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9906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docx

《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docx

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

高考《行星地球》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地位于新加坡(1°16′N,103°50′E)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解析:

从经度上看,新加坡为103°50′E,甲地在51°E以东,故甲地在新加坡西方;从纬度上看,新加坡在1°16′N,而甲地位于25°N~26°N之间,故甲地在新加坡北方。

综合分析,甲地位于新加坡西北方向。

答案:

C

2.该国国土面积约为(  )

A.0.11万km2     B.1.1万km2

C.11万km2D.110万km2

解析:

根据图中比例尺和轮廓可大约确定出该国东西为3×24km,南北长大约为6×24km,故面积约为10368km2。

答案:

B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5题。

3.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图中四个居民点均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河谷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易受水患影响。

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受水患影响小。

答案:

A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①~②段从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解析:

图中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的点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地;M点与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

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示,河流①~②段从西南流向东北;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

答案:

D

5.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368mB.488mC.678mD.708m

解析:

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

400m≤h<600m。

答案:

B

(2010·北京东城区模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

据此完成6~9题。

6.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可以描述为(  )

①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②地球是河外星系的组成部分 ③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 ④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远的一颗行星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解析:

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地球与其他天体组成太阳系,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都属于类地行星,它是距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地球是银河系的组成部分,不属于河外星系。

答案:

A

7.太阳活动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而导致(  )

A.“磁暴”现象B.极光现象

C.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现象D.耀斑现象

解析:

太阳活动发出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的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从而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答案:

C

8.下列叙述,与地球特殊性成因无关的是(  )

A.地球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B.大气的热力作用

C.日地距离适中D.地球有一颗卫星

解析: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其原因是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地球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会过分剧烈;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温度,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温度。

地球有一颗卫星对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形成和发展无直接的关系。

答案:

D

9.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是(  )

①大气环流 ②金属矿产资源 ③地震 ④风海流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

大气运动是地表冷热不均导致的,所以大气环流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风海流是由大气环流中的信风与西风导致的,它与太阳辐射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

C

(2008·天津高考)读从宇宙空间拍摄的地球和月球照片,回答10~11题。

10.专家认为,地球也应像月球一样,曾遭受许多陨石撞击,而目前陆地表面却很少发现明显的陨石坑。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  )

A.月球阻挡B.地质作用改造

C.地表布满岩石D.地表水体覆盖

解析:

地表形态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等),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答案:

B

11.在白天,图中地球上空大片浓密的云层,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利于(  )

A.地表水分蒸发B.近地面空气对流

C.大气对地面的保温D.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

解析: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表水蒸发减弱,使近地面温差减小,对流减弱,削弱了紫外线到达地面。

云层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加强。

答案:

C

 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于2008年10月22日升空,11月8日进入绕月轨道。

其后经过多次机动降轨,使轨道远月点高度从7502公里降到100公里,近月点高度从200公里降到100公里,由初始的椭圆形工作轨道最终变为圆形轨道。

据此回答12~13题。

12.“月船1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  )

①ab段 ②cd段 ③gh段 ④ef段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10月22日处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

从图上分析,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应为从北极上空俯视图。

当地轴“右倾”时,b处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夏至日,顺着地球的公转方向,a、b、c、d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同理可推知g、h、e、f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答案:

D

13.“月船1号”在绕月轨道上运行,无动力作用时,其公转速度(  )

①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较快②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较慢

③公转速度始终不变④在圆形轨道上时快时慢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月船1号”绕月运动特征,应类似于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其在近月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快,在远月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慢。

答案:

A

下图中弧AOB是赤道上的一段,A点位于B点的正西方,弦AB的长度刚好等于地球的半径,且赤道上弧AOB所示地区属于3月12日,赤道其余地区为3月13日。

读图回答14~15题。

14.A点与B点之间的经度差是(  )

A.30°B.60°C.150°D.180°

解析:

