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与方法》课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1348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理论与方法》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传播理论与方法》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传播理论与方法》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传播理论与方法》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传播理论与方法》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理论与方法》课件.docx

《《传播理论与方法》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理论与方法》课件.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理论与方法》课件.docx

《传播理论与方法》课件

研究生课程《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课件

主讲教师:

李正良教授(副院长)

专题1传播与传播学概述

一、传播的定义

●二、传播的特点

●三、传播的作用

●四、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五、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六、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传播的定义

●Communication:

通信、交流、会话、交往、沟通。

●传播:

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美国社会学家库力《社会组织》1909年

●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

●————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

●传播三要素:

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

●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徐耀魁1990

●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

李彬1993

●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Dance)就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过统计,结果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扬”等。

通常,“传”表示纵横地传播,“播”表示广泛地传播,“布”表示伸展地传播,“流”表示连续地传播,“宣”表示庄重地传播,“扬”表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所染》:

“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此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

“有善而弗知,不明也。

知而弗传,不仁也。

”此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

“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

《文心雕龙·檄移》:

“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其义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

“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

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小结: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二、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

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案例:

山羊goat/buck领带与菊花电扇)

●5、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

三、传播的作用

●沟通信息传承文化

●协调关系监视环境

●规范行为生产意义(互动)

●特殊作用——麻醉心灵、消解烦闷等

●(乞讨技巧、马超事件与伊莎贝拉事件)

●总之,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构成群体社会的必备要素。

四、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

重要概念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五、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传播学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形成一个学科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但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

传播学发展的阶段划分

●萌芽阶段(1920年以前)

●形成阶段(1920—1950)

●发展阶段(1950—1965)

●成熟阶段(1965年以后)

萌芽阶段(1920年以前)

●传播学早期的学术思想有两个研究之源,一是欧洲;二是美国。

诸多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揭示了传播学的概念、范畴的初期思想。

●亚里斯多德:

修辞学

●T·塔尔德:

模仿观

●G·西默尔:

信息链条观

●J·杜威:

社会变革工具观

●H·库利:

社会化过程观

●E·帕克:

传播互动观

●H·米德:

社会自我观

●W·李普曼:

传播双重观

形成阶段(1920—1950)

●奠基人:

(1)拉斯韦尔:

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

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3)卢因:

守门人

●(4)霍夫兰:

个人差异论、军人心理研究

●创立者:

施拉姆:

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发展阶段(1950—1965)

●C·香农:

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型

●W·施拉姆:

循环模型(1954年)

●赖利夫妇:

传播系统模式(1959年)

●J·克拉帕:

有限效果论(1960年)

●A·拉姆斯丹尼:

两面提示、免疫效果

●I·珍尼斯:

恐惧诉求研究 

成熟阶段(1965年以后)

●E·内尔诺依曼:

沉默的螺旋”理论(1974)

●P·蒂奇诺:

“知沟”与“上限效果”理论

●M.霍克海默等:

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是在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代表有、H.马尔库塞、T.W.阿多诺等人

政治经济学派

传播学家公认批判学派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卡尔·马克思。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群中M·胡克海默、T·阿得诺、J·哈贝马斯等“树立起了一个以不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为目标的广阔视角。

他们试图暴露其背后的本质,并且通过意识上的革命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的,应该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

“文化研究”学派

该学派创始人是G·马尔库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经过S·霍尔、D·莫利等人的发展,形成了“文化研究”学派。

其思想是,大众传播通过新闻、娱乐和商业信息的选择、加工和结构化活动,时时刻刻在为社会事物赋予各种“意义”,但是“赋予的意义”并不是中立的,而是有着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驱动。

“文化研究”成为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意识形态与霸权”研究

A·格拉姆西把霸权与现代西方意识形态相结合,把现代国家看作“强制装置”和“霸权装置”的融合,E·M·艾森伯格等人认为:

意识形态“构建我们的思想,控制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G·色尔本指出,意识形态涉及到几乎不曾受到质疑或审视的假设。

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

传播学家有责任揭露其“虚假的合意”

“解放”思想

批判学派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解放”。

M·艾尔威森、H·威奥姆特强调,批判学家所追求的目标是“将人们从传统束缚、意识形态、假设、权力关系、认同形式等对自主的追求、真正需求的澄清以至更高层次、更持久的满足造成压抑或扭曲的现象中解放出来。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被西方社会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德国学者J·哈贝马斯(J.Habermas)在1962年、1968年、1971年先后出版了《公共性的结构转换》、《传播行为理论》和《知识和人类兴趣》。

