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8278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docx

《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docx

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

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内容

  针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七大方面,教育内容的选择也从七个方面入手,具体包括自我意识训练、智力训练、情感调控、意志培养、个性塑造、学习指导和交往指导七个方面。

1.自我意识训练

1.自我意识及其意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由于个体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自我意识的成熟被认为是个性基本形成的标志,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同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个体的社会化。

  由于自我意识在人发展过程中是循序渐进进行的,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其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小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和调整自我,促使小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2.自我意识训练内容。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

对小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

第一,让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

由于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

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就应让他们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

还应让他们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对小学生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学生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他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小学生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学生才会进行检查。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2.智力训练

1.智力及其训练意义。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说起智力训练人们都比较熟悉,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普遍认识到智力是一个人的学业、事业成功的最基本前提,学校智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开发学生智力。

智力开发、思维水平提高在现代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必须开发智力,因为智力不仅是完成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从事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保证。

  培养学生智力的工作,一方面要在各科教学活动中进行;另一方面,有目的地进行一些智力训练活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2.智力训练内容。

  

(1)观察力训练。

观察力是人有目的,有计划地知觉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指辨别物体细微差别和细小特征的能力。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

一个人要想发展自己的智力,首先必须把观察力的大门敞开,接受外来刺激,发挥感知觉的功能,提高感知能力,丰富感性知识,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

  训练观察力应注重观察品质的训练与提高,即训练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顺序性和深刻性,让学生观察事物做到观察得快,观察得准、观察得细,观察得深。

为使观察更有效更迅速,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做到观察前有计划、有目的,观察中有思维、有记录,观察后有整理、有总结。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方法的训练,只有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才会使观察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也才能使观察结果全面、深刻。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顺序法、比较法,多种感官结合法等等。

为使小学生观察力有所提高,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通过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观察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注意力训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所谓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方向上的保持和深入。

显然,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由于注意的两个显著特征,使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选择、保持和调节三种功能。

在心理学上,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只是一种心理状态,但它却伴随心理过程的始终,一旦失去注意,心理过程的其它活动将无法进行。

由于注意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许多人都特别重视注意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对注意力进行训练,重点应放在注意品质的提高上。

通过训练扩大注意的广度,增强注意的稳定性,提高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

注意的四个品质既是衡量一个人注意力好坏的主要标准,也是我们训练注意力的着眼点。

在提高学生注意品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目的性的教育,从而促使小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实现注意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飞跃。

在训练学生注意力时,训练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则从另一角度出发,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再者,训练注意力还应包括良好注意习惯的培养,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注意习惯,那么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

“要想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我们还是从一年级就学会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吧。

  (3)记忆力训练。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经验可以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也可以是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等等。

记忆从字面上来说,它是一个从“记”到“忆”的复杂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观点看,记忆是一个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记忆环节。

识记是识别和记下事物,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回忆则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对小学生进行记忆力训练,就要抓好两个转变,即由无意识记到有意识记的转变和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的转变。

小学低年级儿童识记多为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所识记的内容增多,仅靠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是远远不够,就需要发展更多种识记方式来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

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提高有意识记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以理解为基础,提高意义识记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学生记忆信心的培养,记忆的关键在于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胡德华斯指出:

凡是记忆力强的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信心。

可见,对于学生进行记忆信心培养也是训练记忆力的重要一环。

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记忆策略,如提纲记忆、列表记忆、图示记忆、网络记忆等等。

学会把无意义的材料赋予人为的意义和联系,以帮助记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记忆术,如歌诀记忆、谐音记忆、特征记忆等等。

在保持这一环节方面,重要一点是学会复习,因为与保持过程相反的是遗忘,换句话讲遗忘的越少、保持的就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相反遗忘的越多,保持的就越少,记忆效果就越差。

而对付遗忘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复习,要让学生知道复习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每一次重复都有新的成份掺入,每次复习都从新的角度重现旧的内容。

所以,只有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4)想象力训练。

想象是人脑对己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这里的表象是指记忆表象,即我们直接地感知,接触某一事物后,在头脑中构造出的该事物的形象。

不言而喻,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在小学生想象力培养方面,重点做到使学生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有意想象,保证想象的目的性、主动性,提高想象的效率;使学生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想象,提高想象的预见性和创造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应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

