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934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docx

《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docx

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

中国古代史学生易错题举例分析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D。

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但分封制在历史上并没有从此消失,刘邦、项羽、明太祖都曾经推行过分封制。

    2.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在政治上的最突出表现是:

    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奴隶起义频繁

    [分析]学生易错选A。

奴隶社会崩溃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是分封制的瓦解,C项反映的正是分封制瓦解的情况。

各诸侯国的变法是加速奴隶社会崩溃的因素,不是表现。

    3.战国时期新兴封建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多  B.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中心

    C.成为诸侯国的都城  D.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分析]学生易错选B。

B、C项说的是同一层意思,如果选B就没有理由不选C。

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对政治中心有依赖性,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往往是政治中心,然而这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中心,并不全都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城市,譬如咸阳。

只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形成新兴的封建城市,没有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当时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是:

    ①奖励军功②奖励耕织③重农抑商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A。

题目强调的是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重农抑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燔诗书而明法令”有利于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它们的消极影响要到以后才逐渐暴露出来。

    5.商鞅变法时,制作“铜方升”这一“标准器”的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做准备

    [分析]学生易错选D。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商鞅变法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

“为秦统一六国做准备”是整个变法产生的影响,制作“铜方升”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

    6.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老子学说精华的是: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B。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②④反映的正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而①③反映的是老子的客观唯心论思想。

    7.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分析]学生易错选B。

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反映的是思想控制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百家争鸣”与国家分裂、“独尊儒术”与国家统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8.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秦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C.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铜钱仿照的式样

    D.秦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分析]学生易错选B。

圆形方孔钱的使用是从秦国就开始的,所以从秦朝开始是错误的;秦国已实行郡县制度,但在全国推行是在秦朝,所以B是正确的。

    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  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决

    [分析]学生易错选B。

“废分封、立郡县”的决策既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也有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目的,但B从属于C。

    10.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

    A.中央机构   B.地方建制   C.皇帝权力   D.独尊儒术

    [分析]学生易错选D。

题目要求从中央集权体制角度进行比较,秦朝推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制。

从加强思想控制的角度看,西汉与秦朝是相似的,都是尊崇一家学说而排斥其他学说。

    11.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

    ①张骞通西域②甘英出使大秦③倭奴国王遣使来汉④安敦遣使来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A。

张骞通西域属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属于中外交往的范畴。

    12.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

    ①社会动荡②佛教的欺骗性③人民饱受战争之苦④统治阶级的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D。

佛教的欺骗性是佛教广泛传播的条件,但不是社会条件。

    1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学艺术的发展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这一观点的是:

    A.王羲之作《兰亭序》  B.顾恺之画《洛神赋图》

    C.陶渊明作

    [分析]学生易错选D。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确实反映了“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但不属于文学艺术作品。

    14.唐初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其后的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封建经济基础   B.变革生产方式

    C.调整生产关系   D.调整上层建筑

    [分析]学生易错选A。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些非历史概念的大致含义。

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都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所以C项正确。

租庸调制、两税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但是起不到加强经济基础的作用,所以A项不成立。

    15.以下各项与农田灌溉相关的有:

    ①都江堰②郑国渠③江南河④翻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B。

江南河是大运河的一段,主要功能是运输,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它的灌溉功能。

大运河的开通,同时有利于运河沿岸地区的灌溉。

    16.“檐剪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

    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分析]学生易错选B。

饮茶风气盛行的当是唐朝,陶渊明的时代是开始盛行,而且根据诗歌通俗易懂的风格,大概也能推测出是白居易。

    17.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的优劣   B.封建制度的强化

    C.封建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分析]学生易错选D。

唐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处处主动,而两宋在处理民族问题中处处被动,归根结底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民族政策的差异也跟实力相关。

    18.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A.提高皇权  B.削弱地方权力  C.分化事权  D.削夺将帅兵权

    [分析]学生易错选C。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实采用了分化事权的方法,但隋唐、明朝也曾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

相对于隋唐主要分割相权,明朝既分相权也分地方权力,北宋主要是分割、削弱地方权力来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19.北宋时期,进士科主要考:

    A.诗赋  B.经义和时务策  C.考律令、断案  D.四书五经

    [分析]学生易错选C。

考律令、断案的是明法科。

    20.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式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寓兵于民,减少军费开支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D。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意思是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③的着眼点是减少开支,不是增加收入的问契丹任用。

    21.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西夏仿宋朝制度建立官制等措施,其最大的历史作用是:

    A.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   B.有利于巩固少数民族政权

    C.使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   D.有利于缓和紧张的民族关系

    [分析]学生易错选A。

A项命题不成立辽、夏时期,多民族国家是分裂的而不是统一的。

    22.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

    C.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   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

    [分析]学生易错选D。

行省制度是在元统一以后实行的政治制度,不可能成为元朝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23.明清初年,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是:

    A.松江地区的自然环境更适合于植棉   B.种棉经济效益大于种水稻

    C.明政府推广植棉   D.松江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分析]学生易错选D。

“棉七稻三”,甚至“棉九稻一”,意味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这是利润驱使的结果,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学生选D,主要是受习惯思维的影响。

    24.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最突出的时代特点是:

    A.出现著名的科技著作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

    C.传统科技仍领先于世界  D.产生了闻名世界的科技名人

    [分析]学生易错选B。

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清的时代特点,但当时的科技发展反映不了这一特点。

此题实际上是把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与同时期的西方进行比较,西方发展的是近代科技,反映出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特征,而我国发展的仍是传统科技,反映的是明清仍处在封建社会的时代特点。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B  6D 7D  8C 9C 10B 11D 12B

    13C 14C 15A 16D 17C 18B 19B 20C 21C 22A 23B 24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