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0728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文学理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文学理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文学理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文学理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笔记.docx

《文学理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笔记.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笔记.docx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导论

一、学科归属及研究对象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构成:

语言理论: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汉语

语言运用:

写作

文学:

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几个概念的内涵

1文艺学: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由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构成。

2文学史:

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3文学批评:

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单独考察。

4文学理论:

对文学一般原理、基本概念及相关科学方法的研究。

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

首先,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这个观点与那种认为文学基本上是一系列依年代次序而排列的作品,是历史进程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是有所区别的。

其次,关于文学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不论是作个别的研究,还是作编年的系列的研究—二者之间也要作进一步的区别。

要把上述的两种区别弄清楚,似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看成“文学史”。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32.

二、基本任务

1.文学本质论(文学是什么的基本原理)

1“文学四要素”说

美国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认为文学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几种主要的文学观点

A.模仿说:

将文学理解为对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

“影子的影子”说。

亚里斯多德:

文学来自于对世界的模仿,但比起历史对世界的绝对模仿来说,文学不是模仿具体的人和事,而是按照可然率和必然率来对世界进行模仿的,因而更能揭示生活的一些规律。

亚里斯多德:

“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

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模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而不是相同的方式。

”(《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27.)

亚里斯多德:

“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情,诗要首先追求这个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

”(《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8页)

B.表现说:

文学是作家思想感情的流露、倾吐或表现。

华兹华斯: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抒情歌谣集》1800版序》)

陆机:

“诗缘情而绮靡“(《文赋》)

C.客观说:

把文学作品从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认为其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本。

什克洛夫斯基:

“这样,我们就可以给诗歌下个定义,这是一种困难的、扭曲的话语。

”(《艺术作为一种手法》)

艾略特:

“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转引自《镜与灯》,北大出版社2004,25.)

D.实用说:

强调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将文学看作是以引发读者的必要反应为目的的人工产品。

贺拉斯:

“如果一出毫无益处的戏剧,长老的‘百人连’就会把它驱下舞台;如果这出戏毫无趣味,高傲的青年骑士便会掉头不顾。

寓教于乐,既劝喻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5)

孔子:

“小人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E.体验说:

认为文学只有经过阅读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学,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再创造。

姚斯:

“文学作品并不是对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放映。

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生命。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

文学活动说(我们的看法)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围绕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展开,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而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具有审美性、意识形态性、语言性三种本质属性。

(图)

2、文学理论的其他任务

1文学创作论(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

2作品构成论(作品构成的基本原理)

3文学接受论(文学接受的基本原理)

三、文学理论的品格

1.实践性:

由实践中来;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2.价值取向性:

既是科学的,也是现代的,要站在时代前沿,综合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理论。

四、基本参考书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师大出版社,2006年。

3.刘海安、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吴中杰,《文艺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5.童庆炳,《在历史和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北师大出版社2007年。

6.李泽厚,《美学三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7.朱光潜,《谈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8.朱光潜,《谈美书简》,江苏文艺书版社2007.

9.(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10.(英)拉曼·赛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美国)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

13.(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版。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一、文学源于生活

1.中国古代感物说:

文学起自人的情感变动,人的情感变动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触动。

《礼记·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刘勰《文心雕龙》: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言志,莫非自然。

典型例证:

《离骚》

2.西方模仿说

v文学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复制。

v亚里斯多德:

“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

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模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而不是相同的方式。

”(《诗学》,转引自《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39页,北大出版社2003年)

3、感悟说和模仿说异同

1相异:

A.感物说强调思想感情来愈于主体丰富的人生经验,适于解释抒情。

B.模仿说强调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适于解释叙事。

2相同:

都指出文学来源于生活。

4.评价与运用

1评价:

符合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的思想,具有合理性。

2运用: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A.描写社会现实的文学来自于生活,即使抒发主体情感的文学,其最终源头也来自于生活。

B.正确处理对文学遗产的继承,坚决反对不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从古书出发的复古思潮。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生活本来存在文学艺术原料中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头…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批判地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的借鉴…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二、文学高于生活

1.文学源于生活,却不是机械地复制生活,而是对生活进行概括和提升。

例证:

《高老头》写实的背后是对资本主义赤裸裸金钱关系的揭露;《阿Q正传》虽然有模特,但超越了模特的具体生活状况,而主要描写的是“国民劣根性”:

“精神胜利法”。

巴尔扎克:

“只限于严格摹写现实,一个作家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忠实的、成功的、耐心的或勇敢的描绘人类典型的画家…可是,为了博得凡是艺术家都渴望得到的赞扬,不应该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寻出隐藏在无数人物、情欲和事件总汇底下的意义么?

