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现代文学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653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现代文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古现代文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古现代文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古现代文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古现代文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现代文学资料.docx

《古现代文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现代文学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现代文学资料.docx

古现代文学资料

14、散体大赋(汉大赋):

汉代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

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

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

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15、汉赋四大家:

指汉赋的四位大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并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

16、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

汉无名氏作。

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大都作于东汉末年。

南朝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

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

17、《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

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

《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

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名词解释:

18、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

又称新体诗。

其特点是:

平仄协调,单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

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影响很大。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19、七体:

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

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即《七发》。

后来模仿者甚多,以至于《文选》于赋体之外,另立“七体”。

例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但都不及枚乘的《七发》。

20、左思风力:

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21、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2、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23、诗品:

齐梁时代钟荣所著,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

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作了系统的论述,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代的诗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诗品》与《文心雕龙》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称为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的两大专门著作。

章学诚评价“《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诗品》思深而意远”。

《诗品》评述了古代文化学术传统与时代风气的影响。

24、宫体诗:

宫体之名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但沈约、鲍照、萧衍等人的艳诗已肇其端。

内容上,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

情调轻艳,风格柔靡,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

在艺术上继续了永明体的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25、太康文学:

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首推潘岳和陆机。

26、玄言诗:

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

27、元嘉三大家:

指的是刘宋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8、竟陵八友: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

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

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其中沈约、谢朓成就最高,他们对声律的发明、诗歌艺术的精细起了重要作用。

29、徐庾体:

指南朝梁徐摛、徐陵父子与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风和文风。

他们的诗文绮丽,多变旧体,故时称“徐庾体”。

“徐庾体”诗大多是奉旨应制之作,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品。

徐陵、庾信又工骈文,传统所谓“徐庾体”,更侧重于指“文”而言。

徐陵、庾信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将宫体诗所运用的隶事声律与缉裁丽辞文采的形式之美,完全巧妙地移植于“文”的创作中,使骈文耳目一新。

30、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

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有意义的作品,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优秀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31、志人小说(轶事小说):

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

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

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2、《世说新语》:

笔记小说集,刘宋刘义庆撰,今本三卷,分三十六篇。

内容为汉末至东晋名士们的遗闻轶事、清谈玄理、疏放举动的记录。

在刻画人物和语言使用上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代小说和小品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简答题

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1、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主要有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2、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叙述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寓言诗的创作。

3、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杂言和五言体。

孔雀东南飞的意义:

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

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对比:

史记和汉书:

1作者不同:

史记是司马迁,汉书班固2体例:

史记是一部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武帝,记述了三千年的历史发展情况。

它开创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体裁,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专记西汉一代的历史。

他的体例基本承袭《汉书》,仅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共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一百篇3思想:

《汉书》的儒家正统思想比《史记》浓厚。

《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4叙事笔法方面。

《史记》善于叙事,笔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

往往挥洒自若,笔墨酣畅,简洁处简洁,豪放处豪放。

比如《五帝本纪赞》因文而异,变幻出之。

而《汉书》以整严工练见长。

比如《苏武传》中记苏武在单于的胁迫面前,坚韧不屈,“引佩刀自刺”“凿地为坎”“幽武,置大窖中”,极其细腻地刻画出他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

5文字方面。

《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练畅达、生动形象《汉书》简洁整饬、典雅规范、准确严密、韵味深长。

1.论述题《古诗十九首》

特色:

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又如西北有高楼,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其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意义:

古诗十九首》所代表东汉期无名氏文人创作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从叙事主乐府民歌发展抒情主文人创作已经成熟批诗所反映下层士子苦闷和愿望封建社会里具有相当普遍性和典型意义无名氏诗人们所创造类独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既适合表现感伤苦闷情绪

1隐逸的原因: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桃花源记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2社会现实使然。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

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

3.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

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

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

赏析:

左思的《咏史诗》:

1.陶渊明:

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

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

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

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

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

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

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

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

“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

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