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9913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4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开始真正涉及哲学基本问题,它对学好以下几个单元起了基础性作用。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

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四课分为两个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

第一目由“上帝创世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论证得出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二目从人的起源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分为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易传》里的一段话引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目通过元素的发现经历探究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五课分为两个框题: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

第一目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三目是从意识反映的对象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

第一目从人与动物的比较,重点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目通过“面对石头与电脑”的问题探究,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目实际上是讲了方法论的运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六课分为两个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

第一目重点讲了真理是客观的;第二目是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第三目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认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二、知识结构:

世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探索世界的本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本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

把握思维的奥妙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的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实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及其特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求索真理的历程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单元导语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人能不能认识世界?

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

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1课时)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

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

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2、什么是物质。

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究物质的科学含义。

◇课堂探究:

(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

(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

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

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课堂练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R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

答案:

1.D2.A解析:

第1题,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故选D;第2题,②④⑥都是主观的,①③⑤符合题意。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

(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探究提示:

(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课堂练习:

有人断言:

“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解析:

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

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问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可见,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课堂练习:

1、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这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2、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这一事实说明()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

1.C2.B

解析:

第1题,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2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故选B。

 

2019-2020年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0新人教版必修4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运用:

(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从世界物质性出发,结合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实例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学习重点、难点】

   

(1)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知识梳理】

   

(一) 知识网络

   

(二)预习导读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     和      ,它们都是            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指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物质概念概括了                               ,而不是指                           。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          。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     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      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和           。

这三者都是            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

   (3)自然界是       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      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     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

   3.预习思考: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太湖无锡流域大面积蓝藻xx年5月底爆发,近百万市民家中的自来水无法饮用。

这一事件成为促使我国东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标志性事件。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xx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年。

xx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而关键的抉择。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就是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谈一谈该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2)什么是物质。

   物质的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

从三个方面理解物质的含义

   ①从物质的含义可以看出物质具有的属性: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客观实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而上学性。

   思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体现的道理有哪些?

   ③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

   联系:

   思考"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体现的道理是:

 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

(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探究提示:

学生阅读回答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结: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知识疑点】

   1.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注意这两个概念中的用词不要混淆。

   2.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课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断言:

"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C.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这提醒我们                                                 (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物质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

   A.物质就是看得见的客观实在,其形态千变万化     B.物质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总和

   C.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物质是对万事万物所有属性的概括和总结

   5.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