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0941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单选题

1.“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3.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4.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后,列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后又大刀阔斧地否定了它。

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渊源中的一根主线是布尔什维克所渴望的共产主义,所以战时共产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动轨迹并没有得到彻底消除。

这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影响有限

B.斯大林的一些政策渊源于战时共产主义

C.列宁曾部分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更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

5.列宁指出:

“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

”这表明列宁()

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D.认为苏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6.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7.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8.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9.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到1938年时,几乎所有农民的土地都被合并到242400个集体农庄和4000个国营农场中去了。

但苏联农业产量却令人失望,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造成苏联农业产量此时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远不如美国

B.计划经济不利于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

C.苏联对农业生产的各项投入严重不足

D.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农业快速恢复发展

10.列宁认为: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1.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12.下表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

吨)。

由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13.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措()

A.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B.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14.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30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

例如: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

上述材料表明(  )

A.苏联由封闭走向开放

B.西方经济危机客观上有利于苏联经济建设

C.美苏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消除

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

15.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

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

这表明苏联(  )

A.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B.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16.到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

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

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  )

A.政策调整迟滞对经济的负面效应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严重

C.协约国的武装干涉破坏经济发展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恶果

17.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许多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这说明(  )

A.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

B.世界各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

C.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D.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18.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19.普京时期的《总构架大纲》中说“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苏)用赶超的速度发展了军事工业,以及同军事相关的科学。

以此奠定了1945年的胜利以及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的基础”。

据此可知该文件(  )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C.否认了列宁经济改革的必要性D.从现代化角度对工业化做了肯定

20.斯大林说: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龋凝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斯大林时期为工业化筹集资金的办法有( )

①推行农业集体化

②集中收缴国有企业利润

③实行余粮收集制

④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以及农产品的私人贸易,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没有收回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

简言之,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

当时在苏俄,列宁的指导思想是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

——摘编自林毅夫《发展战备与经济改革》

材料二

时间

理论上

内容

1978-1984年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在农村推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1984-1992年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

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格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1992-2003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了市场规则、整顿了市场秩序;色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003年至今

进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竟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于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特续发展的机制等

——据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经济政策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主要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改革的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

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

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

例如: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

……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

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1.依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斯大林认为,苏联发展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3. 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20世纪50年代苏联并未进行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

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科技交流肯定会受到影响,故C项错误;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由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缺乏活力,很多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普遍应用,故B项正确。

2.答案:

D

解析:

通过漫画题目《又是斯大林格勒》推出苏联继二战中打败德国法西斯之后又创造了新的辉煌。

结合材料可知,苏联的经济建设令西方国家瞠目结舌,D项正确。

A错在“苏俄”,排除;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排除;C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3.答案:

A

解析:

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是分配制度不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城乡的社会状况,排除C;D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就是要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正确。

4.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苏联大量利用美国人才和设备,推进本国工业化建设,故本题选择B项。

A项错误,错在“唯一”一词。

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5.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允许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发展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列宁借新经济政策恢复苏俄经济和巩固政权,没有涉及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面貌的信息,C项排除;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于1917年爆发,D项排除。

6.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A排除;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

D选项包含了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7.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

8.答案:

D

解析:

从1928年到1953年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交换价格变化的下降趋势,说明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重轻比例失衡。

关键信息:

1928、1952、1953、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以上题干中的数据。

ABC无从反映。

因此选D点

9.答案:

B

解析:

B正确,从题目来看,主要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匹配的问题。

“苏联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远不如美国”是客观原因,不符合唯物史观,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

C错,是原因之一却并非主要原因;D错,设问主体为苏联,美国为外因,非主要原因。

10.答案:

B

解析:

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苏俄在农业、商业、工业等领域陆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11.答案:

C

解析:

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2.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轻、重、农比例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3.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苏联试图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A项正确。

当时苏联实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B、C两项错误。

该措施与苏联解体关系不大,排除D项。

14.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各国出现了经济危机。

根据“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可知,在西方各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苏联广泛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经济建设,故选B项。

15.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目中“2万西方技术人员”,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32年”此时斯大林模式尚未形成(形成时间是在1936年),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的时间是在1765年到1840年,二工的时间是在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处于20世纪30年代,直接运用不符合时间,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一五计划,苏联成功的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故D项正确

16.答案:

A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材料中现象源于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出现农业产量下降,高度集中的公有制经济与战时体制使工业发展不足,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故A项正确;1920年属于列宁执政时期,还未形成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国内战争时期协约国进行了武装干涉,但这不是导致1920年苏俄出现政治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7.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社会性质发生剧变,纷纷变成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国际格局的巨变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故A项正确。

18.答案:

C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19.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年代初苏联的工业化方针促进了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材料从现代化角度对工业化做了肯定,故D选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年,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意义,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列宁改革的必要性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20.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①②④符合题意;③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可以排除。

故选C。

21.答案:

1.特点:

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成就显著但实施短暂;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

2.不同点:

阶段性分明;渐进性和长期性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借鉴与创新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认识:

改革势在必行;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国情;借鉴先进经验;稳步改革;惠及民生;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

22.答案:

1.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

原因:

发展轻工业所需资金较少,易于获得利润,为重工业积累资金。

2.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

苏维埃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府。

3.造成轻工业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货币不稳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4.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有比例地平稳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