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8548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docx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docx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

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终身学习:

21世纪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

终身教育理念自20世纪下半叶兴起,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形成为一种教育发展和改革思潮。

终身教育的创导者法国的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的一生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这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

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被称为“可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比,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当今世界是社会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时代,正在迈向知识社会。

人的素质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终身教育是导引人们应对世界快速发展及各种挑战的需要。

因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强调指出:

“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

终身学习概念首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报告》中,与终身教育并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

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反映了在教育领域从以社会为本位到以人为本位的认识转换,也标志着教育观念在民主化的进程中迈进了一大步。

终身教育是一种战略思想,而终身学习则是实现这种战略思想的一种行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马叔平研究员指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交互作用,各有侧重。

终身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发展事业,强调的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方面的领导角色,以及学校及各类正规、非正规教育机构,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多种功能的施教角色,提供给公民个人终身参与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习活动的机会,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终身学习则提倡培养公民个人终身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倡公民积极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终身教育促进终身学习的开展,成为学校活动的动力与指导原则。

因此,终身教育以终身学习为目的。

一、终身教育:

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保罗·朗格朗(1910-),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家,终身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著有《终身教育引论》。

(一)终身教育的原因

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阐述了现代人何以需要终身教育。

他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变化速度加快,人们要在生活的现实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之间保持平衡,在教育上不得不寻找新的道路,以增加必要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二是人口的增长对教育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使教育在职能和性质上必须有所改变,社会的老龄化特征也使教育不得不延伸到超过离校年龄后的漫长岁月;

三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迫使人们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人们注定活到老学到老;

四是闲暇时间增多,教育对引导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负有重要的责任。

(二)终身教育与传统的终结性教育的区别

终身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教育而言的

1.传统教育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

学习、工作和退休。

2.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在人的全部生涯里进行;

✧它给予理智、情感、审美、职业、身体等多种教育并从整体上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

✧它是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一体化;

✧强调通过自主发展自我;不是传授文化遗产的手段,而是成长的手段;

✧承认人的一生各阶段都有充分发挥内在潜质的机会;

✧主张将教育的场所扩大至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环境;

✧主张教育不是由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教师)来完成,而是由整个社会提供机会。

3.保罗·朗格朗的基本观点

✧“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

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性要求。

✧他认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在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所有有机联系,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终身教育立足于人的自我完善,立足于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范围非常广泛,将各种不同的教育类型整合成一个连贯的体系,这些将它与仅以成人为对象的成人教育、只就学校后教育而言的继续教育区别开来。

终身教育的思想为建立新的教育结构和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新的原则,使教育越出了仅仅是学校教育格局的局限,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空间。

对终身教育较为具体和普遍的说法是:

“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人们一般都把终身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体系,并且努力去营造这种集各种教育形式于一体的教育体系。

但是,我认为更需要重视和强调的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组织所依据的原则。

终身教育并非是各种教育形式的简单拼凑,而是基于各种形式并又超越形式的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的原则,各种教育形式在这原则下完成自身这一部分的工作。

(三)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1.终身教育的意义和范围含涉在生活、终身与教育三个概念上;

2.终身教育包括各年龄阶段——婴幼儿、青少年、中年、老年,即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期的教育历程;

3.终身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教育,正规的、非正规的、非正式的教育;

4.终身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对传统的学校教育需要加以改造以纳入终身教育之中。

在终身教育的原则下,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需要作调整,以建立联系和衔接;

5.终身教育并不等同于成人教育,但包含成人教育,涵义比成人教育更加广泛;

6.终身教育既包括专业性的教育,也包括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等方面的教育;

7.终身教育的活动除传授知识的形式外,往往与社会的文化活动、与个人的实际生活环境、与个人的教育需求的满足结合起来;

8.终身教育建立在民主化、普及化的教育理念上(A·J·Cropley);

9.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建立学习化社会;

10.社区教育是实现并完善终身教育必不可缺的,其最终目的与终身教育的目的完全一致并相吻合。

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的实施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从实现终身教育体系来看,如果教育领导部门的视野仅局限于正规教育系统,或说是学校教育系统,对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不设立专门的机构指导和管理,这就反映了教育观念的陈旧与落后,脱离生动新鲜的社会生活。

