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0658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一.docx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一.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一.docx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散文一

阅读与鉴赏散文一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卅有堂记

(明)归有光

①沈大中以善书名里中,里中人争客大中。

大中往来荆溪、云阳,富人延之教子。

性独好书,及为歌诗,意洒然不俗也。

卜筑于城东南,取昌黎韩子“辛勤三十年,乃有此屋庐”之语,名其堂曰“卅有”。

②夫其视世之捷取巧得、倏然而至者,大中不为拙邪?

其视世之贪多穷取、缺然日有所冀者,大中不为固邪?

呜呼!

彼徒为物累者也。

天下之物,其可以为吾有者,皆足以为累。

歉于其未有而求之,盈于其既有而不餍。

夫惟其求之之心生,则不餍之意至。

苟能不至于求也,故当其无有,不知其无有;一旦有之,亦适吾适而已矣。

兹其所以能为有者也。

③大中之居,本吾从高祖之南园。

弘治、正德间,从高祖以富侠雄一时。

宾朋杂沓,觞咏其中。

蛾眉翠黛,花木掩映。

夜深人静,环溪之间,弦歌相应也。

鞠为草莽①几年矣,最后乃归于大中。

夫有无之际,其孰能知之哉?

纯甫吴先生雅善大中,为之请记。

予观斯堂之名,有足慨者,遂为书之。

[注]①鞠为草莽:

形容衰败荒凉。

1.对第①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卅有堂主人的性格

B.点出卅有堂选址的原因

C.交代卅有堂的建成时间

D.交代卅有堂的堂名来由

2.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以下不构成对比的一项是()

A.“为物累”者与“适吾适”者

B.昔日的“歉”与今日的“不餍”

C.南园的“花木掩映”与“鞠为草莽”

D.我们家族失去南园与沈大中修筑卅有堂

3.简析第③段作者详写“南园”的目的。

4.请对作者关于“有”的认识加以分析。

【答案】

1.D

2.B

3.写出南园与卅有堂之间的渊源;“南园”由原来的兴盛到后来的荒芜直至易主,用具体例子进一步证明上文关于“有”“无”的议论;同时引发作者对有无变化不可捉摸的感慨。

4.作者认为,“有”“无”是会相互转换的,这种转换取决于是否刻意的“求”。

刻意的“求”,会为物所累,最终失去“有”。

不刻意的“求”,即使处于“无”的状态,因不知其“无”,而等同于“有”;一旦真的拥有,也只是愉悦身心而已,从而成为真正的“有”。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虽然第①段也涉及到堂主人的性格、经历,堂的建址等信息,但是标题是“卅有堂记”,那么,本段的主要意图应该就是“交代卅有堂的堂名来由”。

需要区别“段意”与“段落内容”这两个概念。

所以选D项合适。

故选D。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题干可知,本题是对对比手法的考查,题干要求选出“以下不构成对比的一项”,B项所说的内容不构成对比。

“歉”这里本是“认为自己有所缺”,这与“既有”之后的“不餍”是同一种心态,不构成对比。

作者也说“夫惟其求之之心生,则不餍之意至”。

所以选B。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

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

题干要求分析“第③段作者详写‘南园’的目的”,讨论写作目的,主要从主旨表达与谋篇布局两个角度来回答。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作者写这一段的意图有两个:

一是交待卅有堂的前世今身,一是引发下文的议论“夫有无之际,其孰能知之哉?

”;从主旨表达的角度来分析,作者的目的是从园子的易主来重申自己关于“有”“无”的议论。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

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

所谓“分析作者的认识”,所属考点是“把握全文主旨”。

作者的主旨、观点可能隐含在若干的议论性句子里面(有时甚至隐含在描写、叙述性句子里),需要提取出来,比如:

作者认为,“有”“无”是会相互转换的,这种转换取决于是否刻意的“求”。

其次是对其加以解析,即将解说其内涵,如:

刻意的“求”,会为物所累,最终失去“有”。

不刻意的“求”,即使处于“无”的状态,因不知其“无”,而等同于“有”;一旦真的拥有,也只是愉悦身心而已,从而成为真正的“有”。

这里的解说,是将“有”“无”如何相互转换做了具体剖析。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

基本要点有二:

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 

徐子曰:

“仲尼亟称于水,曰:

‘水哉,水哉!

’何取于水也?