此题难度中等,主要通过地球的半径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概念的建构能力。

由情境条件中的弧AOB是赤道上的一段及弦AB的长度刚好等于地球的半径,可以推知,A点与B点之间的经度差是60°。

答案:

B

15.此时,关于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伦敦(零时区)时间为3月13日6时B.纽约(西五区)时间为3月12日3时

C.北京时间为3月13日16时D.洛杉矶(西八区)时间为3月13日12时

解析:

此题难度中等,主要通过空间推理,考查考生的时间计算能力。

通过情境中的A点位于B点的正西方及赤道上弧AOB所示地区属于3月12日,赤道其余地区为3月13日等条件,可以推知A点所在经度为180°,则B点为120°W,洛杉矶(西八区)时间为3月13日0时,伦敦时间为3月13日8时,纽约时间为3月13日3时,北京时间为3月13日16时。

答案:

C

右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是晨线,CD是日界线。

读图完成16~17题。

16.此图显示的是(  )

A.北半球全图B.南半球全图

C.东半球全图D.西半球全图

解析:

由图中的135°W经线及CD为日界线可知,该图的中心点为南极点;由AB是晨线且A、B的经度差为90°可知,最外的大圆为赤道。

故该图表示南半球全图。

答案:

B

17.此刻北京时间是(  )

A.6月22日11时B.12月22日11时

C.6月22日23时D.12月22日23时

解析:

此时的晨线与赤道交于A点,即45°E经线为6时,可计算出,此时的北京时间为11时;从图中还可看出,南极圈及以内发生了极昼。

故此刻的北京时间应是12月22日11时。

答案:

B

(2009·广东文基)右图中a为晨昏线,c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

读图回答18~19题。

18.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

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C.b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解析: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出现在春秋二分日,此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答案:

A

19.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

解析:

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物体无偏移现象,运动方向保持初始运动方向。

答案:

C

 下表中所列的是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差(即一年中昼长最大值-昼长最小值)。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20~22题。

昼长差

0

5小时30分

13小时56分

24小时

20.四地中属于寒带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丁地昼长差为24小时,为极圈内的点,位于寒带中。

答案:

D

21.四地所处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丁丙甲乙D.丁丙乙甲

解析:

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可知,昼长差从赤道(0小时)到极圈(24小时),逐渐增大。

答案:

D

22.乙地的最短昼长值是(  )

A.9小时15分B.8小时35分C.10小时25分D.14小时45分

解析:

因为任何地点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昼长和为24小时,设最长昼长为x,则最短昼长为24-x,利用x-(24-x)=5小时30分,可求出x为14小时45分,最短昼长为24-14小时45分=9小时15分。

答案:

A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如下)。

读图,回答第23题。

23.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

A.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解析:

②地位于南回归线上,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即12月22日(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正要北返。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排除A;此时①③④地正午时的太阳均在南方,排除B;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是冬季,因此不可能天气炎热,排除C。

答案:

D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24~25题。

2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25.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图中C层B.图中G层C.软流层D.下地幔

解析:

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

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选项中应是横波速度减为0。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4.C 25.C

2011福建卷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26~28题。

图3

26.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海陆轮廓形状可知该区域为北极地区,读图可知①地西侧气压高于东侧,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可知①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27.与①地相比,②地

A.气温年较差较小B.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昼长年变化较小D.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答案】D【解析】与①地相比,②地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昼长年变化较大、气温年较差较大,②地经度为90°E,向东离180°近,①地经度为90°W,向东离180°远,②地所以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28.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A.1月B.2月C.7月D.8月

【答案】A【解析】从图中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可知②地位于亚欧大陆,在亚欧大陆内部出现高压中心,则为北半球冬季,又由于虚线为晨昏线,且与70°N相切,即可推出太阳直射在20°S(太阳直射在23°26′S较近),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26′S,则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1月。

 

2011重庆卷 本地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左右日出,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约83°,回答29-30题。

29.该地最可能是

A.北京B.沈阳C.成都D.海口

【答案】C【解析】根据“6月22日北京时间13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可计算出该地的经度约105°E,根据“6月22日13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约83°”,可计算出该地的纬度约为30°26′N,因此答案选C。