(四)终身教育的建议

保罗·朗格朗认为,没有一种固定的“终生教育”模式可供遵循,各国都有自己的体制和结构,自己的传统、禁忌以及便利条件。

具体说:

1.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以防知识过时;

2.使教育计划和方法适应每个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创新目标;

3.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努力培养信任,使之能适应进步、变化和改革的生活;

4.大规模地调动与利用各种训练手段和信息;

5.在各种形式的行动与教育目标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6.国家必须改变对成人教育漠不关心的态度,加大对它的支持与干预。

7.普通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志趣、倾向和能力来进行,要教会他们学习,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如:

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就是一种面向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教育已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日益深人人心,在教育领域内掀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它打破了人们习惯的思维定势,使从学校毕业不再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新教育的开始。

这必将全面提高现代社会人的素质。

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而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

正因如此,各国纷纷制定教育政策,为终身教育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

二、终身学习:

21世纪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

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一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即罗马会议),首次对“终身学习”定义作了阐述:

“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应用它们”。

这是迄今为止对“终身学习”概念比较完整的解释。

事实上,随着新知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源,成为人们新的消费基础,这意味着“终身学习”已经超越传统学校教育极限,将伴随人的一生,变成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它将改变人们的传统价值取向,为人们创造现代新生活,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终身学习:

参与当代社会发展挑战

1.终身学习:

社会分工的必然趋势

教育是伴随人类发展进步共始终的一种社会活动,每一次社会变迁和社会分工,都是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当新型的学校教育首次从社会教育中独立出来,正是人类社会从畜牧业生产向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期;

当义务教育从基础教育中独立出来,正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社会分工期,义务教育很快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并具有法律效用;

当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羽翼渐丰,又从普通教育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以岗位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制度,人类社会已从机械化生产向电气化生产转化,这又是一个社会分工期。

人类社会到了本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终身教育、回归教育、继续教育的概念相继形成,很快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而到了本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开通,“终身学习”的概念又从终身教育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衡量文明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志。

可以这样认为,“终身学习”概念孕育于终身教育思潮之中,且有后发制人之势。

尽管二者经常更替使用,但“终身学习”的涵义一直处于演变之中,内涵愈来愈丰富,其不仅是指人的一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以此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社会经验和从业能力的过程,更多的是指提倡个人也应培养终身继续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培养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现在“终身学习”概念已被许多发达国家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指标参数,显然“终身学习”的涵义,已从个人扩展到整个社会范围。

这也说明每一次社会进步和社会分工,都意味着对劳动者素质的一次新要求。

2.终身学习:

国际社会的教育焦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l972年发表《学会生存》报告以来,开始倡导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到l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具有整体育人功能,基本任务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可见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意义已超越国界、意识、社会形态、种族等范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被喻为“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

日本文部省在l97l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有必要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全面调整教育体制”,1984年进一步明确“未来的教育将以终身学习为基本前提”,1990年颁发了首部终身学习法律《终身学习振兴法》,1994年在“终身学习:

面向未来”的国际研讨会上,对“终身学习”作了发展,即“作为综合性战略的终身学习;作为消费的终身学习;作为投资的终身学习”,使其成为日本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教育政策和战略发展行动。

澳大利亚1998年发表《终身学习的技能和态度》报告认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工作出色’,而且需要在使个人优势不断加强的学习进取心;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补偿和有限生命的延长.它能改善人们生活的整体质量”。

这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全新的理解和发展。

美国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报告中指出“把美国变成人人学习之国”,“把社会变成大课堂”,“今天一个人如果想在美国生活得好,仅有工作技能是不够的,还须不断学习,以成为更好的家长、邻居、公民和朋友。

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在l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演讲指出“一种最好的教育,不仅应当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而且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在最基本的层次上进行研究,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价值的发明创造”,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对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进行了深层阐述,具有独到见解和创新。

国际社会的教育实践证明,“终身学习”因其整体育人功能,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和研究,成为全球性的教育焦点问题。

3.终身学习:

“三个面向”的具体实践

邓小平同志在l983年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既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也可看作是对我国建立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总体构想。

