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名校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名校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名校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翘首(qiáo)湔雪(qián)婆娑(suō)山川相缪(liáo)
B.和煦(xù)罗绮(qǐ)踟蹰(zhí)日薄西山(bó)
C.彳亍(chù)莠民(xiù)打诨(hùn)呱呱而泣(ɡū)
D.抛锚(máo)咋舌(zé)玷污(diàn)游目骋怀(chěnɡ)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肃穆害臊天理昭彰不寒而粟
B.寂廖眷属相濡以沫面面相觑
C.凄婉倏忽心安理得漫不经心
D.暴躁亵渎语无仑次含辛茹苦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①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②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
摒弃功利性③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④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⑤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
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在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⑥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其实这
而
要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能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却
会
/
可能
就是
D
这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A.AB.BC.CD.D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年我从这里经过,到处还是一片荒野,曾几何时,一幢幢高大的楼房已拔地而起,昔日的景像再也见不到了。
B.篝火熄灭后,我们正准备回帐篷里睡觉,忽然从树林深处传来凄厉的叫喊声,我们不禁毛骨悚然。
C.我们正在操场上玩耍,这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上课铃声响了,那声音在教室里回响了好久好久。
D.不要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若你过量开采,说不定哪一天,它就给你点颜色瞧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举酒属客属:
劝酒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
正,端坐
B.①舅夺母志夺:
强行改变②夙婴疾病婴:
危害
C.①迨诸父异爨迨:
等到②其制稍异于前制:
制度
D.①感慨系之矣系:
附着②其致一也致:
得到
7.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②曾不知老之将至
B.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C.①虽一毫而莫取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别悲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舞幽壑之潜蛟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臣具以表闻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示例一致的一项是()
示例: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A.而今安在哉?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0.下列各句中,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文:
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译文:
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东西,以后你应该用得到它。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向上看到天空的广阔,向下看到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因此纵目观览,开畅胸怀,足够用来穷尽视听的愉悦,实在快乐啊。
1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作者报道集中营时以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无须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B.《雨巷》中“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个句子,化视觉形象为一种听觉感受,似乎连目光也忧郁、惆怅得发出了叹息声。
这样写,不仅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也写岀了忧郁之深、忧郁之动人。
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C.《铸剑》第二节写人们拥挤着看国王的出游,看“干瘪脸少年”对眉间尺的纠缠,第四节写人们争相“瞻仰”国王出丧。
这种“看客”现象在鲁迅眼里正是“国民劣根性”的一种表现,看客的无聊、愚昧、麻木都是鲁迅所极力批判的。
D.《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很有新意,以一个少年的感知和口吻来讲述出门远行的遭遇。
比如:
“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里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12.依次填入下列句后横线上的语句,顺序妥当的一项是()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爱它们的“清”和“远”。
,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晃动
A.②④⑤③①B.②④①③⑤C.③①⑤④②D.③⑤①②④
1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天气炎热,同学非要请我吃冰淇淋,我只好笑纳了。
B.小明对王老师说:
“您是学界泰斗,还请您能不吝赐教。
”
C.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华同学荣幸地加入我们班级。
D.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
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那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
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
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
萧何曰: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竟酒,后。
吕公曰: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
“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妪何哭,妪曰:
“人杀吾子。
”人曰:
“妪子何为见杀?
”妪曰: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
后人至,高祖觉。
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高祖常徭咸阳徭:
服徭役
B.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
与……交好
C.从之客,因家焉家:
安家
D.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坐:
坐下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B.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C.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D.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
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2)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纵一苇之所如如:
到……去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
遗弃
C.渺渺兮予怀怀:
怀念
D.倚歌而和之和:
应和
20.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既望:
已经过了望日,即农历每月十六日。
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另外,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羽化而登仙”,道家认为成仙的人可以身生羽翼,变化飞行,所以称成仙为羽化。
21.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然后用极其优美的笔调描画出一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的美好景色,为下文生发感慨做了很好的铺垫。
B.第二段紧承上文。
主客舟中对酌,酒酣耳热后“扣舷而歌之”。
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忧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
C.文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D.关于箫声的描写,既有对音乐形象的描摹,又有对音乐效果的渲染。
比较而言,对音乐形象的描摹略,而对音乐效果的渲染详。
评卷人
得分
四、情景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并由此过渡到“送别”。
(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 ”一联,采用拟人化描写,表达对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范仲淹在《渔家傲》中“____,____”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评卷人
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
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
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
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
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
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
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
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
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
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
心想:
“这种玩艺没有意思。
”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
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
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
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
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
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
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
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
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
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
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
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
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
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
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
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
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
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
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
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23.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
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
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D.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
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4.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25.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
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6.仿照画线的句子,补写语句,使其与画线句构成排比。
要求:
语意连贯,风格统一。
文学经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它是朱自清《背影》里父亲饱经风霜的背影,____,____。
文学经典经得起我们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就是一次新的意义挖掘。
评卷人
得分
七、命题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叫做定格。
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
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也存留着许多定格的瞬间,或者美丽或者感动或者震撼或者……
请以“定格”为题,自定角度,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有生动的描写和抒情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答案
1.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A项,“湔”读jiān;B项,“踟”读chí;C项,“莠”读yǒu。
故选D项。
2.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对于字形类题目,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形,特别是形近字,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
A项,不寒而粟——不寒而栗;B项,寂廖——寂寥;D项,语无仑次——语无伦次。
故选C项。
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到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又考查到辨析词语,而且对词语的考查既涉及实词又涉及虚词,有一定的难度。
①考查到语言连贯,解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
本题所要填写的内容既要总结上文,又要体现出转折的意思引起下文,所以应选“这其实”。
②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因此处上下文之间衔接紧密,所以依据语言表达简明的原则,不应再填入内容。
③考查词语辨析,从语境来看,上下文之间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而所给的四个词语“要”“能”“会”“就是”中,“能”和“会”皆符合要求,再从语气上辨析,“能”的语气更强烈一些,应为首选。
④考查词语辨析,从下文“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来看,此处应填“认为”。
⑤考查关联词语辨析,此处上下文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应填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排除CD两项;再考虑到下文“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是上文“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可确定此处应选“因为”。
⑥考查关联词语辨析,联系下文与“也”搭配,可排除A项。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
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A项,“曾几何时”,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
符合语境。
B项,“毛骨悚然”,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十分恐惧。
符合语境。
C项,“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多形容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此处形容“上课铃声”,不合语境。
D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形容非常丰富。
符合语境。
故选C项。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