想象必须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缺乏知识的想象只能是空想,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想象和幻想。

再者,应注意表象的储备。

想象以表象为材料,想象的水平因一个人所具备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不同而不同,表象越贫乏,想象越肤浅;表象越丰富,想象越深刻。

丰富学生表象可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等实践活动来进行,开辟第二课堂。

第三,应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绪和情感是想象的动力,一个人的想象活动与其情绪情感生活是紧密相联着的,创造想象的重大创造永远产生于丰富的情感之中。

除此之外,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也是训练想象力的重要方法。

  (5)思维力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人脑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具体化等活动过程和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实现的。

思维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是指它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需要通过知识经验的媒介才能完成。

正是这一特性,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跨越时空限制,拓宽了认识的广度。

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和各类事物间规律的联系。

人们借助于分析和综合这两个基本过程,对事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加工,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找到问题的实质。

  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早已被人所知,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的确,思维既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也是巩固知识的重要心理条件。

可见,思维力的训练乃是智力训练的核心。

那么,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

  首先,应明确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什么,要把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思维训练的重点。

一般说来,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深刻性四个方面,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思维训练。

  其次,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每个人在认知活动中,都会显示出带有个人色彩的某种倾向和特点,一旦这种倾向和特点相对稳定,就成了个人的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思维的方向,从而影响思维的质量,所以抓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就抓住了思维训练的关键。

根据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①培养学生“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习惯。

③培养学生一问多思的习惯。

④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求异思维的习惯。

  第三,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结合各科教学进行。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力既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情感教育

1.情感及其教育意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人的情感也是极其复杂的。

一旦某种需要产生,主体就试图得以满足,但并非每一需要都会得到满足的,因需要的满足与否而产生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这就是情感二分法中的两类情感。

在每一大类情感中因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情感。

所以情感是复杂、多变的,是心理现象中最活跃的成份。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情感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它已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主要问题,不管是现在或是将来,情感教育都是心理教育的核心内容。

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指出:

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

他用大量实验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理解、记忆等认知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对情感教育尤为重视,当他谈到情感对智育的重要性时说: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

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基础性意义,会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

2.情感训练内容。

  由于情感具有两极性,所以,我们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感。

结合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教育重点放在积极情感的培养上。

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情感,增强对情感的认知,学会适度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提高对情感的控制力。

在教育的影响下,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增强小学生情感的稳定性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育中,教师应通过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情感的社会化发展,由一般的心境、激情、应激、热情开始向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发展。

由于情绪情感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具体的情境总是可以唤起人们的相应情感,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培养学生情感的每一次情境,或者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景来进行情感教育。

  在进行积极情感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消极情感,因为消极情感总是会产生的,在这方面教师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消极情感调控方法,如理智调控法、转移调控法、渲泄调控法、音乐调控法、暗示调控法等等许多调控方式。

  总之,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适度发展,充分发挥情感的功效,促使学生其它各方面健康发展。

促进情绪情感的稳定性,做到不因区区小事而作过分的情感反应;能节制情感,使情感有适当的出路,而不随时随地作毫无顾忌的表达,使不良情感有渲泄、清除的渠道和方法。

4.意志培养

1.意志及其培养意义。

  意志是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有三个明确特征:

明确的目的性、随意运动为基础和克服困难相联系。

一个完整的意志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做出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

发动和制止。

  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是常有之事,在挫折、困难面前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如何。

意志坚强者能理智地对待挫折、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排除挫折,实现预定的目标。

相反,意志力薄弱的人,遇到困难不是积极想办法克服,而是怨天尤人,回避退却最终导致失败。

无数的实例证明,凡是成功者都是意志坚强者。

因而,应重视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当今形势下,其意义更为深远。

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都特别重视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2.意志培养内容。

  良好的意志力主要表现在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和坚持性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也就是意志的四个品质。

对小学生进行意志力培养就要重点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和坚持性。

为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就要从理想教育做起,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增强活动的目的性。

有志是坚强意志的前提,一旦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就不要轻易地变换,就要为之而努力奋斗,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就是要让学生培养坚持性。

人们常说: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志不移”。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并非只有在大的挫折、困难面前才能进行,相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锻炼意志的机会,把每一个小小的诱惑都作为对自制力的考验。

