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练习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
——2015-2016秋学期考试参考范围(第二部分)
强调:
这是练习题,而不是题库。
感觉到自己选择题挺悬的同学可以用这个练习
绪论和第一章
1、世界观是(D)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A)
A统一的B不统一的C相反的D矛盾的
3、哲学是(B)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B)
A唯心论B不可知论C诡辩论D二元论
7、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A)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10、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C)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
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A)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1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5、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这一观点是(D)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真实性B客观性C物质性D客观实在性
1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8、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B)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1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A)
A独立性、根源性B客观性、唯一性
C实在性、唯一性D相对性、变动性
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A)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2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D)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B)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5、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A)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2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C)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8、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2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30、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C)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3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2、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C)
A社会精英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3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4、时间和空间是(B)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5、空间是指(A)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36、空间的特性是(C)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
37、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二元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论观点
38、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D)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D爱因斯坦相对论
39、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C)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40、古诗云: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D)
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
41、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42、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B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
C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界D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
43、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B)
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
44、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A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4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
4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B)
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D它的矛盾性
4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D)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4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B)
A庸俗唯物论B辩证的唯物论
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
49、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B)
A形而上学唯物论B辩证的唯物论
C折衷主义D二元论
50、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A物质性B客观性C现实性D可知性
5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C)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B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D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52、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B)
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
53、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C)
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
54、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D)
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的
55、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它的(B)
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
56、人类存在的方式是(D)
A社会活动B社会生产C社会斗争D社会实践
57、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A)
A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B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C经济、政治共同体D一定的人群共同体
58、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D)
A科学的理论B正确的自然观
C正确的历史观D正确的实践观
59、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D)
A物质的社会关系B思想的社会关系
C复杂的社会关系D基本的社会关系
60、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D)
A社会的物质生活B社会的政治生活
C社会的精神生活D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6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这说明实践构成(D)
A社会的时间状况B社会的空间状况
C社会的现实状况D社会发展的动力
62、全部社会生活(D)
A在本质上是真实的B在本质上是客观的
C在本质上是物质的D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6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B)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65、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C)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B各事物之间
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6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C)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67、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C)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6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C)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6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7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71、辩证矛盾的含义是(A)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7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7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D)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7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C)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7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B)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7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C)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77、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A)
A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B各自分别起作用的
C同一性先起作用D斗争性先起作用
78、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D)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79“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D)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8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8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C)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8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
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B)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83、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C)
A矛盾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8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C)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8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86、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A)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D人定胜天
87、马克思说: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C)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8、列宁说: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B)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9、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A)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0、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D)
A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B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奈的
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D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9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C)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92、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C)
A休谟B爱因斯坦C马克思D康德
93、马克思主义是(A)
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B人民大众思想的科学体系
C革命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革命政党思想的科学体系
94、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C)
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95、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D)
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9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A)
A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B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C特指的马克思主义D泛指的马克思主义
9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B)
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9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C)
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99、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那些学说的理合思想(C)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00、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B康德和黑格尔
C康德和费尔巴哈D谢林和费希特
10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B)
A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
102、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A)
A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B英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法国的罗伯特·欧文
C德国的罗伯特·欧文、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沙尔·傅立叶
D德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10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10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B)
A伟大发展B伟大革命C伟大发现D伟大发明
10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0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D)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C)
A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
108、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C)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A)
A理论品质B理论方式C实践品质D实践方式
120、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A)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D)
A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B最伟大最崇高的实践
C最崇高的社会实践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2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D理论联系思想
第二章
1、认识的主体是指(B)
A感性存在的人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现实存在的个人D实践所指向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D)
A客观物质世界B客观事物
C客观自然界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4、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C)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D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
6、恩格斯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阐明(B)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7、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这段论述表明(A)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