(《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63.)

2.文学与科学不同,它对生活进行概括和提升,主要目地不是探讨事物后面的规律,而是追寻人生的的价值和意义。

1事物的价值属性和非价值属性。

2科学反映的是事物的非价值属性,追求的是客观真理;文学反映的是事物的价值属性,着重于探讨事物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启迪人去追求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其目的在于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例证:

《高老头》不在于客观地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而在于批判这种关系;《阿Q正传》不在于展示一种“精神胜利法”,而在于批判这种“精神胜利法”,它们的目的都是启迪人更好地去生存。

v价值属性:

以人和人类的存在为前提条件,是事物的功用属性,如实用属性和审美属性。

(玫瑰做香料和玫瑰的美)

v非价值属性:

不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条件,是事物生理性或物理性的自然属性。

(玫瑰的颜色)

三、文学是人学

1.内涵:

A.文学的价值在于启迪人去追求更理想的生活,其目地在于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B.文学与一般社会科学不同:

它以描写人为中心;反映时代也必须在描写人的基础上进行。

2.运用:

要重视人物性格的描写,反对单纯地图解某种社会政治观念,因为这会导致概念化的弊端。

例证:

《子夜》主题先行导致的枯燥;《伤痕》的艺术时效性。

钱谷融:

“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活动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

伟大的诗人,都是本着这样的理想来从事写作的。

(《论“文学是人学”》)

v文学当然是能够,而且也是必然反映现实的。

但我反对把反映现实当做文学的直接的、首要的任务;尤其反对把描写人仅仅当作放映现实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

我认为这样来理解文学文学的任务,是把文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等同起来,是违反文学的性质、特点的。

这样来对待人的描写,是绝写不出真正的人来的,是会使作品流于概念化的。

v除非作家写不出人来,假如写出了真正的人,就必然写出了这个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和当时的复杂社会阶级关系。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四、文学从审美的角度反映生活

1.宗教、伦理道德也是从价值的角度反映生活,它们的目的也是追寻一种更理想的人生状态。

2.文学区别于宗教、伦理道德的内在规定性在审美,它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反映生活。

“肯定文学是一种以价值关系为基础来把握生活的社会意识…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因为建立在价值关系上的社会意识并非只有文学,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同样具有价值属性,它们与文学一样,也反映了客体与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

”(刘海安、孙文宪,《文学理论》,31页)

童庆炳:

“艺术(包括文学)面对着客观事物的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它的对象是什么呢?

它的对象不是客体的单纯的自然属性,否则艺术将变成生物、物理原理的图解…它的对象也不是客体的单纯的宗教价值,否则艺术将变成教义的形象讲解;它的对象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21页,北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审美界说

1人类实践活动导致审美

A.人类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

a.外在自然的人化,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马克思:

“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资本论》,205,1972)

v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

(96,1979)

v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274,200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内在自然的人化:

人的感官逐渐摆脱动物的功利性。

李泽厚:

“动物的感官完全是功利性,只是为了自己的生理生存性的。

人的感官虽然是个体的,受生理欲望支配,但经过长期的‘人化’,逐渐失去了非常狭隘的的维持生理生存的功利性质,再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生理生存的器官。

”(《美学三讲》,469)

c.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建立:

用非功利的眼光,体悟和欣赏内化在外在自然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

审美的基本内涵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审美就是对内化在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体悟和欣赏。

A.从社会美的角度看:

农夫欣赏长势喜人的果树,是欣赏他内化在果树中的智慧;我们敬佩一个扶盲人过马路的同学,是在欣赏蕴藏在这个过程中的美好品德;