30.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布依诺斯艾利(西四区)的区时约为

A.6月21日9时B.6月21日21时C.6月22日9时D.6月22日21时

【答案】B【解析】根据该地北京时间6点左右日出(太阳高度为0°),13时达到正午,且正午的太阳高度为83°可推算出太阳每小时约升高12°,当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北京时间应该为6月22日9时,所以可计算出西四区的区时为9-(8+4)=-3时,即6月21日21时。

2011江苏卷

表1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31~32题。

表1

 时间地点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9:

00

23:

00

8:

58

23:

02

7:

19

18:

41

7:

20

18:

40

5:

40

18:

48

5:

39

18:

49

3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

【答案】B【解析】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出①②③三地在当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11小时22分、13小时8分,在次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4分、11小时20分、13小时10分,根据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距越大的原理,可知,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是①③②。

3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答案】C【解析】若③地为北京,③地在当日的昼长13小时8分,次日昼长13小时10分,北京昼长夜短,且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各地昼夜长短相差不是最小。

2011北京卷 读图4,回答第33、34题。

33.图中各点最可能表示世界

A.主要能源矿产产地B.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C.自然和文化遗产地D.近10年7级以上地震震中 

【答案】D【解析】以经纬网分布图为情景,考察能源、人口、自然和文化遗产、地震、正午太阳高度角、日出时间、昼夜长短、南极科考等知识点,覆盖度很大,同时又密切联系热点知识,考察综合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第5题根据经纬网及点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不难得出结论。

34.在6月到8月期间,

A.正午太阳高度角①比②小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

C.④地白昼时间逐渐增加D.便于在⑤地开展科学考察

【答案】B【解析】该题考察地球知识,有一定难度,但仍然属于传统主干知识,设问深度仅限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层面,考生只要认真读图,运用所学知识就能很好解答。

①为北纬30°,②为南纬15°,6至8月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根据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①的太阳高度角总体大于②,排除A;④地位于北半球,根据昼夜长短变化规律,6至8月间,其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为先变短后变长,排除C;⑤位于南极附近,最佳考察季节应该为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点应该在南半球,排除D;①③经度基本相同,但①比③昼长,故日出时间早。

 2011天津卷为了引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行动,倡议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20:

30~21:

30熄灯一小时。

35.若将此行动在一年中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建议行动日期应选在

A.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B.7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D.12月的第四个星期六

【解析】此题考查全球各国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些纬度高的国家甚至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所以此行动在一年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则要求使得高纬度国家没有极昼极夜,即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

结合选项,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正好满足条件。

 2011安徽卷图11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36-37题

36.该地可能是

A.刚果盆地B.撒哈拉沙漠南缘C.巴西高原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37.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

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

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

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36.D和37.C

【点拨】本题组是变通的地球运动,很精彩。

由于无论冬夏太阳都从南方入射,因而这里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和北极圈以南。

本题组答案容易获得。

我们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

建筑景观:

美国的别墅或自家小区的屋顶,这就是命题的背景。

安徽卷前两年的题目就有关于“光照的生活意义”的呈现,“山坡”问题、楼房采光问题等,今年的这组题目,应该是上述命题思想的发扬光大,即地球运动的问题是基于地球上能量分布和变化的背景来研究的,而不是为了提高难度而设计的脑筋急转弯或仅剩下几个点或线的纯数学游戏。

如此命题,立意高远,学生身在考场,也能体会地理的美妙。

本题组堪称“地球运动”一类试题的典范之作。

纯粹的几何演算能是地理吗?

我们还喜欢我们的家吗?

那么观察一下吧。

它有哪些功能?

落实得如何?

怎样完善?

