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项目之二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861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项目之二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调研项目之二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调研项目之二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调研项目之二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调研项目之二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研项目之二精.docx

《调研项目之二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项目之二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研项目之二精.docx

调研项目之二精

【调研项目之二】

围绕我系师资队伍合理结构与优化队伍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社会学系何明升

一、学院基本情况

华东政法大学的社会学可追朔到圣约翰大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设社会学学科的高校之一。

圣约翰大学是民国时期沪上、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教会学校,社会学系曾是其最先成立的支柱学科。

解放后,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曾由华东政法学院老院长曹漫之担任。

为适应现代法治社会发展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需要,华东政法大学于2003年5月重新组建社会学系,后扩建为社会发展学院。

学院下设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培养方向是当代社会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复合型社会学应用人才。

社会发展学院有一支专业素质好,敬业乐业的教师队伍。

现拥有20余名教职工,其中9人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12人具有博士学位,多人具有招收博士生、硕士生的资格和经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倡导严谨、扎实、认真和开放的教学风格以及英、汉双语教学特色,使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得以合理运用。

目前,制约学院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尚未形成有影响的科研方向,并且缺少科研合力。

因此,社会发展学院面临着两大核心任务:

其一是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化;其二是寻求由本科教学向研究生层次的跃升。

二、参照标杆

(一)国内参照标杆: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我国政法院校中,目前设有社会学院(系)的有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系等。

其中,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是我院未来发展的国内参照标杆。

社会学专业是1952年创办中国政法大学时的主要学科之一,也是中国政法大学今天重点发展的支撑专业之一。

社会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社会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硕士点(社会学和应用心理学)。

此外,乐国安院长还招收犯罪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社会学院有两个比较突出的学科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法律人类学这三个相邻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第二个特色是包括犯罪心理学在内的应用社会心理学。

学院的教师不仅在国内权威期刊《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和《心理科学》等刊发过多篇论文,还在海外发表过多篇英文、日文论文。

按照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制订的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方针,社会学院将发挥师资力量丰富、年轻有为、队伍凝聚力强的优势,争取未来五年内在学科建设上把社会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迅速提升到国内一流的地位,尤其是要确立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在全国同行中的的领先地位。

(二)本市参照标杆: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上海高校中设有社会学院(系)的较多,其中,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均拥有博士授权点,居国内一流水平。

考虑到我校与上海大学同为市属学校,因此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作为我院未来发展的本市参照标杆。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大学就设立社会学系,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大陆恢复后,上海大学于1980建立了当时国内最早的社会学系,首任系主任袁辑辉,现任系主任邓伟志。

2000年,社会学系获上海大学文科唯一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成为上海市教委重点支持的学科,同时也成为国家211重点资助学科。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主要研究领域是:

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社区建设和发展、社区组织与制度、家庭与婚姻、老年社会学、社会保障等。

其专业特色是:

以上海城市社会发展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及时反映上海城市社会变迁,从而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着这样的定位,社会学系在大力整合资源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原来的社会学系侧重于婚姻制度、家庭研究、社会保障等比较单一的内容。

新的定位后,社会学系整合了原有分散资源,逐渐转换为对上海城市社会发展的整体研究。

三、有关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在“做大”中“做强”,为“做强”而“做大”

社会发展学院既面临着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化的问题,又存在着由本科教学向研究生层次跃升的任务。

无论是从办学规模还是教师队伍看,都需要“做大”与“做强”并举。

但是,简单化地“既‘做大’、又‘做强’”,将会延误学院发展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提出:

要在“做大”中“做强”,要为“做强”而“做大”。

(二)为法学专业服务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

社会学对于法学而言居于学科基础地位,二者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法学史和法律教育实践都表明,法学不可能脱离社会学独立发展,而社会学又因法学而更加丰富多彩。

法学院校背景下的社会学专业不仅要为法学服务,而且要取得自身的发展。

说到底,法律院校的社会学专业在办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为法学专业服务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

为此,学院将着力避免社会学与法学的简单叠加,努力建立起学科交叉研究模式,逐渐实现法学与社会学之间的良行互动。

(三)教学与科研的适当分离

一般而言,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我们要提倡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但在办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未来办学应对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下,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越来越趋于实用、操作化转向,加之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与科研工作的前沿性要求不相一致,所以学院提出教学与科研适当分离的发展思路。

我们希望,此举有助于拓展教师的科研空间。

(四)扶强、扶特、扶需的综合平衡

对不同学科和研究方向分别予以扶强、扶特、扶需,是上海市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思路,也是我校学科建设的指导原则之一。

在此指导下,学院将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确定扶强、扶特、扶需类学术方向,经过自身努力和外界支持,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或在某些领域形成特色。

四、目标定位

以法学为依托,逐渐实现以法律社会学、虚拟行为与网络治理为优长,以文化与宗教、人口与生育制度、矫治心理学、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为特色,以大都市社区治理、司法社工的学理基础与应用技术为增长点的多学术领域协调共生发展。

