Q———泡油量,M3;

K————井径附加系数,一般取1.2~1.5;

Db—————钻头直径,M;

Dp———钻杆外径,M;

H1———环空泡油高度,M;

H2———钻杆内注油高度,M;

d————钻杆内径,M;

打入原油后每隔10—15min替入少量的泥浆,使原油上返,以加强原油的渗透浸泡作用。

在油溶期间要配合活动钻具,浸泡8—12h后如不能解卡,可替出原油重新浸泡或在原油中加入一定量的柴油,可提高浸泡效果。

有时用碱液或清水作浸泡剂也可获得很好的效果,在石灰岩地层中,可以用低浓度的盐酸溶液解卡。

3、震击器解卡

在钻进中遇到垮塌、粘性、键槽等引起的易卡地层,可用震击器解卡。

如缩径、键槽等引起的卡钻活动不能解卡时,可以在卡点处倒开钻具,再接震击器震击解卡。

然后循环洗井,慢慢上提钻柱,如有卡的现象时,可以转动钻具倒划眼轻轻上提。

4、倒扣套铣解卡

遇到严重的卡钻时,用以上方法不能解卡除且不能循环时,现场常用倒扣、套铣的方法来取出井内全部或部分钻具。

倒扣是使转盘倒转,将井内正扣钻杆倒出。

每次能倒出的钻杆数量决定于井内被卡钻具丝扣松紧是否一致,通常希望从卡点处倒开。

对卡点以下的钻具要下套铣筒,将钻具外面(即钻具与井壁的环形空间)的岩屑或落物碎屑等铣悼,然后再倒出钻具。

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处理方法,费时较长。

其倒扣、套铣的步骤如下:

将卡点以上的钻具重量全部提起(并稍大些),使卡点附近钻具不受拉力和应力,然后倒转转盘,将钻杆倒开丝扣起出井外。

如果倒出的钻具还不到卡点处,可用反丝钻杆下接反丝公锥,下到井内钻具处造扣,然后上提,使卡点处钻具不受力,再反转转盘倒扣。

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将卡点以上钻具全部取出,再进行套铣。

铣时使用套铣筒,要选择铣鞋、铣筒的外径比井眼稍小,其内径要比钻杆接头外径大。

套铣筒的长度一般50M左右,或更长些。

接在钻杆下面下入井内套住井内钻具后再进行套铣。

套铣一个套铣筒的长度后起钻,再下入反丝钻杆及反扣公锥进行倒扣,如此反复(套铣—倒扣—套铣),直到把井内钻具全部倒出。

倒扣套铣不仅麻烦,时间长,而且很不安全,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新事故。

5、爆炸倒扣、套铣

这是处理卡钻事故的一种新倒扣方法。

首先测出卡点的位置,然后用电缆将导爆索从钻具内孔送到卡点以上第一个接头丝扣处,在导爆索中部对准接头的同时,将钻具卡点以上的全部重量提起,并给钻具施加一定的倒扣力矩,点燃导爆索使其爆炸,导爆索爆炸时产生剧烈的冲击波及强大的震动力,足以使其接头发生弹性变形,及时把扣倒开。