2011上海卷2 38.2011年5月4日《文汇报》报道,又有4颗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

读右图,这几颗小行星所在的小行星带位于太阳系的()。

 

  A.金星轨道与地球轨道之间

  B.木星轨道与土星轨道之间

  C.地球轨道与火星轨道之间

  D.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2011上海卷

(一)“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月球资源,探索太空的新时代,人类的美好愿望准将变为现实。

39.月球的表面形态给人类深刻印象。

下列因素中,影响月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的能量     B.地球的引力    C.陨石的撞击     D.太阳风侵袭

【答案】C解析】:

月球因为无大气层的保护,月表形态多“陨石坑”,是事实信息。

40.若科学家在未来的月球表面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其利用的月球表面特殊条件是

 ①若重力     ②超高温      ③低辐射      ④高真空

【答案】D【解析】考查月球环境特点:

强辐射、超真空和失重(人教版痕迹)

41.月球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

其主要原因是二者的

 A.质量差异      B.形态差异    C.自转差异    D.公转差异

【答案】A【解析】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行星,质量较大,绕恒星太阳公转。

地球由于质量大于月球,因此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有自己的大气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面。

 2011四川卷图4为经纬网图。

图中A点位于南纬68度,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

据题设条件回答42-43题。

42.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

A.圣保罗B.华盛顿C.开普敦D.莫斯科

4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日,大约在7月中旬

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

【解析】该题以晨昏线为切入点考查了与地球运动有关的日期、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季节、日出日落方位、河流补给等知识,图示区域在赤道以南,此刻,北京处于白昼,AB线以西是白昼,表明太阳直射22°N,是北半球的夏季,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太阳直射向南移动,南半球的昼越来越长,150°W是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为18:

00,东12区=16:

00,华盛顿(76°W,西五区)为23:

00,不与北京在同一日期内(或0点经线=60°W,从60°W向东到180°与北京在同一日期内,华盛顿不在这经度范围内。

);太阳直射22°N接近6月22日,该季节全球太阳都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正值尼罗河丰水期,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

答案42.B43.D

2011 山东卷图2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

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

读图回答44题。

44.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  C  )

【答案】C【解析】从提干可知①处为东经450,当地日出时世界时(零时区)为4点可得地方时为7点昼长10小时,当地(马达加斯加)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太阳直射北半球故选C。

2011 浙江卷45.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的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A.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反

C.M、Q1、Q2三点位于同一经线上

D.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46.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是Q1、Q2

与L1这两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解析】【答案】45.A  46.B

【考查的知识点】光照图绘画;昼夜长短判断;经度估算;地方时计算。

【解题思路1】45、已知Q1在M点东北方,若MQ1要同在晨线上,则晨线走向为东北—西南,为北半球夏半年。

作图如下,Q1、Q2之间经度差最大值为180°。

Q1、Q2两点在同一经线圈上,两点间最短路线大圆劣弧必过北极点,A正确。

M、Q1之间经度差必须是180°时,它们之间连线才会与地轴相交。

Q1、Q2两点正午“日出”,直立物日影朝北。

46、若两点同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则Q1点的地方时为12h,Q2点的地方时为0h,M点地方时为6h,不符合Q1、Q2与L2的地方时差不等的题意要求。

Q1、Q2两点经度差的取值范围不超过180°,角Q1MQ2不超过47°,可能都位于东半球,也可能在同一时区,也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解题思路2】

45、Q1、Q2经度差最大可能为180°,并且可以画出如下图证明。

因此得知Q1、Q2为同一经线圈。

选A。

46、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当晨线经过M、Q1时可以得出Q1日出早于6点,昼长夜短;②当晨线经过M、Q2时,Q1日出晚于6点,昼短夜长;③Q1、Q2与M的时差不相等。

只要符合以上条件的答案即可。

A选项中,当如果都为晨昏线与纬线切点(必是晨线),则Q2地方时为0点(昼长夜短),而M点地方时为6点,时差6小时;Q1地方时为12点(昼短夜长),而M点地方时为6点,则Q1、Q2与M的时差相同,不符合条件③,排除。

由于符合以上3个条件的可能性很多,Q1、Q2可以无限接近,因此CD排除,选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47.(17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