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山中访友
课题
山中访友
课型
精读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及文章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来整体感知课文。
2.、通过自主阅读来积累词语和品味优美语言,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
学
过
程
上课教案
课堂随记
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
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
“朋友,你好!
你最近好吗?
”“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
”
------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完后回答:
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依次是:
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①在依次找朋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栀(zhī)子湛(zhàn)蓝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
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
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
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
“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②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结: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
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研读与赏析
师:
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我们的好朋友。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再回答问题。
)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段落:
1、古桥: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
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
师:
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
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小结:
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
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树林里:
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
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
“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师小结: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
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
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
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
(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
(3)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4)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
(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
(5)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
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6)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
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引言:
上节课,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拜访了山中的众多好朋友,他们都是谁呢?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师: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
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将课文朗读一遍。
四、仿写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
(图示)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
“你好!
---------”典型的第二人称。
注意称呼的选择。
示例:
A、你好!
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
B、你好!
翩翩起舞的蝴蝶,你跟随自然的音乐,跳起生命的舞蹈。
(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
五、体验与反思(图示)
体验:
学生活动:
①讲述自己一次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②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预设:
农村同学大多数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
(说明:
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读出自我。
)
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
(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
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背诵课文3、4、5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古桥
树
露珠
鸟儿
山泉
石头
落叶
落花
云雀
白云
悬崖
瀑布
溪流
1山中访友
雷阵雨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学生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
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
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
“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
”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
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你一定会听见的
【文章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语气亲切的小品文,作者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告诉人们:
只要用心听,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就一定能听见这个奇妙无穷的有声世界。
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不足,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强。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活泼优美的语言,分析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细微的声音写得具体生动,进而学会将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活泼优美的语言,分析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细微的声音写得具体生动,进而学会将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养成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2、学习对比和排比句段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方法】:
朗读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
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
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
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听课文朗读:
思考;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
(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第二部分:
(9-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第三部分:
(14-20) 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
三、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问: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
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首诗……
文章的想象丰富、细微,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聚焦无所不在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
文章的结构特别美,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列举6种声音,结尾又巧设5种游戏,新颖独特。
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设置悬念,诱人猜想。
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美点。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
(1)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提问:
课文的语言美,美在哪里?
学生明确:
美在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美在排比句的运用;美在多种多样的问句;美在人称的选用;
①揣摩文中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的语句。
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1、2、3段,其余同学听读,体味文句的诗情画意。
示例1、“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
”声音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方式,它使我们的知识日益增多,使我们健康成长!
2、“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也跟着你欢笑。
”笑是这样美好。
最后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这样的感受――只要我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3、“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这一句中,“吹过”、“拂过”、“扑过”、“横越”用得特别恰当,总体上是一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各种风的特点。
4、“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这个句子很有诗意,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对雪花采用拟人的写法,读了觉得非常亲切。
5、“愉快动听的声音,带给我们快乐;嘈杂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说明不同是声音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师小结:
前三个自然段。
这三段组成排比,描绘了生活中大家没有注意的声音;语言活泼风趣,意境优美。
我们也仿照其中一段,写几句话。
要写生活中的发现,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学生思考,开始写,老师作个别指导。
)
交流:
下面我们来比一下哪些同学心细如发,文笔优美。
示例1:
你听过春天柳树洗头的声音吗?
柳树有一头枯黄的长发。
春风吹过,沙沙声响起来,柳树开始洗头了,洗呀吓呀,洗去了枯黄的污垢,戴上了嫩绿的新帽。
示例2:
你听过鸟儿唱歌的声音吗?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几只小鸟停留在枝头,观赏着叶绿花红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唱起欢快、悦耳的歌。
示例3:
你听过蜻蜓做操的声音吗?
蜻蜓有一件银纱似的外套。
有一天,它们在空中摆好队形要做健美操,“嗡”,一只蜜蜂飞入它们中间。
“不好,敌人来了!
”刹那间,它们全逃散了。
示例4:
你听过小蚂蚁搬运食物的声音吗?
那天早上,蚂蚁们聚集在一起,紧紧咬住大青虫的肉皮,一起用力。
大青虫一翻身,它们立刻向周围散开了。
示例5:
你听过蟋蟀弹琴的声音吗?
夏日的夜晚,几只蟋蟀在园子里的草丛中拉起了小提琴,乐曲婉转悠扬,连小草也舞动身躯为乐曲伴舞了。
示例6:
你听过树叶下落的声音吗?
