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7379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沪教版第二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沪教版第二册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教学设想

  参照“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知识短文:

“理解文章的句子”,以课文为材料,让学生在把握全文结构的基础上,加深对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

以讲解分析为主,辅以理解语句含义的练习。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

第2、6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第3、7段的分析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把握全文结构,分析3、4、5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并参考《世界历史》第二册第八章《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认真预习课文,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课上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重点落实以下知识:

  1.词语:

  悼(dào)词 不可估量

  纷繁芜(wú)杂 豁(huò)然开朗

  肤(fū)浅 衷(zhōng)心喜悦

  卓(zhuō)有成效 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 zhòu)

  给(jǐ)予答复 诬(wǖ)蔑

  2.常识: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

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让学生听本文的朗诵录音,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

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提问

(1):

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

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提问

(2):

①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

承上启下。

  明确②:

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综上所述,第二部分结构如板书所示:

  五、讲解第3、4、5段。

  提问

(1):

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④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①:

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明确②: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

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

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明确③:

了解了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

(利用投影仪)

  “所以”领起③④⑤⑥句。

“因而”领起⑤⑥句。

  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

从而建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

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明确④:

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大家知道,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这些跨学科的发现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如果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

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问

(2):

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①:

“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

“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明确②: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

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

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

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明确③:

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

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总结。

  第2、3、4、5段在表述时,作者注意使用概括性语句(例如两个“对于”)和指代性语句(例如“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阅读时,若能抓住这些语句,将概括部分和指代部分具体化,那么一方面能使我们提纲挈领地掌握议论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路。

  七、作业。

  1.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段。

  2.思考题:

  ①第6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

为什么?

  ②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

  ③第2段中两个“对于”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第6、7、8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提问

(1)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

②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

说明什么?

  明确①: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

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

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

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

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

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明确②:

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

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

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

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提问

(2):

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

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

如何概括?

③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①:

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

加“首先”以示强调。

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明确②:

“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

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

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

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确③:

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

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

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明确④:

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

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

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

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

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练习指导。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

①关键词语的选用;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③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

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

分析第6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的“喜悦”,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

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

  例2 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

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例5 我敢大胆地说: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

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

   

(1)分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丰富含义。

  参考答案:

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

“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

  “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2)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参加答案:

“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

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沪教版第二册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

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

“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

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

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

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

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

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

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

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

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

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

语速:

低沉、缓慢。

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

为什么?

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

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

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

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

“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

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

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

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

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

赞其功

(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

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其中“这”指代什么?

“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

启下?

既承上又启下?

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

宾语是什么?

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

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

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

“承上”是说:

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

“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

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

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

赞其功

(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

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

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

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

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

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

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

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