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7986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docx

《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docx

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

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

广州市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谢凤玲

【内容摘要】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特点,通过自身的实践探讨,提出了实现中职计算机有效教学课堂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课堂教学及有效的学习评价。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

对于中职计算机课堂,如何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收获更多,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下面本人以实际教学为例,跟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教学事半功倍。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做充分的准备。

(一)教师灵活备课

一个称职的教师,课前必做好充分准备,不但要预先研究和处理好教材,还要根据学生总体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选定课堂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这一章之前,根据这一章知识理论性强以及学生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设置了有效的教学设计。

为了达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计算机的特点、系统组成这一知识目标,我采用了课堂抢答及奖励的方式,把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计算机的特点等知识按顺序系统地设计为一系列的问题,并且给出选项,让学生课堂上进行抢答,每抢答对一题给一分。

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我干脆搬了台主机到讲台上,随机地指着上面的组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抢答,也是每答对一题给一分。

最后以积分的高低给前十名的同学颁发一些小奖品。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形成信息安全意识,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职业道德,我搜集了很多案例,让学生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之后,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安全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二)学生有针对性预习

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去面对一位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接受新的知识,就算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听不懂或者难听懂,课堂的效率也是低下的。

因为学生课前知识的准备程度会影响到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而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或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学习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提前预习,然而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对课堂教学起作用,就要看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是否具有针对性了。

例如我在教学《演示文稿的制作》这一章之前,根据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我让学生先用word文档写好一篇自我介绍的简单材料,然后选定一些自己平时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并且给他们留下一个问题:

是否想让自己的这篇自我介绍以更美的形式体现出来?

在下节的新课里将教同学们使用一种新的软件。

带着对新课的好奇和期待,学生们课前认真地写好了自我介绍,并且精心地准备了很多喜欢的照片和精美的图片。

后来在课堂上我教一步学生就兴致勃勃地做一步,最后当一个完整精美的演示文稿制作完成的时候,他们都很开心,并且兴高采烈地与同学相互欣赏。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最主要阵地。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把课堂构建成学生学习的舞台,还学生自主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

那如何将普通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师生喜欢并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绚丽舞台呢?

下面是本人的一些实践体会: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有特色的导入新课,引入主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的关键。

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给学生设置各种悬念,力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每上一节新课之前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例如在进行WindowsXP操作系统教学时,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在电脑上听音乐、看电影和玩游戏吗?

(喜欢)想让自己的电脑桌面变得更漂亮、更有个性吗?

(想)那么计算机对各种软件和文件是怎么进行管理和运行的呢?

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电脑桌面变得更漂亮?

学习了WindowsXP操作系统之后,这些问题就通通可以解决了。

”再如上EXCEL的函数知识课时,我导入某些学生的期中成绩情况表,先让学生用笔或计算器计算平均分、总分、优秀率,等他们计算出来之后我再快速地用EXCEL的函数给学生演示求平均分、总分和优秀率,“哇,这么快!

到底怎么算的?

”在学生的一片惊叹声中,我感觉到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你看,巧妙的导入既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得后面的教学能更有效的进行了。

 

2、寓教于乐,促进参与

教无定法,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莫过于“寓教于乐”了。

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游戏、竞赛、阶段性挑战训练等等,既可以吸引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当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提高打字速度的训练时,我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等教学软件,里面的打字练习生动有趣,还有一些小游戏也特别有吸引力,不用我敦促,学生练得是津津有味。

有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打字竞赛,看谁打得又快又准,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在教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时,我让学生上网申请邮箱和聊天工具,互相给同学发邮件和信息;让他们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比赛,看谁最先找到要求搜索的内容;教他们如何下载自己喜欢的歌曲和各类软件,如何在QQ空间里上传自己的照片等。

在教授《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时,我给学生分阶段设置了各种具有挑战性的课堂练习,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做出答案,并适时对学生实行分层指导。

通过挑战性的训练巩固教学效果,分层指导既让好的学生更进一步,也让一些基础差、缺乏主动性的同学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鼓舞,从而提高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学《演示文稿的制作时》我让学生比赛制作一个自我介绍的作品,然后给他们评一、二、三等奖,并给他们颁发奖状和奖品,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像上面这样的例子在我的课堂上是很多的,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本人觉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于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的有效教学真的作用不可小觑。

三、有效的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动力。

教育部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提出: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不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再者,中职学生在初中的学习阶段中就觉得自己不受老师重视,心灵敏感又脆弱,学习成绩不好,很大程度上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理障碍问题。

因此老师的评价方式要特别注意公正、公平、公开,以期真正达到评价的效果,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

根据这一原则和特点,我使用了下面的评价方法。

1、利用考试软件

现在,各校都有一些考试软件。

一般的考试软件都有很强的功能,利用这些功能,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般来说,考试软件都具有:

①自动出题功能,题目的难度可由出题者掌握,这既保证了测试的难度不出偏差,也保证了评价的可信性(因为每人的题目均不相同,从而避免了抄袭现象的发生);②自动计时功能,保证了每个考试者有同样多的考试时间;③自动改卷功能,能实时地给出每人的考试成绩,既保证了成绩的准确性,又使改卷的速度快捷无比。

很多考试软件还有统计功能,可以对考试进行统计分析。

考试软件的专业性,保障了评价的高度可信性,是一种理想的评价方法。

但目前的问题是真正适合中职学生用的考试软件还不多,此时我们可以自制一些试题,虽然没有考试软件那么多的功能,但能适合实际需要,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上交作品

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一定时间后(例如两个星期),要求学生上交作品。

作品的质量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必须注意的是,布置的任务不必太细,太细了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不利。

但是,也不能放任自流。

一些学生的自觉性不强,如果没有具体要求,他们就不会认真完成任务。

还有,我们也应该为他们提供研究的方向,获取资料的途径以及一些范例等。

例如,我在上完文字处理系统(Word)之后,要求学生上交的作品是一篇板报,只规定板报在500字以上,并且图文并茂,对板报的内容则没做要求。

在学生上交作品之前,我在教学中已经一步步地完成了一篇板报,并指出了资料、素材的出处。

我觉得,这样做学生才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很有益处。

上交作品,也不一定要人手一件,有时也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每组交一件作品。

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有益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要有统一的标准。

现在的学生是很看重分数的,如果评分不公平,会严重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对教学十分不利。

所以,决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喜好给分,要在布置任务时公布要求,并公开评定分数,让学生们认同你的评价。

3、随堂抽查

我们还可以用随堂抽查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

抽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抽查上机作业,也可以提问,还可以是操作演示。

因为方法多种多样,所以特别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应的方法。

比如,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完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可做一次测验。

此时,可用提问法,我们可以打开若干台计算机的机箱,对学生进行提问。

通过提问,我们能够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达到评价的目的。

讲Windows的基本操作时,可以采用操作演示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

随堂抽查机动灵活,只要运用得当,便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信息。

同时,通过随堂抽查,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不过,为了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我们对随堂抽查要全盘考虑,计划好哪堂课抽查,抽查比例是多少,抽查哪些人。

每一次的成绩都应有纪录,以便期末评定学生随堂抽查的总成绩。

随堂抽查的分数同样应有统一的标准,并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以上就是我在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时所做的探讨和实践,总之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动力,这样教师要做什么样的教学都会显得事半功倍,有效得多了。

 

参考文献:

1、 姚利明,《有效教学论——理论与对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2

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55]技工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2005-11-11

[摘要]:

本文以《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分析有效教学的的含义,从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估策略、情意策略四方面探索有效教学。

[关键词]:

有效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机械基础》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技校生来说,无疑是大难度的课程。

首先,他们对

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他们还未曾掌握应有的读图知识;再加上课程本身繁杂的特点,都给学生学好这门课带来较大困难。

如果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习惯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滔滔不绝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课堂中充当配角,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形成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力,就会造成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关于"有效教学",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有效"与"教学"两个概念的本来含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它的逻辑必要条件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

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三、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传统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传授信息,第二,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书写或动手实践。

另外,要求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

这比较适合于课时较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上课。

但是如果是课时较长的大课(如两节课合在一起),如果是差生班级,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研究表明,许多低效教学的根源在于它过于注重教学内容,忽视了教学方法。

青年教师尤其如此。

他们过多地考虑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较少考虑教学方法。

确切地说,他们忽视了教学策略。

如果从策略的角度分析某些低效教学的原因,就不难发现其症结所在。

如果教学策略不当,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产生行为问题。

有时候,缺乏经验的教师还无法及时地控制这些行为问题。

如果教学策略得当,它无形中避免或者消除了许多课堂问题。

反过来,教师又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内容。

  一)准备策略

  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

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

  二)实施策略

  1、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首先认知对后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可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

如在《机械基础》中"铰链四连杆机构"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分别固定其中的一杆,试着摆动相邻的两个杆,看看四次摆动中有什么不同?