B.从自然美的角度看,李白赞赏庐山的瀑布,其实是把与自己的精神生活相一致的“审美感知”——“壮美”——用来形容瀑布;相反,王维则从与自己的精神生活相适应的角度,比较欣赏自然美的宁静,他们欣赏的都是内化在自然界中的自我精神。

3、审美的特征

A.对美好人性的肯定。

审美来自于对内化在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体悟和欣赏,必然导致它对美好人性的肯定,这与宗教从教义的角度否定人的一些美好世俗人性不同。

B.形象性。

审美来自于对内化在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体悟,它是在生动的形象中体悟人的本质力量的,这与伦理道德的直接说教是很不相同的。

蒋孔阳:

“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劳动实践,在外在世界中取得了物质感性形式的存在,变成了具体的形象。

美都是形象,形象性是美的一个基本特点。

(《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96)

C.无功利性:

审美忘情于内化于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美,对于事物,它不取功利实用的态度,与科学、宗教、伦理道德都不相同

D.包融性:

由于审美的形象性,审美总是同时融合了事物的认识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

例证:

《西游记》有美的价值,如孙悟空的勇敢;有认识价值,如有承担才有成功;有道德价值,如孙悟空的忠诚;有政治价值,如对现实生活依靠后台的揭露;有宗教价值,如涉及很多佛教知识。

朱光潜: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不带实用目的…一般人站在实用世界里面,专心去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忘记这个世界是可以当作一幅图画供人欣赏的。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所对付的也还是这个世界,不过自己跳脱实用的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

(一),第2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第二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1.文学的主体性:

1.内涵:

文学总是带有作家的主观情感评价,这称作文学的主体性;

2.原因:

文学的主体性与文学从审美价值关系的角度反映生活密切相关。

2.作家主体的社会属性: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作家总是处于某一社会集团之中的人。

“按自然形成的顺序和时间先后而言,个人与家庭先于城邦;但按照人的本性而言,城邦先于个人和家庭”(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v审美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它是以主体的审美情感为心理中介来与客体建立联系的。

这就决定了审美与一般认识的不同……就反映的目的来看,认识所要判明的是“是什么”,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审美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喜好什么,目的是给人以情感、情绪的影响…正是由于情感反映不同于一般认识反映的这些特点,使得文艺作品无不蕴含着文艺家对现实人生的态度、评价、理想和期盼,必然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文艺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

——王元骧,《论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求实》2005年15期,46页。

三、意识形态的概念

v意识形态是反映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要求、利益和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是属于一定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具有凝聚人的思想,参与共同社会实践的功能。

v例证:

想吃饭——一般思想;吃法——意识形态

《棋王》:

王一生——吃饱;脚卵——吃好

想恋爱——一般思想;爱情观——意识形态

关于《蕙的风》的争论

v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作为反映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是作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和行为规范而存在的,它的作用就是为了凝聚人的思想,把人的行为引导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参与到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去。

——王元骧,《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9辑,2页。

四、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1.理论基础:

由于作家主体是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人,他总是从特定立场评价生活,必然带有他所属的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和愿望,这就导致文学作品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评价总是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例证:

《边城》中的“爱情”

2.运用:

反对文艺是表现普遍人性的观点。

理由一:

理论上说,世界并不存在普遍的人性,具体的人性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

李泽厚:

“个体的具体的人的需要、情欲、存在恰好是抽象的、不存在的,而看来似乎是抽象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却恰好是具体的、历史现实的、真实存在的。

——《美学三讲》,423页。

理由2:

实际中看,文学作品对所谓普遍人性的表现总是特定作家站在特定立场对人性的一种看法,不存在“同一的人性”

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不完全是人的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而是在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样它就不可能完全没有社会伦理的内容…如《孔雀东南飞,《莺莺传》、《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伤逝》、《二月》、《小二黑结婚》等,它们所描写的爱情生活也都是有社会内容的,由于时代的不同,所表现的意义也不完全一样,实在是很难排除社会内容以抽象的“共同人性”来加以概括和说明的。

——王元骧,《关于文学中的“人性”标准》,

《文学评论》2006年2期,9页。

五、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1、文学离不开政治

理由一、从政党政治的角度看,在阶级斗争激烈的时代,文学总是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例证:

《离骚》;《红与黑》;《白毛女》

理由二、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在社会文化领域总是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支配与反支配,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