他认为大众传播属于“公共领域”,要以“传播的合理性”来取代“工具合理性”。

主张建立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的社会,反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人的异化的现实存在。

他指出,批判学派的作用在于揭露导致意识形态霸权的社会结构和过程,只有当人们真正思考自己的存在时,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解放

女权主义理论

该理论由“自由女权主义者”、“激进女权主义者”、“立场女权主义者”和“后现代女权主义者”的学说构成。

主要代表人J·马绍、P·巴泽乃尔和D·蒙比、R·克莱尔等人。

该流派认为,传统形式的组织天然就是“父权制”,女性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世界和通过互动创造意义的独特方式。

他们强调突出女性地位,提倡合作的价值、综合性思维和相互联系。

克莱尔通过对“性骚扰”的研究,揭示出了组织文化赋予官僚人员特权,而把其他人(性骚扰的受害者)边缘化的规律性认识。

在批判学派理论家这里,他们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意识形态批判方法”,采用的是“解构”技巧,来分析传播现象及其社会政治意义

网络传播理论

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形式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T·罗斯扎克(T.Roszak)的《信息崇拜》(1994)、比尔·盖茨(BillGates)的《未来之路》(1995年)、N·尼葛洛庞帝(N.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1996年)和D·普泰斯科特(D.Tapscott)的《普泰斯科特预言:

21世纪人类生活新模式》(1997年)、《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1998年)等著作

六、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1、传播学进入中国30余年,正处于发展时期。

●2、译著、队伍、观念改变。

正确处理引进与吸收,批判与借鉴的关系,实现传播学本土化。

●3、最前沿动态:

深层次本土化、网络传播、分众传播。

专题二传播符号与意义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具有一定意义的“图像”集合或符号序列。

信息是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本专题主要研究符号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传播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意义作为符号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全部内容,是人(主体)对客观事物(指示物)进行阐释(符号化)的结果。

二、符号的分类

符号现象丰富多彩,美皮尔士曾分为10大类66种

●1、信号与象征符

●2、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3、通用符号与专属符号

❑三、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有人类语义性质。

(德国:

卡西尔)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兰格尔)

❑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特点:

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不仅能够表达具体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语言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四、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分为: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2、体态符号;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文化信息)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表现为: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模糊

2、语言符号的多样性

●非语言符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难编成符号或者写进字典。

●五、通用符号与专属符号

1、通用符号:

全社会通用。

如一般文字、语言、非语言(耸肩)

2、专属符号:

特定个人、组织所专有的符号。

如姓名、商号、注册商标。

是一项高智商、高回报、商业性的创作活动(德国:

卡西尔)。

附:

我国商标符号的误区与教训。

XTTV设计广东长青VI贝克汉姆商标中国印盼盼柯比

第二节传播意义

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meaning)

一、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为什么?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词不达意)

2、受传者的意义(曲解)

3、情境意义

4、意义变异与丢失(why?

)(口吐鸿雁)

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符号和意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5、意义交换的前提:

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Why?

对牛弹琴(Castpearlsbeforeswine)

琴瑟和鸣

讨论与思考

传播意义是怎么产生的?

谁是意义的“主人”?

传者还是受者或第三人?

四主要理论解释

1、拉斯韦尔—宣传分析

2、枪弹理论或称皮下注射理论

3、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担任过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是他对大众传媒持肯定性态度,《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一文是其代表作,该文主要讨论电视话语“意义”的产生与传播。

●他认为,电视话语“意义”生产有三个阶段:

生产阶段—编码code阶段,传者为主;“成品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解码阶段—受者为主。

●霍尔提出了三种假设的解码立场:

霸权码、协商码、对立码。

●霍尔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

“意义”不是传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

因为,传递不等于接受。

改变了美国传媒理论中观众被动的传统模式。

3、费西克—“两种经济理论”

●电视生产过程有文化与金融两种经济形态,后者流通的是金钱,而前者流通的是意义与快感;

●拥有财富容易,拥有意义与快感难;

●受众是观众、消费者、生产者“三位一体”;

●资本主义已扩展到休闲领域,他认为观众通过看电视参与商品化的过程,其努力不亚于流水线上的工人;

●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是费西克对大众传媒文化持乐观的态度。

再讨论:

既然受众是“意义”的“主人”,那为什么统治阶级还那么热衷媒介控制?