一个深秋的早上,一片树叶从枝头轻轻飘落,飘呀飘,落在路边池塘的水面上,微微一阵凉意,小树叶满足而缓慢地流走了。
示例7:
你听过你听过蜜蜂采花粉的声音吗?
在一个花园里,一只小蜜蜂轻轻地落在一朵花上,忙忙碌碌地采花粉,然后满足地飞走了。
示例8:
你听过知了唱歌的声音吗?
一天中午,池塘边的杨树上知了在唱着夏天,突然一颗小石头打在附近的树枝上。
“不好,打扰别人休息了!
”它赶紧飞走了。
师小结:
大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要细心观察生活,认真动脑思考,就会有优美的文字从我们笔下飞出。
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
文中的问句形式多样,有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
如“你听过……的声音吗?
”“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
我怎么听不出来呢?
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的声音吧?
……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你怎么会听不见呢?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
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
你用心听了吗?
你听见了什么?
”……
这些问句,不断引起读音的注意,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提问:
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改为第一人称“我们”好不好?
学生明确:
不好,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读时,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颜悦色、亲切随和地和我们谈心。
(2)赏析课文的意蕴美。
提问:
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请说出其独特的意蕴。
学生明确:
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但由于感觉的迟钝,心的冷漠,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们忽略。
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倾听,去感受。
声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让我们伴随着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赏析课文的结构美。
①提问:
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如把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改为“用心倾听”或“奇妙的声音世界”好不好?
学生明确:
不好。
原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寄予作者对读者的无限期冀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②提问:
文章开头共写了六种声音,前三种声音极细微,难以听见。
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去掉前三个段落行不行?
学生明确:
开头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 ”的“声音”,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
但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如果去掉前三个段落,文意就略显单薄。
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用“心”倾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倾听心音,倾听天籁,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领悟其内涵。
③提问:
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
学生明确:
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没有像惯常行文那样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 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
(5)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习题卷
【板书设计】:
你一定会听见的
(1)抓住声音特征,运用拟声词
(2)巧妙利用各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设问、排比……
(3)各种感官描摹的巧妙应用:
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多角度。
(4)发挥想象,创设美好的意境
【教学反思】: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或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由此教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到拓展延伸部分——学生通过做声音游戏,体验声音的微妙。
游戏很简单,学生把玻璃纸揉成一团,然后侧耳聆听玻璃纸缓缓舒展的声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写下自己听到的声音和获得的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明白了每一节课都需要精心的设计,才不至于教学内容空洞,课堂沉闷乏味。
本节课我通过预设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感受。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案背景: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了解作者林海音的生平及创作情况,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
题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借“爸爸的花儿落了”来喻指爸爸的去世。
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绪信笔写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文章通过对几件事的叙述,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
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学习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送别》,询问学生听完后有什么感觉?
歌曲用音乐的语言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离愁别绪,离别的惆怅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失意怅惘尽在不言之中,而课文使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而已。
只要学生领会到这层感情基调,就进行课文赏析了。
二、感知内容
1.文章写了哪些人?
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谁?
2.速读课文,概括提炼文章内容。
⑴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⑵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①从英子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
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回忆。
②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
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爸爸爱花的故事;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爸爸去世。
)
提示:
①同学们区别出写“眼前事”和“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32、35—38、54—68段)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文章第2—29、33—34、39—53段)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
②用“人物+事件”的思路逐一完成。
三、合作探究
1.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在文中有何含义?
一语双关,一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
另一是象征特别爱花的父亲的离开人世。
2.“花”在文中还有什么妙用?
(主要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花”。
)
3.请快速找出描写“花”的语句,思考:
那为什么要选择“花”而不是别的作为主要线索?
(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二则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事件交错而不凌乱。
)
4.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饱含着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也会引起读者深深的眷念之情。
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感觉父爱。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
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
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研读赏析
1.我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并说说理由。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
(从文中找出英子成长的事情或句子)
对成长的影响:
历练中培养不怕困难,敢闯敢练的坚强性格.对自己负责,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品质.
英子具体表现为:
学习非常用功,被选做代表为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从六年前的那一次后从不迟到。
硬着头皮完成了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这件事。
闻说爸爸去世而处乱不惊从容面对……
3.找出你最喜欢的情节并说说理由。
或者是:
“我还有能理解的是……”
三、体验反思
1.请学生当场仿写,并交流。
父爱是阳光,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
父爱是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
父爱是……
2.说说自己和父亲(或其他亲人)之间的故事。
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要求:
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注意语言的感染力。
表现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
3.最后在《懂你》中结束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