以培养当代社会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复合型社会学应用人才为目标,成为在全国有特色、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社会学院。

五、学术方向选择

(一)“扶强”类学术方向

1、法律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是法学和社会学交叉整合的产物。

法律社会学超越了以规则为中心、由法律制度之内的人研究法律的视角,建立起以社会结构为中心、从一个或多个社会科学的视角来看待法律现象的方法体系。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法律社会学就倍受法律界人士的关注并由此加深了对法律的社会基础、社会效果及社会控制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认知。

在我国,法学研究经历了以诠释法学为中心的时代之后,也因受到研究方法的掣肘而出现了发展瓶颈,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其突破瓶颈的有效良方。

因此,法律社会学被学界认为是很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也是我校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

本研究方向由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承担,其特色是:

①学术背景合理、年龄结构科学。

其成员多具有法学和社会学双重学术背景,这与国外法律社会学的情况完全吻合。

同时,成员分布在30、40、50这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形成了成熟的传帮带机制,确保了学术研究的梯队效应。

②密切联系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本研究团队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直面社会问题的研究风格,研究成果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呼应,其中以上海这一独特的国际性大都市为背景进行的法律移植和法律本土化研究最具影响,充分体现了学术服务于区域发展的宗旨。

③具备国际化视野以及与国外学术界交流与对话的能力。

如李建勇教授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UBC)大学学习和研究法律社会学,是国内较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社会学者之一,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重要发言,在国内外法律社会学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该方向的学术工作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学术贡献有:

①在国内社会学界率先开展了法律社会学研究,并于2007年成功主办“法律社会学与和谐社会构建”大型学术会议,与会者包括来自法学和社会学界的知名学者,为国内的法学和社会学界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②关于国际劳工标准与我国劳动法衔接问题的研究基础扎实,成果丰厚,2006年9月在《US-ChinaLawReview》(Sept,2006)发表英文论文并受到普遍关注。

③运用社会学实证方法展开的社区自治及“司法的社会信任”等研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充分实践了学术服务社会的宗旨。

该方向已经受到来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多项课题经费的资助,保障了学术研究的持久性和延续性。

法律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学术界普遍认为,法律的实际作用比法律的抽象内容更重要,主张通过考察法律与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寻求更有效的立法和司法手段,设计出一套对法律现象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法则,为修改、补充旧法,制定、实施新法,进行司法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参考方案。

在稳定社会秩序、解决社会治安等问题上,不应局限于法律手段而应重视综合治理。

因此,本研究方向不仅可以发展法律社会学这一特色学科和建立交叉研究基地,而且有助于立法、司法实践以及公共政策制定水平的提高。

2、虚拟行为与网络治理

互联网的快速扩张正在形成一种新质的经济与社会形态,这将引起传统社会的再造和人类知识体系的创新,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效应。

因此,虚拟行为与网络治理是最具挑战性、也最具潜力的前沿方向之一。

本研究方向由国内较早涉入这一新兴领域的学术群体承担,其特色是:

①起步早,方向稳定。

自1996年以来,连续在《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一些论文被多次引用,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②从社会治理的独特视角,对互联网的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的多学科透析,研究工作具有交叉性和跨学科性。

③坚持在互联网研究中发现具有实践价值的学术问题,以科学调查为基础进行理论思考,尤其是注重运用数学模型和数量分析方法,从而使理论研究具有了扎实的实证基础。

目前,该方向的学术工作处于国内前沿地位,其学术贡献主要有:

①在国内较早系统地对信息化的社会学内涵进行了界定,该定义被学术界引用较多。

②关于“网络生活中虚拟认同问题”的研究,被学术界认为是“VirtualReality”与“Internet”领域中两种代表性观点之一,是研究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虚拟性关系的一个重要文献。

③关于“信息化进程中生活观转型问题”的探讨,明确提出了网络之作为生活观变化所起的工具作用,在学术界的引用率较高。

④关于BBS互动的交往模式、网络聊天交流方式的实证分析,为国内学界提供了经验研究和研究生教学的范例。

该研究方向的工作已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支持,如何明升教授先后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四项资助,其中一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

此外,还获得了国家博士点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的多项资助。

这种连续、多层次地对一个学术方向的支持,保证了其研究工作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以及前沿性。

从“网络社会”的逻辑看,虚拟行为分析是信息时代社会科学的制高点。

因此,该研究方向的智力工作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对网络世界中的时空观、经济文化特质与社会属性的深度研究,必将使当代学人负起更重大的学术责任。

人们有理由相信,该研究方向的工作不仅能够在虚拟行为与网络治理这一新兴学术领域取得可预期的进展,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共同发展。

(二)“扶特”类学术方向

1、文化与宗教

以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对文化与宗教进行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内部,学术界出现了从过分关注诸如结构、阶层等“硬变量”向注重诸如文化、宗教、情感等“软变量”的转向。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深入,理解在中国当前急剧社会转型下文化和宗教的现实状况及其功能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保护我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并能为建构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提升我们的“软实力”提供必要的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