” 

孟子曰: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

(节选自《诸子喻山水》)

5.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是之取尔”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B.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D.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

6.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7.从“不舍昼夜”的流水中,孔子和孟子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感悟?

【答案】

5.A

6.江海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的原因,是它们善于处在百川的下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7.孔子感慨时光如流水,日日夜夜,永不停息;孟子感悟到君子应该像水一样有本源,不能名不副实。

【解析】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

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

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是之取尔”这个句式比较特殊,“之”字作标志的宾语前置,这个句子调整过来是“取是尔”,“是”是代词。

与之相同句子就是“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呀”,“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其它3个选项,A项的“之”是音节助词;B项的“之”是代词;C项的“之”是结构助词。

故选A。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需要正确解释的有“所以”、“百谷”、“下”,分别是“……的原因”、“百川汇集”、“处于……之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判断句要译出来。

虚词“以”是“因为”的意思。

需要提醒的是,这里采用的评分规则是整体评分法,将句子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做整体的理解,所以更强调词句的通顺、连贯与得体。

但同时也避免了“硬译”的尴尬。

较之以往评分的“字字落实”的较真,得分率应该可以上升。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

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

虽然同样属于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但是因为原文有现存的词句可以择取,所以难度并不大,只要能够理解原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起来就可以了。

孔子的感悟是“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是时光的流逝;孟子的感悟是“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即名实应该相符。

【点睛】

文言文翻译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答题技巧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得分点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少改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三槐堂铭

苏轼

天可必乎?

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

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日:

“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面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族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日:

“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样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贵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

天将复兴王氏也欤!

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

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

铭曰:

“鸣呼休哉!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不可必乎必:

肯定,确定

B.而其可必也审矣审:

明白,清楚

C.阜恤厥德皇:

同“遑”,闲暇

D.鸣呼休哉休:

停止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以所见所闻考之徒以吾两人在也

B.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C.何其子孙之多贤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B.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C.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D.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盗路,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大盗,从卒九干,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祭先祖:

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被认为是极恶。

此泛指坏人。

B.谥号产生于西周早期,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行为所给予的一种用以褒贬普恶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文中“太祖”“太宗”即是谧号。

C.契,即契券,古代用来借贷金钱、粮米等财物,用竹木制成,中间刻横画,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

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

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

D.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这种文体-般都是用韵的。

文辞精练,内容简短,构思精巧,朴素而义理深邃,与格言颇为相似,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文章借其德厚施福延及子孙表达了善恶有报的天命观,表达了种槐种德、惩恶扬善的意愿。

B.兵部侍郎晋国公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名,并且辅佐过赵匡胤和赵光义,是文武全才,可惜因为做事太过正直没被封相,但他的儿子懿敏公才高德重,得到福荫,做了宰相。

C.为了进-步突出晋国王公的勋业,作者以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一门功名富贵正面映衬,而以“吾侪小人”反面映衬。

D.就全文看来,文章气脉贯通,从天下之理写到王氏家族,意在宜扬“仁厚忠恕”的德行,不怨天尤人,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带有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是“文以载道”的良好体现。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面不改者,其天定也。

②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

【答案】

8.D

9.C

10.B

11.B

12.B

13.①它起初被围困在蓬蒿之下,遭到牛羊的践踏;但它最终的结果,是四季常青,历经千年仍青翠挺拔,这就是上天意志的最终显示。

②懿敏公的儿子王巩与我曾有过交往,他注重品行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这样来继承他家世代的优良家风,我因此作(这篇)铭(把它)记了下来。

【解析】

8.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D项,休:

美好。

故选D。

9.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题中B项,介词,被/介词,对;C项,代词,他的;D项,大概/如果。

故选C。

10.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论天者”一个词组不要断开;“其定”作“待”的宾语,不要断开;“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结构对称,前后中间断开。

故选B。

11.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B项,“太祖”“太宗”不是谥号,是庙号。

故选B。

12.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他的儿子懿敏公才高德重,得到福荫,做了宰相”错误,文中“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

故选B。

13.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始:

起初;困于蓬蒿:

被动句,被围困在蓬蒿;厄:

践踏;贯四时:

四季常青;游:

交往;文:

名词动用,善于写文章;世:

继承;以是:

因此;铭:

名词动用,作(这篇)铭。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

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

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

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

我听申包胥曾经说过:

“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

”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

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

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

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

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

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

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

“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

”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

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

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

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

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

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

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

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

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

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

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

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

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

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

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

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

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啊,多么美好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平山堂记

(清)全祖望

乾隆二年冬,子以大雪留滞扬州,同人约为平山堂之游。

时方浚运河,小秦淮一带,半为河水所注,又益以雪。

红桥左右园亭半入水中,括木怪石,浮动水面。

予不过平山已六年,堂前万松皆成荫。

徘徊第五泉上,旋酌酒堂东之平楼。

松风吹雪,沁我心脾。

因与坐客言斯堂古迹累迁,而志乘不详。

明陆俨山集云:

“扬州平山胡安定祠乃旧司徒庙改作。

其东别作庙未成。

”元李五峰《过平山堂故址》诗云:

“蜀山有堂今改作,骑马出门西北行,自注:

“今为司徒庙。

”以两公之言合之,元已改平山堂为司徒庙,明又改司徒庙为安定祠,是今之安定祠,乃前此之平山堂。

吾闻扬州故城,跨蜀冈以连雷塘,则平山在城内。

及柴周改作,始为今城。

但故城亦不能尽包蜀冈,故杨行密攻毕师铎,并西山以逼城,西山即蜀冈也。

陆孟俊攻韩令坤,亦屯兵焉。

胡身之曰:

“扬之东南北皆平地,惟蜀冈诸山,西接庐、滁,改扬者率循山而来,据高为垒以临之。

”则故城特逾冈而已。

及城既徙,则山竟在城外。

故李丞相庭芝为间使,鉴前此有据堂瞰城以施攻具者,乃逾山为城以捍之。

即今山后所称堡城者是也。

史亦言李全之攻扬,日坐堂上,俯临州治,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地势甚坪,安能远暾?

岂宋时山址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

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

否则别有飞楼之属欤?

是皆未可知也。

乃若司徒庙中,到祀五神,相传以为茅姓。

考之南北二史,王琳之死寿春,传首秣陵,茅智胜等五人突并其首,颇与庙神数合。

但是时南朝之扬州在秣陵,北朝之扬州在寿春,皆非江都,抑亦讹而置之欤?

或五人者,曾有宿留于此,而得祠欤?

抑别有五神者欤?

又皆未可知也

酒罢,拟踏雪访山后城址,顾风色甚寒,山路又为雪阻,乃归,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

嗟乎!

春风几度,陈迹何常,于之叨叨,得毋为山灵所笑邪?

(选自全祖望《鲒墙亭集》,有删节)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方浚运河浚:

疏通

B.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按:

考察

C.曾有宿留于此,而得祠欤祠:

祠堂

D.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诠:

选择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和友人饮酒时,谈及平山堂在元已改成司徒庙,到明改作胡安定祠,并在其东面新建了座司徒庙。

B.旧扬州城只是跨过蜀冈,但并未将蜀冈全围在城里。

等到旧城迁徙后,蜀冈即西山就全在扬州城外了。

C.李庭芝任军职时,吸取以前有人占据平山堂居高临下攻打扬州城的教训,越过西山修了堡城守卫扬州。

D.作者原本计划踏雪寻访山后扬州城的旧址,但因为天气非常寒冷,山路又被雪封住了,最终未能成行。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宋时山址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

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

(2)春风几度,陈迹何常,予之叨叨,得毋为山灵所笑邪?

17.作者对平山堂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考证?

请根据全文加以概括。

【答案】

14.C

15.A

16.

(1)难道宋朝时这里的山势还挺高,以后天长日久,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低吗?

或许是吸取兵祸的教训,所以铲平它使它的高度降下来吗?

(2)岁月流逝,古迹怎可永在,我的絮絮叨叨的话,恐怕会被山神取笑吧?

17.改建情况,与扬州城位置关系,地势变化,“五神”身份。

【解析】

14.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C,祠:

祭祀。

故答案选C。

1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选项A,“到明改作胡安定祠”理解有误。

原文说的是:

以两公之言合之,元已改平山堂为司徒庙,明又改司徒庙为安定祠,是今之安定祠,乃前此之平山堂。

故答案选A。

1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

(1)“岂”难道“岁久”天长日久“或”或许“故”所以。

(2)“陈迹”古迹“何常”怎可永在“叨叨”絮絮叨叨“为”被。

17.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