这与钻杆接头卸不开时用大锤敲打钻杆母接头后就可卸开的原理是一样的。

同时由于导爆索爆炸产生大量的热,使钻杆接头处受热,溶化其中的丝扣油,并产生塑性变形,也有助于丝扣的卸开。

这种方法具有安全、可靠、速度快,钻具一般不易破坏;不需反丝钻具和打捞工具等优点。

同时加快了处理目次占的速度。

但要严格控制炸药量,并合理操作,倒扣后套铣、打捞。

6、爆炸、侧钻新井眼

除当采用上述各种方法无效或卡点很深,用倒扣方法处理很费时间,会使井眼情况严重恶化时,可将未卡部分钻具用炸药炸断起出,然后在鱼顶上打水泥塞,再另侧钻一新井眼。

四、常见的钻具事故

1、钻杆、钻铤折断

这种钻具事故是最常见的一种。

以前使用有细扣钻杆时,常在细扣根部处折断现已不使用有细扣钻杆,则由于粗扣钻杆接头处强度大,使相对薄弱点转移到钻杆本体上。

当钻杆受到过大的拉力、扭力(如解卡)时,或钻杆体上有伤痕、腐蚀等缺陷而受到较大的力时容易发生折断。

钻铤的折断则多发生在粗扣处。

这是因为钻铤的刚性大,又受有压力、扭力及弯曲力等复合载荷。

丝扣部分相对薄弱,如果丝扣加工质量不佳或操作不当都会发生在钻铤有粗扣处折断的事故。

2、钻杆滑扣、脱扣

滑扣指的是相连接的两部分丝扣受力后滑开。

主要由丝扣磨损严重或丝扣没有上紧;泥浆冲刺时间长而产生滑扣;或扣型不合乎标准,不易上紧等都容易造成滑扣。

脱扣是指丝扣并未损坏,而钻具在井下不正常地倒转而自动退开丝扣连接的现象。

这可由井下蹩钻、打倒台车等情况而造成。

3、粘扣

粘扣是丝扣粘连在一起,起钻时不易卸开的现象。

即使卸开后丝扣也由于互相咬伤而不能再用。

这种现象多发生在钻铤及受压的部分,这主要是由于丝扣加工精度不够、上扣过紧、丝扣油不好等原因。

在钻进中发生跳钻、蹩钻时更易发生粘扣。

这种钻具事故只是损坏钻具,并不会使钻具落井。

钻具事故处理

处理钻具事故时,应根据事故头和井眼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打捞工具,必要时另外设计特殊的打捞工具。

常用的打捞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卡瓦打捞筒

卡瓦打捞筒是打捞工具中最常用的工具。

它是从落鱼外部进行打捞的,主要用于打捞钻杆、钻铤等外径平滑的管类落鱼。

捞后还可以蹩压循环以便解卡。

如卡钻还可以退出卡瓦打捞筒,且操作也很容易。

卡瓦打捞筒的基本结构见图;

在使用卡瓦打捞筒打捞时,应首先根据落鱼抓捞部位尺寸选用卡瓦、控制圈、密封元件。

并按要求组装好。

确定好卡瓦打捞筒的下入位置。

当卡瓦打捞筒下到鱼顶时,缓慢向右转动的同时,下放打捞钻柱,把落鱼套入打捞筒的引鞋内。

鱼顶到达铣齿篮卡控制圈时,慢慢转动打捞钻柱,铣去鱼顶毛刺。

继续下放打捞钻柱,当卡瓦下端到鱼头时加压30—50KN,落鱼上顶卡瓦并将卡瓦胀开,让落鱼通过,直到卡瓦到达落鱼的抓捞位置为止。

上提卡瓦打捞筒,筒体相对卡瓦上移,外筒锯齿斜面迫使卡瓦收缩,卡瓦内的牙齿便咬住落鱼,捞住落鱼后必要时可开泵循环,但不能转动钻具,以免落鱼脱落,然后便可起钻,捞出井内的落鱼。

2、打捞矛打捞

打捞矛是一种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的打捞工具,其结构如图,由心轴、卡瓦、释放环和引鞋组成。

打捞矛是从管内打捞钻杆本体和套管的。

因为它咬合落鱼的面较大,不会损坏落鱼。

当落鱼捞不起时,打捞矛容易松脱和退出,将落鱼丢悼。

打捞矛的卡瓦内部是左旋锯齿与心轴锯齿相结合,释放环的凸缘是与引鞋端面凸缘是一个安全装置,它能抵抗打捞矛的锁紧、粘结和卡住,以保证容易释放。

用打捞矛打捞时首先要选择与落鱼内径相适应的打捞矛。

然后慢慢不入井内打捞钻杆,直到打捞卡瓦进入落鱼体内的预定位置,向左旋转一整圈或二圈,然后上提打捞钻柱,这时卡瓦被心轴锯齿斜面胀大,使卡瓦外齿咬住落鱼内壁,便可捞出落鱼。

3、公、母锥打捞

公、母锥打捞落鱼在前一时期使用的很普遍。

随着钻杆材料强度的提高和新打捞工具的出现,这种方法虽然不象以前那样普遍,但现仍不失为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

公锥是一个圆锥体结构,中间带水眼,上部有粗扣和钻具相连接,圆锥体上有打捞丝扣,经表面渗碳淬火使其硬化,以便能够在落鱼上造扣。

公锥有正扣公锥各反扣公锥以及短公锥等。

打捞时把公锥插入落鱼水眼内,然后加压旋转造扣,以达到捞起落鱼的目的,只要鱼顶水眼规则能够造扣,鱼顶管壁较厚,如接头、钻杆内加厚部分、钻铤等均可用公锥打捞。

但对壁薄的钻杆本体不宜用公锥打捞。

打捞时要计算好鱼顶位于,下钻至鱼顶以上半米处开泵循环10—20min,记住这时泵压和悬重,然后下放探鱼顶。

根据泵压和悬重的显示及操作者的感觉可以判断公锥是否碰到鱼顶、是否插入落鱼内孔。

若碰到鱼顶悬重下降,插入落鱼内孔时泵压上升。

如果已经确定进入落鱼,则停泵造扣,造扣时加压20—40KN,旋转3—4圈,开泵循环,若泵压上升可继续造扣,造扣时悬重上升,表示公锥在造扣,这时要适当送钻,跟上造扣的速度。

