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本语句小结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0617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课本语句小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物课本语句小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物课本语句小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物课本语句小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物课本语句小结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课本语句小结1.docx

《生物课本语句小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课本语句小结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课本语句小结1.docx

生物课本语句小结1

生物常考课本语句小结(修改)

说明:

蓝色:

增加部分红色:

修改部分黄色:

可删除

下阶段的填空默写以此为准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例如,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以细胞增殖和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和变异。

由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化,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呈现多样性。

2、真核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课本介绍的易混淆的真核生物:

动物、植物、酵母菌、霉菌、绿藻、水绵,原核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藻(颤藻、发菜)、念珠藻。

3、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4、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5、大量元素:

C、H、O、N、P、S、K、Ca、Mg

6、蛋白质的多样性:

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7、核酸的功能:

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8、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9、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10、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11、生物大分子:

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12、小麦种子燃烧的灰烬是:

无机盐

13、无机盐的功能:

是细胞内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14、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15、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16、细胞膜的功能: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7、细胞壁的成分:

纤维素和果胶。

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18、分离细胞器的方法:

差速离心法

19、内质网的功能:

蛋白质的加工,脂质的合成“车间”

20、高尔基体功能:

主要对来自内质网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发送”。

与动物分泌物的形成,与植物细胞壁、溶酶体、液泡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21、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的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有关。

22、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实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的

合成和运输

 

23、生物膜的功能:

(1)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中起决定性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3)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24、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5、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6、1972年桑格和尼克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糖被的功能:

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27、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

动物体内酶最适宜pH大多在6.5—8.0之间,胃蛋白酶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过酸、过碱、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永久失活,低温降低酶活性,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下保存。

28、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细胞中它与ADP的相互转化实现贮能和放能。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29、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具膜细胞器

30、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使内膜面积增加,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增大膜面积。

31、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只在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时产生ATP)。

葡萄糖大部分的能量则贮存在酒精或乳酸中。

在微生物中也可称为发酵。

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2、硝化细菌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将氨转化为亚硝酸是硝化作用,为化能合成作用提供能量。

33、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原因:

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肥所产生的CO2、无机盐可使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提高。

34、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整个过程都存在同源染色体。

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形成姐妹染色单体,DNA加倍)。

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散乱分布)、形成纺锤体,核仁、核膜逐渐消失;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清晰,易于观察;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使细胞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每一套与分裂前亲代染色体的形态数目也相同;末期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特点:

持久性(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稳定性(遗传物质同、一般不可逆)根本原因是细胞中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

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完整个体的潜能,叫做细胞的全能性。

根本原因是细胞具有本物种全部的遗传信息。

离体植物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经脱分化、再分化成个体。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体积的增大导致表面积相对缩小,影响细胞代谢。

35、细胞衰老的特征:

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②细胞内多种酶活性下降。

③色素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④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6、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的凋亡完成的。

细胞凋亡对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7、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集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就是癌细胞。

癌细胞的特征:

能够无限增殖,

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糖蛋白质等物质关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易扩散和转移。

38、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39、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两个遗传定律,应用了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0、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交换,产生基因重组。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

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其中一半染色体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摩尔根应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表现鱼果蝇眼色的遗传非常相似,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42、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思路:

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方法:

提纯、分离和鉴定。

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的进行。

43、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表达是指: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45、tRNA的功能:

运输氨基酸,识别密码子

4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7、四环素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它们有的能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形成,有的能阻止tRNA和mRNA结合。

48、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普遍发生的,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突变频率低,多数有害少数有利、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者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49、人工诱导多倍体可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50、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形成纺锤体,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单倍体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幼苗经过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纯合植株。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51、产前诊断:

羊水检查、B超检查、基因诊断、孕妇血细胞检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的类型有:

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52、人们对青霉菌多次进行X射线、紫外线照射及综合处理,培育出高产青霉菌菌株。

5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向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54、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共同进化的结果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55、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基因多样性(分子水平)、物种多样性(个体水平)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群体水平)。

56、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所谓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7、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8、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变化的原因:

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59、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60、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61、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

6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64、兴奋在神纤维上的传导(双向)、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65、正常人的血糖浓度:

0.8—1.2g/L(80—120mg/dL)

66、胰岛素的功能: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胰高血糖素功能:

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67、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

68、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微量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体内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69、记忆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新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快速使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70、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71、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监控、清除,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对机体的稳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脊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人体的三道防线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完成。

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完成。

体液免疫:

感应阶段(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B细胞)

反应阶段(B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细胞免疫

感应阶段(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

反应阶段(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增强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并和靶细胞紧密结合,使靶细胞裂解而死亡,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

72、免疫系统疾病: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免疫缺陷症(艾滋病)

73、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反应特点是: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7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等。

75、生长素的运输:

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76、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如:

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

(茎的背地性生长不属于两重性的表现)

77、顶端优势: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部位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去顶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下降,侧芽发育成侧枝)

78、由植物体内特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的萌发;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能产生淀粉酶

79、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出现K值的原因是: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

80、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8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分层。

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由差异,常呈镶嵌分布。

(水平结构也可以相同)。

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如“果树——草菇结构”:

该结构就是利用果树种群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

草菇利用这种适宜的环境条件生长发育。

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给果树提供了营养。

类似的结构还有玉米—食用菌结构或甘蔗—食用菌结构等。

“桉树—菠萝结构”:

桉树是一种深根性树种,而菠萝的绝大部分根系分布在地表10~20cm的范围内。

两种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养分。

同时,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

82、种群密度的调查:

植物:

样方法动物:

标志重捕法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取样器取样采集、调查的方法。

丰富度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研究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

研究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8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84、生态系统的结构:

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构成。

其组成成分包括: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②生产者: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③消费者: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④分解者:

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8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氨等),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8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

8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太阳能或现成有机物),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8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89、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90、生态农业的建立不仅减少了化肥的用量,净化了环境,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人和家畜、家禽的发病率。

91、信息传递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③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9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和恢复力稳定性(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在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如果河流与土壤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可以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如果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这些河流或土壤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93、生物多样性是指: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9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9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最有效的措施是:

就地保护

96、基因的表达是指: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97、单克隆抗体的特点: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单克隆抗体在诊断应用上,具有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