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全国版第三部分古诗词鉴赏.docx
《中考语文全国版第三部分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全国版第三部分古诗词鉴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全国版第三部分古诗词鉴赏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全国版)第三部分古诗词鉴赏
近几年,中考试题加大了对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考查力度,突出了语文的文学鉴赏色彩。
2013年中考所选用的古诗词大多取自课外,课内的比例在逐年减小,主要侧重于送别、咏物、咏史诗,考查的重点是内容和语言,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以主观题居多。
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作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
2.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已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而且在近几年中考中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应引起我们的持续关注。
第13讲把握内容,体会情感
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
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
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
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
如:
读《石壕吏》就要联系到当时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以联系诗人刘禹锡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如李白的《行路难》,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之时,表现了内心的愁苦。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通过对莺燕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
怀人、思乡。
菊:
隐逸、清高。
梅:
高洁、坚贞。
莲:
洁身自好、超凡脱俗。
兰:
高洁、隐士。
松:
坚贞不屈。
竹:
正直、虚心。
梧桐:
凄凉悲伤。
杜鹃:
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
离愁别绪。
寒蝉:
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
送别、思念。
雁:
思乡。
夕阳:
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栏)干:
思念、寂寞、离愁。
武器:
战争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受重用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2014·襄阳)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下面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之情。
【思路点拨】第一空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意思是“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这是写自己去做的事,再结合题目后面的“写景、抒情”这两个专业术语,该空就应填写“叙事”。
第二空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可以从题目、题材与诗眼、诗意入手。
从题目中的“送别”以及诗歌中的诗眼“怜”字,再结合诗意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但要注意,这首诗不是诗人送别友人,而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诗人写水之不舍,实则是诗人自己思念故乡。
【参考答案】叙事思乡
(2014·长沙)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
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
残破的桥。
②无主:
无人过问。
③更著:
又遭受。
④一任:
任凭。
⑤零落:
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意境。
下阕则写出了梅花、的品质。
【思路点拨】第一空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诗歌的意境理解首先要把握诗歌意象的特征。
“驿站、断桥、黄昏、风雨”,荒废的驿站、摇摇欲坠的断桥、寂寞开放的梅花、夕阳西下的黄昏、暴雨狂风的打击,写尽梅花的沧桑、凄凉与孤寂。
所以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意境。
第二空是考查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这道题目可以结合梅的意象以及下阕的意思来概括,梅是高洁、坚贞的象征,而下阕的词意也是表现梅的高洁坚贞。
【参考答案】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本诗中间四句所写的景物有,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荆门外的特点。
3.下面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第14讲品味语言,赏析技法
1.语言赏析
(1)抓关键词。
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
(2)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3)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
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4)把握情感。
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观点或表明的志向等。
(5)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6)把握语言风格。
①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人。
②平实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
代表人物:
陶渊明。
③绚丽飘逸:
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
代表人物:
李白、李贺。
④形象生动:
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
代表人物:
王维。
⑤含蓄隽永:
意在言外,曲折倾诉。
代表人物:
李商隐、晏殊。
⑥粗犷豪迈:
意境恢弘阔远,积极向上。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⑦慷慨悲壮:
多指边塞诗。
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
⑧沉郁顿挫:
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
代表人物:
杜甫。
2.技法赏析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用修辞手法例释
名称
定义
作用
例句及出处
比喻
古汉语中常称之为“比”。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
”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起兴
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
托物起兴,引起下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说的事物。
可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
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排比
把内容紧密相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用多个意象组合来渲染某种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长歌行》)
设问
先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相》)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鲜明地表现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反复
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一咏三叹,增强节奏感和音韵美;前后呼应,加深主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诗经•秦风•蒹葭》)
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或互为补充的同一件事。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用语简洁、含蓄而凝练。
言简意丰。
同句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
邻句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用典
运用前人典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含蓄,意味丰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
顶真
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
文气贯通,表达感情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
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古诗词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
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对比、哀乐对比等。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代人赋》)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表达方式有叙述、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五种。
古诗词常用到的是抒情和描写两种。
其中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描写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场面描写(动景、静景)。
按详略分,有细描和白描。
按方法分,实写、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①烘托或对比:
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②渲染:
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③抑扬:
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
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先扬后抑,所要强调突出的都是后者。
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
把要赞美或鞭策的人、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⑤典故:
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⑥以动写静:
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
⑦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追念古代、感伤现实。
⑧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014·咸宁)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A.全诗从清幽的环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B.首句“独怜”二字,寓意深刻,凸显出作者的孤傲品性。
C.诗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黄鹂的鸣声,衬托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D.尾句“舟自横”一语,意即“小船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漂浮着”,集中表现出闲静、寂寞的意境。
【思路点拨】本题四个选项有的考查诗歌语言的品析能力,有的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A选项是考查对意境和情感的把握,B、D选项考查的是对语言的品析,C选项考查的是对写作手法的品析。
这首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自己爱幽草,意寓自己悠闲恬淡的心境,写自己轻黄鹂,意寓自己嫉高媚。
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根据以上对诗歌的赏析,B选项是错误的。
“独怜”二字应该是体现诗人对幽草的喜爱之情,传达的是诗人悠闲恬淡的心境,而非孤傲品性。
【参考答案】B
(2014·株洲)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诗中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的现象,也指。
【思路点拨】本题第一空为语言品析题。
完成这道题目首先要找到直接写愁思的句子“载将离恨过江南”,然后再从这句诗中找到关键词“载”。
“载”这个动词是承载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
“离恨”是无形的,所以“载”这个词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了。
第二空考查的是对“风雨”的深刻内涵的理解。
要理解“风雨”的深刻内涵,先要了解自然界风雨的特点,风雨的特点是它会阻碍人的前进,再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主题,“风雨”的深刻内涵是指“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
【参考答案】“载”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
1.诗的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3.最后一句哪个字用得很妙,妙在哪里?
4.“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5.本诗原来没有诗题,后人根据诗歌内容补“柳枝词”为题,请分析一下后人补这一诗题的理由。
6.本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什么好处?
专项训练一课内古诗词鉴赏
一、山水田园
(一)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B.“心远地自偏”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2.(2014·益阳)下列选项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3.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
作者绕湖而行,从到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2.“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非常精美,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可从炼字、修辞、情感等方面赏析)
4.(2014·黄石)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爱国忧民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2014·徐州)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四)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是:
。
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
。
2.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3.(2014·白银)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
4.下面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曲子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把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B.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
C.全曲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议论。
把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这是对历史的概括,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五)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之意。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处于危亡之际的国家比喻为,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尾联以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
2.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两句诗。
4.(2014·衡阳)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的态度是。
2.请分析“千骑卷平冈”中“卷”字的妙处。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4.下面对该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词人开篇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词人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七)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
“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一个“”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表现了。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本诗首联写诗人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的意思及包含的内容。
4.请选出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一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三、怀乡思友
(八)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种的气氛。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
创造出怎样的意境?
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九)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C.颈联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运用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