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东仪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0837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东仪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西安市东仪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西安市东仪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西安市东仪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西安市东仪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市东仪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西安市东仪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东仪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市东仪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西安市东仪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卷)

1.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

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米B.分米C.厘米D.微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意可知,PM2.5颗粒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头发丝的直径比毫米还要小的多,所以正确的只能是微米,故应选D。

考点:

长度单位

视频

2.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火车车厢观望。

突然,他觉得自己乘坐的火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火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火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火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

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火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火车的车尾为参照物

D.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

【答案】D

【解析】解答:

(1)开始小强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小强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故AB错误;

(2)小强乘坐的列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他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如果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小强乘坐的列车是运动的。

故C错误;(3)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做的列车没动。

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3.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答: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1、结合题意,回想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及声音的特性;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3、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解答。

4.在1标准大气压下:

①冰熔化;②铁水凝固;③乙醚蒸发;④水沸腾;⑤萘升华。

在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一定保持不变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④⑤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解答:

①冰熔化,需要温度达到熔点,并且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②铁水凝固,需要温度达到凝固点,并且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③乙醚蒸发,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④水沸腾,需要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⑤萘升华,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因此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一定保持不变的是①②④

故选A.

点睛:

(1)晶体在熔化、凝固需要两个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或凝固点),并且不断吸热或者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2)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

5.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前4秒的路程为40米,那么在第8秒时的速度是:

()

A.5m/sB.10m/sC.12.5m/sD.62.5m/s

【答案】B

【解析】解答:

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任何时间的速度都是相等的,

=10m/s.所以在第8秒时的速度是10m/s.

故选B.

点睛: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整个过程中都进行匀速直线运动,任何时间的速度都是相等的.

6.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B.2.357cmC.2.35cmD.2.4cm

【答案】A

【解析】解答:

物体的长度为L=

≈2.36cm.

故选A.

点睛:

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7.下列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

B.当你向竖直悬挂的平面镜走近时,你在镜中所成的像变大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折射现象产生的

D.入射光线跟平面镜的夹角是30°,反射角是60°

【答案】D

【解析】解答: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3×105km/s,故A错误;B.当你向竖直悬挂的平面镜走近时,你在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不变,故B错误;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故C错误;D.入射光线跟平面镜的夹角是3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夹角即入射角为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是60°故D正确.

点睛:

(1)真空中光速c=3×108m/s;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8.如图所示,钢勺好像被水“折断”了,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A.光的色散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D.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B

【解析】解答:

水中的物体反射的光线斜射到水面,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在水面以上看到的物体的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即A点的像在A′点,如图所示:

所以把一支钢勺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由于光的折射,看上去钢勺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水内的部分看上去向上弯折.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要明确光的折射规律:

当光由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9.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掌握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根据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进行分析;

C、显微镜的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根据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进行分析.

解:

A、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A正确;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之外,故B错误;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同时考查了有关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视频

10.一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在水面上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此时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之间夹角的大小一定()

A.小于30°B.大于30°且小于60°

C.大于60°且小于120°D.大于120°且小于150°

【答案】D

【解析】解答:

由于入射角为30°,所以反射角也等于30°,由此可知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60°;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角小于30°,那么折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就大于60°,而且小于90°,所以反射光线如折射光线的夹角最大要小于150°,最小要大于120°.

故选D.

点睛:

关键告诉的入射角,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可以确定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可以确定折射角与界面的夹角范围,两者结合即可确定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范围.

二.填空题

1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①3.8km=____m;②2.4×104nm=__mm;③30m/s=__km/h;④72km/h=___m/s。

【答案】

(1).3.8×103

(2).24(3).108(4).20

【解析】解答:

①∵1km=1000m,∴3.8km=3.8×1000m=3.8×103m;②∵1nm=10-3mm,∴2.4×104nm=2.4×104×10-3mm=24mm;③∵1m/s=3.6km/h,∴30m/s=30×3.6km/h=108km/h;④∵1km/h=

m/s,∴72km/h=72×

m/s=20m/s

12.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

一枚一分硬币厚度约为1____,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1.6___,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是18.76___,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1___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mm

(2).m(3).cm(4).m/s(5).见解析所示

【解析】解答:

一枚一分硬币厚度约为1m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0m左右;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是18.76cm;人的步行速度在4km/h=4×

m/s≈1.1m/s;1.1m/s表示每秒钟走过的路程为1.1m

13.如图所示,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____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____cm。

【答案】

(1).4.7~4.8

(2).4.67

【解析】解答:

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甲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是:

6.7cm-2.0cm=4.7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乙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是:

6.67cm-2.00cm=4.67cm;

点睛:

1、本题是关于长度测量的题目,解答本题需要知道长度测量的读数方法;2、刻度尺读数时注意分度值和物体与零刻线对齐的位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最近刻线间的长度;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14.图丙中机械停表的示数是___s。

【答案】32

【解析】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5min,秒针指示的示数为2s,故停表的示数是32s.

15.人站在河边看到平静的河水里鱼在云里游动。

则人看到的鱼是光________成的_______像,看到的云是光__________成的__________像.(填反射、折射;虚像、实像)

【答案】

(1).折射

(2).虚像(3).反射(4).虚像

【解析】解答:

水中的“鱼”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进入空气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水中云的像是经湖水这个“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是虚像。

16.请你指出下面各句话中的“影”说明光在传播过程中遵循哪一个物理规律:

(1)手影________________.

(2)水中的倒影________________.

(3)电影院放电影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3).光的折射

【解析】解答:

(1)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手,被手挡住,在手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形成手影,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3)电影院放映电影应用了:

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原理,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点睛: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都可以形成“影”,根据光的传播规律点睛:

手影、水中倒影、电影放映的形成原因进行答题.

