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893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9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13.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学校:

珠海市第九中学

 

姓名:

王丽杰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13.3.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13.3.1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今后证明图形的相似、解直角三角形和图形全等的重要工具。

另外,本节课含有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

轴对称思想、化归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因此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图形,旧知识的储备上是足够的,关键是学会如何用熟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且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推理、概括、证明的能力,能够很好地配合本节课的实践活动,自己探索知识形成过程。

而课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学习,通过巩固练习学会运用知识。

【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技能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考

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一、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2分钟)→实验探究,感受特征(6分钟)→

性质归纳,几何证明(12分钟)→

学以致用,应用性质(18分钟)→

归纳总结,交流分享(2分钟)→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PPT展示精美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

你对等腰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一)定义: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师向学生出示几张精美的建筑物图片,教师提问。

与学生互动: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等腰三角形?

学生找出图片中的等腰三角形。

寻找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

让学生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对称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体会等腰三角形一直在我们身边,它这么普遍,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知道等腰三角形各元素名称,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做准备。

 

 

 

 

 

 

活动一:

实践探索

给你一张卡纸,你知道如何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利用轴对称性,可以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活动二:

探究猜想

小组谈论,剪出等腰三角形,并把等腰三角形纸片沿折痕对折,找出重合的线段和重合的角.然后展示讨论的结果。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猜想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活动三:

证明性质1

已知:

在△ABC中,

AB=AC.求证:

∠B=∠C.

提问:

1、怎样证明两个角相等?

2、如何构造全等三角形?

性质归纳: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

教师提问:

1、这个性质猜想是等腰三角形所特有的吗?

不等腰三角形有这个特点吗?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吗?

用几何画板演示。

活动四:

新知应用

(一)

幸运大转盘:

(抽中小组口答)

活动五:

探究并归纳性质2

探究2:

 

剩下的三组等量,可以直接由性质1的证明结论得到。

性质1的证明,黑板上板书了通过作高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

由全等直接得到BD=CD,∠BAD=∠CAD。

这样就直接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教师提问:

1、这个性质猜想是等腰三角形所特有的吗?

不等腰三角形有这个特点吗?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吗?

用几何画板演示。

活动六:

新知应用

(二)

幸运大转盘:

(抽中小组口答)

活动七:

例题讲解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讲解解题思路,然后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规范解题过程。

活动八:

课堂练习

A组填空题: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10°,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类比联想>: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其周长等于.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则其周长等于.

B组5.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且AD=BD,AC=CD,求∠B的度数。

活动九:

课堂小结

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活动十:

作业布置

教科书习题13.3复习巩固第1、4、6题

选做题:

如图,GF⊥AF,垂足为点F,且AB=BC=CD=DE=EF=FG,求∠A的度数。

给你一张卡纸,你知道如何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投影展示剪出来的3种等腰三角形。

锐角,钝角,直角。

引导学生添加辅导线,三个大组用3种方法验证。

投影不同方法,及时评价。

书写数学语言,教师板书。

 

1.变化两腰长,让学生观察两个底角度数。

2.变化两边长,使其长度不相等,让学生观察两底角度数。

 

接着性质1的证明继续在黑板上书写能得到的其他结论,得出性质2。

 

几何画板

作顶角C的角平分线,观察AD与BD的关系及CD与AB的关系。

变化两腰长,使其不相等,观察三线是否重合。

例1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

⑴解决这类题目一般要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结合。

⑵方程思想解题、掌握设未知数技巧

⑶注意书写规范。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问题。

 

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总结这节课用到的数学思想有:

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的数学思想。

学生思考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办法

 

小组合作,提出猜想.

找一名同学前面板书展示。

其他同学分小组在导学案上完成性质1的证明。

 

认真

观察

 

学生

口答

 

学生观察思考,一起得出结论。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进行讨论帮扶。

 

找学生点评课堂练习。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形成感性认识

2、学生通过前两个问题的思考,感受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渗透轴对称思想。

通过分组的形式对性质1的三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分别进行证明,既让学生产生合情推理,又渗透了在等腰三角形中作辅助线的方法。

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同时为后面性质2的推导作铺垫。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

 

用几何画板更加直观的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幸运大转盘

比较有趣,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验证猜想。

 

通过这个例题,,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我试图让学生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例1主要强调对性质1的应用,同时也渗透了方程的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A组培养分类讨论思想。

B组是例题的变式练习。

循序渐进呈现,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增强学生学习数学信心。

总结反思

作业分层,一部分是必做题,另一部分是选做题,符合新课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的基本理念。

【教学备案】

有准备课堂小测,如时间充分就小测,时间不够就留给学生做为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主要是指通过数学知识学习来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节课是动手与观察、实验、猜想、几何推理证明相结合的一课。

2.本节课让学生进行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观察得到的图形,探究特点并总结归纳得到性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在知识运用环节,例题和习题相结合,边讲边练,对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进行变式训练,巩固所学。

4.本节课从知识形成(轴对称思想)——性质的证明(化归思想)——训练巩固(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了数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