高尔基曾说:

“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除此之外,坚持体育锻炼也应作为培养意志力的内容和方法。

体育运动和意志力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强健的体魄易养成坚强的意志。

5.个性塑造

1.个性及其塑造意义。

  “个性”一词在心理学上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说法。

但一般认为,个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系统。

在个性这一大系统中又包含三个子系统,它们是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动力系统(动机、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和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

性格在个性系统中具有核心地位,一般认为,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总和称之为性格。

由于性格在个性中的特殊地位,所以对小学生实施个性塑造时,应把重点放在良好性格的培养上。

  我们知道,学生的性格塑造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关系,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具有突出地位。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尤为重视性格教育,他把教育的目的归结为“人的个性培养计划”,把性格看成是个性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指出:

“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可见,性格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事业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应及早进行培养和塑造。

性格的形成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它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个人主观努力逐渐发生、发展的。

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儿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所以应及时对小学生进行性格教育,以期塑造良好的性格。

2.性格塑造内容。

  对学生进行性格塑造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良好的性格,二是矫正不良性格。

在培养良好性格方面,应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同伴及社会实践活动在性格塑造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教师是他们模仿的榜样,更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信任、关注和赞扬,一旦他们得到了这些,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自尊、自信就随之而来。

如果一个学生经常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是赞扬,而是训斥、厌弃,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感甚至产生敌对、怨恨等情绪,久而久之,就为产生孤僻、冷漠、自卑、嫉妒等不良性格埋下了隐患。

也难怪马卡连柯说:

“我在这一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另外,充分发挥班集体、同伴的作用,应培养学生自制、守纪、勇敢,关心集体、刻苦耐劳、奉献等性格特征。

集体为学生的性格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巨大的陶冶性格的熔炉,马卡连柯说得好,“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拨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中,性格才能培养起来。

  除以上所说的之外,还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在性格培养中的作用。

让小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努力使他们形成乐观、坦率、真诚、自尊、自信、自强、幽默、关心、合作、同情、谅解、热情、活泼等等良好性格特征。

  在培养良好性格的同时,注意矫治学生的不良性格,如怯懦、自卑、嫉妒、孤僻、猜疑等等。

在矫治不良性格时,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良性格的危害,找出形成的原因,然后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矫治。

6.学习指导

1.学习及其指导意义。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是指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由于小学生从事学习的时间短,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使学习指导显得更重要,更有意义。

在众多的“学会”教育中,有一项“学会学习”教育颇引人关注。

大量的研究证明,各种层次的学生正常发挥出来的能力之所以会低于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原因是他们在各种情景中往往习惯于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方法,而这些学习方法在缺少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是无法改善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真正掌握了获得知识的主动权,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平时我们都强调教师要给予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2.学习指导内容。

  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就是紧紧抓住影响学习的因素来进行,让学生学会调控这些因素,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般说来,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这样说来,学习指导的内容应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1)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在学习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等环节方面;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即如何观察,如何注意,如何记忆,如何想象,如何思维,如何创造等,这些内容在智力训练部分已进行了训练和指导。

  

(2)非智力因素的指导,即学习心理的调节问题,在这一部分重点指导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培养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如何克服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情绪;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用脑;如何调整应试心态,掌握应试技能等等。

  (3)学习方法指导,主要包括指导学生怎样制订学习计划;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如何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小结等;让学生懂得如何自学等等。

7.交往指导

1.交往及其指导意义。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简称交往。

个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总会同社会接触,同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这便产生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在人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交往可以获得信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通过交往可以增进人际和谐,提高身心健康水平;通过交往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可以这样说,交往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2.交往指导的内容。

  由于小学生交往范围较小,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所以,进行交往指导重点应放在交往礼仪的培养上。

让他们懂得尊重、真诚、同情、关心在交往中的作用;学会与老师、与家人、与同学交往的基本礼仪;初步知道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如打招呼,问路,买东西,请求帮助等等;让学生掌握一些非言语交往的技巧,如利用眼神、体态、手势等非言语手段进行交往;让学生掌握如何排除交往中的障碍,克服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如误会、猜疑、羞怯、嫉妒等。

总之,在对小学生进行交往指导时,要善于发现交往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小学生的交往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