17.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等于______m/s和______m/s.当t=______s时,两者到达同一位置.

【答案】

(1).30

(2).10(3).3s

【解析】解答:

由图象可知两车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在3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s甲=90m,乙车通过的路程s乙=90m-60m=30m,甲的速度:

v甲

=30m/s,乙的速度:

v乙

=10m/s,由图可知当t=3s时,两者到达同一位置

18.如图所示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与液面的夹角为30°,且反射光与折射光相互垂直,则反射角是_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__.

【答案】

(1).60

(2).30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结合图中光线的关系可进一步进行计算.

解: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60°,所以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30°.

因为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所以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90°﹣30°=60°,

因此折射角为90°﹣60°=30°.

故答案为:

60°;3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反射角、入射角、折射角的概念,搞清反射角、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根据题意做出光路图,利用几何知识解决.

三.试验作图与实验探究题

19.画出图

(1)~(4)中的人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答案】见解析所示

【解析】解答: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图所示:

(2)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4)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点睛:

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20.发光点S发出的一条射入水中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后,经过P点.请你在图中大致作出入射光线及其相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答案】见解析所示

【解析】解答: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或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此规律确定一大致的入射点,再利用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S在水中所成的像S',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作出反射光线。

2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f=15cm,则:

(1)若将物体放在距离透镜20cm处时,会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

(2)若将物体放在距离透镜35cm处时,会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

(3)若将物体放在距离透镜10cm处时,会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

【答案】

(1).倒立

(2).放大的(3).实像(4).倒立(5).缩小的(6).实像(7).正立(8).放大的(9).虚像

【解析】解答:

已知f=15cm

(1)将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将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35cm处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将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10cm处时,u

点睛: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2.小安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的成像特点.

A.照相机B.幻灯机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的像.

A.倒立、放大B.倒立、缩小C.正立、放大

【答案】

(1).A

(2).D(3).B

【解析】解答:

(1)如图所示,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能够说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故A符合题意;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使物距缩小,则像距变大,所以应将蜡烛右移,同时光屏也向右移。

故D符合题意;(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则此时物距大于2f,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B符合题意。

点睛:

(1)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2)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分析,要使像变大,则应减小物距,并增大像距;(3)求出物距,根据物距的大小,得出成像特点.

23.夏天的暴雨来得确实猛烈,雨点打在窗户玻璃上,沿玻璃缓缓流下.小华同学看到这一现象想:

水滴在玻璃上的运动是否是匀速运动?

小华用停表和刻度尺测出了一个水滴运动的距离和时间的数据并填入下表中: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小华测量水滴运动情况是先测_____,再测____.(均选填“距离”或“时间”)

(2)判断水滴是否做匀速运动的依据是____________,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滴的运动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匀速运动.

【答案】

(1).距离

(2).时间(3).见解析所示(4).不是

【解析】解答: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小华测量水滴运动情况是先定距离,再测时间。

(2)判断水滴是否做匀速运动,依据是: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由表知,通过相等路程20.00cm水滴所用时间分别为:

1.6s、3.5s−1.6s=1.9s、5.5s−3.5s=2.0s、8.0s−5.5s=2.5s、12.7s−8.0s=4.7s,通过相等路程所用时间不等,水滴做的不是匀速运动。

点睛: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小华测量数据的先后顺序.

(2)可根据水滴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关系判断水滴的运动性质;由表中数据求出水滴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如果时间相等,则做匀速运动,时间不相等,则水滴做的不是匀速运动.

24.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如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为33m,则经过________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为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__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________(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答案】

(1).8

(2).1.2(3).变慢

【解析】试题分析:

志愿者驾车的速度为:

72km/h=20m/s,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S反应1=vt1=20m/s×0.4s=8m;如果打电话,则反应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应为:

S反应2=S反应1+(39m-33m)=8m+6m=14m,此时的反应时间为:

t2=S反应2/v=14m/(20m/s)=0.7s;由以上分析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

考点:

速度和路程的计算

四.综合题

25.甲乙两人相距100米,两人向同一方向出发,乙以5米/秒的速度提前1分钟出发,若甲以9米/秒的速度去追乙,则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

【答案】100秒

【解析】解答:

已知:

s=100m,v乙=5m/s,v甲=9m/s,t1=1min=60s,求:

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t,根据

可得,乙1min通过的路程:

s1=v乙t1=5m/s×60s=300m,设甲追乙所用的时间为t,根据题意得:

v甲t=v乙t+s+s1,代入数据得:

9m/s×t=5m/s×t+100m+300m,解得:

t=100s。

答:

约需100s甲才能追上乙。

点睛:

甲通过的路程等于乙在此时间内通过路程、两者的距离、1min通过路程的三者之和,据此得出等式即可得出答案。

26.一辆长10m的大货车,以36km/h的速度驶进一条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则隧道长为多少m?

【答案】190米

..................

点睛:

已知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车身长。

27.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高铁时代已经来临,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西安到北京的运行时刻表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西安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列车从郑州东到石家庄和石家庄到北京西,那一段运行得较快?

(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答案】4.4km/mimV1>V2

【解析】解答:

(1)列车由西安驶往北京全程的t=4h37min=277min,s=1216km,由西安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

(2)列车从郑州东到石家庄:

s1=935km

523km=412km,t1=16:

45-15:

24=1h21min=1.35h,平均速度v1=

km/h;石家庄到北京西:

s2=1216km-935km=281km,t2=17:

55-16:

48=1h7min=

h,平均速度v2=

km/h;由以上计算可知:

v1>v2,即列车从郑州东到石家庄运行得较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