“三个面向”对教育的本质功能,从时空维度作了新的定位和揭示,这和“终身学习”的内涵是吻合的,虽然“三个面向”没有从字面上直接提到“终身学习”概念,但其中丰富的理论内涵,包括了“终身学习”的全部思想,它是我国教育参与当代社会发展改革挑战的最好答案,也是对“终身学习”整体育人功能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具体反映和真实写照。

因此可以说“三个面向”的总体构想,是对“终身学习”概念在中国大地的延伸和扩展,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的灵魂和核心,“三个面向”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战略方针,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当然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文明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全球一体化使世界成为一个“村庄”,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新的发展形式,这就要求我们从当今世界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类未来发展世纪转换的时代高度,结合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时代走向,来确立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内涵。

我们在参与这种挑战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同时还要防止腐朽文化的侵蚀,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新文化,也就是通过“终身学习”的形式,使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人的现代化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因此说“三个面向”是对“终身学习”的教育实践和创新发展。

(二)终身学习:

追求未来个人完善需要

我们可以预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

信息革命的来临,已经撞碎了许多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梦,因为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要想占有竞争的优势和资本,必须追求个人完善,具有真才实学,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未来的挑战,还意味着世界的飞速变化,意味着我们必须经历一场改革,我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手段和思维品质的革命,意味着信息技术占有基础地位。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自觉自愿地步入“终身学习”的行列,形成比较完整的综合素质结构体系,作为追求个人完善需要的主要内容,这是未来社会对每一个新人的基本要求和生存准备。

1.终身学习:

个人设计的价值取向

从现象上看,作为一种思想的外在行为表现,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憧憬未来,进行个人设计,个人设计就是现实生活的个人选择,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去进行选择。

从深层上讲,个人设计和个人选择,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正是由于这种区别,个人设计使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不断扩大和改善。

所以,个人设计涉及到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而不在于人们有没有个人设计。

按照我国新时期培养“四有”新人的标准,个人设计和个人选择应围绕此标准去进行,才不致于偏离方向,误入歧途。

因此说个人设计和个人选择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还是逆社会发展潮流而动;

是以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为基准,还是以极端的自我利益为基准,价值取向的不同,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研讨会上提出的“学会关心”,实则就是强调一种社会责任感,每一个人都应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全人类、关心自己周围的社会,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明白学习是什么,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引发人们为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去不断探索,推动全社会进步。

作为教育者,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帮助人们进行个人设计,尽量使这种设计选择与社会发展方向相吻合,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兴趣爱好,与社会责任感有机相结合,在这种设计选择中,以“四有”新人标准为准绳,从而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实现个人价值在社会责任感中的升华。

2.终身学习:

体验生存的生活磨炼

学会生存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因此人人都要在生活磨炼中学会生存的本领。

这种本领具体表现在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人,必须懂得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对他人的义务,并以此为准绳来规范约束个人行为,使个人行为有利于保障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存条件,这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学会如何做人的问题。

我们要努力创建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社会———个人”相统一的生存模式,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极端个人主义的弊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明确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一个元素,因此在处理改造自然的关系上,要注意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给后人留下碧水蓝天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从近代到现代的几个世纪里,地球正遭到人类毁灭性的开采和掠夺,诸如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水资源匮乏等现象,都是人类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1600-1900年全球有75个物种灭绝,平均每四年一个,本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现在平均每6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

据《国际野生物》杂志统计,预计到本世纪末可能有100万个物种灭绝,这是自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绝种浪潮,这严酷的事实,让人感到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因此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这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依据,如果大自然不断受到破坏,社会文明也会随着环境的衰败而没落,历史的教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终身学习:

创造思维的培养特征

有无创造性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不会创造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

创造思维应包括四个方面:

观察、想象、求知、创新。

所谓观察,即要善于敏锐捕捉外部世界的多种活动和细微变化,要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和科学态度,这样才能使人在扑朔迷离的大千世界中,有的放矢,分清主次,明辨是非,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所谓想象,即要以客观事物本质特征为依据,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种想象不是凭空捏造,随心所欲,而是符合实际,合乎逻辑。

这种想象应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进行,一个人知识愈丰富,表象储备愈丰富,其想象力就愈丰富,正是“你掌握得知识越多,你的海岸线就越长”的写照。