专题二思考题

●一、谈谈你所理解的符号和意义(请分别加以说明)

●二、简析传播过程中意义变异的原因?

●三、结合我国品牌建设实践,就如何做好专属符号(品牌)的塑造与保护工作提出你的看法?

专题三传播功能与社会影响

第一节传播功能

一、传播功能的相关理论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

环境监视功能(了解)、社会协调功能(沟通)、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积累、保存)。

4、施拉姆: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982)

二、中国传播功能的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实行“事业管理、产业经营”以后,随着媒介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传播观念的更新,我国传播突破了原先单一的宣教工具角色,向着更全面、更完整地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方向转变。

我国传媒除了继续具有承担“喉舌”责任的宣教功能外,增加了其它的经济、文化、教育、娱乐功能。

特别是为大众提供健康娱乐的功能,在抚慰大众因社会转型、贫富差距扩大带来的心理创伤诸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电视娱乐是我国大众化的娱乐方式。

2000年我国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达116.6台,平均每户超过1台,即使是最低收入家庭,每百户也达到98.8台,是所有家电产品中普及率最高的一种。

对北京等五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方式的调查表明:

“看电视”是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共有的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平均选择率达66.7%,在所有休闲娱乐方式中比例最高,其它依次是“看报纸”、“散步”、“旅游”、“看电影”、“打麻将”,平均选择率分别为61.6%、52.7%、27.9%、21.3%、12.3%。

至于“保龄球”、“高尔夫球”等几项,低收入家庭很少问津,即使高收入家庭也不是经常性的娱乐方式。

总的来说,伴随着电视娱乐等的发展,我国传媒的功能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简单、严肃向多样、复杂、人性化的发展过程。

从我国国情来看,电视传媒一向被视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耳目”,是极其重要的宣传教育的工具,担负着引导舆论等一系列严肃的社会职责,这一点是没有变的。

第二节、传播的社会影响

●接触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大众传播提供的不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两种观点:

基于“乐观主义”的肯定态度和“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乐观主义态度

●怀疑主义态度

●新乐观主义态度

●唯物主义态度

第三节、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1、信息环境:

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特点:

不能简单地等同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但是这种控制的性质和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社会机制和条件。

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

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李普曼

大众传播所提示的信息环境虽然与现实环境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

李普曼

❑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他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

“拟态环境”和“刻版成见”。

❑所谓“刻版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固有观念)

❑刻版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个人有个人的刻版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普遍通行的刻版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拉扎斯菲尔德(PaulF.Lazarsfeld,1901—1976)是奥地利籍犹太人,20年代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

1944年出版了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等,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地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

不过,这种经验主义和数据主义同时也受到了其他学者尤其是批判学者的抨击。

乐观主义态度

●美国政治学家J.布莱士在《美利坚民主国》一书中认为,报刊推动舆论的形成,而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它经过了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和统治的阶段,正在迎来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

●法国学者G.塔尔德在《舆论与群集》一书中认为唯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公众规模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扩大,社会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指出:

“印刷意味着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成为现实。

怀疑主义态度

❑进入20世纪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不但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因此人们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评价逐渐有了怀疑和否定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大众传播成了帝国主义列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战和心理战的新型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侵略势力利用大众传播煽动民族仇恨,进行全民法西斯战争动员。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美国精神医学家E.D.格林提出大众传播具有负面功能。

提出了“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等理论。

“电视人”的概念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电视人”的概念:

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的概念

●日本学者中野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媒介依存症”

●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它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还会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如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

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学派得名于19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员有霍克海默、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卢卡契。

对大众传播持否定态度。

认为是程式化机械复制式生产、感官式肤浅化审美、虚假的流行性需求、单向度同质化的个性、粗俗低级便宜搏取人们欢心(人人都是书法家)。

新乐观主义

●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担任过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是他对大众传媒持肯定性态度,《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一文是其代表作,该文主要讨论电视话语“意义”的产生与传播。

●他认为,电视话语“意义”生产有三个阶段:

生产阶段—编码code阶段,传者为主;“成品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解码阶段—受者为主。

●霍尔提出了三种假设的解码立场:

霸权码、协商码、对立码。

●霍尔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

“意义”不是传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

因为,传递不等于接受。

改变了美国传媒理论中观众被动的传统模式。

费西克—“两种经济理论”

●电视生产过程有文化与金融两种经济形态,后者流通的是金钱,而前者流通的是意义与快感;

●拥有财富容易,拥有意义与快感难;

●受众是观众、消费者、生产者“三位一体”;

●资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