同时要准确记下造扣圈数,造扣已够后则开泵循环,冲洗钻头上沉积的钻屑后便可试提。

在起钻提离井底2—3m后猛放、猛刹三次,以证明落鱼捞得可靠后再起钻捞出落鱼。

若下入公锥摸不着鱼顶时,应当校对鱼顶深度和打捞钻具深度,有无错误或可将打捞钻具多下入一点摸鱼顶,若鱼顶偏离井眼中心摸不着时,可下入弯钻杆带公锥或壁钩带公锥打捞。

母锥的作用与公锥相同,所不同的是母锥是从落鱼的外部来造扣打捞的。

所以在内锥面上带有打捞丝扣。

母锥多用于打捞钻杆本体,不能捞接头,它要求鱼顶外径规则,否则造扣不正不易捞取。

在实际打捞中由于母锥造扣不如公锥造扣扣牢,用的较少。

五、落物事故及处理

常见的落物事故

在钻进或起下钻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钻具、工具质量不过关、检查不严或操作不当、措施不力等原因都可能引起落物事故。

常见的落物事故主要有:

悼牙轮(包括牙轮、牙轮轴、断巴掌、悼弹子),测斜仪落井,钻台工具如榔头、搬手、吊钳牙、上学瓦、吊钳销子、电缆、水泵等悼落井下。

落物事故的处理

1、井壁埋藏法

如果井内落物较小(如弹子、销子等),井眼不深且地层较软,建井周期很短时,可不予打捞,只需用废刮刀钻头或尖钻头将落物强行拨到井壁,挤压进井壁,埋藏起来即可。

这种方法简单省时,但不够彻底,有时落物还可从井壁掉出来,对于大的落物、较硬的地层和井眼较深、裸眼较长等条件下都不宜采用。

2、磁铁打捞法

磁铁打捞法广泛用于打捞落井的牙轮、弹子、小工具等。

磁铁打捞器有一个圆筒形的永久磁铁芯子,它的上下端为磁极,上端内接头与外壳用丝扣连接压紧上极板,下端由外壳与铣鞋用丝扣连接压住下极板,磁铁与外壳之间有绝缘的衬筒。

磁铁打捞器接在钻杆下部。

因为井眼中泥浆磁阻较大,因此打捞时应使磁铁芯子尽量靠近落物。

当磁铁打长捞器下放到离井底0.5—1m时,循环泥浆洗井,冲洗磁铁芯子和井底后停泵,慢慢下放,到指重表指示已触井底时即可,不应加压过大以防落物被压入地层。

打捞起钻时不得使用转盘卸扣,以防捞获之物重新落井。

3、反循环打捞篮打捞

反循环打捞如图所示,是打捞牙轮和小件落物的打捞工具。

筒体是有内筒和外筒的双筒结构。

当投入凡尔球落到球座上后,泥浆便经内筒与外筒之间的通道,从一排小孔向井眼喷射,将井底落物冲向打捞篮的筒体内。

泥浆不能冲动的落物要靠铣鞋钻进取芯,此时落物由岩芯把它顶入筒内。

反循环打捞篮打捞时,下部接铣鞋及岩心爪。

操作步骤是:

下井前将钢球取出,然后下钻距井底1m左右循环泥浆洗井后投入凡尔球。

开泵反循环,同时低速转动,并缓缓下放到井底,如用铣鞋时,加压10—20KN,取芯钻进0.3~0.4m,割芯后可将落物与岩芯同时取出。

4、打捞杯

使用打捞杯可捞出掉在井内的钻头、脱齿、断齿、弹子等粒状落物。

入井时打捞杯放在最下方,下钻到井底打捞时,井内粒状金属落物经大排量泥浆冲至杯筒上方时,因泥浆上返流速小而下沉到杯筒中。

使用方法下钻至距井底座0.5m左右时,开泵循环,同时以1档转动慢慢下放钻柱到井底,循环5—10min,停止转动和停泵2—3min,随后上提钻柱重复操作2—3次,打捞后起钻。

5、一把抓打捞

一把抓是一种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使用方便的打捞工具。

常用于打捞钻头牙轮之类的落物。

打捞时下至井底稍微循环洗井以后,下探几个方位,找机高最多的方位,加压10—20KN,转动3—4圈,然后再加压30—40KN,转5—6圈。

在加压转动过程中若无蹩劲,而且悬重较快恢复,即是捞住的象征,则可起钻。

一把抓使用不慎易断牙爪,在起钻遇阻严重的井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