对此,文学必然有所反映。

例证:

《水浒》对农民起义的直接描写;

《边城》虽然只写到乡村,但暗中针对城市,因而间接写到城乡间的对立。

社会政治的含义比党派政治要宽泛得多。

社会政治关注的核心是人际间存在的权力关系,这个意义上的政治是无所不在的,可以说在凡有人际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政治存焉。

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么当然无所谓政治问题,但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存在就必然存在权力关系,从而也就必然存在政治。

西方的文化研究(比如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关注的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政治(比如男女之间的性别政治、不同民族之间的种族政治等)。

显然,文学必然具有政治性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的意义上说的。

因为文学既然是人学,既然必定描写社会世界与生活世界中的人,那么,它就不可能不涉及(不管多么隐蔽)人际间的权力关系问题。

(陶东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再思考》,《文艺研究》1999年4期,21页)

2、文学具有独立于政治的地位,不是政治的附庸。

鲁迅:

“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

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

”(《文艺与革命》)

6、文化批评(意识形态批评)

1、定义:

以揭示文学文本所隐藏的文化—权力关系为主的批评模式。

2、两种常见模式:

后殖民主义批评:

以揭示西方文化霸权为主的批评模式。

如对张艺谋电影中国场景的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

以反对男性文化霸权为主的批评模式。

如对“三仙姑”打扮的同情,对奥赛罗杀妻的批评。

3、大众文化批评

大众文化:

指当前流行的以大众传媒为承载工具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电视剧、广告、时尚杂志等,它具有商业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等特点。

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

A道德理想主义批评

从文学终极价值关怀的角度,批评大众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倾向。

曹文轩:

“摆开阵势、目标明确并乐此不彼地对崇高加以抨击、嘲弄的大概是王朔。

他几乎将从前作品中所有一切象征着神圣、崇高的形象,以他特有的方式(王朔式的调侃)而将其瞬息之间不费吹灰之力就瓦解掉了…使许多人不能接受他的作品,甚而有贵族化者耻于阅读他的作品,更不肯去认同他。

”(《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89页,北大出版社2002.)

B现代化理论批评

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世俗转型的角度肯定大众文学的进步政治意义。

“(王朔)以特定的话语方式缓解与松弛了意识形态禁忌与生存于其中的个体之间的紧张关系,用反讽、譬喻、偷换主体、“痞子说官话”的言说突破了原有的价值禁忌与权威话语,彰显出非意识形态性。

——叶李,《解构背后—对王朔的一种意识形态分析》

《学术月刊》2007年10期,33页。

C新左派批评

站在底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立场,批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戴锦华:

《大众文化的隐形政治学》,《天涯》1999年2期。

指出现象:

九十年代陡然繁荣之至的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至少在1993—1995年间,不约而同地将自己定位在所谓中产阶级的趣味与消费之上。

这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文化需求,不如说是基于某种有效的文化想象;作为一个倒置的过程,它以自身的强大攻势,在尝试“喂养”、构造中国的中产阶级社群。

(37页)

7、文学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审美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具体的形态中,不存在抽象的意识形态。

(苏联)阿·布罗夫: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显示地存在。

”(转引自童庆炳,《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85页。

2、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含义

含义:

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审美与意识形态互相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例证:

《阿Q正传》

审美的:

形象展示人类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点

意识形态的:

反封建等级制度

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特点

审美无功利性与意识形态功利性的结合。

例证: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审美形象性与意识形态理性的结合。

例证:

老舍《骆驼祥子》

审美情感性与意识形态认识性的结合。

例证:

鲁迅《阿Q正传》

8、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1、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直接受制于经济基础相比,它同时受经济基础、政治法律制度、宗教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

2、文学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表现:

A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荷马史诗、古希腊神话、唐诗宋词。

B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呈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9世纪末期的俄国。

解释: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的,在考察经济发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时,要从具体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文学发展水平说起。

史诗和神话,依赖的是一种虚无的幻想,它只能生存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而不可能生存与高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唐诗宋词随着生活内容的复杂,其特殊的结构形式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19世纪末期俄国的文学发达与当时俄国由于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急速社会生产关系变动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