当学生迷惑不解又急于知道答案的时候,我及时切入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果较好。

  教学情境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能使学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可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的思维。

例如,"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作为一次课的内容,讲动制动器时,已近"尾声"。

为设计好这个"压轴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引进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

请大家选择自行车制动的最有效的办法:

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

课堂立即活跃起来,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大家立即发表意见。

因为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有刹车"经验"。

结果,选"D"的同学最多。

"尤里卡"博士的答案是"C",自行车的前闸制动,后闸减速。

同学们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

接着便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

制动器的形式有锥形、带状、闸瓦式,等等,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

最后得出结论:

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实现制动的。

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情境,于教学活动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和生产,让学生感受实际情景,理解知识的有用性和学习的必要性。

如对于四杆机构中的"死点"位置的概念,在教材中举了一个快速夹紧装置,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感到比较抽象,我就想到学校车间里有一个夹具就是利用"死点"位置的原理设计的,让学生到车间操作了这个夹具,学生觉得这很形象、直观。

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概念和它的工作原理。

  2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有些专业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初中所学知识联系很少,只能用到一些初中最基本的公式、计算及有关理论概念,而有些学生甚至却连这点知识都不具备,对技校专业课的学习无法正常进行而丧失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

人的智力差异很大,智力不仅在个体之间有巨大差异,而且在个体内的不同组成部分也有很大的差异。

为能使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获得成功,须根据这种差异调整教学策略,实施分层教学。

这里所指的"分层"主要是指在同一教学班内,按学生现有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

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师生之间根据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学习目标。

如在构件静力分析教学中,构件的受力分析、画受力图、列平衡方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所教学生基础差异很大,在练习中,我制定了三个要求,对基础很差的学生要求其慢慢画出受力图;稍好些的学生在画出受力图的基础上,列出平衡方程;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完成画图、列方程,最后解出方程的解。

  3、课堂活动的转换

  心理学认为,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

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甚至厌烦,尤其是技校生,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很难保持长时间注意,此时,如果能不失时机地转换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原来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一节45分钟课为例:

  A.总体目标。

用一句话或一个标题,让学生知道学习的中心目标。

  B.介绍。

(3-5分钟)

  ·列举若干主要的目的;

  ·复习先前的,有关的上课内容;

  ·提问学生,更正答案。

  C.第一阶段(10-20分钟,根据学生的注意力而定)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讲解上课的第一部分内容,可以借助视听设备或者具体的举例。

如果进展顺利,可以延长至25分钟。

此时,教师必须明白,差生必须获得教师的帮助,再也不能延长讲解的时间了。

  D.第二阶段(约10-20分钟,根据作业要求而定)

  在这个阶段,必须转换学生的活动。

在第一阶段,学生以听为主,现在应该以书写、绘画、手工等实践活动为主,譬如,要求学生根据第一阶段的讲解内容进行书面回答问题。

  E.第三阶段(5-10分钟,根据作业要求而定)

  这个阶段可以作为一节课的结尾部分。

教师应该再次转换活动,可以对第二阶段学生所作答案进行检查,也可以开展口头作业,请学生进行解释或者提问,教师予以回答。

  如果一节课的时间较长,或者两节课合在一起上,有必要更多次地转换活动。

应该注意的是,要转换的是活动,而不是转换教学内容。

上课期间,如果学生出现焦躁情绪或者注意力分散了,那就意味着转换活动的时刻到了;如果教学内容平淡或者艰深难懂,就需要增加转换活动的次数;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给予关心,从中发现问题,在学生配合下转换活动,譬如,提供进一步的讲解,再次进行演示,或者重新举例。

  4、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在传统的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由于事物不容易表现、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经验,因此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事物。

而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对一些变化过程的显示,运动的模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经验,建立正确的概念,降低学生对机构的认识难度。

如讲到轴系零件时,如果适时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轴,键和轴上零件(比如一个齿轮)配合的动画,或者是对开式径向滑动轴承的轴承座,轴承盖,上轴瓦,下轴瓦和连接螺栓的爆炸视图,配以一点音乐,此时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强大表现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不多。

这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是有差距的。

因此,要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大胆地进行"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尝试。

如讲变速变向机构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实习工厂的车床变速箱给学生讲变速、变向要点,然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三)评估策略

  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

要进行有效教学,就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

  评价内容有①评态度和收获,即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对化学学习"活动"的参与态度,并进行记录,同时注意学生的"活动"成果,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②评过程,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如我在批改作业时,作业的评价是:

作业等级+激励性评语;考试分为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平时与期末相结合。

  四)情意策略

  学生学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的两个方面.积极的情感,锐意进取的意志能推动学生探究思维的积极开展.相反,消极的情绪,萎靡不振,畏难苟安就会阻碍学生的探究活动.俄国教育学家乌申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因此,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探究有浓郁的兴趣和精益求精的欲望,来激起其运用策略,改进方法,提高探究学习效率的强大动力.例如,创设良好的教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形成克服困难的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渗透着学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如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使命感、成功感等,能使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产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持续而长久;师生人格的平等,能使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最大限度地调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地探究问题;善待差异,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体验到探究的快乐等.总之,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探究过程的不同层次中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的状态,以"情"的激发促进"意"的发展和优化.通过长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进取的人格,并最终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参考文献]

  [1]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谌业锋主页.2004年11.

  [2]孔企平.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

  [3]王中宝.《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200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