所谓求知,即一个人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对于身边出现的新问题,要敢于探索,敢于质疑,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通过求知,获取动力,从而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可以说,质疑是“源”,创造是“流”,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创造思维的源泉。

所谓创新,即要具备求异求新思维能力,一方面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主动了解有关新科技的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并且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后面转,要冲破某些固定模式束缚,对同一事物能从多种视角、多种结构形式、多种相联关系等方面思考,从而把握问题实质,并能有效解决问题。

(三)终身学习的四个基本特征

1.在终身学习中,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终身学习的充分发展,使社会向着学习型转化。

终身学习与传统学校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终身学习的思想突出了学习者的中心位置,突出了学习与人的生命共始终的特点,终身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而传统学校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的对被教育者进行社会道德、知识、能力和行为规范的传输性教育。

人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人在一生中出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出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出于对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追求,自我意识不断觉醒,要终身进行学习,这是人在社会生存的最佳选择。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2.学习贯穿于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人在一生中都需要发展,因而人总在进行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学习。

人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变迁的速度更快,社会对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具有的的整体素质要求在变动之中。

人的一生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仅就其职业生涯而言,也有转换、升迁、失业等问题。

此外,个性、潜能、情感在人的一生中也总在发展、变化。

社会和人都处在变化中,人要适应社会变化,要促进社会发展,要与社会在动态中达到平衡,学习就必然会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3.终身学习是个别化和个性化的学习。

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中,统一课堂面授教育在忽略了学习者个性的同时,往往也是抑制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学校教育阶段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一定的学历层次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由于个体的差异十分明显,统一的面授教育很难帮助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终身学习的目标是提高人生存的质量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终身学习的目标,不外乎全体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两大方面。

学习目标和教育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然而,学习的目标因人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确定,更注重个体潜能的不断发挥,以提高个体生存的质量,优化个体生命过程,最终在建设更为美好、公正的社会的同时,实现人的生命的价值。

有了每个个体的充分成长,也就有了社会整体的进步。

确切地说,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个体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和统一。

(四)终身学习的最高目标:

学的自由和学会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

1.学的自由

终身学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体验自由的过程和得到自由的过程。

我们所处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得自由的机会与条件,而能否获得这些自由,则取决于我们是否具备通过学习获得自由的能力,是否能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转化为我们一生贯彻的实践。

第一种自由是“认知的自由”。

我们已经进人了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

在这个时代,理性受到严峻的挑战,世界处于混沌的状态,机会与风险并存,规则与无序共在。

我们看到了WorldWideWeb的迅速发展,看到了Internet技术的急剧变革,以及以它们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ICT)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以“比特”形式存储的信息形成了信息世界的汪洋大海,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一种席卷全球的“认知的自由”得以形成。

一个非洲的中学生,可以与一个哈佛的研究生一样自由地穿行于网络时空,信息对他们来说全都公平地开放。

人们获得知识的机会开始趋于平等。

知识本身与个体获得知识的能力与方式相比,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居于次要的位置。

第二种自由是“行动的自由”。

与新技术革命相伴生的另一个趋势,乃是全球化。

随着全球人口流动的加快,国与国的界障越来越小,国籍已变得不那么重要,政府的权威性在降低,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又使得国境线只具有地理的意义。

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我们都是其中的村民。

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国际公民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时代所带给我们的另一种自由:

或者说“行走的自由”—作为国际公民,我们可以自由地在这个地球上行走,不再受国家或地域的限制。

这种自由目前已初露端倪,譬如,西欧各个国家居民的自由流动。

第三种自由则是“做事的自由”。

很久以来,人们都受到自身工作单位和集体的制约,即雇主的制约。

在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内,个体只是其中的一个螺丝钉。

谋生的压力或就业的压力,迫使人们压抑自己的个性,去适应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

无论在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个体必须遵守职业的规定,甚至忍受官僚的制约,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个体的自主能动性必须屈从于组织的安排,忠诚是对雇员最起码的要求。

然而,新的时代,一切开始有所不同。

人们可以不必将自己的一生命运维系于一家公司,也不必成为任何一家组织内的器件。

人们开始有选择自己做事的自由,可以按自己的直觉、爱好与热情来选择做什么与不做什么。

这种自由,同样也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